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特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农村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科学发展观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推进新农村建设,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几千年处于农业社会。其基本特征是以农养生,以农养政。历朝历代朝廷都实行重农政策,君王们深知,“国之大事在农”,但由于封建统治者对农民横征暴敛,引发了无数次农民起义的爆发。我们民族重视农业的优良传统和创造的灿烂文化,至今对我们认识“三农”问题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于建设新农村的提法,解放前有学者提出过,留美博士宴阳初先生最早提出通过平民教育建设新农村,并付诸实践作出了革命贡献。如何建设好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党执政以来孜孜追求的重大任务。50年代我们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高级社示范章程一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及“农业八字宪法”等思想,使农业为国家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搞联产责任制以来,尤其是近些年中央每年一个一号文件,都体现了我们党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一贯追求。这些追求和探索对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没有能得到改变。一方面,农民用不到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1/5的人口;为工业化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为国家提供了税收来源和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制约“三农”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日益突出。农业基础薄弱,综合生产能力低,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体制机制不健全,发展活力不强,农民增收难,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特别是农村的土地、资金、人才等重要资源流失加快,工农关系失调,城乡发展失衡日益严重。这些矛盾交织一起,解决起来难度很大。但如果问题和矛盾不能切实得到解决,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三农”问题重要性,归纳起来是:
第一,从产业上讲,农业是人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马克思讲,农业是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一切社会的基础”。
第二,从农民阶级的地位看,革命导师从来都强调巩固工农联盟,认为这是无产阶级政权的基础,马克思把工农联盟比喻为“一种合唱”,如果没有“合唱”,工人革命就变成“孤鸿哀鸣”。农民是革命建设的主力军。
第三,从农业、农村在国家中的地位看,始终具有基础性。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是我国基本国情。农业发展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国家社会稳定,国民经济发展安全。
第四,从我国目前所处阶段和整个社会发展趋势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已具备能力和条件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历史性转变。在国际上,一国的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都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村支持力度的先例很多。
第五,从我国革命历史经验看,重视“三农”问题是我们党一贯的战略思想。毛泽东在七大讲,不要把农民两字忘了,忘记了,就是读一百万册马列的书也没用,因为你没力量。邓小平指出,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并说,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看农村稳定不稳定。江泽民认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安全的根本问题。胡锦涛同志指出,“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综上所述,中央把“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体现了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代表了广大农民的心愿和符合世界大势。
二
我国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体现的是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精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新农村,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农民利益为根本,促进农业发展,农村和谐与农民富裕。
首先,以农民利益为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的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胜利实现了经济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粮食生产持续增产;但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
邓小平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建设新农村,与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我国13亿人口,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业和农村发展搞不上去,农民生活得不到显著改善,我们就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能实现全国现代化,不能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因此,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把建设新农村,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到全党面前。积极推进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2006年2月14日,胡锦涛同志在高级干部建设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新农村,要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其次,以农民利益为根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任务是促进和谐农村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之一。只有把建设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实好,把农村发展好,我们的社会才更加和谐。当前,农村在总体稳定下,也存在由于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造成的纠纷,处理不好会引发社会矛盾。
2005年2月,胡锦涛在高级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研讨班上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多数人口的国家里,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于社会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必须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不断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他们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从而为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以农民利益为根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核心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近些年来,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采取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使农业生产出现良好态势,农民生活有所改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最为突出的矛盾,农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还没有根本改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与城市差距很大,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条件差的问题突出。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新农村,要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形成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为了实现这些任务,中央还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党心民心的新政策措施,明确要求必须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建设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新农村建设变成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
三
总结包括学大寨在内的新农村建设,教训在于:一是指导思想以阶级斗争为纲,强化意识形态,把大寨经验教条化,不顾区域,条件差别一刀切;二是从发展思路上只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动员手段,其目的是要求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对农村投入很少,把农民挖的很苦,因此不可能真正建设新农村。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新农村的发展目标,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全面性目标;它的发展思路,不是就农村建设农村,而是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中来谋划和推进。
一方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要求,需要新农村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统一起来,以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性要求。
建国初期的新农村建设,强调集体化、机械化、水利化等。改革开放初的新农村建设各具特色,但没有统一的总体要求。十六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新农村建设全新的时代内容。这个总体要求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农民增收、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农村改革等任务,涵盖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要方面。
按照20字的要求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是同一过程目标与任务的两种表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发展农村物质文明是农村经济建设的目标;管理民主,发展农村政治文明是农村政治建设的目标;乡风文明,发展农村精神文明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村容整洁,发展农村社会文明是农村社会建设的目标。可见,建设新农村是加强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综合体现。
另一方面,按照科学发展观协调发展,提出城乡统筹等“五统筹”的原则,需要我们从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战略举措高度建设新农村。体现出科学发展观协调发展的要求。
建国之初,我们党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通过工农业“剪刀差”把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的资本积累,形成工农差别、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经过50多年工业化发展,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化为非农业,总体上发展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需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解决城乡二元矛盾、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2003年初,胡锦涛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他又提出了“两个趋向”的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统筹城乡发展这样的背景下建设新农村,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联系起来,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从用农业积累支持工业转向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让公共财政更多的覆盖农村。《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也强调,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这些表明,我们党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依靠广大农民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的建设等五大建设;但新农村建设仅靠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力量和资源还不够。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四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新农村,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求真务实,树立正确政绩观,以实现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第一,按照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新农村建设要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目标,以实现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我国在大跃进时,提出了“人定胜天”、“向自然界开战”的口号,当时还难以认识到这些口号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悖。科学发展观辩证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价值核心,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新农村,必须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任务,就是要使农村生态环境有大改观,让农民吸新空气、喝净水、走整洁街道。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加强宅基地规划管理,大力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住宅设计图样;引导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这样就能建成环境友好型的新农村,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二,按照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的要求,新农村建设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的利益和愿望。
强调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群众,要尊重农民的意愿,把农民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确保让农民真正受益,以调动广大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005年底胡锦涛在青海考察时说,建设新农村,要把遵循客观规律与农民意愿结合起来。他在高级干部建设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又说,建设新农村要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做到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新农村建设只有坚持尊重实际,尊重群众,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引导广大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通过自己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自己的家园。
第三,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相联系的要求,新农村建设要树立正确政绩观,脚踏实地、扎实稳步推进。
新农村建设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做到“五要五不要”。即要追求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攀比;要突出特色,不要强求一律;要民主商议,不要强迫命令;要引导扶持,不要包办代替。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通盘考虑城镇建设和农村发展,对新农村建设做出科学规划。温家宝在高级干部建设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指出,要防止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也要防止违背群众意愿随意并村。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当地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不能盲目攀比,急于求成,更不能通过加重农民负担和增加乡村负债搞建设。
建设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只要我们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稳步推进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就能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局面。
标签:三农论文; 科学发展观论文; 农民论文; 新农村建设政策论文; 农村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