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历史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史料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理念,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采用,学生在教学实际中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史料,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史料,而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对于这些史料的阅读普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层次,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以任务驱动下史料解析能力提升为例,进行探讨,以帮助学生提升史料的解析能力,提升史料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任务驱动;史料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2017年8月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注重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明确提出“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1]。在本轮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中,史料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理念,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采用,学生在教学实际中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史料,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史料,而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对于这些史料的阅读普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层次,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以任务驱动下的史料阅读教学策略为例,进行探讨,以帮助学生提升史料的解析能力,提升史料教学的效果。
一、高中学生史料阅读教学现存问题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或是对过去发生事情的记录或解释,但由于历史的不可重复性,因此研究了解历史就离不开借助史料,梁启超曾说过“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2]史料教学也就成为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史料阅读则是史料教学的前提,学生只有在阅读中或者阅读完史料,才能开展分析,归纳,总结,评价等,才能进行相应能力训练,失去了史料阅读,史料教学就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由于史料有文字,图片,表格,漫画等多种形式,文字文本,表格展示,漫画寓意本身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学生阅读能力的欠缺,实际教学过程中效果仍然不显著。一是史料的阅读停留在表面功夫。部分教师的史料教学,偏重于对题目解答的强调,过多的把精力放在对题目的讲解上,但是对学生的史料阅读缺乏有效的引导,使阅读依然处于盲目随意的状态,重题目轻阅读,重做题轻解析,重结果轻过程,这不仅不利于高中生知识结构的平衡发展,也容易导致学生丧失思考的兴趣和判断能力。二是高考的功利性对史料阅读教学指导的偏差。长期以来,由于高考的压力,高中历史材料阅读教学偏重于回答题目,轻视甚至忽视对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发展,这是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3]而从学生层面看,学生阅读方法的缺失,学生的史料解析能力并不理想,有的学生甚至把史料阅读等同于语文阅读,导致史论割裂,这也导致了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的素养培养无从下手,也影响到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开展,读错史料,错读史料,漏读史料,误读史料的现象时有发生。[4]因此提升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就十分迫切。
二、任务驱动下史料解析能力提升的教学策略
基于上述要求与现实情况,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史料解析能力,任务驱动下的史料阅读教学是相对高效的一种策略。任务驱动下的史料阅读教学要求教师以“任务”为中心,要把史料阅读的相关要求步骤,围绕任务展开,布置响应任务,引导学生在一个个任务驱动下,通过已有知识经验和多维互动来完成任务,达到史料教学的目的,并从中掌握史料阅读的具体步骤,提升史料解析能力。
1、任务单阅读的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下的史料阅读教学中,任务单阅读是一种非常适合的方式,教师在开展史料教学之前首先要进行课堂设计,选择好教学所需要的史料,根据课程要求布置好阅读任务,列出相关阅读要求,把这些要求以任务单的形式下发给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还可以整合到讲学案,课堂讲义,课堂作业上,这些要求按难易程度排列依次为基本信息:时间,人物,事件,材料出处,材料的作者;分析信息(一):材料反映事件的历史背景,材料中的人物,时间,事件,后果,影响;分析信息(二):历史事件(人物)评价;分享信息(历史认识),分享信息还可以结合小组合作进行讨论交流,取长补短 ,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这个过程中基本信息属于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分析信息(一)(二)属于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在这过程中指导的原则就是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还能渗透小组合作,共享,形成学习共同体。
例如在讲解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内涵“近代性”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寻找到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一 黄宗羲的政治哲学论著《明夷待访录》以鲜明的态度宣布告别秦汉以下的君主专制,又隐约暗示走向近代民主政治的趋势。其或鲜明或朦胧地昭示的路向是,从农本型自然经济迈向工商发达的商品经济,政治上从“君治”通往“民治”。黄氏拥有的学术资源基本上是中国本土的——因袭并变通先秦以降的民本思想,直承中明以来党社议政之风及市民文化的精髓,显现了中国本土文化自生的“近代性”趋势。
材料二 由于明清之际历史条件的限制,《明夷待访录》之类论著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长期遭到禁毁,黄氏之书题名冠以“待访”,类似的李贽书称《藏书 》《焚书》,唐甄书称《潜书》,都表明具有早期“近代性”的思想在近代前夜的中国深受压抑,难以流播发扬。清末维新人士和革命斗士在向国人宣传“民权”“立宪”之理想时,曾在中国近代政治和文化运动中所发挥的继往开来、汇通中西的枢纽作用。
这两段材料就可以设计成阅读任务单:
基本信息
材料中的人物: ;时间: ;材料出处: ;材料作者: ;
分析信息(一)
(1)材料中主要思想有哪些?找出原文,并提炼思想
(2)材料思想的历史背景分析:材料思想的时间:
根据这个时间分析时代背景:
作者的个人经历:
分析信息(二)
如何评价黄宗羲的思想:
分享信息(历史认识)
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历史认识?
通过以上任务单,以阅读任务驱动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2、“关键词”阅读的任务驱动
正确的方法能够事半功倍,用重视培养学生史料阅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中,寻找材料关键词,对于关键词和句子的含义进行分析,理解关键词和句子的本义以及在材料中的含义,能够把材料的内容与历史背景、影响和所学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进行辩证思考都是能够在阅读中逐渐培养的,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例如有这样一道选择题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章太炎在东京《国民报》上发表《正仇满论》,指出:“夫今之人人切齿于满洲而思顺天以革命者,非仇视之谓也”,1903年又在《苏报》上发表《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认为“载湉小丑,未辨菽麦”。这说明章太炎:
A.主张反清革命 B.反对民主共和 C.提倡保皇立宪 D.支持君主立宪
就要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首先寻找关键词,时间:1901,1903年,光绪二十七年,光绪二十九年;人物:章太炎,光绪帝,载湉,指导学生把光绪皇帝和载湉联系起来,即光绪皇帝就是爱新觉罗载湉,再把中国古代皇权至上,对于皇帝的避讳制度联系起来,就能理解这个时间段章太炎公然登报宣称:“载湉小丑,未辨菽麦”,章太炎对于皇帝制度的态度。
“关键词”阅读的任务驱动,教师的方法指导是第一步。尤其是历史习题中大量出现的表格和图片漫画类史料阅读中更是如此,这种史料依然有 “关键词”。
例如:如图反映了新中国某一个时期连续十年内国内工农业总值变化情况。对图中“C”点(某年代)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
A.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经济发展B.经济发展违背了客观规律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基本完成D.一五计划重工业取得成就
就要指导学生首先要找关键词,这段史料的关键词在于“连续十年”,结合这个关键词再观察图表曲线的变化,就能判断出连续十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三、结语
反思现今史料阅读教学题目化、功利化的现状,根据新高中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要求,我们提出了从任务驱动这一角度出发展开的一些教学策略,但是提升学生史料阅读能力的途径和效果还有待今后的教学实际进一步验证、改进、提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8月
[2]《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何成刚 北师大出版社
[3]《普通高中学生史料阅读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迟钰丽 2015年鲁东大学硕士论文
[4]《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夏辉辉 唐正才 何成刚 北师大出版社.
论文作者:鲍晔明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2月6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4
标签:史料论文; 材料论文; 章太炎论文; 学生论文; 光绪论文; 能力论文; 历史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2月6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