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二次信息系统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系统论文,管理模式论文,中美两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二次信息系统是指由覆盖各个学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种信息类型的文摘、索引和数据库,是用户获取一次文献的重要途径。它代表一个国家信息资源的开发、加工、管理和利用的水平。在日益高度信息化的当今社会,谁拥有信息资源,谁就掌握竞争的优势,一国信息资源的开发决定该国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潜力。因此,各国都很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工作。
美国二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开发能力居世界之首,尤其是数据库产业,无论其生产规模、产值、数量、质量、品种、类型,还是服务方式和手段均居世界领先地位,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数据库生产国和输出国。美国和中国的二次信息的重要起步时期都是5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努力,美国一跃成为世界数据库强国,而中国的数据库产业仍步履艰难,蹒跚于起步阶段,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两国二次信息资源工作这么大的差距,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比较中美两国二次信息系统发展的历程,我们发现两国除在历史、经济、技术、社会方面有差异外,还在管理方法和指导思想上存在一些不同。美国对二次信息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1、政府重视、宏观调控有力
美国的二次信息产业之所以发展迅速,主要原因之一是政府重视对科技和信息加工的投入。美国政府每年投入600 亿美元用于科技开发项目,投资额之巨大,已超出欧共体为此项投入的总和。二战后,美国政府通过国家科学基金会重点资助和扶持对国家的科技进步有重要意义的基础科学和与政府近期发展目标有关的二次信息产品的开发和服务工作。重点扶持了一批以目标和学科为导向的二次信息系统。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有力地促进了二次信息单位间的紧密协调与合作,在这种条件下,逐渐建成了覆盖全美的各学科、各时期、各地区与各类型文献的完整的二次信息系统,为数据库产业的顺利发展铺平了道路。美国政府的举措为数据库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西欧国家仿效美国,争取政府的大量资助,但终因缺乏合作和协调,未能成为美国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与之抗衡。1994年3月, 克林顿政府正式将信息技术产业列为美国六大重点出口产业榜首,因为1993年,美国出口工业中,信息产业创造了620亿美元的出口额, 比美国的中枢产业飞机制造业的出口额高出近一倍,信息产业成为美国为数甚少的出口盈利产业之一。
2、深加工信息产品数量大
中美两国拥有差不多的出版物总量,但美国的深加工信息产品数量却大大高出中国。美国书本式的二次信息700多种,中国仅有156种。美国数据化的产品有6000多种,包括引进的数据库,中国才有800多种。 抛开其他因素,仅就出版物数量,中美两国具有几乎相同的开发基础条件,由于美国对信息的深加工开发能力强于中国,在这一环节上拉大了两国之间的差距。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信息化环境中,一个国家二次信息系统的建设标志着一个国家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加工、管理和利用的水平,从而决定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潜力。客观上,美国具备建设和开发二次信息系统的强劲优势,在经济实力、科研水平、信息化程度、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都是世界一流的,如果没有全美从上至下普遍重视信息的作用和妥善的管理,美国即使客观上再居优势,也不会取得今天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绩。面对中国的二次信息资源产业,我们除了要在技术上奋起直追,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转变,提高全社会的信息意识,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与管理,减少信息资源的浪费,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供通畅的高速公路,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建设和发展中国的二次信息系统是一项有战略意义的工作。
3、信息管理的市场机制
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以全社会信息化推动全民信息化的模式发展。美国的信息化程度在世界上是最高的。政府主要通过政策鼓励和立法,吸引私营企业共同参与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并起协调作用,政府投资的重点主要在就业、远距离工作、卫生、教育、文化等领域。美国二次信息系统发展模式主要有:
①以学科为导向模式。这是美国二次信息系统中的基础和主框架。该系统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学科,以及综合性和更专业性的文摘、索引、数据库共同组成,由政府机构、学术机构和商业团体共同参与建设与开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 )在战略上提出了分散式地发展以学科为导向的信息检索系统,在经费上大力支持,如拨款600万美元为美国物理协会用于发展二次信息产品, 结果美国的《物理学文摘》一举推翻了英国电子工程学院出版的《物理学文摘》的霸主地位,称雄同行业。英国和德国出版的《化学文摘》也被美国的《化学文摘》所取代,成为国际上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专业文摘。
②以目标为导向模式。该系统具有极强的目的性、时间性和实效性,直接为政府的决策服务。检索工具主要产生于政府机构。
③以问题为导向模式。该系统为满足用户查找社会关注问题的综合信息的需要应运而生,相对以学科和目标为导向的主干系统,此系统是一些小型、综合性的涉及多学科的二次信息产品。
④以市场和用户为导向模式。信息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投资巨大,而美国政府也不再无偿提供资金,二次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和发展必须依靠生产者的信息产品和服务,投资者们要考虑信息产品的用户需求、经济效益和投入产出问题。这就促使二次信息系统向商业化转轨,并以市场和用户需求作为开发新产品的先决条件。商业化转轨是美国数据库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70年代,美国政府就已开始大幅度削减对二次信息的无偿资助,如美国政府和国家科学基金会(NSF )对互联网络资助的逐渐撤出。1995年,国家科学基金会停止为该基金会网络提供基金等。二次信息的生产者不得不考虑自己产品的生存。与此同时,计算机、远程通讯、高密度存储介质和软件技术在信息处理和加工中的应用,需要增加对这一产业的新投入。这些压力促使信息加工寻求新市场,根据用户需要设计开发新产品,使其产品适应市场的运营机制。二次信息产品的商业转变,从70年代到90年代数据库生产者的分布变化中,人们看得很清楚。70 年代, 美国数据库生产者分布是:政府部门占56%,非盈利机构和专业学会占22%,商业和工业界占22%,至90年代,商业和工业界一跃上升到70%。政府部门降至16%,非盈利部门只占12%。在美国企业中,数据库产业的利润仅次于制药业,纯利约为7 %。美国四种二次信息系统模式,以学科和目标为导向模式构筑了二次信息系统的主体框架,以问题为导向模式使其结构更丰满、严密,而以市场和用户为导向模式,又使其整体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比而言,中国的信息产业发展模式有所不同。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是以经济的信息化推动社会信息化为模式发展。中国的信息产业和通信事业总体上较美国落后很多,当务之急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国现有经济实力的条件下,采取优先发展经济领域里的信息网络,如“三金工程”的建设。中国目前二次信息系统建设与开发主要有两种模式:
①以行业为导向模式。中国的检索刊物主要是由中央政府所属32个部委的专业文献信息中心编制完成。以集中为虚、分散为实的管理方式宏观布局,在《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外文科技资料目录》统领下,由32个专业部委的文献中心分别编制本行业的检索工具,内容涉及工业、技术、交通、农业、医药、航空航天、石油、机械、电子、水力、电力、建材等领域的中外文文献信息。
②以学科为导向模式。检索工具主要集中在基础科学领域,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各学科各类信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文献信息中心和各专业信息中心,中国科技信息所分别承担数学、物理、力学、天文学、生物、化学、地理、经济、管理、信息科学等学科和一些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报、会议录的索引和文摘的编制工作。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检索工具主要由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中国人民大学文献资料中心《报刊资料索引》等组成。
中国二次信息产品的主要生产者是中央政府所属的专业部委信息中心和中国科技信息所。目前全国有18个省市的科技信息机构参与。其产品的具体分布是北京11种,四川36种,上海12种,江苏6种,吉林5种。中央所属32个部委或专业局的信息机构参与二次信息系统建设。如《中国科技资料目录》20个分册。
比较美国和中国二次信息系统管理模式,借鉴美国二次信息产品成功开发的经验,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二次信息系统管理模式无不具有现实意义。具体策略是:
第一,转变机制,推动中国二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加快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轨。目前存在两方面障碍:①中国二次信息产品的立项一般是指令性的,以用户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所开发的信息产品比例很小。由于中国二次信息产品的开发主要以政府机构所属的信息中心和图书馆为主,经费由政府提供,机构依附性较强,因此,在信息产品处理和产品开发上,其指导思想很少考虑在社会化服务中市场和用户的需要,一般是根据经费的多少确定开发的产品和开发的规模。②中国的数据库生产行业一直被视为社会的公益性事业,缺少商业机构的参与,用户使用信息产品,缺乏商品意识。这两个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信息处理向市场体制和商品化的转变。美国在发展数据库产业时,一方面明确提出信息产品是商品。这在提供二次信息服务中已获得共识,认为知识、信息和数据本身是抽象商品,其价值无法计量,无法估价。二次信息产品的价格本身不是信息产品本身的价格,而是在对这些文献信息载体进行加工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价格。另一方面,通过经费的资助使政府目标和学科为主的二次信息系统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尤其是美国政府从70年代开始逐渐减少无偿资助,将二次信息产品生产者推向市场。在市场残酷竞争和压力下,二次信息产品生产者不得不考虑产品的用户需求、质量和服务,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确保信息产品有自我生存能力。美国二次信息产品的成功开发,不仅是市场机制问题,而且全社会的普遍重视与需求市场的培育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基础。中国二次信息产品的主要买方市场是图书馆和信息中心,是提供二次信息服务的主要基地,在很大程度上起着连结二次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和最终用户的纽带作用。图书馆和信息机构对二次信息产品的购买能力取决于国家对科技、教育和文化机构的资金投入,二次信息产品市场规模由使用的用户数量决定。供方市场的产品不能盲目生产,因此买方市场必须建设好,产品才有生存的土壤。
第二,宏观布局,加强协调。中国二次信息系统表面上看是集中管理体制,实际上是以分散式管理体制在运行。分散式的信息加工体制虽然能够发挥各个机构或地区优势,但需要横向间的很好协调,否则可能会造成重复开发二次信息产品,导致资金人力等资源浪费,或者是某些领域的二次信息产品无人开发,造成二次信息产品总体结构的欠缺,降低了二次信息产品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难以形成拳头产品。因此,中国二次信息系统,尤其是数据库的开发,应该通过集中式的生产贯穿稳定性、全面性和综合性原则,集中资金、人力、技术,经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鼓励兼并,从而开发出受国内外欢迎的产品。
美国二次信息系统的管理体制也是分散式,但在具体编制某一学科和行业的检索工具时,从机构设置、资料的收录范围到学科体系的设立均是高度集中式的(如化学协会、社会学协会负责本专业的所有信息的加工处理),尽管美国目前仍采用分散式管理方式,但横向间具有良好的协调,并不各自为政。如政府和专业协会无力顾及的领域,商业机构及时补充。美国大多数综合性或交叉学科的二次信息,由商业性出版社出版。
第三,营造信息法律环境。信息立法,是保证用户使用信息的合法权力的基本手段。目前我国信息法律建设很薄弱,信息资源所有者的权益和用户使用的权力等得不到妥善保护。特别是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机构要维持正常的运行与操作,目前还没有一部直接而有效的法律加以认可和保障,因而,其发展与成长面临两大主要问题:①主体权力无明确的法律保障,因此,其主体地位模糊不清。我国尽管已经公布和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但众多的信息服务机构和生产部门并未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事实上它们仍是行政部门的附属机构,尚未实现真正的企业化经营。因此,《公司法》能否适用于信息服务机构,适用的程度如何,实际上并不明确,其结果是信息服务机构是否真正具备法律规定的主体资格,成为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②从事信息活动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尽管信息服务机构花费较大的代价进行信息的生产、组织、加工与整理,但由于其主体地位缺乏明确的法律认可与保护,因而难以阻止他人用非法手段以低廉成本进行信息的窃取、套录、复制、传播并获利,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信息服务机构研究与开发的动力。
中国的二次信息系统绝大多数是封闭式的系统,各行业的信息系统各自为战,许多公有性的信息却只在部门内部流通,不向社会提供服务。据国家教委信息司统计,至1992年我国已建成800多个数据库, 绝大部分封锁在政府部门所属的计算机内;另外,我国政府信息机构是信息的主要生产者,拥有信息资源的80%,但大部分被列入保密范围供内部使用,对外开放服务的仅占10%左右。政府部门信息封锁与服务效率低下,因而,严重制约了公民自由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整个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我国信息产品的机构所有制问题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信息资源采集和服务以本机构为主。在二次信息产品商品化和社会化之前,极易造成机构、行业和地区的信息资源保护主义和以自身利益为主的短期行为,给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带来很多困难,结果无法实现二次信息产品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美国在信息立法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1967年,公布《信息自由法》,规定联邦政府各机构应公开信息。允许个人从现行联邦机构获取信息。1974年12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个人隐私法》,以法律形式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为了树立开放政府的形象,美国还颁布了《阳光下的政府法》,以使政府机构的每次会议的每一部分都必须公开。除此还有《公平信用报告法》等。美国一系列信息法律的制定,保证了信息市场的秩序和信息供需双方的利益。
信息立法与信息公开和保护制度密切相关。政府有义务公开除了国防、外交、司法等领域的加密以外的、不危及社会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所有信息。信息公开制度是社会民主化的标志,是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原则。但信息公开势必引起信息安全问题,因此需要相应的法规来规范信息公开的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