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中东:挑战与对策_阿拉伯论文

全球化与中东:挑战与应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东论文,化与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全球化的讨论中,中东作为国际体系中一个有影响的地区很少被提及。由于政治冲突、领土冲突、宗教冲突、民族冲突和意识形态冲突,中东地区长期处于动荡之中,被排除在全球经济竞赛之外,发展十分缓慢。本文将分析在全球化浪潮下,中东面临的重大挑战,以及中东为了融入全球体系,为了获取所期待的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较高的生活标准和在国际事务中取得一席之地而可能采取的对策。

中东面临的全球化挑战

中东地区要参与全球化必需具备一系列基本的条件,在社会开放程度、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和竞争能力方面必需达到一定的水平,中东地区在这些方面尚有一定的差距,这是中东地区面临的全球化的挑战。

社会开放程度是指社会的开放性和它对外国人和外国资产的态度。中东的伊斯兰主义因现政权的一些弱点和失误而得以发展壮大,提出经济公正和政治民主,并在有群众基础的民族主义者的配合下,谋求摆脱西方支配,争取民族独立。在西方人看来,中东是一个充满了反西方情绪的火药箱。西方媒体的宣传进一步恶化了中东地区的形象,它们“例行公事式地将伊斯兰教贬斥为一种低劣的宗教,将穆斯林描绘成绑架人质、向无辜的外国人实施报复的恐怖主义”。(注:Steve Niva,"Between Clash and Coopration:U.S.Foreign Policy and the specter of Islam".The Middle East Report(Fall,1998),p27.)亨廷顿的关于“文化冲突”的理论强调文化因素而不是政治因素,并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中东伊斯兰社会与西方的对立情绪。近年来,中东国家政府企图镇压伊斯兰主义者,以便提高社会开放程度,但这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中东地区的基础设施仍然比较滞后,据估计,中东地区基础设施(电力、通讯、交通运输、供水和卫生设施)要满足需求,需要投入3000-3500亿美元。中东大部分公用事业仍然是政府所有或由政府控制,只有115家公用事业实现了私有化,仅占全部4000家基础设施公司的3%。

大部分中东国家忽视政府部门对公司和投资者的服务,加上产权观念淡薄、法制不健全,法律和秩序在《国际国家风险指南》排名中得分很低,投资环境并不理想。在英国经济学家情报机构2000年发表的《商业环境排名》中,所列的60个国家中,中东国家中只有7个榜上有名,而且排名靠后,仅以色列进入前30名。(注:以色列名列第24,土耳其第41,沙特第42,埃及第43,阿尔及利亚第55,伊朗第59,伊拉克第60。参见Economist Information Unit,Business Environment Ranking,2000。)

中东地区的人力资源并不缺乏,问题在于人力资源的素质。在阿拉伯国家中这一问题比在以色列、土耳其和伊朗更为突出。 1996年,阿拉伯国家中受过4年以上高等教育的不到总人口的2%,积极参与经济活动的仅占总人口的8%。除国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外,教育严重脱离生产实际,学非所用的现象在阿拉伯国家中十分普遍。这一现象在沙特阿拉伯尤为突出,约有1/3的沙特人在宗教学院学习,他们所受的教育与就业无关。在阿拉伯国家中博士教育基本上是空白,要攻读博士学位只有到国外去。在国外留学的阿拉伯学生约有25万,但学成归国的很少,光在经合组织国家工作的阿拉伯专业人士就超过50万。阿拉伯国家中只有科威特有能力吸引和留任阿拉伯科技人员,但是1995年科威特的研究与发展(R&D)活动仅仅恢复到1990年伊拉克入侵前水平的66%。1995年阿拉伯世界的研发开支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2%,相比之下,印度为0.7%,巴西为0.6%,工业化国家为3%左右。1995年阿拉伯国家每百万人口发表论文数为26,相比之下,以色列为1926,法国为840,韩国为144,巴西为42,印度为19,中国为11。1995年阿拉伯国家的研究人员共发表7139篇论文,在发展中国家中还不算太少,比较而言,其应用性更逊一筹。“阿拉伯科技人力资源并不缺乏,而且能够构成一种综合的社会因素。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适当的教育政策和充足的财政资源,这种人力资源的潜力被浪费了。”(注:Antoine Zahlan,"Technology:A Disintegrative Factor in the Arab World",Middle East Dilemma:The Politics and Economics of Arab Integration,edited by Michael Hudso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9.p272.)

管理水平是指管理精英在法律框架内治理国家的一般能力和效率。管理还是长期稳定的一个指标。在中东,管理是一个大问题,因为某些政府的合法性受到质疑。中东地区许多政权的寿命很短,平均为15年。由于缺乏民主机制,中东地区领导人的继承问题被认为是对政权稳定的最大威胁。政治上忠诚是任命政府官员的重要标准。另外,《国际国家风险指南》中的两个指标与管理水平有关,一个是政府部门的腐败,另一个是官僚机构的质量。1997年,中东地区这两个指标的得分都很低,都只得了3分(满分是6分)。(注:Political Risk Services,Inc.,International Country Risk Guide,1997.)在政府的下层,腐败盛行,基本形式是受贿,大多与进出口许可证、外汇控制、税金评估、政策保护和贷款有关。中东地区除以色列外只有伊朗和土耳其在官僚机构质量的评估方面得分高于平均水平,它们的官僚机构有一定的独立性,实行专家治国,不受政治力量的干扰,政府服务具有连续性,人事制度比较透明。在《国际国家风险指南》中伊朗和土耳其处于中高风险国家之列,而其他阿拉伯国家都处于高风险之列。

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的能力,它也包括与某种投资或部门有关的特殊安排、规章和激励措施。埃及、阿曼、阿联酋和土耳其的竞争力较强,它们的经济改革大大地简化了外国直接投资的规则和手续,极大地鼓励了潜在的投资者。然而,大部分投资者投资垄断事业,特别是石油部门。虽然非石油部门,如化工、制衣、机器、纺织、地毯和珠宝业具有相对的潜在的竞争优势,但还是开工不足。这是由于富油国家倾向于更加开放的经济政策,而贫油国家长期实行进口替代政策和高关税政策所致。(注:World Bank,Claiming the Future:Choosing Prosperity in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1995.)中东地区未能融入世界体系是由于中东国家想要提高竞争力,但却不寻找造成普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困境的根本原因。

另外,中东还是全球负债最高的地区之一,总债务高达2500亿美元。中东地区局势长期动荡,军费负担很重。1997年,中东地区的国防开支平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9%,相比之下,北约的开支占其成员国GDP总量的2.2%,东亚和澳大利亚为47%,中亚和南亚为4.9%,是年世界平均国防开支为2.7%。(注:Risa Brooks,Political-Military Relations and the Stability of Arab Regimes.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324.)

中东区域一体化

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东国家,尤其是阿拉伯国家日益清醒地认识到单靠一国的力量已经不足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减少全球化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而区域经济合作或区域经济一体化既是应对全球化的一种手段,又是通向全球化的现实途径。区域一体化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模式在中东日益突出。

区域一体化努力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独立浪潮中,而且主要是发生在阿拉伯国家。近年来,由于受全球化的影响,中东区域一体化则包括了一些非阿拉伯国家,并与邻近地区结成伙伴关系。

对于区域一体化,一般认为政治经济集中会产生较大的效益。在政治层面上,倘若利益融合,整个地区在全球体系中能够行动一致,那么立场与政策协调会减少地区冲突和紧张。从经济角度来看,当贸易创出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时,一体化是有效率的。

阿拉伯经济一体化

严格说来,区域一体化的努力主要来自阿拉伯方面,这主要是由于摆脱殖民统治后席卷中东地区的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巨大浪潮。1945年阿拉伯联盟成立,区域一体化就提上了议事日程。建立阿拉伯联盟的设想是要加强阿拉伯国家之间的联系、协调与合作,同时主张成员国的独立与主权。其目的是促进经济、财政、通讯、文化和卫生方面的合作。1950年,阿拉伯联盟成员国签署了《共同防御和经济合作条约》,规定了一些集体安全措施,包括建立共同防御委员会和永久性的军事委员会,确定阿拉伯国家要在经济事务中进行密切的合作。1953年,阿拉伯国家签订了一项多边贸易协定,该协定规定免除农产品的关税、降低某些工业品的关税。1956年签订的阿拉伯经济联合协议寻求埃及、伊拉克、约旦、科威特和叙利亚之间的充分的经济联合。1957年,阿拉伯联盟经社理事会通过了《阿拉伯经济统一协议》,宣布建立阿拉伯经济统一体理事会,以实现阿拉伯经济统一。l964年阿拉伯经济统一理事会通过决议,建立阿拉伯共同市场,寻求在10年内逐渐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80年代,阿拉伯国家为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成立了三个次地区组织。1981年巴林、科威特、阿曼、卡塔尔、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等海湾6国成立了海湾合作委员会(GCC)。1989年埃及、伊拉克、约旦和也门4国成立了阿拉伯合作委员会(ACC)。紧接着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和突尼斯等北非5国成立了马格里布阿拉伯联盟(UMA)。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随着埃及加入反伊拉克国际联盟和摩洛哥派兵去沙特阿拉伯,阿拉伯合作委员会和马格里布阿拉伯联盟分裂,只有海湾合作委员保持了统一并得到了发展。

然而,这些组织基本上是政治联盟,而不是真正的经济市场。于是,根据地区形势和世界经济变化的特点,阿拉伯世界提出了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有两个互相关联的动机。一个是纯粹政治动机,它发源于阿拉伯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认为阿拉伯世界经济统一有助于政治统一。另一个是经济动机,“高收入的石油出口国资本充裕,但劳动力和土地缺乏。苏丹、埃及、叙利亚和摩洛哥土地和劳动力充裕,但资本缺乏。黎巴嫩和约旦的熟练劳动力过剩。经济比较多样化的阿尔及利亚和伊拉克则能通过输入劳动力和资本受益。而且,区域一体化会使所有国家获取规模生产、分配和资源利用方面的经济利益。”(注:Nemat Shafik,"Labor Migration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he Middle East",Middle East Dilemma:The Politics and Economics of Arab Integration,edited by Michael Hudso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9.p.280)

因此,劳动力流动成为中东区域一体化最重要的特征,因为劳务输出的收入超出了地区商品贸易额,也超出了资本流动。中东地区私人资本从富裕国家流入贫穷国家的数额只占富裕国家国外总资本的很小一部分。这是由于中东一些贫穷国家的投资风险和经济政策使该地区投资的回报期望值很低。而目,由于政治联盟的改变,近年来在海湾亚洲劳动力比阿拉伯劳动力更受欢迎。海湾国家白领阶层也有本地化的趋势。这对地区内劳动力流动构成了威胁。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东地区大多数国家经济停滞、人口增长、生活水平下降,经济动机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世界经济特别是贸易的变化加强了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近年来区域内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世界贸易增长速度。由于担心被排除于由美国、日本和欧洲领导的三大贸易集团之外,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希望在区域贸易上有所发展。

在这种形势下,1995年阿盟提出建立泛阿拉伯自由贸易区,1996年在阿拉伯经济会议上通过决议,1998年泛阿拉伯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它是迄今为止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共有18个成员国和1.8亿人口,占阿拉伯国家GDP的90%,占阿拉伯国家对外贸易总额的92%和阿拉伯国家内部贸易额的98%。该组织计划每年降低10%的关税,10年后最终实现区域内商品的完全自由流通。

美以中东自由贸易区

由于阿拉伯国家中的国情差异,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的一体化努力都仅仅是峰会上的一种形式。1990年的海湾战争催生了一种包括如伊朗、以色列和土耳其等主要的非阿拉伯邻国在内的新的中东体系。因此,中东地区从力量平衡转变为利益平衡,即在全球化的压力之下,从国内政治分裂转变为国际经济导向。

在全球经济模式和政治军事模式之间是有差别的。前者往往产生地区经济组合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东南亚国家联盟,而后者则采取在美国领导下的西方大国联盟的形式。这种差别在中东表现得不太明显。美国在能源问题上仍然拥有很大的发言权,并仍然是处理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和债务的国际金融机构的最重要的角色,是中东地区经济和军事援助的最大的提供者。第一次海湾战争后,遏制伊朗和伊拉克,支持阿以和平进程一直是美国中东政策的两大支柱。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美国向其地区盟友埃及、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投入了大量资金,尤其是以色列,因为以色列是“一个能(为美国利益而)战的代理人”。(注:Stephen Hubbell,"The Containment Myth:U.S.Middle East Policy in Theory and Practice",The Middle East Report(Fall 1998):pp.9-10.)

尽管世界政治有所改变,但美国在中东的利益基本上是不变的,即保持地区力量平衡使美国的利益和主要盟国的利益不受威胁。从美国的观点出发,以色列的安全和生存是与西方的文化和宗教安宁密不可分的,以色列是中东的西方存在。由于中东占世界探明石油储量的65%,而且中东石油生产能力高于其他地区的产油国,因此保证中东石油供应在美国的中东政策中具有头等重要的地位。美国是唯一有心并有力在该地区部署强大的军事力量的大国,美国在中东的优势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并很可能维持较长时间。

佩雷斯在《新中东》中说,“规模取决于经济导向而不是军事力量”。因此,许多美国和西方政策制定者认为在“保守的、对资本友善的”以色列政府领导下的地区经济秩序最符合美国的长期利益。(注:Stephen Hubbell,"The Containment Myth:U.S.Middle East Policy in Theory and Practice",The Middle East Report(Fall 1998):pp.9-10.)埃以和约以和平条约建立了一种不同的行为规范。外交关系、高层互访、互相投资和经济联系开创了某些合作模式。然而,以色列只是设法与某些国家如埃及、约旦和土耳其达成了双边贸易协议,地区性的贸易协议仍遥遥无期。

欧洲—地中海自由贸易区

美以建立中东自由贸易区的计划仍停留在纸上,并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因素的制约。阿拉伯国家常常将摆脱美国霸权的希望寄托在欧洲身上,欧洲是另一个在中东发挥影响的全球性力量。

尽管美国优先考虑以色列的安全和福祉、石油的自由流动和友好国家的安全,但欧盟却优先考虑地区稳定。欧盟批评美国的中东政策,认为它不是稳定中东而是动荡中东,不过与阿拉伯国家的希望相反,欧盟无意与美国的中东政策抗衡。但是,欧盟提出了自己的中东地缘政治计划,称为“欧洲—地中海伙伴关系”或“巴塞罗纳进程”。

由于地缘政治上的亲近,欧盟从一开始就与非欧盟成员的地中海国家保持着优惠贸易协定。多年来,欧盟成了地中海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1995年巴塞罗纳大会集中讨论了欧盟与地中海国家之间的新的战略伙伴关系和模式。这种伙伴关系目的在于根据关贸协定第24条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1996年,欧盟向中东和北非地区提供了总共4.8亿美元的货款。欧盟先后与以色列、摩洛哥、埃及和突尼斯签订了经济贸易条约,与约旦、黎巴嫩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之间的谈判也在进行之中。该计划是为了在2010年前建立一个欧洲地中海工业品自由贸易区。

该计划有利有弊。积极的方面,它将提高在中东投资的兴趣,提高地方和外国企业的信心。消极的方面,该计划会导致在地中海地区产生一种“垂直化”贸易关系和出现一种“轮毂与轮辐”的体系,在这种体系中,欧盟就是轮毂而其他国家就是轮辐。中东国家与其竞争对手(智利、韩国和墨西哥)和欧盟国家(希腊、意大利和法国)相比,贸易关税仍然较高(10-20%)。大多数国家通过先前的条约已经获得了进入欧洲市场的优惠条件,而这种伙伴关系并不意味着拥有进入欧洲市场的更大的优惠,却要求他们向激烈的国际竞争开放他们自己的市场。而且,它对减少当前欧盟对中东劳动力和农产品的限制并未采取任何措施。

迄今为止,欧盟地中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缓慢,与《巴塞罗那宣言》中提出的宏伟目标相距甚远。

结束语

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是否有准备,就是中东国家面对全球化化究竟准备得如何?最近的研究表明,中东地区融入世界经济的损失和得益可能都不大,这是由于该地区缺乏充分发展的能够适应高度竞争性的全球环境的基本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对策是进行“内向的可持续的改革”,这种“内向的可持续的改革”将包括任何“外向的改革”所必需的基本内容,(注:Ismail Sirageldin,Globalization,Regionalization and Recent Trade Agreements:Impact on Arab Economies.Cairo,Egypt£Economic Research Forum,1998.Working Paper 9817.)如开发人力资源、提倡机会均等、增加管理的透明度、扩大内部需求和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首先必需进行机构改革,提高官僚质量、实行地方分权、增加管理透明度、加强法制和决策自主权。可靠的前后一致的经济改革是取得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多样化所不可缺少的。其次应该对劳动力进行教育和培训,这种教育和培训应该适应经济需要,这样劳动力技能才会符合市场要求,可以减少失业。另外,政府应该建立可靠的社会保障网络和进行有目的的干预(如小企业的发展),以便减少社会问题。最后,应该协调地区政策,尤其是在自然资源管理、技术、贸易和保证持续发展等方面。

中东地区全球化的前景是乐观的,特别是摩洛哥、约旦和巴林等国家新一代年轻领导人上台执政后,采取更加务实的发展经济的政策,情况就更是如此。然而,除非有效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否则中东将继续错失全球化带来的好处。

标签:;  ;  ;  ;  ;  ;  ;  ;  

全球化与中东:挑战与对策_阿拉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