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贴近”理念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透视--以初中化学“饮用水”课程为例_化学论文

透视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两贴近”理念的落实状况——初中化学“饮用水”一课的个案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饮用水论文,个案论文,一课论文,透视论文,课堂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化学是一门密切联系自然、生活和社会的学科。化学教学,要拓宽学生的化学视野,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能力。我国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实际教学中化学教师究竟是如何实施“两贴近”的呢?为此,笔者来到了长春市某初中S校,聚焦观察了3位老师讲授的“饮用水”一课,对其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等做了初步分析,以期引起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两贴近”理念的重视。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饮用水”一课是初中义务教材(科学版)第4章第2节,主要包括水的净化(包括自来水厂的净化过程)、水的纯化、饮用水的种类等3部分内容。

授课教师为S校初三化学组的3位老师:L老师,女,化学组长,本节课责任备课教师。C老师,男,备课组长,教学经验丰富,熟悉教材及历年考题。K老师为普通教师,女。

2.研究方法

笔者旁听了该组老师的集体备课,聚焦观察了 3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并做了录音和观察记录,收集了3位老师主要的备课资料和教案,同时对L老师和C老师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

二、走进课堂——观察记录分析

本节课内容为学生所熟悉,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所以学生反应积极,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表1为笔者走进课堂的观察记录。

表1 3位老师在课堂上提及的相关内容

1.教学内容

笔者将本节课所涉及的部分生活、社会领域相关信息进行了初步地分类统计(见表2)。

从时间上看,“平时”“昨晚”“去年”和“小时候”等字眼,既包括日常的情境,又包括以往的经验、体验。从空间上看,有的自己家就能找到,有的超出了日常的生活圈子。从熟悉程度上看,有学生习以为常的,有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也有学生比较陌生的。总之,教学中既联系了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发现“化学就在身边”;又涉及了学生陌生或新鲜的事物,令学生意识到“化学是有意义的”。

2.教学效果

S学校教学内容与生活、社会贴近了,调动了学生的兴奋点,从课堂气氛来看效果不错。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课,如回忆“去年春天,大家去净月潭春游”,学生兴趣较高;介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如讲活性炭吸附性时类比冰箱除味剂,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引入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社会问题,如“引松入长”工程质量不过关、国家补贴水的成本远高于水费、节约用水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这样,学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考虑和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感到成功的喜悦。

当然,偶尔也会听到教师们一些“担忧”的声音,像L老师就曾在课后提到“有时候,一提到身边的事,学生就显得很活跃,这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是冲淡本节课的主题”。

三、走近教师——教师的困惑

1.是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两贴近”教学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或者说都能很好地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本节课“饮用水”就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而以概念、理论为主的,“比如刚刚讲过的物质分类和即将讲到的元素化合价,理论性就很强,很难找到太多的联系实际的例子”。

2.“两贴近”是否意味着与学生的经验越接近越好

是不是列举的事例必须为学生所熟悉,而且学生越熟悉,教学效果越好呢?[1]化学教学“贴近”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总会存在一定差距,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存在差异,究竟“结合到什么程度”是很难把握的。

3.“两贴近”教学的效果一定好吗

“两贴近”教学如果只注重形式上的“贴近”,会不会出现“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回答问题照本宣科。课后作业束手无策”的情况?有位老师说过“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有时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为这种兴奋的情绪下,学生很容易持续沉浸在这种气氛中一段时间,而忽略继续进行的教学。

四、影响教师实施“两贴近”教学的因素分析

1.教学内容因素

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两贴近”。从知识类型上看,元素化合物知识涉及许多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易于联系实际;基本概念及理论知识相对晦涩、枯燥,“如物质分类和即将讲到的元素化合价内容,理论性很强,就很难找到太多的联系实际的例子”

2.教学资源因素

教学资源包括条件性资源和素材性资源(从功能角度划分)[2]。条件性资源,包括实验资源和媒体资源等,各地、各级学校之间差距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因为像S校这样有完备的实验室、阅览室、每间教室装有幻灯等多媒体设备,每位教师配有电脑的条件,并不多见。素材性资源相比更丰富和易得,除相关教材外,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科技发展中许多鲜活的例子,包括师生的切身经历和体验,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并与教学更好地结合起来。

3.教师因素

(1)教师个人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包括知识观、学生观)和价值观都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多数教师比较认可“两贴近”教学。如“现在初中化学就是生活中用到什么就学什么,学习和生活有关的化学”。但有些情况下也存在忧虑,如前面所举的例子“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有时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是冲淡本节课的主题”。从这里可以推知,教师还是希望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本节课的“主题”上,“主题”主要是指“知识”,这与一直以来教师注重落实知识目标的教学观是分不开的。

(2)教师时间和精力

为备本节课,教师课前要从网上查阅大量资料、联系并参观当地相关部门,需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不可能每节课都如此设计。

(3)教师个人综合素质

教师本人的性格、爱好、生活经历以及生活习惯等会影响到他的知识储备、授课风格,教学技能、技巧又会影响其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以及驾驭课堂、随机应变的能力……所以许多时候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课堂气氛与教学效果差异很大。

如C老师(男),教龄较长,经验丰富,快人快语,平时没事就去图书馆,化学专业书必看,也看看各种杂志、报纸,常看新闻、幸运52等电视节日,他的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随时穿插最新信息,课堂容量大、节奏快;而L老师和K老师(女),相对年轻,具有女老师特有的亲和力,组织学生讨论较多,信息技术运用较多。

4.学生因素

(1)学生的已有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环境不同,其经验和兴趣也不尽相同,教师联系实际的例子未必吻合学生的已有经验。比如讲到燃烧时,有2位老师提到点炉火和煤,但班级许多学生在城里长大,可能没有亲自点炉火的经历,也不很熟悉煤。所以,许多时候教师认为“贴近”的内容对学生未必恰当、有意义。

(2)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初三学生课业较多、课余时间较少、精力有限。如L老师所言“如果学生在课前查查资料,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但初三学生太忙了,我们不忍心也不敢占用他们太多时间”。因此,虽然许多教师与学生认同“两贴近”,但一般不敢为此安排过多的学习活动。

5.教学评价因素

中考的导向是学生、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教学要为考试服务,试题考什么,课上就得强调什么,习题也得着重练什么。近年的中考试题有了新动向,越来越重视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现在中考题80%都加上‘生活实际’‘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的字眼,把生活中的例子拿来”,至少在形式上已经开始重视“两贴近”。

五、对教师实施“两贴近”教学的反思

走进化学课堂和走近化学教师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在实施“两贴近”时仍存在一些困惑,为此,建议教师实施“两贴近”教学时可留心以下几点:

(1)注意密切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或身边的现象引入教学,使化学学习更有意义和价值。

(2)要立足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并着眼于可能生活。熟悉的生活是学习的起点,但不是终点;学生要发展,就要走出熟悉的生活圈子,拥有更开阔的视野,掌握新的本领。

(3)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社会热点问题以及新技术。学生全面了解化学,才会意识到化学不是万能的,不能孤立地学习化学。

(4)教与学的方式、教学评价方式也应尽量多样化,以便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调动更多学生的兴趣,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标签:;  ;  ;  

“两贴近”理念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透视--以初中化学“饮用水”课程为例_化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