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国文学人物”公告_文学论文

“2002年中国文学人物”公告_文学论文

“ 2002年度中华文学人物”揭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华论文,人物论文,年度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报讯 由本报参与联合举办的“2002年度中华文学人物”于昨日上午在北京揭晓。 王蒙、张洁分别摘得“文学先生”和“文学女士”的称号。

在各种名目的文学奖项越来越多、奖金越来越高的时代,作家获奖已经司空见惯,读 者也早已习以为常。如何使这些奖项既能体现专业的文学精神,又能获得读者的广泛认 同,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文学难题。近日,在京悄悄启动的“2002年度中华文学人物 ”评选,可谓在众多文学评奖中脱颖而出,尤其是“文学先生”和“文学女士”这些新 颖的命名,引起了中国文坛和国内各媒体的极大关注。

“2002年度中华文学人物”评选活动,由中华文学选刊杂志社、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 、南方都市报、南方文坛杂志社、新浪网等五家机构联合举办,经中央电视台、北京青 年报、南方周末等9家知名媒体的代表和张炯、聂震宁、雷达、白烨、王干、谢有顺、 张燕玲等11位著名的文学专家投票选出。这是国内第一个由媒体和专家共同参与的文学 人物评选。获得首届“文学先生”称号的是王蒙,获得首届“文学女士”称号的是张洁 。这两位著名作家,以他们持久的文学力量、卓著的文学贡献以及在2002年度的突出表 现获得了媒体和专家的高度评价。这次文学人物的评选活动对他们冠以“文学先生”和 “文学女士”的称号,颇有要推选他们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的形象代表的意思。

获得这次“2002年度中华文学人物”称号的还有阎真、池莉、张者、海岩、虹影、柯 云路等作家,他们分别获得“进步最大的作家”、“人气最旺的作家”、“最具潜质的 青年作家”、“最有影视缘的作家”、“最富争议的作家”和“最会变脸的作家”的称 号。获得这些称号的作家纷纷表示,他们既感到意外,又觉得兴奋,以这种方式对他们 的文学成就作出别出心裁的肯定,使他们再一次看到,真正的文学还是有出路的。文学 躲在象牙塔里自得其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它正在以各种方式走向读者和社会,走向文 学自身。

据了解,“2002年度中华文学人物”评选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是由中央电视台 、中国青年报、中华读书报、南方周末、中国图书商报、北京青年报、北京娱乐信报、 北京日报、新浪网等9家权威媒体的代表李潘、徐虹、舒晋瑜、夏榆、宋文京、陶澜、 李冰、解玺璋、侯小强等人在众多提名者(被提名者为该年度在创作等方面有较大影响 的海内外华语作家)中,选出各三名入围作家,然后再由张炯、聂震宁、刘玉山、白烨 、王干、雷达、孟繁华、贺绍俊、谢有顺、张燕玲、陈志强等11位著名文学评论家投票 选出各一名的当选年度文学人物。据评委会介绍,在整个评选活动中,他们都注重媒体 关注度和专家权威性的结合,注重文学性与大众性的结合,注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力 争将当年度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家推向媒体的前台,以赢得读者和文学界的更大关注。

从整个文学评选的过程看,这无疑是一次充分聚合了媒体和专家力量的文学活动。它 使文学从小圈子中突围出来,找到了文学与媒体的最佳结合点,引起关注势在必然。尤 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活动的五家主办单位中,既有专业的文学研究机构(中国当代文 学研究会),又有专业的文学和评论杂志(《中华文学选刊》和《南方文坛》),还有目 前在中国影响巨大的传统媒体(南方都市报)和网络媒体(新浪网),这样的组合,具有了 广泛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它再次表明,在一个媒体时代,文学已经不是一个孤立的精神 现象,它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经过越来越多的文化人士的努力,文学和媒体实现 良性互动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

1月24日上午,“2002年度中华文学人物”评选委员会在京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评委会 主任张炯、聂震宁以及其他评委出席了新闻发布会,详细地向新闻界介绍了这次活动的 评选标准和评选过程。获得“文学先生”称号的王蒙以及其他一些年度文学人物应邀出 席了这次记者见面会,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一次既严肃又有趣的 文学活动。

据悉,“年度中华文学人物”评选活动将每年举办一次。明年的“文学先生”和“文 学女士”会花落谁家呢?读者将拭目以待。

本报记者 李辉斐

“2002年度中华文学人物”当选名单

文学先生

王蒙

文学女士

张洁

进步最大的作家 阎真

人气最旺的作家 池莉

最具潜质的青年作家 张者

最有影视缘的作家

海岩

最富争议的作家 虹影

最会变脸的作家 柯云路

“2002年度中华文学人物”入围名单

文学先生

王蒙、李国文、韩少功

文学女士

张洁、铁凝、王安忆

进步最大的作家 阎真、孙惠芬、李洱

人气最旺的作家 池莉、张海迪、海岩

最具潜质的青年作家 戴来、张者、李修文

最有影视缘的作家

池莉、万方、海岩

最富争议的作家 虹影、余秋雨、柯云路

最会变脸的作家 刘恒、柯云路、崔子恩

备注:此入围名单是由九大媒体代表无记名投票选出,然后交评审委员会最终投票选 出该年度八大文学人物。

文学先生:王蒙

王蒙,生于1934年,河北南皮人。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 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工作。后任《人民文学》主编、 中国作协副主席、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著有长篇小说《活动 变人形》、《暗杀—3322》、《季节三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 踌躇的季节》)以及10卷本《王蒙文集》等。

当选评语:丰富多变的人生道路历练了王蒙智慧丰盈的文学个性。不断地给文学输入 新的元素,不懈地对民族灵魂进行叩问,不停地对知识分子命运进行思索和自省,使他 成为文学创新的先行者之一。他把感性、悟性与智性贯穿于自己的各种文学实践,取得 了多方面的卓著成就,建构了一个当代文学大家的基本格局,表现出入乎文学又出乎文 学的哲人风貌。

文学女士:张洁

张洁,国家一级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 。1992年被美国文学艺术院选为该院荣誉院士。主要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沉 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无字》。

当选评语:张洁以炽热的才情登上文坛,她的创作标志着女性写作的一个高度。2002 年的《无字》三部曲,使她完成了由“情者”到“智者”的涅槃;在描写个人情感经历的同时,深入透视世道人心,笔力凝重,意味幽深。以前呼吁“爱是不能忘记 的”,现在叹息“爱是难以言说的”,情感表现的前后变异传达了她审美意趣的深化与 老到。她历久不衰的文学力量,奠定了她在当代文坛中的重要地位。

进步最大的作家

阎真

阎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到国外留学四年,现为中南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教 授。著有长篇小说《曾在天涯》和《沧浪之水》。《沧浪之水》曾获得《当代》年度文 学大奖。

当选评语:阎真从《曾在天涯》——大生活层面写个人感受的小天地,进入到《沧浪 之水》——以个人生活写社会现实的大格局,并由一个人在官场不由自主的人生沉浮, 揭示出社会的内在病灶——心灵与精神的腐败,从而实现了自己的创作跨越,也提升了 现实题材的小说创作。

人气最旺的作家

池莉

池莉,1957年生,湖北沔阳人。毕业于冶金医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现居武汉,中 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武汉市文联主席。主要作品有《池莉文集七卷》,长篇小说《 来来往往》、《小姐你早》、《水与火的缠绵》等,近作有《生活秀》、《看麦娘》等 ,作品有多种文字译本,多次获得各种文学奖,有多部小说改编为影视作品。

当选评语:池莉因《烦恼人生》等作品引起读者和批评界的广泛关注。多年以来,她 的小说一直高居文学畅销书排行榜,并因频仍改编成影视作品而影响巨大。她对市民社 会“现在时”的敏锐而持久的关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赢得了超出市民阶层的广 泛认同,从而成为“人气最旺”的作家。

最有影视缘的作家

海岩

海岩,1954年出生于北京,现任锦江集团副总裁、昆仑饭店董事长,兼任中国国有资 产青年总裁协会副会长、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会长。主要作品有小说和剧本《便衣警察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你的生命如此多情》、《玉观音》等。

当选评语:海岩把他对大众文化的悟性和编织故事的技巧圆融一体,这使他的小说先 天地具备了影视改编的良好基础,更由于他对电视剧模式的稔熟把握,消弥了文学与影 视的隔阂,成为一名不在荧屏上亮相的影视明星。

最具潜质的青年作家

张者

张者,本名张波,1967年出生,祖籍河南,曾就读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 法学院,获法律学硕士学位。曾任新华社等多家新闻单位记者,现为《南方周末》记者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签约作家。先后在《收获》、《人民文学》、《十月》、 《大家》等文学刊物发表作品,著有中篇小说“老家系列”、“西部系列”、“校园系 列”,中篇小说集《唱歌》,长篇小说《桃李》等。

当选评语:作为消费时代里知识分子命运的独特书写者,张者敏锐地意识到了新的语 境下知识分子的身份危机和价值困惑,并以他流畅、幽默的叙事智慧,丰富了当代文学 视野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在他那喜剧风格的话语背后,蕴藉着深沉的悲剧意味和人文关 怀,他身上突出的潜质,使他的文学未来变得令我们充满期待。

最富争议的作家

虹影

虹影,1962年9月21日生于重庆。著名女作家。中国新女性文学的代表之一。曾在北京 鲁迅文学院、上海复旦大学读书。代表作有长篇《孔雀的叫喊》、《阿难》、《饥饿的 女儿》、《K》、《女子有行》、诗集《鱼教会鱼歌唱》等。现住北京和伦敦。

当选评语:虹影的小说,迭次引起文坛的关注,她的叙事经验正在成为当代文学中不 可忽视的存在,近年更因在创作中对写实性与虚构性的关系把握上的个性化处理,在文 坛内外备受争议。

最会变脸的作家

柯云路

柯云路,原名鲍国路,汉族,1946年11月13日生于上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三千 万》获1980年全国短篇小说奖。上世纪80年代初曾以小说《新星》而在文坛一炮走红, 之后发表《衰与荣》、《夜与昼》等一系列作品。1988年之后,陆续发表多部“研究” 气功与特异功能的著作,包括《人类神秘现象破译》、《中国气功大趋势》、《中国气 功九大技术》、《生命特异现象考察》等。其《发现黄帝内经》一书竭力鼓吹胡万林, 为其套上“神医”光环。在胡万林被立案审查后,柯云路为给其正名翻案,又出版“研 究胡万林专著”《重组生命世界》。

当选评语:柯云路长久游弋于文学内外,不断变幻自己的角色,令人难以确认,不可 捉摸。龙年写出《龙年档案》,羊年不知如何变脸。

标签:;  ;  ;  ;  ;  ;  ;  ;  

“2002年中国文学人物”公告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