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主题性教学创建人文地理学习动态课堂_人文地理论文

运用主题性教学创建人文地理学习动态课堂_人文地理论文

运用主题式教学打造人文地理学习的活力课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文地理论文,课堂论文,活力论文,式教学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地理学习中,人文地理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属于看书好像都能明白,脱离书本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印象。对于教师而言,人文地理教学可发挥的空间非常大,照本宣科,简单易行,但学生思考、参与的空间有限,课堂容易陷入沉闷;生活中大量案例似乎就在学生身边,可在课堂中引用时,学生却觉得挺陌生。如何做到让学生在人文地理学习的课堂上有与教师互动交流的渴望、有自己独立思考探究的意识、有同伴间合作的行为。主题式教学是不错的选择,通过教师确定主题,精心设计实施步骤,引导学生完成主题任务的过程,使人文地理的课堂学习更高效有趣,使课堂学习充满活力。

      一、确定主题

      确定主题内容是主题式教学的前提条件,对于人文地理内容,教材则给予了教师更便利的条件,中图版必修二以人文地理为主,每个章节都以主题展开,教师只需稍加整理即可,如“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可以分为“人口”、“城市”,生产活动也可再分为“工业”、“农业”等主题。

      二、整合内容

      明确主题后,教师需要结合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对该主题下的内容进行整合,使学生对该主题的内容脉络更加清晰,如“人口”主题中,教师应提示学生,研究人口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关注: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包括静态、动态——增长模式;注意其中的空间差异);人口数量的空间变化(包括静态、动态——人口迁移;注意与时间变化的关系);人口的结构变化(包括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等;关注时间变化和空间差异);人口变化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注意局部区域和全球的关系——环境承载力和合理容量)。明确了知识脉络后,教师还需要对主题下的内容进行筛选,确定有哪些知识必须在课堂内进行讲解,为学生后面完成学习任务扫清障碍。所要讲解的内容主要是一些人文地理的概念以及教材中涉及的相应图像。如“人口”主题中,关于“人口增长模式及示意图”、“人口年龄金字塔图”、“各大洲人口增长统计图”、“人口迁移的含义”、“环境承载力和合理容量”等;“城市”主题中的“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化的含义”等。

      三、设计过程

      主题式教学能够让课堂充满活力,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的过程有侧重,“学”的过程给予更充分的时间和可发挥的空间,这个过程应是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而非教师一言堂。首先教师应布置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师生共同学习,最终使学生能够完成任务。如“关于中国某省/市人口问题的研究”、“城市探秘”等,设计这些任务的出发点是:希望从学生居住地、生活实际、社会热点出发,探讨人口、城市等相关内容。具体任务如下。

      例1:“关于中国某省/市人口问题的研究”。

      研究区域:各组从以下省/市中抽签选取一个——北京、上海、黑龙江、山东、云南、陕西、西藏、浙江、广东。

      研究问题:①该省/市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至少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搜集数据——六次人口普查)、空间变化、结构变化(性别比例、年龄结构、民族构成、文化层次结构);②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③给生存环境和社会带来的影响;④提出建设性意见。

      成果汇报形式:制作PPT文件,每组都要在课堂上汇报展示(时间5分钟~10分钟,不够和超时均扣2分)。PPT中要有自制的统计图表,最后注明每项分工的负责人员(包括找资料、绘制图表、制作合成、展示汇报等,注意分工不得重复,每人必须有具体任务)。汇报的顺序按抽签结果决定。

      评分方案:每组汇报时教师和其他小组为该组打分。

      以下网站可供学生参考:中国人口信息网http://www.cpdrc.org.c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http://www.chinapop.gov.cn;国家统计局全国人口普查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

      例2:“城市探秘”(重点是空间结构研究)。

      研究城市:北京、上海、成都、巴黎、纽约、耶路撒冷。

      研究问题:每个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成果汇报形式:制作PPT文件,内容包括所查找资料、图像、总结结论以及对结论的质疑、资料来源网站、小组分工名单等。每组2分钟时间与全班分享讨论结果和质疑问题。

      任务布置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并给学生思考、读书、质疑、讨论的时间。随后教师依据学生对部分概念、知识的脉络等问题产生的疑惑进行课堂讲授。“人口”和“城市”这两个案例的教学过程是有差别的,“人口”主题是针对整个第一章的内容进行学习,因此对知识脉络的把握比较重要,教师在进行概念讲解的同时,也要将知识脉络进行梳理,如前所述。而“城市”案例,主要是针对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地域结构”的内容,知识脉络比较清晰,重点是概念学习及特殊案例分析,因此教师只需要将“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地域结构之间是什么关系”讲清楚,通过学生查找案例,分析各组案例彼此间的矛盾,从而学习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等即可。

      两个教学案例的具体教学实施过程是:“人口”主题,教师可以先用2节课左右时间进行讲授,结合人口数量随时间动态变化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及示意图”、结合动态变化中的空间差异讲解“各大洲人口增长示意图”、结合人口数量空间变化讲解“人口迁移及世界人口迁移(中国的人口迁移,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自己可以了解)”、结合人口的结构变化讲解“人口金字塔图及与人口数量时间变化的关系”、结合人口变化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讲解“环境承载力和合理容量”等概念。讲授后学生用2~3节课的时间讨论分工、上网查找资料、制作PPT文件。最后用1~2节课时间进行各组间交流及教师评议,其他组学生听取汇报并给出评分。在听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已对我国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状况、人口构成以及迁移等知识有了进一步学习。由于教师所选取的区域来自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发展状况都有较大差异,由中国各地的发展也可折射出世界发展的状况,因此这个交流过程实际也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而且,同伴间的相互学习有时比听教师讲授的效果要更好。“城市”主题,教师先用0.5课时结合学生居住地北京讲解城市功能分区,并让学生在网站上查找自己所在住宅区在北京的位置,以及学校所处商业区的位置等,给学生以感性认识。随后,教师用1.5课时组织学生分组并开始进行网上查找资料、制作PPT等。最后用1课时让各小组进行汇报,教师结合汇报讲解城市地域结构及影响因素。在各组自主学习环节,负责巴黎和耶路撒冷的小组疑问最多,因为巴黎的CBD不在城市中心,耶路撒冷这座城市不仅资料较少,而且与所学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基本不同,通过教师解决这些疑问,完成整个城市地域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学习。

      四、反思提升

      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对已进行的教学环节进行总结、反思,因为这样的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更多,因此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或者在网络查找资料中有些学生出现与学习活动不相干的行为,教师要及时观察予以制止。另外,学生在组织资料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偏差或困难,教师要及时了解并予以帮助。

      综上所述,主题式教学过程可以有不同的教学程序,可以是先讲再实践,但一定是少讲、精讲,能不讲的教师一定不要讲;也可以是边讲边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发现与教师所讲有矛盾,通过解决矛盾冲突,学习新的内容或者补充前面所学内容,达到不断提高的目的;当然还可以先实践再讲,让学生通过实践,产生疑惑,教师再释疑。无论哪种方式,都必须与所学内容相结合、与学生的学习认知相结合,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及学习内容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有据可查、有话可说,还要有疑问生成、有需要解决的矛盾冲突。

标签:;  ;  

运用主题性教学创建人文地理学习动态课堂_人文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