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与管理:1000名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最新评价与建议--2000年国有企业管理者问卷调查报告_国企论文

国企改革与管理:千户国企经营者的最新评价和建议——2000年国有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企改革论文,问卷调查论文,国企论文,经营者论文,企业经营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才中心所属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与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共同组织实施的“2000·千户国有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于2000年底发出调查问卷4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75份,调查样本全部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覆盖我国除港澳台地区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企业,其中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48.5%、46%和5.5%。

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政府机构改革和政企关系调整初步取得阶段性效果;企业产权关系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国有出资主体逐步开始明确,经营者与国有资产考核同步有了较大的改观;企业改制的数量有所增加,但要取得实质性突破仍是任重道远;企业股权多元化比例提高;法人治理结构有所改善。经过近3年的努力,国有企业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大多数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逐步完善;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用工机制初步形成;企业运用电子信息手段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的工作已经起步。国有企业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技术开发投入不够,特别是技术及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年薪制和股权是目前国企经营者认为较好的激励方式;国家法律法规是对企业经营者的有效约束方式,但是经营者的就职方式与副职任命仍以主管部门为主;激励不足、行政干预仍是影响企业经营者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调查中,经营者对政府改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提出了不少建议:希望为国有企业创造更加宽松的经营环境;进一步加大治理“三乱”的力度;切实减轻企业税负;继续严厉打击走私;完善市场经济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秩序。

一、对改革的评价

(一)政府机构改革效果初显

国家从1998年开始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到目前为止,中央国家机关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正在陆续推进。对目前的政府机构改革,经营者是如何评价的呢?当问及“您对目前政府机构改革和政企关系调整的评价”时,回答“非常满意”者占1%,“比较满意”者占20.1%,“一般”占48.6%,“不太满意”者占24.7%,“很不满意”者占5.6%。这说明多数经营者认为政府机构改革和政企关系的调整取得了阶段性效果。

(二)企业自主权已基本落实

企业自主权的落实是国家较早推出的企业改革举措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落实对企业更为至关重要。调查结果显示,针对“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落实情况”,回答“较好”者占45%,回答“一般”者占48.3%,回答“较差”者占6.7%。调查结果表明,1992年已颁布要下放的企业14项经营自主权,8年后基本上得到落实,当然要完全落实还须继续努力。

二、对企业产权关系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评价

(一)企业产权关系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1.国有出资主体开始明确。当问及“贵企业的产权关系在以下哪些方面得到理顺”时,回答“国有出资主体明确”的比重最高,占43.1%;其次分别为“企业法人的各项自主权利基本落实”,占31%;“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占30.8%;“国有产权代表或机构明确”,占29.7%;“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能真正发挥作用”,占15.2%;回答“没有理顺”的占25.2%。

针对“是否有人或机构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股东的权利”的问题,72.7%的经营者回答“是”,27.3%的经营者回答“否”。

2.经营者与国有资产考核同步有了较大改观。多年来我国国有企业客观上一直存在所有者缺位问题,考核经营者的部门与考核国有资产的部门往往不一致,从本次调查结果看,这个问题有了较大的改观。针对“目前负责考核贵企业经营者的部门或机构,是否同时负责考核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80%的经营者回答“是”,只有20%的经营者回答“否”。

3.股权多元化进程取得一定进展。成功实施企业公司制改造最重要的一条是实现股权的多元化,这既有利于企业产权关系的改善,也有利于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目前企业股权多元化的进程已有初步进展。调查中有49.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公司已实现股权多元化。

(二)企业改制依然任重道远

在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家确定的3年两大目标之一。3年后企业改制情况如何呢?调查结果显示,32.4%的经营者回答“已改制”,28.6%回答“没有改制”,回答“正在改制”的经营者为39.0%。对于已改制的企业,改制后的效果如何呢?调查结果显示,回答“公司内部管理制度更趋完善”的最多。占24.6%;其次分别为“产权关系得到明确”,占20.3%;“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占20.1%;“经营决策比较科学”,占12.8%,“自主权扩大”,占12.6%;“企业效益明显好转”,占11.4%。

(三)法人治理结构有所改善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在已改制的企业中,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情况怎样呢?调查结果显示,有以下几个倾向:

1.董事会已成为决策中心。有81.2%的经营者赞同“董事会已成为决策中心”,18.8%的经营者持否定意见,说明董事会是企业决策中心已被大多数人认同。

2.监事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只有37%的经营者认为“监事会对企业财务和董事、经营者行为的监督作用”较大,认为“作用发挥较小”的经营者占47.1%,认为“没有作用”的经营者占15.9%。

3.新老三会的关系基本协调。对于企业“新三会”与“老三会”的相对地位问题,认为“新老三会能通过协调进行决策”的经营者比例最高,占40.3%;其次分别为“‘老三会’掌握全部决策权”,占23.7%,“‘新三会’负责业务决策,‘老三会’负责党务决策”,占13.5%;选择“新老三会职责不清,导致职能弱化”和“‘新三会’掌握全部决策权”的比重较低,分别为11.4%和11.1%。

三、对企业管理现状的评价

(一)企业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85.7%的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管理水平与3年前相比有了提高,特别是大型企业管理水平提高更明显,回答比例占88.8%(见表1)。

(二)大多数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调查企业中94.2%的企业建立了各级、各个环节严格的责任制度;73.l%的企业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决策程序;64.4%的企业建立了决策责任制度;71.3%的企业制订了科学、可行的发展战略;89%的企业实行了目标成本管理;83.4%的企业实行了比价采购管理;90.7%的企业建立健全了资金管理体制和制度;69.5%的企业实行了全面预算管理制度;83.8%的企业对工程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实行招投标管理。

(三)企业有章不循的情况仍时有发生,严格管理应提上议事日程

尽管近几年企业建立健全了企业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但有章不循的情况仍时有发生,调查中只有48.7%的企业规章制度贯彻率在80%以上(见图1)。这说明目前企业的首要问题之一是要依法治厂、从严管理,使企业的各项法规真正落到实处。

(四)企业开始重视营销管理

调查显示,24.1%的企业有了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67.7%的企业建立了市场营销网络,尤其是大企业回答营销网络“完善”的达31.3%。通过加强营销管理,企业的售后服务水平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在问到“企业的产品售后服务情况”时,回答“很好”的占13.9%,“较好”的占68.6%。

(五)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用工机制初步形成

要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经营机制,其中关键一条是要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灵活的用工机制。调查结果显示,有49.9%的企业实行了全员竞争上岗制度;有94.1%的企业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度;有64.5%的企业实现了依据生产经营需要自主决定招聘职工,有46.9%的企业取消了“干部”和“工人”的身份界限。

(六)企业注重学习国内外企业先进管理经验

调查显示,51.4%的企业正在追踪国内同行业领先企业;27.4%在追踪国内领先企业;15%在追踪国际领先企业。这既反映出我国大多数企业在通过向领先企业、竞争对手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也反映出我国企业国内竞争十分激烈,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压力还不明显。

(七)运用电子信息手段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已经起步,但水平还不高

随着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国有企业应该加快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并学习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目前,在电子信息手段运用方面,国有企业的水平还不高,主要是用于各种报表(68.6%)和建立企业内部电子网络系统(29.7%),在与外界的沟通——建立外部电子网络系统方面应用比例还不高(20.9%),电子商务刚刚起步(9.7%)(见表2)。

表2 企业电子信息手段的运用情况(%)

注:此题为多项选择。

四、对企业技术进步的评价

(一)技术及装备水平不高

目前,样本企业的技术及装备有80.2%属于国内八九十年代水平,其中45.7%属于90年代水平,34.5%属于80年代水平。而达到国际90年代水平的只有12.4%,属于国内70年代及以前水平的仍占7.4%。

(二)新产品销售收人所占比重仍较低

在国有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中,新产品销售收入不足30%的占到60.2%,其中有24.7%的企业低于10%;高于30%的占39.8%,其中超过50%的占17.4%。在各类企业中,小型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超过50%的占31.3%,而低于10%的也占到37.4%。股份有限公司新产品销售收入超过30%的占到54.8%,其中超过50%的占25.8%(见表3)。

表3 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情况(%)

(三)模仿和引进与自主创新为当前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模式

当前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模式仍是模仿和引进与自主创新结合。其中,模仿创新加自主创新占42.1%,自主创新加引进合作占38.6%(见表4)。

表4 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主导模式(%)

注:此题为多项选择。

当前,国有企业中拥有一定规模的独立技术开发机构的为数不多,且集中在大中型企业。其中,大型企业拥有国家级和省市级技术开发中心的占47.6%,而小型企业还没有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有省市级技术开发中心的也只占4.5%。

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是人才、资金和体制,分别占到70.1%、57.2%和43.5%。其中尤以人才问题最为突出(见表5)。

表5 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

注:此题为多项选择

(四)缺乏相应人才、缺乏规范运作的技术市场等是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原因

目前,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很多。调查显示,36.8%的经营者认为是缺乏相应人才;36.3%的经营者认为是缺乏规范运作的技术市场;33.8%的经营者认为是科研机构与企业脱节的体制。另外,成果转化的费用太高,企业难以承受(29.6%);企业难以得到及时、准确的科研成果信息(23.9%)也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原因之一。

五、对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的评价

(一)高学历、中青年成为企业经营者队伍的主体

本次调查的经营者从年龄构成上看,以46-55岁为多,占50.5%;36-45岁次之,占32.1%。从总体上看,35-55岁,已构成了经营者年龄主体,占82.6%。从文化构成上看,大专与大学本科各占到40%以上;硕士研究生也占到了10.5%;博士研究生尚少,为0.1%。总体看,大专以上学历的经营者已占到了91.5%。特别是大型企业,大学本科与研究生学历比例超过中小型企业。在股份公司中担纲的研究生最多,占23.7%。这说明,高学历、中青年已成为目前企业经营者队伍的主体。

(二)经营者的就职方式与副职的任命没有根本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经营者的就职方式,仍以主管部门任命为主,占到了73.47%,但比1999年问卷调查的81.54%有所减少;由董事会任命的占到20.14%,比1999年问卷调查的12.45%有所增加(见图2)。

图2 经营者的就职方式

从企业经营者的用人权看,企业经营者有权任命副职领导的占29.2%;无权的占70.8%。其中从企业规模看,企业规模越大,经营者对副职的任用权越小,大、中、小型企业的比例分别为24.8%、33.2%、38.8%。从企业性质看,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者对副职的任用权比例最高,分别达到47.4%和44.3%(见表6)。

注:此题为多项选择。

(三)激励不足、行政干预是影响企业经营者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

调查中,影响企业经营者发挥作用的因素很多,其中选择激励不足的比例最高,占51.9%;选择行政干预的比例其次,占43.6%。其他由高到低依次为市场环境不好占28.9%;选拔与任命制度占27.7%;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占27%;治理结构不规范占20.5%;自身素质与能力不适应占18.2%。这说明,加速企业经营者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政企分开,减少行政干预,仍是企业经营者关注的热点。

调查还显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市场环境、自身素质与能力问题对小型企业影响大,比例明显高于大中型企业,而治理结构问题对大企业影响大,明显高于中小型企业,这对我们抓住重点、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提供了依据(见表7)。

(四)年薪制和股权是企业经营者的较好激励方式

调查中,认为年薪制是较好的激励方式的比例最高,占73.3%;其次是股权,占47%;职务待遇占34.6%;期权占32.9%,提高养老、医疗保险占29.8%。

表8 不同规模企业的经营者对激励方式的选择(%)

注:此题为多项选择。

从调查中我们还看到,不同规模企业的经营者对激励方式的选择与要求略有不同,大型企业对年薪、股权、期权的要求高,而小型企业则对职务待遇、提高养老医疗保险要求高(见表8)。

(五)国家法律法规是对企业经营者的有效约束方式

从调查看,经营者对有效的约束方式的判断为:国家的法律法规约束占49.7%,居首位;其他方式依次为:监事会31.2%,社会审计29.7%,董事会25.9%,期终考核22.2%,职代会14.8%,稽查特派员或外派监事同党组织、纪委并列为11.2%,媒体与社会舆论7.5%,工会0.5%。

六、对改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建议

调查企业对政府改善企业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主要有:

(一)国家应为国有企业创造更加宽松的经营环境

尽管中央和国务院为了国有企业实现3年改革和脱困目标,制定了债转股、停息挂账、技改贴息等一系列只有国有企业才能享受的政策措施,但调查中仍有73.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国有企业的外部环境比私营、外资企业还差。这说明国有企业仍感觉在经营中所受羁绊较多,希望减少政府干预,创造一个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同样宽松的外部环境。

(二)进一步加大治理“三乱”的力度

调查结果显示,国家通过加大治理“三乱”的力度已收到成效,有52.6%的经营者认为有关部门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的情况有所减轻,但认为“很严重”和“严重”的仍分别占到9.7%和37.7%,特别是小型企业经营者认为“很严重”的比例还占到20.5%(见表9)。这说明,治理“三乱”的工作还任重道远。

表9 对企业乱收费、乱收款和各种摊派情况(%)

(三)减轻企业税负

调查中有58.7%的经营者认为实行新税制以来企业税负增加;11.7%的经营者认为企业税负大大增加;20.1%的经营者认为税负没有变化;有9.5%的经营者认为企业税负有所减轻。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税制的改革,研究制定相应政策,使企业有一个合理的税负。

(四)继续严厉打击走私

国家近两年严厉打击走私,已取得了积极效果,2000年调查中只有9.4%的经营者认为走私产品对本企业的影响仍很严重,比1999年的12.8%又下降了3.4个百分点;有38.6%的经营者认为“有好转”;有52%的经营者认为“没有影响”。

(五)完善市场经济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秩序

尽管2000年国家加大了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但从调查结果看其收效并不明显,有17.4%、41.8%的经营者分别认为当前假冒伪劣产品对企业的影响“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这一比例与1999年的调查结果差不多;有18.3%、68.5%的经营者分别认为当前市场竞争环境和秩序“很乱”和“乱”,尤其是小型企业经营环境和秩序更差,其中有30%认为“很乱”(见表10)。

表10 市场竞争环境和秩序(%)

标签:;  ;  ;  ;  

国有企业改革与管理:1000名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最新评价与建议--2000年国有企业管理者问卷调查报告_国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