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调节理论的形成与应用*_社会因素论文

言语调节理论的形成与应用*_社会因素论文

言语调节理论的形成及其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及其应用论文,言语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导言

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内,几个世纪以来,语言的变体和社会特征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直到本世纪50年代,Labov、Hymes以及Fishman等人才开始就社会因素对语言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到了80年代,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传统的社会语言学理论一直局限在一个比较狭窄的研究领域内,明显地存在着两大缺陷:1.精于描述而贫于解释;2.过分地强调了语言变体与客观社会变体之间的联系,以致于降低了讲话者主观上的情感、价值以及动机等非常重要的因素。英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Howard Giles在研究了大量的社会语言学的成果后,第一个提出了著名的“言语调节理论”。他认为在研究语言变体的时候,不仅仅要研究语言变体是怎样的形式,即“what”(什么),而且更要注重研究形成语言变体的原因,即“why ”(为什么)。因为,在一个言语活动中,无论是参与者的客观社会特征还是他的主观情感因素都对产生语言变体、确定语言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言语调节理论的建立大大拓宽了社会语言研究的范围。 可以说 HowardGiles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新视角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由此, 他的言语调节理论继Labov的“传统学派”、Bickton的“动态变化表”、Hymes的“交际能力”之后, 成为社会语言学理论中(包括后来受其影响的Lambert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态度与动机”)有影响的五大理论之一。言语调节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它不仅从社会学、语言学去研究语言变体的形式,而且从社会心理学、人类文化学等全新的角度去研究和解释语言变体的内在原因,从而使教师更好地了解所教的对象语,帮助教师真实地评估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与社会文化能力。因此,深入地研究这一特殊的社会语言学理论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无疑会有助于理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非语言现象,促进语言教学。

二、言语调节理论的形成及子理论

作为在语言习得研究方面的重要理论之一的言语调节理论是经过一大批语言学家的共同努力而不断发展完善的。而Howard Giles对言语调节理论最初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言语调节理论主要提出了三个问题:1.如何描写语言变体?2.如何解释语言变体?3.如何解释其它讲话者对语言变体的反应?

言语调节理论的核心,简单地说,就是对讲话的调节。在具体的研究中,言语调节理论对各种不同的语言变体,即不同的“调节”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描写。如,讲话者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会将自己的讲话调节到与其对话者的语言相似。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的调节就被称为“趋同现象”(convergence)。如,当一个美国人同一个英国人讲话时 ,就会在词aren't中去除后元音/r/,或者在用词上会以“in hospital ”取而代之“in the hospital”。反之,讲话者也会把自己的讲话调节为与其对话者的语言相异, 这种调节被看作是一种“趋异现象”(divergence),主要表现在不模仿对话者的讲话风格。在“趋同”与“趋异”两种类型中,“趋同”又可以分别细分为向上或向下。“向上趋同”(upward convergence)最常发生在工作面试的场合中。通常的情况是求职者向雇佣者老板一方趋同。假如老板向受雇者趋同,就被称为“向下趋同”(downward convergence)。同样,当讲非标准语的人对那些讲标准语的人强调他们非标准语的特征,就被看作是“向下趋同”;而讲标准语的人对那些讲非标准语的人强调他们标准语的特征,则被看作是“向上趋同”。当然也有不改变的可能性,这种被称为“言语保持”(speech maintance)。事实上,各种类型的言语调节是一种心理现象在语言上的反映,它可以体现在语音、词汇、内容、讲话速度、语言风格转换等方面。

Howard Giles所创建的言语调节理论体系是在已有的社会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的。他融合了几种社会心理学理论,形成一个系统,用于解释非语言现象。因此,言语调节理论被认为是一种伞状理论。在它的理论中,“类似吸引理论”(Similarity Attraction Theory)占有主导位置。“类似吸引理论”认为人们最容易被那些在信仰、价值以及对事物的态度上与自己相似的人所吸引。Giles 根据这一理论全面地解释了语言趋同现象,他认为“趋同”是得到社会认可的最常用的手段,毫无疑问它也是以类似吸引为基础的。一个人对他人的认可由于趋同现象才会发生,而一个人越是需要认可,就越易于趋同。

趋同或趋异同时又存在着一种交换替位,这是言语调节理论下的另一个子理论“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核心所在。这也就是说,人们在权衡得失之后,趋于选择那些能够得到最大的益处同时又能避免最小损失的改变形式。在一些不同身份的人同处的情况下,许多非语言现象或者某种可能性是可以预测的。如工作面试,可以预测,申请者会尽可能地趋同面试人的讲话。如果申请者没有趋同而是直截了当地与其相异,那就很可能被认为是存有恶意。既然趋同现象含有被他人认可因素,那它就是一种可以预测的行为。因为一般地认为趋同可以给讲话人带来更多的好处。但是也有许多场合,趋同并不一定能够得到确有助益的结果。青少年常常不愿意趋同于他们父母和老师的标准语,尤其是在他们的伙伴在场时。Giles分析其原因时指出, 孩子使用非标准语常常会招致老师或家长的反感,虽然得不到老师或家长的认可,但是他们仍然坚持这样做,其主要是因为这一损失与可获得那些喜欢非标准语的同伴的赞赏要好得多。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如第二语言学习者可能永远不能获得象本族语一样的语言能力,因为他们会发现流利地使用对象语所获得的好处与失去他们自己本族语牢固的身份相比,弊大于利。

言语调节理论下的第三个子理论是“原因归属理论”(CausalAttribution Theory)。其主旨是: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评估并不仅仅观察其表面,而是首先评价他们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然后归属他们行为的原因。这样,如果一个男职员花大量时间去帮助同一公司的一位女职员,人们不会马上认为他慷慨大度,工作努力或者为了公司的利益而帮助他人,而首先是找出他的动机,然后做出评价。这种原因归属过程常常发生在非语言行为中。言语调节理论认为在语言行为中也同样存在着这样一个过程。当有人趋同于你的语言风格,你就很可能会在认可之前自然而然地探查他的动机或目的。如一个黑人同另一个讲黑人英语,整个过程会自然而然地被接受;反之,如一个白人同黑人讲英语,那黑人可能就不会接受这种一致性的语言行为,而是怀疑这个白人试图想得到些什么。Giles 认为这种原因归属过程不仅适用于分析本族语讲话者的语言或非语言行为,而且也适用于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分析。因为介于本族语讲话者和非本族语讲话者之间也常常会发生趋同现象,进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因为原因归属过程会使得非本族语讲话者消除言语转换中的疑虑,获得积极的效果。但并不是所有的言语转换都能被接受。有时毫无恶意的本族语讲话者对非本族语讲话者过分简化他们的语言,非本族语讲话者就会感到本族语讲话者有一种优越感,过分地简化语言就暗示着他们很苯,反应迟钝等。而有时为了不致于误解,本族语讲话者大声地对非本族语者讲话,则会导致负效应,因为非本族语讲话者认为他们并不是聋子。总之,虽然趋同可以常常产生良好的结果,但它始终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只有通过原因归属的过程才能确定趋同是否获得了正负效应。

言语调节伞状理论第四个子理论是“群体间区别理论”(Intergroup Distinctiveness Theory)。这个理论认为,不同社会群体的成员对其社会存在价值在群体之间有着各种比较。他们认为种族集团只有更多地保持自己的特征,才能获得更多的社会威望。因此,他们在各个群体之间更多的是进行比较,而不是消除差异。他们会不断地深化差异,寻求各种方法使自己群体的特性或者被认为是某种优越性嵌入其它的群体内。如,美国黑人与白人,他们在衣着、发型、身势语以及使用英语上有着各自不同的模式。这些差异并不是自动形成的,在很多情况下是人为地深化种族之间的区别,从而形成更大的差异。Giles 在考察为什么黑人英语与标准英语之间的距离现在越来越远的原因时指出,这就是由于群体间的区别所造成的。因为两个群体都在按照自己的价值标准以一种最佳的方式使自身在心理上有别于对方。因此,可以看到,尽管标准英语在广播、电视、学校、大公司等白人的机构内占有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黑人青少年仍然表现出喜欢黑人英语。因为黑人英语对美国黑人来说是一种亲密和团结的象征,它作为一种区别于白人社区在群体间区别上的重要特征被黑人社区所推崇。

三、言语调节理论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

在语言研究的范围内,言语调节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上。Giles 始终把研究的重心放在解释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讲话时以及解释其它讲话者对语言变体的反应上。在解释人们为什么改变自己的讲话时,他指出,在语言的习得中,人们对语言的趋同程度与其动机类型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如果动机是工具型的,即把学习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去交流,那么学习者就会努力与所学的对象语趋同并试图减少本族语的口音;如果动机是亲密型的,即体现群体意识,那么他就很可能与所用的语言相异并试图增加本族语口音。同时趋同现象会体现在讲话的其他方面,如讲话人所保持的音量以及停顿的长度等方面。当讲话者对他人的认可有很高的需求时,他们的讲话在音量与停顿长度上就会更多地趋同于他们的对话者。反之,认可需求少时,表现在音量与停顿长度上的趋同现象也就相对减少。

Giles在解释其它讲话者对语言变体反应时, 指出带有较高社会声望口音的讲话者在许多方面都会得到积极肯定的评价。如,那些带有标准语RP口音的英国人与那些带有地方口音的英国人相比,通常被认为具有很高的智商,有很强的自信心、决心。如果是带有RP口音的英国女性,那同样也被认为很有能力、独立性和创建性,勇于冒险,更具有女性气质。男性与女性的“向上趋同”都能获得较多的益处,而且女性常常获得的更多。因此,Giles 的结论是:无论是在母语还是第二语言习得中,“向上趋同”是取得成功的最有效的手段,因为“向上”能够获得更多的认可,是一个人高智商的表现。

在语言研究中,运用言语调节理论,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常常表现出向对象语靠近或者远离对象语的非语言现象,我们可以从本质上做出更合理的解释。无论是与对象语的趋同或者是趋异都反映了学习者内在的主观因素,而这种主观因素对于语言变体和语言转化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成功地习得第二语言的必备条件之一。如,与英国英语相比,很多学习者更愿意接受和模仿美国英语。这不仅仅是美国英语在语言表达形式比英国英语占据更多的优势,而是这种靠近某种对象语的趋同现象起了一定的作用,它反映出学习者的内在的一些非语言因素,如对美国民族的好感、进取精神、热情开放个性等等,都可能使学习者自然地向对象语靠近。而如果对于这种非语言行为仅仅局限在语言学、社会学的范畴内分析是不完全的,因为它们的观察角度更偏重语言转换形式的描写或社会的外在因素的影响。只有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去观察分析,才能够更加透彻地解释存在于非本族语讲话者中的语言转换现象,因为隐含在语言的各种变体、语言转换的各种形式、语音模仿等背后,事实上还存在着讲话者的感情、价值观以及动机等等非语言的因素。言语调节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语言习得的过程。在这个特殊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趋同现象或者趋异现象。因此,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这些非语言现象是成功地进行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讲话者的客观社会特征与主观情感因素对语言的变体、语言的转化都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总之,言语调节理论对第二语言教学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它强调了正确地认识客观社会变体的同时,还要重视主观情感等重要因素。它不仅较好地解决了传统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而且为社会语言学开拓了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提供了更新的视角。

注释:

*收稿日期:1997-10-02

标签:;  

言语调节理论的形成与应用*_社会因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