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风险控制

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风险控制

侯尧文[1]2009年在《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研究》文中认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金融市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银行业功能一体化的制度安排逐渐丧失了竞争优势,信息不对称、资产价格波动与金融自由化加剧了传统银行业的脆弱性。面对生存危机,西方商业银行利用长期以来建立的信誉、资金和技术等优势,积极进行中间业务创新,以中间业务收入的高速增长弥补传统银行业务下滑的影响,中间业务转型成为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和表内负债,形成中间业务收入的业务,与传统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构成了现代商业银行的叁大支柱业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国内金融市场全面开放,作为中国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开始对国有商业银行实施综合改革,力求将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2003年以来的股份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初步建立了现代商业银行治理机构,改善了资本充足状况,但其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在资产价格波动较大的客观环境中,以存贷款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经营模式占用了大量资本,形成了潜在经营风险。面对商业银行从融资中介向服务中介转变的趋势,调整优化业务结构,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就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中间业务具有低风险、低成本、高利润的优势,能够较好地满足以经济资本考核为核心的风险与效益约束机制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营模式的要求。作为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中间业务转型是巩固股改成果、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克服其自身脆弱性、抵御资产价格泡沫冲击、实现由规模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变的客观需要。本文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问题进行了研究,力求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转型提供理论依据和创新性的政策建议。本文首先从传统银行业的脆弱性及其负外部效应入手,对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的历史背景及其转型路径进行了研究,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的内涵和模式等进行界定;其次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与体制转轨的逻辑关系,阐述了创新在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中的内生动力作用,实证分析了影响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转型提供理论依据;再次,探讨了创新主导下的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策略,包括经营理念、中间业务产品设计、不同类型产品的定价和服务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最后,根据中间业务风险的特殊性,在总结西方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包括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暴露出的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两个方面,提出了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中的风险管理策略。本文围绕以上问题,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第一,从新的视角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的动因进行分析,指出传统银行业自身所固有的脆弱性及其形成的负外部性,以及商业银行面临的需求供给环境变化,推动其通过中间业务转型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二,从制度背景出发,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在不同发展阶段承担的不同职能和定位,及其渐进式转轨的历史必然性。结合发展经济学和转轨经济学,首次以“转轨—转型”双视角研究了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与体制转轨的逻辑关系。第叁,运用多元回归和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影响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的宏微观因素,比较分析了不同微观因素对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影响,将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研究提高到新的层次。第四,运用创新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创新在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中的内生动力作用,根据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的特殊性,提出中间业务转型中的创新是伴随国有商业银行内外部环境变化引致的多代创新过程,探讨了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的创新动力以及创新主导下的中间业务转型策略。

邹靖[2]2016年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步骤,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明显加速。1996年,我国首次允许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根据市场供给自由上浮,这意味着利率市场化进入改革实施的进程;2013年7月20日,人民币完成单边利率市场化,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触及核心;2015年10月24日,下调贷款基准利率以及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并且不再向金融机构设定存款利率上限,这标志着我国利率管制基本放开,金融市场主体可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自主协商确定各类金融产品定价。利率是金融资产价格。利率市场化必然对商业银行以存贷利差获得盈利的传统经营模式造成深远冲击,进而对商业银行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在此背景下,深入解析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进而探究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证意义。为此,基于"文献综述——理论剖析——实证分析——政策建议"分析框架,本文运用规范性理论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以及系统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这一主题。基于利率市场化的理论演进以及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演进等既有研究成果,本文系统梳理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理论界定、理论分析工具以及影响因素等内容,建立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机理及效应的理论框架,测度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程度及其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进而实证研究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因素进行了,最后适应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趋势,借鉴商业银行提升经营效率的有益国际经验,提出有助于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对策建议。除导论外,论文共七个章节,具体如下:第一章是导论,交代本文选题背景、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以及研究方法,提炼本文的主要观点、创新以及可能的缺点。第二章是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从文献回顾的角度,对国内外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经验及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利率市场化进程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总结梳理,为后文研究作了基础的文献支撑。第叁章是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理论分析。一是对利率市场化相关理论的演进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为后文的定性与定量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二是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叁是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影响机理以及具体效应。第四章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程度分析。在当前文献基础上,本章采用历史分析法和文献回顾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的现状,提出了本文的利率市场化指标的选取方法,并利用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对我国当前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程度进行了全面的测度,本章为后文实证分析部分提供了重要的宏观政策环境变量。第五章是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测度。本章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非参数DEA和参数SFA模型测度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为第六章的实证分析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第六章是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在前两章利率市场化的宏观变量数据、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数据以及其他宏微观数据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并影响经营效率的具体路径分别进行了实证分析,回归结果显示,利息净收入的数值与其盈利能力存在十分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商业银行规模与其盈利模式存在着十分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货币供应量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与风险评估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收入结构与其经营效率存在着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这为商业银行制定转型措施提供了参考依据。第七章是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对策建议。本章首先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提升的总体思路:以综合化经营为导向、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转型、重塑零售业务发展、拓展国际金融业务。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分别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叁个传导路径,提出了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具体建议、配套措施以及政支持。概括而言,本文测算我国当前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指数表明,利率市场化程度达到96%左右,已经基本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就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利率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主要是通过影响其盈利能力、业务结构以及风险控制叁个方面来进行传导的。实证分析利率市场化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具体影响因素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能力仍有待提高。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在要想保持稳定良好的经营效率,必须适应市场化的资本管制方式,以资本的集约分配为基础,优化银行的信贷资源配置。

许友清[3]2008年在《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商业银行重要业务支柱之一的零售业务,在商业银行中的价值创造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零售业务越来越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利润来源。但是,如何才能保持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零售业务创新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根据近几年国际、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数据分析,得出了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是提升商业银行价值创造力、培育核心竞争力、保持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的结论。论文在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零售业务及零售业务创新的概念,对当前国内外零售业务创新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的现状、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分析,剖析了零售业务存在问题的原因。以此为根据,论文根据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的发展现状和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的具体要求,提出了包括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在内的零售业务创新的具体内容。在阐述零售业务创新需要坚持的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包括运行机制与业务创新模式相匹配原则、市场和客户需求领先原则、收益覆盖成本与风险原则、原创性创新与吸纳性创新并重原则、渠道创新制胜原则等在内的零售业务创新需要坚持的具体原则。最后,论文根据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的内容和需要坚持的原则,重点从营造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体系、完善产品战略保护体系、培养创新人才以及创新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逐层深入,探讨了符合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现实的业务创新对策,并对各对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论文从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的实际出发,在完善创新内容和原则的前提下,对零售业务创新的对策进行了具有实践意义的、可操作性的探讨,结合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的具体案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创新问题解决方案。

付强[4]2016年在《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世界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发展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冲击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特别是银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局面也都发生了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商业银行通过稳定的存贷利差所获得的有效收益,已在金融市场上形成一定规模的垄断性,随即产生的不良影响己显现为资源错配、不合理的资金价格等现象,也无法让利率经济杠杆淋漓尽致地发挥作用。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一步步地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变得十分地关键,银行的存贷利差会因为利率市场化的出现而变得更加狭窄,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并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经营风险。商业银行为了谋求发展的空间,不得不另寻多样化、创新化的发展方式来开拓中间业务,同时还要继续坚持发展传统业务,只有增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才有可能避免经营风险,尤其是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价格竞争风险,以此寻求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的突破。利率市场化之后,我国商业银行一窝蜂开始发展中间业务创新,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银行经营风险,但中间业务自身的经营风险也不可忽视,其品种选择搭配与商行本身业务的契合性等都是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创新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对商业银行绩效和风险的影响进行研究,并为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创新提供相应的思路与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包括: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利率市场化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相关理论,介绍利率市场化的经典理论和研究进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经典理论、研究进展以及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相关研究;第叁章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进程及其影响,该章首先介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其次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发展的主要阶段、取得成就和存在问题进行介绍;最后,分析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影响;第四章,利率市场化下中间业务创新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实证研究,此章节主要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深度分析,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控制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第五章利率市场化下中间业务创新对银行经营效益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根据理论分析给出了主要研究假设,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对商业银行经营业绩所是否可造成影响,通过模型建构,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经营绩效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已验证本文提出的相关假设;第六章结论与政策建议。在这一部分中,总结了中间业务理论方面的研究进展,指明行动的方向;启后是从展望未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将逐渐提高,并将更大程度地影响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的视角出发,从侧面阐述了创新金融的必需要性,及其在古往今来历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应提供对该课题的重视程度。本文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自我国施行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存贷利差逐渐缩小,各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创新以寻求新的盈利模式,但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客观条件下,净利差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导致存贷款净利差减少,这会降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反映了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之间的价格竞争不利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控制。(2)在我国施行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创新不仅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绩效,而且有助于商业银行对经营风险的控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对银行间价格竞争起到了缓解的作用。(3)中间业务的开展对上市商业银行与非上市商业银行产生明显差异化的影响。究其原因,可能在于上市商业银行经营活动更加规范,开展中间业务成熟度较高,市场对上市商业银行相关业务更加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比较而言,非上市商业银行缺乏开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进而也降低了其经营活动的安全性。

董丽影[5]2017年在《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金融改革步伐的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完成以及金融脱媒日渐显着,这在一程度上冲击了商业银行在金融中介的地位,挑战了商业银行传统存贷业务,特别是面对这种严峻的金融形势,商业银行的整体利润增速下滑明显,其仅仅依靠传统存贷利差获得稳定的收益已经非常困难。中间业务由于占用资金少、成本低以及收益高等自身优势,商业银行逐渐由依赖传统的经营模式向中间业务倾斜,成为商业银行获取竞争优势的有利工具。数据显示,近些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逐步提高,但在中间业务业务占比和中间业务增速上呈现差异化趋势,上市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上有着不同的表现。本文在理论铺垫的基础上,围绕资源因素、经营能力、管理效率和外部环境四个方面设置中间业务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结合股份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潜力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实证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潜力的大小,为了进一步反映其中间业务发展潜力,并与其他上市商业银行进行实证结果对比。研究表明,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潜力整体水平较高,但是具体分析可知其盈利能力、创新能力、人力资源和风险控制方面较为不足。最后,针对研究结果,在业务转型、业务创新、人才培养、个性化服务等几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吕耀明[6]2002年在《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高潮都是由创新发动的,每一次飞跃也都是创新推动实现的,创新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原动力。文章以创新理论为基点,将交易费用、博弈论、制度变迁,以及进化论等经济和自然科学理论引入商业银行创新的理论分析研究之中,并以优化资源配置为角度,论证了商业银行发展是由多种主客观因素维系和推动的,而引起商业银行质的飞跃的主导因素是创新。通过归纳演绎、逻辑推理,以及创建模型等方式,概括描述了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一般过程及其规律性,其中阐明了商业银行渐进式、结构式和突变式叁种基本创新模式的不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即在渐进基础上的突变和在突变引导下的渐进。这种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系统理论研究使深奥的商业银行创新理论更加易于为读者接受,也是对商业银行创新一个完整和科学的探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本身就是一次创新的过程。文章剖析了国内外经济和法律界对于商业银行的不同定义及其职能作用与业务功能的演变过程。由此定义:现代商业银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以工商企业或个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其提供信贷、存款与结算以及各种金融商品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机构。这一表述突破了商业银行原有定义的局限性,丰富和发展了商业银行的基本内涵。以此为基础,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商业银行创新的一般规律和特征,系统、科学地概括了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内涵,提出商业银行创新是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对各种金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从而在商业银行领域建立“新的生产函数”,以满足社会和自身需求的一系列活动。其内容包括创造或引进新的金融产品、交易方式、组织形式、经营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以及新的金融监管制度等。这一界定既涵盖了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内容,又使其超越时空的限制,因而更具普遍性和指导性,为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商业银行创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其中最直接、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业务创新。文章全面剖析与阐述了现代商业银行广泛采用新技术,不断创造各种新的金融商品和新的交易手段的实践过程。在新技术的强大支持下,商业银行突破了传统的产业壁垒,走向业务交叉和功能多样化。这种趋势模糊了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大大拓宽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尤其是丰富多彩的中间业务创新使商业银行生机勃勃,更添无穷魅力。 卜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 文章运用大量的实证和演绎分析,考察了西方商业银行蓬勃发展的业务创新活动以及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成就与不足,以客观事实阐明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及其发展趋势,并恰如其分地提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发展的急迫性和现实性。文章以大量的篇幅深入探讨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理论根源,并借鉴其实践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中间业务的基本思路和设想,意在填补我国在此领域理论研究的空白,并为其实际操作提供许多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文章采用比较分析法,论述了西方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与主要特征;在考察与分析了中外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实践过程后,归纳总结出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独特表现形式,即发端于体制创新、深化于业务创新。这与西方商业银行创新主要是由业务创新推动,进而促进商业银行组织体制、经营管理、监管制度向更高层次创新与发展的客观现实存在明显的差异。文章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特殊表现形式还将持续一定的时期,但是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组织创新及其体制转换因素所产生的特殊推动力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作用力将逐渐减弱,商业银行发展将更多地依赖于自身各种要素重新组合或创造性变革等创新活动,其间业务创新将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文章以发展的眼光,第一次较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创新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并在分析中引入市场营销理论,提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和精髓是发现和挖掘客户潜在的金融需求,创造和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商品,创新和实践金融商品的交换。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剖析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提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重在实现五个方面的突破:从侧重于银行内部的管理改良转变为外部适应性的变革;从强调内部的权力制衡到追求智能化和人性化管理;从注重质的规定性分析发展到质、量并重的规定性分析;从仅注重宏观层面的纯理论性研究,发展为更强调微观层面的可操作性研究;从集中于金融领域的研究转变为以金融领域为基础,逐步向科技、信息工程领域,以及其它与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相关联的研究领域迈进。这预示着商业银行的内涵和外延都将发生重大变革,其业务功能含于金融又不局限于余融的客观实际,将使商业银行逐步成为经营智慧的特殊企业。亦?

刘清[7]2005年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研究》文中提出中国金融业处于国民经济的核心地位。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发展至今仍然是金融业的主体,为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已严重的危机到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大局。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大量的不良资产阻碍着银行业的改革进程,并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已成为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股份制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本文以现代企业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出发点,阐述了现代公司治理理论的一般性,介绍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银行公司治理的先进经验以及发展趋势,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制度的现状、近几年改革取得的成就及其经营机制运行中的诸多现实问题,结合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实际,重点论述了国有商业银行在两个层面的改革,即制度层面的公司治理建设和经营层面的经营机制建设,经营机制的改革重点则是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不具备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改革的核心是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即通过股份制的改造和上市,改变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的诸多弊端,改善股权结构,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叁会”的权利与责任相制衡机制,为强化对董事和高级管理层的监督,引进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独立董事制度,从而形成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为了避免管理阶层的败德行摘要一2一为和市场的逆向选择,还必须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如内部控制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而这些相关的机制在国有商业银行旧有的管理模式中也基本上是不具备的。 转化经营机制是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又一个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这方面的改革基本上体现了国有商业银行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全部创新活动。资本金严重匿乏和巨额不良资产是我国银行业风险高度聚积的集中表现,无论从国家的注资、不良资产处置、还是银行发行次级债券以及资产证券化等的尝试,特别是次级债和资产证券化以及未来银行上市的证券发行等,拓展了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渠道,通过市场化行为建立了资本金补充机制;不良资产的体内和体外的处置机制创新极大地化解了银行风险,对己形成的不良资产处置积累了经验,也完善了风险管理和风险防范机制。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的动力和源泉。本文从金融创新的视角,阐述了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国际银行业的竞争主要体现银行业务创新,而银行业务的创新需要构建对资源整合的平台,即组织模式的再造。本文提出了建立国有商业银行的扁平化的组织模式,即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国家银行业整体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国际金融网络化、全球化等新形势下的竞争需求。扁平化组织模式反映了新一代银行业正逐步由生产导向向消费者导向和服务导向的转变,以及围绕顾客价值的体现不断创新银行业务的经营理念的趋势。在扁平化组织模式的平台上,本文进一步论述了国有商业银行业务重心应由单一摘要一3一-一一一一一.-一的资产负债的经营管理模式向全面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指出国有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和个人理财业务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方面。 作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如果不能紧跟时代的脚步,在融入世界金融一体化的大潮中就会败北。一个银行发展的潜力,关键是看其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技术,是国际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新资本协议》所倡导的最新风险管理的核心思想。本文介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核心内容,着重论述了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新资本协议的挑战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几点看法。虽然国有商业银行现实状况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相差甚远,但在过度期中,国有商业银行还是有能力达到新资本协议的叁大支柱:即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管及市场约束要求,特别是在开发内部评级法上。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我国金融业与国际接轨的集中体现。 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研究,以期为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和高效的经营机制,全面提升国有商业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创造一个市场化的金融竞争环境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并对改革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在面对银行业的全面开放之时,既能应对外资银行的冲击,也能跨出国门参与全球性金融竞争,从而增强国家金融整体竞争力,保障金融安全,为我国跨国公司和外向型竞争企业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全面化金融服务,推动国民经济向前发展。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忽厂

杨喆[8]2008年在《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自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继废除了有关分业经营的法律法规,全球金融业进入了混业经营时代。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我国金融业越来越受全球混业趋势的影响。2006年底,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加快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在与外资银行竞争的过程中,如果我国商业银行只拘于现有的业务品种,不能像外资银行那样为客户提供多方位的金融业务,全面地满足客户多元化的业务需求,就可能失去一些客户,市场份额降低,在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为了在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基础上拓展利润空间,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尤其是附加值高的投资银行业务势在必行。本文首先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现行的法律条款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投资银行业务的环境进行了分析,以五家全球性外资银行集团的收入数据和我国近年来各种融资方式融资额的变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必要性展开分析;然后详细分析了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手开展投行业务的情况,明确商业银行在整个竞争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并以十五家商业银行各年收入数据为依据,分析其中间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再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所具备资金、客户、网点等方面的优势进行详细论述,同时指出其存在的制约因素,并给出相应的策略。最后,本文运用风险管理的思维与方法,在将投资银行业务风险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风险相隔离的基础上,设计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组织模式,提出不同的商业银行应结合现有的组织构架来确定投行业务的经营模式。商业银行应循序渐进的开展投行业务,每一步都做好风险控制工作,确定短长期业务发展的方针及重点,并把风险管理的过程融入于具体业务的开展过程中。

陈静思[9]2015年在《中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转型研究》文中指出对于中国商业银行而言,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和金融创新、科技创新的驱动下,加之其自身逐利性和扩张性使然,分业经营模式已不能满足商业银行的发展需求。而当前经济下行、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兴起、市场准入放开和资本市场发展等因素让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正发生了颠覆性变化,给分业经营模式下的商业银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经营模式转型将成为中国商业银行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为此,本文系统梳理了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转型的相关文献,明确了本文所研究的“混业经营”主要是指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相互交叉、渗透,呈现出金融业务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同时,归纳总结了混业经营转型相关理论基础,以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围绕着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转型这一主题,首先,对现行分业经营模式下中国商业银行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剖析。选取14家上市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四个核心指标具体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在现行分业经营模式下的盈利性、安全性、成长性和创新能力四方面的基本现状,发现商业银行已暴露出收入渠道较为单一、资产压力持续增大、流动性趋紧状态难以从根本改观、银行间同质化竞争激烈、金融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进而指出这系列存在问题产生的根源来自于现行的分业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已局限了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现存问题必须转分业经营模式为混业经营模式。另外,利率市场化改革、互联网金融兴起和金融脱媒现象凸显,让商业银行感受到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也迫使商业银行必须进行混业经营转型。这说明了中国商业银行存在着混业经营转型的内在需求。其次,为从实践上进一步证明上述结论的真实性,引入数据包络分析(DEA)对14家上市银行2007~2014年的数据从投入产出角度来衡量了这些银行的综合效率。再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PCA)以避免样本数据反映信息重迭的现象,两种方法相结合的实证分析达到了预期目的。实证结果显示:具有金融控股公司性质的上市银行在技术效率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上市银行,在规模效率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同时,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效率明显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有着较强的创新能力和主动创新动力。但总体来说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无论在纯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方面均有明显改进的空间。这为中国商业银行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型提供了实证支持。然后,又具体分析了叁种全球具有典型意义的混业经营模式,即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德国的全能银行模式和英国的银行控股公司模式,对这些模式的形成背景、组织结构,及其相应的优缺点作了详细分析,也明确了叁种混业经营模式对中国混业经营具有明显的启示作用。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金融控股公司是中国商业银行实现混业经营转型的现实和必然选择,并提出中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转型路径可按“进阶”方式的思路来实现,对金融控股公司具体模式的选择、实现途径和设立方式叁方面作了分析论述。最后对于基于目标监管模式提出了在进行混业经营转型过程中要构建树状式监管体系的理论构想,进而完成对混业经营转型的路径设计与研究。

苏阳[10]2014年在《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是其外部制度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在收支结构方面的综合反映,也是决定其盈利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及市场竞争力的前提;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体现出组织内部资本积累的成效和水平,较好的盈利能力,有助于增强市场信心,保障银行资产安全,降低流动性风险,进而维持信用体系稳定。实际上,受制于政策、市场、客户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影响,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目前该方面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层面。因此,运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盈利模式与盈利能力之间的互动关系,从盈利模式转型升级的角度探索增强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为“以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以信贷规模扩张为主要业务形式、以分业监管为主要监管模式”。银行业的市场化竞争机制尚未建立,但随着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将“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以及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仅意味着银行业市场化机制建设提速,我国商业银行的高利差时代也将终结。同时,以余额宝、活期通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也将加快推进金融脱媒化进程,促使商业银行重新审视自身的金融创新能力、调整业务发展战略。此外,我们看到,自2010年12月国际清算银行的巴塞尔金融监管委员会发布第叁版巴塞尔协议(以下简称巴塞尔协议III)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更为严苛的资本监管约束①,亟需调整战略,应对全新监管要求。金融环境的变化启示我们,我国商业银行当前信贷业务主导的盈利模式必须转型。长期以来,宏观层面受到高储蓄和高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影响;中观层面受到以间接融资为主体的金融市场结构制约;政策层面受到利率管制及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限制,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盈利模式存在“两个主体”的现状:一是利差收入占主营业务的主体,二是批发业务占利差收入的主体。与此同时,中间业务发展滞后,呈现叁方面特点:第一,中间业务品种较少、附加值低、创新力不足;第二,重规模、轻效益、缺乏统一规范,中间业务创收能力低;第叁,业务电子化、网络化程度低,服务手段科技化水平有待提升。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型。本文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问题的理论框架,构建了用于综合评价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指标体系。然后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现状进行分析,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特点、成因、转型的障碍及驱动因素等维度展开研究。之后,以美国、德国、瑞士和香港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为研究对象,对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与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了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我国的启示。然后,本文以我国15家上市商业银行(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代表)2005年-2012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利用Stata11.0作为分析工具,运用面板模型的广义最小二乘法及因子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与盈利能力的相关性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整体上来看,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间存在较为显着的相关性,以“非利息收入占比”作为衡量标准的多元化盈利模式与商业银行综合盈利能力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第二,从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来看,比起国有四大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对综合盈利能力的正向拉动作用更大,因而今后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在业务战略调整上可向非利息收入业务倾斜;第叁,与传统存贷业务相比,开展中间业务为代表的非利息业务对营业利润的提升更为有效,且这种趋势在加剧,这也为我们倡导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由传统信贷业务主导向信贷业务与中间业务协调发展的多元化业务模式转型提供了数据支撑。第四,我们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商业银行总资产收益率、税前人均利润、总资产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贷存比、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成本收入比九个方面的指标进行了提取及合成,该合成指标可以测查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资金流动性管理、未来成长能力、资产质量管理、股本扩张能力、成本管理水平、资本获利水平等若干方面的能力,通过运用此指标体系对15家样本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行的排名,可以发现国有商业银行落后于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此指标体系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跟踪监测自身的综合盈利能力,从而及时调整业务重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但在转型过程中,应当重点把握“一个目标,四个维度”。一个目标即:盈利模式由传统信贷增长的粗放型高风险模式向利差模式与中间业务均衡发展的多元化集约型盈利模式转型。而四个维度即:以维持当前净利息水平为基础,以拓展非利息收入为着力点,以增强创新研发水平为驱动,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为保障。以期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未来战略发展和盈利模式转型提供一定的角度和思路。

参考文献:

[1]. 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研究[D]. 侯尧文. 西北大学. 2009

[2].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研究[D]. 邹靖. 东北财经大学. 2016

[3].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研究[D]. 许友清.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4].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影响研究[D]. 付强. 辽宁大学. 2016

[5]. 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潜力研究[D]. 董丽影. 安徽财经大学. 2017

[6].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D]. 吕耀明. 厦门大学. 2002

[7].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研究[D]. 刘清. 中央民族大学. 2005

[8]. 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问题研究[D]. 杨喆. 同济大学. 2008

[9]. 中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转型研究[D]. 陈静思. 华东师范大学. 2015

[10].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研究[D]. 苏阳. 中共中央党校. 2014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风险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