两岸资深专家谈振兴东北:两岸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研讨会综述_振兴东北论文

两岸资深专家谈振兴东北:两岸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研讨会综述_振兴东北论文

两岸高层专家共话东北振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海峡两岸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峡两岸论文,研讨会论文,两岸论文,高层论文,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4月底至5月初,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并与胡锦涛总书记就加强两岸经贸交流和合作达成共识。5月20~22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东北大学、辽宁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和沈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在沈阳共同主办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海峡两岸研讨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全国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王以铭,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鲁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迟福林,东北大学校长赫冀成,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前院长于宗先,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前副董事长兼秘书长焦仁和,台湾“行政院”前主计长韦伯韬等百余人出席会议。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务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办公室、国家教育部、全国工商联、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北京大学等机构的领导专家和台湾、香港、澳门的专家学者就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强两岸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本次会议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以改革为第一动力,实现体制、机制创新

专家们普遍认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振兴东北不仅有一般性区域发展的意义,而且更具有经济转轨的特殊意义。东北老工业基地应该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验区,成为深层次改革的攻坚区。

东北老工业基地从计划经济时代长期积累下,来诸多矛盾。例如,东北老工业基地基本上是由原来的部属、省属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构成,体制矛盾突出;产业产品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难度极大,产业转移和升级的能力差;资源面临枯竭,缺乏后继的替代产业;不良资产比例高,国有经济比重大,体制改革相对落后,民营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改造国有企业的市场能力和东部地区相比严重不足;随着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量的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安置转移,社会就业压力大,社会的参保面仍然比较小。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以改革为第一动力,不断在体制上取得新的突破,尽快消除市场化改革和提高东北老工业基地市场化水平中的各种体制和机制障碍。第一,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把政府经济工作的着力点真正转到创造与市场相适应的环境上来。第二,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把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和国有企业改革作为切入点和突破点,加速振兴东北的微观经济主体。第三,鼓励和支持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第四,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建立一批新的大项目,使之不仅成为经济上的新增长点,而且成为新体制的新生长点。第五,要使东北地区的市场化改革顺利进行,必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把扩大就业放到突出的位置。第六,鼓励外资在更大的范围内以更大的规模参与区域经济发展,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改造。

振兴东北的战略并不是复兴东北原有的产业,真正的战略意义是为东北建设一个有竞争力的新的产业结构。有的专家指出,世界上的产业发展不会固定在一个地方,产业中心是在不断转移的。譬如原来的钢铁大国、造船强国现在已让位于新的后起国家。同样,最先发展的地区,几十年后有可能是落后的。同样的道理,最初革命的人,雄心勃勃,思想是先进的,但到老有可能观念是最落后的、最保守的。这些变化带有规律性。

有专家指出,振兴东北要注重创新。第一,思想创新,即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第二,制度创新,主要是企业制度的创新问题。第三,机制创新,必须发展市场经济。第四,管理创新,包括政府管理创新和企业管理创新两个层面。

二、振兴东北的关键是推进政府转型

东北的现状说明,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的关键在政府,政府的自身建设与改革具有相当的紧迫性。

1、政府转型是改革的中心和重点

温总理在提出今年改革任务时,明确地把“加强政府自身的建设与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放在五项改革的首位。专家认为,对于东北振兴这个非同寻常的课题来说,加快政府改革,实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更是重中之重。

专家指出,“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十一五”时期,我国的改革将发生四大变化:第一,由微观管理体制改革向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包括投资财政税收改革转变;第二,由培育非国有市场主体向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转变;第三,由商品市场改革向要素市场改革转变;第四,由竞争性领域的改革向垄断性领域的改革转变。“十一五”时期的各项改革已对政府转型提出了客观要求。而且,在实现改革的四大转变之中,十分突出地把政府改革提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政府的自身建设和改革,客观上已经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和重点。“十一五”时期各项改革的顺利推进,将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转型的进程。

2、政府转型对东北振兴具有重大影响

专家认为,推进政府转型对东北振兴具有重大影响。首先,推进政府转型有利于解决东北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目前以单纯GDP增长速度和项目规模为重点的政绩观,以争上大项目为主要表现的投资冲动,以掌控资本、土地等重要生产要素为主要特点的政府经营城市等问题的背后,其实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起主要作用。所以政府不转型,东北振兴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仅难以解决,而且会越来越突出。

其次,推进政府转型有利于化解东北发展中不断突出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近几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践看,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相当突出。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失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逐步显现,社会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进一步复杂化等。在这样一个特定情况下,应当认真地关注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和潜在的社会风险对经济持续增长的威胁。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上,放到协调重大利益关系上,放到社会再分配上,放到着力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上。

最后,推进政府转型有利于抑制腐败,改善政府的公众形象。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有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也带来腐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的滋长。政府掌控主要的生产要素和一定的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权力,会限制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容易形成比较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两极分化。不断扩张的行政权力和资本结合,不仅会使政府行为受到自身利益的局限,并且会使某些集团性、体制性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不断产生,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在逐步增加。最近,提出“以改革统揽预防腐败”的方针是符合实际的,是反腐败的有效途径。推进政府转型有利于抑制腐败,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众形象,也有利于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3、政府转型要实现“三个转变”

专家指出,要推进政府转型,第一,政府要成为经济性公共服务的主体,实现由经济建设型主体向经济性公共服务主体的转变。经济性公共服务主体的基本涵义主要是,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管理的有效性、经济信息的公开性、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和市场环境的公平性。

第二,政府要成为社会性公共服务的主体,实现由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向同时关注社会和谐发展的转变。政府应当主要关注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应当关注这些不断增长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给经济持续增长带来的威胁。政府应当在协调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中,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实际进程。

第三,政府要成为制度性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实现由以GDP为中心向以提供制度性公共产品为中心的转变。在经济转轨时期,制度性公共产品对企业、对社会的发展尤为迫切、尤为重要。

三、加快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1、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东北改革的特殊性在于国有企业非常多,如果搞得不好,优势就变成劣势。当前国有企业改革还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任务尚未完成,甚至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二是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三是在改制的过程当中,职工的身份置换遇到困难。

有专家指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应以突破垄断性行业的传统格局为重点,对国有经济做出战略性调整。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中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第二,通过政企分开、中央和地方资产分开、企业内部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开来推进国有资产的运营体制改革。第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从改造老企业着眼,努力减少成本,而不是更多地立足于新的项目。第四,中央政府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第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对内开放,对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开放。第六,要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放到全国和东北亚以至全球经济这个大环境中去考虑。

2、鼓励、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有专家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背景出发,强调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挖掘和发挥成本优势、产品差别优势和生产效率优势,推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一起发展。

有专家特别指出,台湾的经验说明了国有企业改造非常困难,而中小企业却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下健康发展,因此,应把培养中小企业发展作为振兴东北的重要渠道。

民营经济在振兴东北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参与国民经济的调整和重组;二是增加整体经济和国有企业的活力;三是通过创业来扩大就业,发挥高科技产业的生力军作用,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

专家认为,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呈现以下特点:第一,东北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开始加快,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二,在东北地区民营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南方的民营资本开始大量涌入,东北已成为南方资本的汇集地;第三,民营经济进入的领域已从传统第三产业、农业逐渐向第二产业、现代化农业和新兴第三产业转变,一些民营企业已经开始进入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第四,从要素密集度来看,民间资本已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技术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第五,民间资本已经从过去的独资经营、生产经营开始向企业购并、重组、收购上市公司等资本经营转变。

针对以上特点,专家们提出发展民营经济的措施:第一,清理歧视民营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法律法规没有限制的所有行业,同时减少审批程序。第二,拓展民营企业的发展领域,引导民营企业并购,积极参与老工业基地的重组改造,可以更多实行重组购买的形式。第三,鼓励和扶持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农村的基层干部、城镇下岗职工创办民营企业。第四,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进行体制创新,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第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创新性地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36条”文件,创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

四、东北振兴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

一个健全有效的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要。东北振兴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与会专家论述了金融产业开放在东北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建立东北金融特区的构想。

1、金融业在东北振兴中具有重要作用

东北的振兴最终表现为产业的振兴,东北地区产业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要特征,建立东北地区现代金融体系,有利于支持资本密集型企业发展。同时,振兴东北应当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发展民营企业。而目前民营企业在金融市场仍然受到一些歧视,融资渠道受限制。因此,要发展民营企业,也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融资体系和市场融资保证体系。

有专家指出,东北经济的转型对金融服务业的创新提出了迫切要求,要积极吸取国外经验,加速金融服务业的创新。第一,建立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第二,建立真正的担保体系;第三,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融资风险管理体系;第四,适当允许地下金融的存在;第五,改善法律环境,体制环境和政府的干预程度,提升东北地区金融运作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到东北来,以环境吸引外资,以政策导引外资投向。

2、建立东北金融特区

有专家建议,东北可以向中央争取在金融行业市场准入方面的特权,以试点方式为金融创新创造环境,以金融为突破口支持东北发展,探索建立东北金融特区。

有专家提出,东北金融特区的概念和金融中心的概念不一样,金融特区的真正意义是建立一个实验区,放松金融管制,全面放开金融业,如允许混业经营,新来的银行、新来的金融机构可以混业经营,不像别的地方保险是保险,银行是银行,证券是证券,这是一个金融特区。这个特区有别于以前的经济特区那种“硬”的特区,这是一个“软”的特区,是一个资本特区。台湾的代表指出,台湾方面希望通过引入金融保险,参与东北金融特区的建设。

五、探索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标志。有专家介绍了发达国家一、二百年来的经济增长和环境负荷之间的关系。有些发达国家经济大幅度增长,但是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发展中国家必须吸取发达国家的教训。

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型产业或者资源型企业的形成而形成,城市经济结构单一。有专家指出,解决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一是要有一种“破坏”的心理,这种破坏是一种创新性的破坏。政府最好是不管或者少管,政府管得多了,在这样的地区就会形成懒汉,同时大量引进外资,让外资来冲击。二是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调控能源结构。三是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应延续循序渐转的概念。一个是思想上,一个是价格体系,还有接续产业、替代产业,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民众各尽其责、各得其所,最后才能顺利和谐的实行循序渐转。最终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办法建立起资源开采的补偿机制,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有专家认为,东北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国有企业的退出问题。企业有进有退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企业不必追求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资源枯竭型企业更不必强行追求可持续发展。重工业振兴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指新型工业化战略,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企业决胜的关键在于人的脑力,人才的开发变成企业竞争力的所在。因此,应该加速建立创新的企业文化,进而开发团体的智慧。

六、推进两岸产业合作,实现共赢

1、加强两岸合作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理论和政策研究

专家普遍认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理论和政策研究滞后,目前依靠的主要是项目启动,缺乏对东北振兴的远景、使命和中远期目标的深入研究和明确界定,对项目启动的论证不够充分。专家建议要深入研究东北与台湾的经济互补、经贸合作的趋势和拓宽合作领域的潜力,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海峡两岸研讨会”建设成为一个促进两岸学界交流与研讨的长期机制,使其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智力支撑平台。

2、东北、台湾的产业互补性合作将创造共赢

无论发展什么产业,必须要考虑所具备的必要优势。第一是资源的成本优势,第二是产品的差别优势,第三是生产和效率的优势。有专家提出了四种优势组合的模型供东北地区进行参考。也有专家提出,装备制造业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但装备制造业具有产业链条长、产品零部件多、加工工序多、企业之间协作程度高等重要特征,由此决定了装备制造业具有较大外部性,为中小企业的生存与繁衍提供了大量的空间。同时,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含量高,技术密集程度高,需要高校科研机构尤其是一些中介组织的协同与配合。因此,装备制造业特别适合采用企业集群这种组织形式进行发展。

专家指出,东北与台湾经济的发展状况具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两地在资源、技术、人才、劳动力、市场、管理等经济要素方面的分工合作,对促进两地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台商大概有一千亿美金的投资在大陆。整体来讲,台湾的投资正在向渤海湾包括东三省移动。台商进行投资地选择时主要考虑的问题:一是税的问题,这是一个政策性问题;二是当地政府提供的配合和效率问题;三是法制问题,人身财产安全能不能够得到保护。谁在这些方面做得好,谁就能够得到台商的投资。

标签:;  ;  ;  ;  ;  ;  ;  ;  ;  ;  ;  ;  ;  

两岸资深专家谈振兴东北:两岸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研讨会综述_振兴东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