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跨出人生的第一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孩子论文,人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孩子从家庭进入幼儿园,这是他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如何迈出这一步,每个孩子的表现都不一样:有的很高兴,像是过节一样;有的不大情愿,但还是去了幼儿园;有的像生离死别,简直哭成了泪人;有的大哭大闹,就是不进幼儿园的门。让我们来看一看以下几个小镜头吧!
妈妈把小光托付给老师,一边嘱咐小光要听老师的话,一边抽出身来想要去上班。小光抓住妈妈的手不放:“妈妈陪我,妈妈陪我!”
田田背着小书包,紧紧抓住老师的手,一边往幼儿园门里走,一边哭着说:“我要找妈妈!我要回家!”妈妈不放心,不住地回头看着田田的一举一动,偷偷地抹眼泪。
倩倩完全是另一个样儿。她同妈妈一起高高兴兴地跨进幼儿园的大门,一眼发现了她早已认识的李老师,她跟妈妈摆摆手说:“妈妈再见!早点儿接我!”妈妈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小笛和妈妈在去幼儿园的路上,遇到了也去上幼儿园的邻居家的小杰,俩人手拉着手,一起来到了幼儿园。他们被大型的玩具所吸引。小笛附在妈妈的耳边悄悄地说:“下午早点儿来接我!”小杰则把爸爸拉到一边低声说:“让妈妈来接我,好吗?”然后,两个小伙伴一起奔向迷人的玩具,连再见也忘了说。两位家长放心地离开了幼儿园。
以上列举的亲子分离情景,真是林林总总,扣人心弦。在每年秋季幼儿园开学,或是过完节假日之后,上述情景都会在幼儿园重复上演,牵动着家长、孩子和教师们的心,困扰着许多家庭和幼儿园。为什么有的孩子害怕上幼儿园,有的孩子却不怕呢?我们怎样帮助孩子们顺利地入园呢?
孩子入园怕什么
孩子到了幼儿园,开始过集体生活,周围环境有了很大变化,行为受到一定的约束。这种变化,对3岁孩子来说,是人生的一次转折, 无疑他会对新环境感到陌生、好奇,有的孩子则会不知所措,产生恐惧心理。
孩子从家庭进入幼儿园,最怕的是离开妈妈。俗话说,孩子是妈妈的心头肉,妈妈是孩子的安全岛。有的妈妈也怕母子分离,潜意识里想把孩子留在身边,以满足自己心理上的需要。我们常看到,有的妈妈经常有意无意地用分离或其他方法来吓唬孩子。例如,一位妈妈坐在公园的坐椅上,不停地打哈欠。儿子问妈妈:“你怎么哭了?”这位妈妈回答说:“谁让你不听话,老是乱跑呀!”也许这位妈妈是在和孩子开玩笑,而天真的孩子就会信以为真,和妈妈贴得更紧,产生强烈的分离焦虑。
孩子最怕离开妈妈,还有其他一些重要原因。比如,孩子上幼儿园之前,事事、处处都依赖妈妈,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使孩子失去了学习生活技能和参加劳动的机会。于是,孩子上了幼儿园,无法适应集体生活,不会穿脱裤子,不会用勺子吃饭,不会用杯子喝水,更不会剥鸡蛋。试想一下,这样的孩子又怎么不怕离开妈妈呢?又怎么能够不怕上幼儿园呢?
不怕入园孩子的奥秘
有的孩子不怕上幼儿园,相反,对幼儿园充满了好奇,一进幼儿园,就四处看看玩玩。到了回家的时候,还舍不得离开,总想把园里的玩具一一玩个够。与那些怕入园的孩子相比,真是有天渊之别。当然,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的特点及成长经验,都必然会影响到他入园的态度。那么,这些孩子不怕入园的奥秘何在呢?
以本文上述的倩倩为例,她为什么入园后显得心态从容呢?原来,她一眼看见了早已认识的李老师,这使她有了几分安全感,她拉着李老师的手,便觉得幼儿园里的一切不那么陌生了。小笛则是在去幼儿园的路上,遇到了自己的邻居小伙伴,也有了几分安全感。幼儿园里摆放的各种各样有趣的玩具,像是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这一对小伙伴,因而在与爸爸妈妈分离时,表现得平静而自然。
从上述事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只要孩子有安全感,他就不怕上幼儿园。而孩子的安全感,又来源于他对幼儿园的软硬环境的认识程度。要解决孩子的安全感问题,需要家园双方密切合作。
修筑孩子入园的坦途
孩子入幼儿园,这是孩子跨入社会生活的一大步,其生活环境和氛围的巨大转变,使孩子一时很难适应。有的孩子表现为爱哭、怕生、畏缩、焦虑等。严重一些的,甚至在生理上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头晕、腹泻等。这些症状往往并非是孩子身体上真有疾病,因为只要他知道今天不去幼儿园,其症状就随之缓解,甚至完全消失。像这样的不适应过程,少的需一个月至两个月,有的长达半年之久,甚至孩子被迫退园。可见,进入幼儿园这段路是不平坦的,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关键点。无数实践证明,只有家园共同合作,才能完成这项工程。
就家庭方面而言,家长要早为孩子入园做些准备。首先,要在孩子的心目中形成对幼儿园的良好印象。入园之前,家长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该园的情况,给孩子心中增加一些这方面的信息和知识。比如,和孩子一起去幼儿园看一看环境和各种设施,一边观看,一边讲给孩子听。家长也可以和园里的教师及小朋友尽早建立联系,让孩子认识他们中的一些人,并建立起一定的感情。当然,这些人中最好就是未来的同班小朋友和本班教师。平日里,也要多创造机会让他和邻居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交往。学习怎样称呼人名,缓解孩子怕生的心理。
在孩子通往幼儿园的路上,还有一项重要的工程,那就是要大力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及自理能力。家长不要剥夺孩子学习、生活、劳动的机会和权利,帮助和鼓励他自己动手动脑,逐步地使孩子学会吃饭、喝水、洗手、洗脸、解大小便、穿脱衣服和鞋袜等生活技能。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有耐心,不要嫌孩子笨手笨脚、动作慢、浪费时间。要注意发现孩子的每一微小进步,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种做法,可以使孩子迅速掌握生活技能,为顺利过渡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打好基础。另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在孩子入园的问题上,父母不可各执一词,因为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困惑,不知所从。更要避免在孩子面前出现“战争风云”,以免影响孩子的情绪。当母子分离,孩子流泪、哭喊时,妈妈不要动摇、心软、犹犹豫豫,最好毅然离去,切不可陪着孩子掉泪,依依不舍。
从幼儿园方面来讲,也可以为新入园的孩子提前做一些准备。比如,在孩子已经被录取之后,教师就要安排家访,借此机会与孩子及其家长建立联系和友谊;也可以邀请孩子到幼儿园参观,熟悉环境和认识教师,以增强孩子的安全感。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活动,初步了解孩子的生活习惯、健康状况、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利于建立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相互信任。幼儿园在开学之初,也可以召开家长座谈会,教师和家长交换意见,以交流各自对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情况和看法,相互沟通,分工合作。为加强家园合作,要经常倾听家长对幼儿园管理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应提高透明度,使家长便于了解孩子在园里的生活动态。家长对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也要及时地反馈给教师,使教师对孩子的教育更有针对性。在家园联系的过程中,幼儿园应将家长工作看成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