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论文_高丽 崔艳, 张宏晨 杨瑞 史瑞洁

《急救护理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论文_高丽 崔艳, 张宏晨 杨瑞 史瑞洁

第四军医大学护理学院710032

摘要:为实现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及医学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护理专业人才的目标,《急救护理学》课程组紧紧围绕以能力提升为本位、以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培养为重点,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度的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多方面出发,构建了科学系统的课程设置,应用了灵活多元的教学方法,形成了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打造了高效优化的教学团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急救护理学;课程改革;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1.课程改革思路

1.1确立国际化的教学理念 国际化的教学理念具体包括:①师资国际化,聘请俄亥俄州州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护理学院院长、优秀教师进行授课,带来了急救护理学领域的国际先进观念和内容;②教学内容国际化,及时把握急救护理学发展前沿,不断更新已有教学内容,如心肺复苏、电除颤更新3次, 不断加入新颖教学内容,如骨髓输液、脊髓固定等;③教学方法国际化,将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模拟教学、双语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国际化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急救护理理论与实践教学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急救护理学知识、能力和人文情感的全面提升。

1.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急救护理学》中,应用现代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完善课程教学计划,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增加学生自学课时及内容;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急救技能学习中,启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给予学生特定情景或案例,让学生先综合所学知识,加以思考、分析和判断,给予情景病例合理的急救措施,教师再进行引导、总结和评价后,学生提问、分析原因并修正急救措施,使其更为具体完善,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其评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2建设内容与方法

2.1构建了科学系统的课程设置 严格按照护理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对急救护理学课程进行了总体规划,构建了以急救护理总论、各论、常用急救护理技术为核心的教学框架,教学形式主要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模式。在课程的框架设计中,以整体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和急救意识,提高学生在临床紧急情况下对患者实施及时、准确、有效救治和监护的能力。

2.1.1理论教学注重前瞻性 理论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内容突出了急救护理的特点,将国际、国内的急救护理新理念应用于教学中,与临床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护紧密结合,注意相关内容与临床的衔接性,为以后临床急救护理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1.2实践教学注重先进性 采取“四重实践”模式,分为课堂实践、模拟实训、临床见习与社会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常用急救护理操作技术及其应用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根据不同实践训练主题进行内容和程序整合、优化,构建出“实训演练三结合”,即单项+团队训练相结合、技能+情景模拟相结合、模型+实地训练相结合,三种形式互为补充、互相促进,避免了训练的单一枯燥,提高了学员训练兴趣和效果。为了确保培养质量,教学中及时引进和更新创伤救护系列模型设备,将卡式止血带、卷式夹板、自动除颤仪、头部固定器、脊椎固定板、新型颈托等最新救护装备用于实践教学中,以契合新技术、新理念的不断发展。

2.2应用了灵活多元的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法:在心肺复苏、电除颤、气管插管等实践教学中开展双语授课,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加了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主要应用于急救各论循环、呼吸、消化、神经系统急症等内容,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做出判断和评价。

情景教学法:课程组将团队救护设置在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并且让学生们通过亲自参与情景的创设,增强了科学意识,提高了动手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体验式教学法:课程组让学生亲自参与五大救护技术和创伤救护等知识的建构,亲历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从而实现学生在亲自“研究”、“思索”、“想象”中领悟护理急救知识,掌握护理急救知识。

网络教学:课程组于2010年建设了《急救护理学》网络课程,该课程内容资源丰富,文本、图片、动画、视频定期更新,并穿插本学科新技术、新知识,学生网上答疑、论坛等版块交互性好,有效地扩展了课堂教学的领域,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被评为学校优质网络课程。

2.3形成了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 课程采取全程评价和综合评价的方式考察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塑造和爱伤协作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形成了“两考三评一报告”和“两个注重”的综合考核评价方式。“两考”是指理论考试+实践考核;“三评”是指评价专业信念价值、评价专业知识技能、评价人文关怀素养能力;“一报告”是指学生完成并提交课程学习与临床护理实践的总结反思报告。“两个注重”即注重课程教学和学习的过程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评价,更加科学有效的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检验教学的质量。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改变了以往“一纸定成绩”的局面,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其自我认知和专业认知能力[1]。

2.4突出了创新思维的培养锻炼 创新思维是高素质护理人才必备的思维,因此课程组在课程设计中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重视课堂教学设计,尤其是教学改革的设计,多采用互动式、质疑式和指导式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多采用集体或个人激励法、类比思维法、反向思维法、让步思维法、直觉思维法、系统思维法等训练学员的临床护理思维;加强学生个人能力开发,采用提问、学生间互提问、自己查资料等方法自学有关内容;丰富第二课堂学习内容,为本科学生提供有利机会和场所,开展本科生急救护理课外科研训练和实践。

2.5注重了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护理工作是一项充满了“人文因素”的活动,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是从事护理工作的基础之一[2]。课程组在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态度与情感目标的完善,通过目标教学法、合作性教学等帮助学生树立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意识,通过模拟实训、临床见习、社会实践等环节,使学生在急救护理实践中对病人关心、尊重和爱护;切实感受临床护士认真负责的专业思想;通过与团队相关人员的良好协作,达到促进、保持和恢复病人身心健康的目的,利用教学中的多重环节以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

2.6打造了高效优化的教学团队 经过多年建设与打造,课程组师资团队有三大特点:一是以护理学院教员为主体,优秀临床师资参与带教;二是以校内师资为主体,美国、香港顶尖护理学院知名教授参与授课;三是师资团队成员中75%以上参加过国内外临床急诊中心救护工作、汶川地震救援任务等,具有丰富的急救实践阅历和教学经验。其中军队育才银奖2名,军队优秀专业人才岗位三类津贴3名,校级优秀教师3名,校级精品课程教员4名。

总之,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与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培养新型急救护理人才将是护理高等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本课程组积极思谋,对《急救护理学》进行了课程改革的相关探索和实践,已经在5届护理本科学生中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晓林,顾琳琳,杨瑞贞,等.《护理学基础》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研究[J].护理研究,2014,28(10):3556-3558

[2]张敏,罗彩凤,吕妃.整合人文素质教育模块对护生人文修养及专业认同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4,29(15):17-19

论文作者:高丽 崔艳, 张宏晨 杨瑞 史瑞洁

论文发表刊物:《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7

标签:;  ;  ;  ;  ;  ;  ;  ;  

《急救护理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论文_高丽 崔艳, 张宏晨 杨瑞 史瑞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