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在推进云南藏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以香格里拉承恩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例论文

藏传佛教在推进云南藏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以香格里拉承恩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例论文

藏传佛教在推进云南藏区生态文明 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
——以香格里拉承恩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例

和 淇

(迪庆州人民政府研究室,云南 迪庆 674400)

摘 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云南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藏传佛教在云南藏区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充分挖掘藏传佛教中的生态伦理观念,并给予符合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阐释对藏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香格里拉承恩寺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是对藏传佛教生态观现代化转换的有益尝试,对藏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 藏传佛教;生态理念;生态文明建设

2018年8月,腾讯网上一则《放生——文明礼佛,用绿水青山护佑生命》的短片引起了一些网友的关注。短片讲述了香格里拉承恩寺[注] 承恩寺,藏语名“罕批杜桑林”,意为以三律为基础,密宗为目标的修行之地。寺院位于香格里拉市区东北山隅诺西村旁,离城15公里,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由达垅噶举派活佛降曲嘉措所建。1966年“文革”中被毁,1982年后,政府资助,僧俗集资重建,是香格里拉境内最古老的达垅噶举派藏传佛教寺院。 僧侣们对香格里拉纳帕海过度放生导致大量鱼类缺氧死亡事件进行反思后,对传统的宗教习俗作了改进,倡导寺院教区内的信教群众将大量放生动物转变为通过植树绿化为生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在信教群众中传播“用绿水青山护佑生命”的生态保护思想。该片由中共迪庆州委统战部制作拍摄,以期通过宣传片倡导广大宗教信众尊重自然规律,减少无序放生,养成文明礼佛的习惯。短片发布后,在迪庆藏区党政圈内引起了广泛讨论,并且导致了僧俗及其信众对其所倡导理念的效仿。

最后,还应强调的是,无论是“向别人学习”或是“群体中的积极互动”,课例研究都可说是最重要的一个形式.例如,年级备课组或学校教研组就经常举办这样一种活动:教学观摩—集体研讨—再实践—再研讨……;另外,所谓的“同课异构”也是当前经常采取的一种教研形式,即是由多位教师同时展现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

笔者认为,该短片所传递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新意,十分切合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在云南省作出努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排头兵战略部署,以及迪庆州建设全国藏区生态文明排头兵战略定位的大背景下,香格里拉承恩寺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在云南藏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显然具有开拓性的实践意义。故笔者进一步对该寺院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如何使固有的传统宗教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中,进而为社会建设发展提供助力的问题进行了思考。结合具体的调研资料,从藏传佛教文化中优秀的生态伦理观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本身具有一定的契合、承恩寺对传统礼佛方式的改进和创新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积极适应、承恩寺在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体现了宗教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社会担当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一、藏传佛教文化中优秀的生态伦理观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本身具有一定的契合性

《求是》刊载的《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一文中指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六项原则。从实践看,这六项原则应当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要义,而藏传佛教中的一些教义理念本身就同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的部分原则不谋而合。

借助心电图进行室早定位时,必须注意胸前导联QRS波的移行部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导联的放置位置、受检者体型及身高、心脏大小、心脏在胸腔的位置、心脏纤维化程度以及其他疾病等。

(一)藏传佛教以无我智慧为观照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中的“协调观”相契合

2016年4月,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强调,做好宗教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宗教自身来说,这种适应从本质上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巩固传承本宗教中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传统,其次是对不适应或者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传统进行改造使之适应。承恩寺就在很多传统礼佛方式上进行了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相适应的改进,而且这种改进也并没有违背其原有的基本信仰、核心教义和礼仪制度。

(二)藏传佛教关爱众生的慈悲观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中的“民生观”相契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等理念,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求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藏传佛教根据缘起论提出生命平等思想,要求人们将众生视作恩重如山的慈母。这样的慈悲观,亦影响了藏民的生态观,认为众生都是生命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引导信众关爱每一种生命形态。这种倡导和观念,在无形中既怜悯了其他生命也促进了人们对人类命运和生命生活的关爱。

承恩寺寺址在香格里拉桑拿水库旁,桑拿水库2002年投入使用,是香格里拉最早建成的水库,为香格里拉市区群众提供饮用水。由于距离市区较近,桑拿水库曾一度成为信教群众的主要放生地,加之一些群众到水库周边游玩,造成水库生态链破坏、周边环境污染的情况。为了维护群众饮水安全,承恩寺僧侣联合诺西村村民参与到了日常的水库环境维护中,他们已形成不定期到水库周边巡查的习惯,如发现放生、乱扔垃圾等行为会及时制止,劝说引导信教群众改变无序放生的观念,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寺院和诺西村民的共同监督下,到水库放生的情况已明显减少,水库周边环境也得到了有效保护。

(三)藏传佛教万物一体的因果观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中的“整体观”相契合

习近平主席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而藏传佛教同样具有“万物一体”的整体观念,认为世间一切万物所生存的环境都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世界统一体中万物都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因果关系中。这种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因果观,在信众思想中从宗教的层面建立起了杀生、破坏环境等行为会给自己带来灾难的认知,从而影响了信众的行为。

(四)藏传佛教以多重禁忌为约束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法治观”相契合

藏传佛教传统中供酥油灯,传说可以使活着的人不迷茫于黑暗,可以为死去的人照亮道路,是具有很大功德的礼佛方式。酥油灯,多是使用从藏区牛奶中反复提炼的油脂(酥油)作为燃烧源的油灯。藏传佛教佛殿多为土木结合的藏式建筑,殿内木制结构较多,年代久远的佛殿木制结构易燃度高,加之在佛殿内一般都悬挂有较多的帷帐、唐卡、哈达等,容易成为引燃物。而传统的在佛殿内供奉的酥油灯,就成为一个明火源,若管理不善,易引发火灾。目前一些寺院也采用用铁皮包裹佛殿内的供灯台等方式以减少火灾隐患,但承恩寺则更进一步,将明火源迁出佛殿,在佛殿前空地设置了两个用铁皮和玻璃制作的酥油灯集中供奉点,店内则使用发热量较低的电酥油灯。这种方式,既满足了信教群众供奉酥油灯祈愿的需求,又有效杜绝了寺院的火灾隐患,还保留了在佛殿中供奉酥油灯这一传统。

二、承恩寺对传统礼佛方式的改进和创新,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积极适应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本身就是一种“协调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藏传佛教人空法空的“无我论”有利于消除人的“我执”,使人认识到自己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转而尊重自然、关爱自然、关注人在自然中的义务与责任,增强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

(一)在传统煨桑方式上的转变

煨桑是藏传佛教传统的祈福方式,多是把松树或柏树枝堆砌在山头或煨桑台上点燃产生烟雾,边念经边洒之以青稞、清水等物品,用以祈福祭祀。传统的煨桑方式,因点燃新树枝产生的烟雾较浓,因此信众多使用新采摘的生长于松树、柏树上的青色树枝进行煨桑。承恩寺礼佛信众较多,周边山林以松树为主,一些信众直接采摘寺院周边的松树枝到寺院煨桑,导致寺院周边松树生存受到严重影响。寺院同诺西村村民商议后,决定由村民们到生态恢复较好的山林收集自然掉落的松枝,并将松枝集中堆放于寺院“松托”(煨桑台)旁边,供香客免费取用。据寺院僧侣介绍,这一习惯已经延续了很多年,已成为寺庙与诺西村约定俗成的习惯。使用掉落的树枝进行煨桑,在保留了传统礼佛方式的同时,有效减少了对树木的破坏。

(二)在传统放生方式上的转变

习近平主席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在藏传佛教影响较大的藏区,宗教界人士是联系广大藏族同胞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信教群众中有着特殊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对此,承恩寺在发挥宗教界带动信众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有很多好的做法。

(三)在传统供酥油灯方式上的转变

习近平主席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而藏族社会中一些古老的禁忌文化在藏传佛教领域内得以保存和宣扬,如禁忌采集或砍伐神山上的花草树木;禁忌在神山上乱扔杂物;禁忌将污秽之物投到泉、河、湖中;在湖泊、泉眼等水源周围,禁忌堆放垃圾或者其他污物……这种富含藏传佛教意义的禁忌习俗不仅在物质生活中,而且在精神生活中都将自然、人与万物放在一个共生的、同构的关系中,客观上起到了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作用。

(四)在传统悬挂经幡方式上的转变

驱车从公路主干道通往寺院的道路上,每隔一段路便可以看到寺院设置的禁止猎捕野生动物及其随意放生动物的提示牌;寺院大殿门前的文明礼佛倡议书中提出:“到寺院放生注重生态平衡,在放生时根据放生物种的习性和生长环境,合理放生、科学放生。放生基于护生,提倡日常护生、智慧护生,共同树立合理放生新风尚。”寺院的这些宣传充分展现了藏传佛教“万物一体”“慈爱众生”的整体观和慈悲观,时刻提醒着前来朝拜的信教群众自然万物都是共生共存的整体,朝拜、放生等佛事活动都要遵循自然规律,本着众生平等的观念,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命和权利,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寺院这样做既维护了生态平衡,又将保护林木资源的生态环保观念传递到信教群众中去,激发了信教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承恩寺在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体现了宗教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社会担当

传统的放生方式多以将被饲养、被捕捉或者被贩卖的动物放归自然,以为放生者积累福报和功德。近年来,各类因放生导致被放生物种无法适应环境而死亡、放生地原有生态链破坏造成原有物种大量死亡、放生数量过多环境无法承受造成污染和动物死亡等等问题频频被曝出,其中既有生活水平提高、信众放生能力提高的因素,也有放生者不考虑环境和放生动物生存需求盲目放生,只管“放”不管“生”的问题。每年萨噶达瓦节[注] 萨噶达瓦节:藏历四月十五日,藏语意为氐宿月(氐宿是西藏星相28星宿之一),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辰、成道及圆寂的日子。这个月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加以纪念,放生及转山等是藏传佛教信众的主要宗教活动。 期间,藏区群众有放生积累功德的习俗,据说在这个月内放生,功德会成倍增长,所以这个月是藏区放生活动的高峰期,信众们还要迎请寺院僧侣为放生活动进行念经祈福。承恩寺僧侣们在意识到无序放生活动对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后,对前来请求为放生活动念经祈福的信教群众进行宣传引导,向他们灌输“放生大量动物不如种树,种树也是放生、也是积德行善”“做好事,扶危济困也是积攒功德”的思想观念。目前,承恩寺周边排列整齐的人造林就是寺院倡导改变放生方式的有力见证,已有越来越多的信教群众在有放生需求时,采用了这一做法。

罗瑞没结婚,他走马灯似地换女朋友,从来没想过要娶谁。他的房间很乱,衣柜里堆满了各类名牌服装,屋里弥漫着一股香水和袜子混杂在一起的怪味,除了他自己没人愿意进来,但是他出门时总能把自己收拾得衣冠楚楚油头粉面,身上散发出一种淡淡的香水味。他换工作也跟换女朋友一样勤,一直靠姑妈养活。

(一)在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方面

悬挂经幡在藏区是信教群众使用比较广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祈福方式。多为印有佛经、佛像或宗教图案的五色或单色方块布串联缝制在长绳上,悬挂在两山、两树之间。传说风吹动经幡,发出声响,犹如诵念经幡上的经文,可以利益众生,增长功德。藏民有转山、转湖、转寺等传统,在神山、圣湖、寺院附近多可见到大量悬挂的经幡。因缺乏清理,新旧经幡不断堆积,造成了环境污染。一些牲畜和野生动物经过经幡悬挂较多的地域容易被经幡勒束危及生命。一些信众在公路两侧和上方悬挂经幡,风吹日晒,经幡风化掉落容易影响行车安全。2018年,迪庆州藏传佛教界倡导开展了经幡定点悬挂、定期清理等活动,受到宗教界和广大信众欢迎。而承恩寺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在寺院内建立了固定的经幡悬挂点,并且倡导信众不在道路两侧、林间山地随意悬挂经幡。这一措施有效维护了寺院周边的环境生态和卫生清洁,也为宗教工作部门后期对经幡悬挂的规范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二)在重点水源的保护方面

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有助于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但是,我国大多数普通社区在建设之初,对适老化设施投入不足,改造难度大,开发养老社区可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多样化需求。

(三)在引导群众转变丧葬方式方面

由于地理环境上依山傍水,诺西村传统的丧葬方式分为水葬和火葬,这两种丧葬方式要根据季节及僧侣卜卦的结果进行选择。自香格里拉桑拿水库建设使用之后,寺院基于城区群众的水源安全考虑,积极引导诺西村将水葬地点迁移到离水库水源较远的地方。一位诺西村民说:“虽然我们办葬礼那些都有一些麻烦,但是考虑到大家的幸福,这样做的话对去世的人也是一种福报。”由此可见,在藏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一些诸如“自利利他”“利乐有情”等佛教生态伦理观念可以在寺院僧侣的解读阐释与引导下,在信教群众中得到更有效、更快捷的传播,进而达到全民遵守生态保护规则,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

(四)在带头开展环境保护活动方面

在承恩寺内的僧侣休息室中,笔者注意到他们的作息时间表,明确规定了僧侣们一日的活动安排,在备注中有这样一条:“如无相关佛事活动,每周星期三进行保护大自然综合活动,每周五进行大扫除。”僧侣嘎玛益西说:“保护环境、爱护树木也是我们修行的方式。”保护生态、维护环境卫生已融入到僧侣们的日常生活中,做环保公益已成为了他们的修行途径之一。僧侣的日常环保实践充分体现了藏传佛教的“无我”智慧,在修行中摈除“我执”,承担起人对自然界需要履行的义务与责任,同时也影响和带动了周边信教群众。诺西村牧场离城区不远,且环境宜人,成为城市周边的旅行秘境,村里却规定不能让农家乐等污染大的项目在这里经营,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结 语

迪庆藏族自治州作为云南藏区的主体,地理位置上处于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是滇、川、藏三省区交界的横断山脉三江并流自然遗产保护区腹心地带,是我国“两江”下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保护与建设在滇西北区域,甚至更广泛区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6年以来,迪庆州先后实施香格里拉战略工程、“两江”流域天然林保护工程,按照“生态立州”的要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生态恢复与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17年7月,迪庆州委、州政府通过了《关于把迪庆建设成全国藏区生态文明排头兵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对迪庆州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了明确部署。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云南藏区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层面,党和政府已将生态建设工作放在及其重要的位置。

一直以来,无论是市场营销学理论界还是教科书,都把市场营销分为传统和现代两大观念,作为市场营销学的经典理论被广泛应用。

云南藏区藏传佛教历史深厚、影响深远,藏区经济社会建设的很多方面都绕不开民族宗教问题。做好对藏传佛教生态理念的挖掘弘扬,及其与现代生态观念的比较研究,对于推进当前藏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具有参考价值。从香格里拉承恩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探索可以看出,在良好的宗教关系背景下,藏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可以在党和政府、社会和宗教界的共同努力下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样的实践经验对维护藏区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以及藏区脱贫攻坚等工作都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和淇,迪庆州人民政府研究室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地方志和地方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 B9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2811( 2019) 02-0115-05

责任编辑: 杨松禄

标签:;  ;  ;  ;  

藏传佛教在推进云南藏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以香格里拉承恩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