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理论研究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工作论文,农村教育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新时期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五”期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我们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有步骤地实现我国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经过近十年的探索,走出了一条明晰的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已经成为我国农村改革和整个教育改革中很有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后15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也是我们继续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有利时期。我们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继续实行“点上深化,面上扩展”的方针,进一步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当前,我们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中面临着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是要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以促进农村教育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强理论研究,以保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践的健康发展。
近些年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只要干就是了,用不着从理论上进行研究,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对某一种社会实践的特定对象进行考察,以达到理性的认识。毛泽东同志将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分为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两个基本阶段,指出感性认识是属于对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认识,即感觉、知觉、表象的认识阶段。理性认识则是达到了对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认识,达到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矛盾,因此,达到了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这表现为概念、判断、推理的理性认识。研究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也要以《实践论》为指导,坚持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路线。我们要从具体入手,从实际出发,然后经过抽象思维,形成概念,揭示规律,建立理论体系。即列宁所讲的:“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存在的辩证的途径。”理性认识和理论研究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要达到理性认识有三个重要的标志:一是要形成科学的概念,二是规律的揭示;三是逻辑体系的建立。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学科的逻辑体系。所谓逻辑,就是指由抽象思维所构成的概念、范畴、判断、推理的理论体系。逻辑体系也就是事物发展过程在人们头脑的反映,是客观的存在理论思维中的再现。
我们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理论研究的重要性,首先是由农村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我国有12亿多人口,其中9 亿人在农村。我国有2.2亿在校学生,其中80%也在农村。 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我们研究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理论,不仅要着眼于农村教育的发展,还要着眼于整个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党中央始终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明确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实现现代化,农民生活实现小康进而达到比较富裕,是整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最艰巨的任务。小平同志提出:“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人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翻两番,首先要看这80%的人口能不能达到。”近十年的实践证明,许多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他们都是将实验、理论研究和科学决策紧密结合,并从当地农村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出发,系统地总结十年来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经验,深入研究和探索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的若干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
近十年来,我国已经出版了几百本有关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专著、经验汇编,有的专著和经验汇编具有创新开拓精神,有较高的质量。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加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理论研究,有利于实验与决策的结合,以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贯彻落实,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结合当地实际,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理论研究,决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和重要理论价值的。从全国来看,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与社会全面进步关系》的研究列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重点课题,要求这项研究成果有新意、有特色、有较高质量,组织了全国有关专家、学者和处于第一线的教育领导干部与教育工作者联合攻关,现在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将以系列丛书来展现该项研究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成果。我们还在全国“九五”科学规划中,将全国农村特别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研究,作为“精品”项目——也就是全国教育科学研究重点中的重点加以研究。我们相信,这项研究也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必将丰富和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的建立和发展。这是因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迫切要求改革现有的教育学,呼唤着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的指导。然而,我国现有的教育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目前的教育学,大体包括:总论、教学论、教育论、教育行政管理四个部分,满足不了日益深入和扩大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对教育科学理论的需要。历史地来看,中国的教育学,在建国以前很长一段时期,先是学德国的赫尔巴特,后是学美国的杜威,在建国以后,很长时间内学习凯洛夫的《教育学》。当然,这些学习都对指导我国教育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这也包括我国一度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布鲁纳等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但是也毋庸讳言,在我国大学教育系讲授的教育学,存在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理论结合实际不够。只讲一般的教育原理,未能研究中国农村教育的特殊性。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成功实践和理论研究,则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子,提供了新鲜经验,它必将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教育学产生深远的影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亟需有更多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满腔热情地尽快地投身到综合改革的实践中来,与长期坚持在第一线的实践者紧密结合,潜心研究,编写出反映时代精神、满足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教育学。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成功实践与理论研究,还将在国际上产生其深远的影响。我们相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教育理论及其伟大实践一定会不断放出新的光彩,它对占世界80 %的人口将产生广泛的影响。 回顾1991年6月我们在山东省泰安市举行的农村教育国际研讨会, 就是一次具有国际意义并且开得很成功的会议。会议研讨了在农村地区加快普及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使农村教育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并与农村居民生活幸福相结合,在农村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等问题。来自世界五大洲24个国家的代表,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银行等8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和观察员140多人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作为1990年春在泰国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的后续活动,其基本精神已经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先生和许多国家的代表对我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所取得的进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94年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在保定建立了“国际农村教育培训中心”,已经举办了几期培训班,这标志着我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经验正在由周边国家传播到世界各国。我们相信,加强“九五”期间和21世纪初叶我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理论研究,将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有的专家讲:中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成功实践及其理论研究,将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将给世界各国提供新鲜的经验。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二、如何做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工作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决定了对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理论研究工作的要求很高。做好这项工作,我认为要注意把握以下八个方面:围绕中心,把握全局,抓住综合特色,坚持实事求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加强学习提高,组织力量攻关,锲而不舍地探索。
第一,紧紧围绕中心。改革与发展是当前农村一切工作的中心,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我们应自觉地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关系。改革是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理论研究工作必须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服务,为教育综合改革实践服务,为决策服务。因此,它的选题一定要把握农村教育、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中的脉络,抓住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也就是涉及农村群众利益、为农村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要特别注意研究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一个时期要有一个时期的侧重点,这样经过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才能切合实际,才能对实验推广具有指导性。
第二,树立全局观念,注意把握全局。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是跨世纪的宏伟纲领。为了实现《纲领》中提出的跨世纪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转变,是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逐步实现这两个转变,就能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能够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随着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农村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改革向纵深展开,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我们做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理论研究工作的同志,一定要善于从国民经济全局的角度来观察教育问题。要懂全局,学经济,抓改革,促发展。可是我们有些做农村教育研究工作的同志或处在实验推广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往往不大熟悉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囿于就教育论教育。常常到一些地方,问及一些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对当地的产业结构、人均收入等等经济社会情况,都不知道。当前迫切需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一定要善于从国民经济的全局来观察、认识农业、农村和教育问题。
第三,抓住综合特色。综合改革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抓住综合性也就抓住了本质特征,也就体现了特色。我们做研究工作要从始至终在教育综合改革上做文章,并在此基础上阐明教育综合改革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这里所讲的“综合性”,主要包括以下三层含意:(1)它不是就教育论教育, 而是着眼于解决教育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2)它改革的教育不只是农村的某一类的教育, 而是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3 )它要改革的不仅仅是某一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而是包括从教育思想、教学体制、教育结构到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在内的全面改革,既包括宏观也包括微观在内的教育改革。抓住综合特色,就要把农村教育作为系统工程来处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工作既要立足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服务,又要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综合改革的目的在于建立起教育与经济良性循环的机制,寻找获得最佳效益的战略,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
第四,坚持实事求是。要认真了解并勇于反映真实情况,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所谓实,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就是农村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要坚持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要反对弄虚作假,反对新的浮夸风。所谓是,就是客观规律。我们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探求农村教育发展的规律。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同时注意总结经验,避免损失,特别是避免大的损失。
第五,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这是一项基本功,一定要迈开自己的双脚,到实际中去,多看、多听、勤问、勤动手、勤动脑。一定要坚持到各类学校中去,还要坚持到乡、到村、到户,直接听取农民群众和农村基层干部的意见,直接听取学校师生的意见。现在一些地方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就是弄虚作假,愿意让人看到成绩的一面,不愿意让人看到问题的一面。做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多想一些适合当地情况、经济效益大、群众得实惠的东西。现在有些农村干部在发展教育上,在实行农科教结合上,思想不够解放,仍然是按老框框办学。所以我们在调查研究中,既要调查好的典型加以宣传,还要讲清楚他们是在什么条件下,怎样根据自己的情况搞起来的,不要把典型说得什么都好,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更不能要求别的地方不顾自己的条件生搬硬套。
第六,加强学习,全面提高。做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理论研究工作,需要有很宽厚的基本功,因为支撑这项研究工作的是一个“学科群”,这个“学科群”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系统论以及现代新兴自然学科的知识。摆在我们面前的学习任务很重,只有自觉地刻苦地学习,才能全面提高。我们一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要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二要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农村的一系列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三要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知识;四要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法》以及教育理论知识;五要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八大新兴学科的知识。学习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将农业、农村经济与科技、教育综合起来考虑。
第七,组织力量协同攻关。从全国到各省、市、自治区,从国家教委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联系点到实验县(市),都要在不同的层面上加强组织领导,组织力量协同攻关。现在这方面发展很不平衡,有不少实验县(市)已经坚持多年,并已取得明显成效。如上海市嘉定区、天津市静海县、广西区横县、山东省平度市、四川省乐山市等等,领导重视,经常坚持,有研究力量的投入,有研究的成果。这些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教育综合改革实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但是就全国大面积来看,这方面的工作还很薄弱,还须加强。
第八,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及理论研究工作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它的难度很大,任务艰巨。我们要清醒地认识今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矛盾。要在象我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发展任务异常艰巨的大国,做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做好理论研究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要把美好的蓝图化为现实,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长期奋斗。
三、当前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理论研究中应当关注的几个问题
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探索过程中,遇到一些认识上的问题,需要廓清。这是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需要,也是理论研究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第一,关于培养人与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关系。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农村教育在中国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总的讲,农村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这个问题涉及到农村教育的功能。《教育大辞典》中把教育功能分为政治的功能、经济的功能、文化的功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其实还可以概括为两大功能:前三者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后者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的功能。1988年至1990年间,我国教育界所开展的一场论争:教育的作用或功能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呢?还是满足人们自身发展的需要?有人把它称为工具论与本体论之争。这场论争就是由农村教育开始综合改革之后引发出来的。这场论争的背景、意义及其丰富的内容也直接影响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进程,后来大多数文章的观点比较趋于一致,认为两种功能是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
农村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主要是包括在农村中传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村吸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力,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农村的职业学校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则要根据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培训各级各类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直接有效地为发展当地经济服务。二是要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这包括在广大农村广泛地传播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政治观念和法律规范以及优秀的民族文化道德传统等等,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移风易俗,提高农民的文明程度,促进科学进步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三是农村的各级各类学校都要着眼于培养“四有”新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教育是以培养人为根本的一种社会活动,人的培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是教育的本质特征。通过人对科学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才得以显示,通过人对文化知识的掌握和创新,知识的文化价值才得以体现;通过人对一定政治意识的认同,教育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才得以落实。总之,离开了对人的培养、培训,农村教育的社会功能则无从说起。
第二,关于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有人认为,发展职业教育,“就其性质而言,是典型的短期行为”。持此种观点的同志还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在义务教育阶段,用职业教育去削弱现代国民教育要求,基础素质方面的损失将影响深远,是得不偿失的。”有人担心,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会降低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会“冲击基础教育的宗旨”。这就提出了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如何处理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了我国的“教育基本制度”,其中有“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还规定了“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还有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学位制度、扫除文盲教育制度、督导制度和教育评估制度。这些制度奠定了我国终生教育体系的基础,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制度的基本框架。在这些基本教育制度中,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国家按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青少年实施强迫教育的制度,所以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也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根本措施。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党和国家一贯致力提高全民教育普及程度。但是,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各地的经济能力和教育基础有很大的差距,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要从各地情况出发,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义务教育。各地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的分流。这就产生了在基础教育中要引进职业教育因素的问题,这是完全符合实际的。我们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提出“三教统筹”。其主要内容是:三类教育农村都需要,都应当认真抓好;三类教育各有其特点和作用,要根据其特点和当地的社会发展水平,使三类教育结构合理、协调发展;三类教育要在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师资等方面因地制宜,互相沟通。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创造了许多实行三教统筹的好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农村教育结构的调整,显著地提高了农村教育的综合效益。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在农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农村其他教育中积极引进职业教育因素,不仅没有降低基础教育质量,而且使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
要不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已经是有法律规定的,根本不能讲发展职业教育是“典型的短期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以及企事业组织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并保障公民接受职业学校教育或者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当前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在农村教育结构发展战略的选择上,要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我们还要放眼世界各国的教育模式,从长远的战略眼光来选择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模式。比较一下美国与德国等国家的教育结构,德国是重视职业教育的,把职业教育当作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它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尽管是战败国,但很快成为经济强国。美国的职业教育在其教育结构中并不处于主导地位,它的教育基础也是好的。美国在50年代中期,白领工人人数就开始超过蓝领工人,现在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人几乎占三分之二。美国千方百计地把全世界优秀科技人才吸引到他们国内科研、技术等部门中去。这使美国的科技发展经济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美国人现在已呼吁,要改革美国教育,要加强职业教育。在中国,在中国农村,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主要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同时也是吸引国际上各国的经验教训而从长期战略考虑的结果。
第三,关于依靠人民办教育,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正确理解问题。在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中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各项工作的根本路线。我们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我们依靠人民办教育,不仅仅是依靠人民群众解决教育经费的问题,实际上农村教育的许多方面都需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培养的人是不是符合要求,在工作岗位上是不是顶用?最后都要由人民群众来作出回答。我们要优化育人环境,要依靠群众,特别是要依靠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来教育年轻一代。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是根本宗旨。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他说:为了革命,为了抗战,政府向人民要东西是合理的,但还不是第一个方面的工作,我们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在这里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因此,我们要组织人民、领导人民发展生产。毛泽东同志这里说的“给”与“要”的关系,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性质与宗旨。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农村各项工作中正确处理好“给”与“要”的关系,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我们要从各方面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做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一方面要农民群众支持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千方百计帮助农民群众依靠科教发展生产,发展经济,要办好教育为人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通过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基础教育把科技传播到千家万户,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典型为我们提供了经验。
第四,关于各类教育单项改革与综合改革的关系。农村各类教育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都要改革,但是要从单项改革发展到综合改革,这是历史的必然。过去各类教育或各层次的教育分别进行了若干改革,并且取得了成果。然而这样的改革大多是单项的、局部的改革,由于在总体上未建立起新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教育仍然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要把教育改革引向深化,必须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综合改革。这些年的实践证明: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搞得好的地方,都在“综合”二字上下了功夫。
从全国范围来看,现在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就是在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上,有些地方存在着抢资源、争速度的倾向。热心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对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统筹考虑不够,全面规划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不够,在综合二字上下功夫不够,这就影响了农村教育的效益。我们追求的目标是要办高效益、高质量的农村教育。
标签:教育论文; 农村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经济学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