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中人的积极性的有效调控_经济论文

经济运行中人的积极性的有效调控_经济论文

经济运行中人的积极性的有效调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积极性论文,中人论文,经济运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经济运行中人的积极性的有效调控应遵循主体性、系统性、具体性原则。其内容包括无序积极性转为有序积极性;否定积极性转为肯定积极性;短暂积极性转为持久积极性的调控。

人的活动的积极性,就其本质来说,一般可作两方面的理解和把握。一方面,它表征着人从事活动的一种主动和能动的心理状态或态势,即要求参与活动的强烈欲望,追求一定效率和价值的热切动机以及创造新的业绩的强烈期望;另一方面,它还意味着是一种主动的、追求着一定价值的有效活动或过程。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作为过程或活动的人的积极性的形成和良好发挥需要许多相关因素协调而和谐地运作。这一点并不是自发实现的,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失调经常存在并重新产生,为了有效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在经济运行中实现人的预期目的和效果,对人的积极性实施正确而有效的调控便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的积极性调控的特殊性

调控(协调和控制),是管理的基本职能。凡是多个因素构成的系统及其运动,都有一个协调的问题,协调的意义在于使各因素相互配合、和谐一致、协同动作,形成一个良好的整体系统功能。至于控制,则是指通过信息传递,把行为和动作施加于对象,从而使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特征保持在规定的限度内活动和变化。在经济管理活动中,调控涉及的对象很多,其中包括人、财、物、事件、信息、时间等等,是一个相当复杂庞大的系统。其中,对人的积极性的调控,具有特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首先,人作为调控对象具有能动性。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人是一个“能动的存在物”。这种能动性意味着人在现实的活动中,并不是一个单纯受制于外物或他人作用的被动存在,不是消极地接受调控主体作用的机器。马克思曾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正因为人具有情感和意志,具有自己的特殊需要和利益,具有自己对事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因此,在主体对人的活动实施调控时,人总是会有选择地接受来自调控主体的信息。调控主体的一切指令、指示都会经过人的头脑的“过滤”、“筛选”以后而起作用。这样,在对人的积极性的调控过程中,调控对象对于调控主体的要求可能完全或部分地接受和遵从,也可能拒绝和排斥或以沉默表示抵制,甚至还会按照自己的需要,利用调控主体指令或指示的不严密、不切实际之处,做出与调控主体的期望完全相反的行为和结果。

其次,人作为调控的对象,跟调控主体具有相关性。一方面,作为调控对象的人,可以意识到自己对调控主体的关系,意识到自己的客体地位,因而愿意也能够接受调控主体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作为调控客体的人与调控主体所具有的同质性,他们必然要求与调控主体地位上的平等,至少是在人格上的平等,要求调控主体像对自己一样来对待他们。这样一来,不仅调控主体的指令或指示的正确与否,会在调控客体身上引起不同的反应,就是调控主体的行为方式、个性特征、工作作风以及他们的人品,都会在调控客体身上产生各种影响。对认为是比较理想的调控主体,他们会以尊重或信任的态度,执行其指令,甚至会创造性地工作;相反,对于看不惯或抱某种成见的主体,在执行其指令时,他们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打上折扣,甚至给予抵制。不仅如此,调控客体同调控主体的相关性,还表现为二者之间存在的具体、现实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例如,有的是亲戚关系,有的是同学关系等等,在从事调控活动时,主体和客体都不可能完全摆脱诸如此类的因素的影响。从主体方面讲,这种情况既可能使主体得到来自客体的理解和支持,产生较好的调控效果,但是也会为主体采取公正、客观的态度造成一定的困难。从客体方面讲,上述关系可以使客体更加乐于接受主体的指示、指令,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也可能以跟主体某种特殊的关系为借口,拒绝甚至干扰主体的调控活动,给调控活动带来消极的后果。

最后,人作为调控的对象,具有个性。应当承认,调控对象中的人、财、物都是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的客体,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但是,这里仍有不同。对财、物的调控,主体虽然也要了解和熟悉其具体属性和运行规律,但一般说来,只需从“类”的角度予以区别就行了。然而对人的行为的调控就根本不同了。调控主体不仅需要考虑调控客体的共性方面,更需要考虑他们的个性。有关人的行为研究的科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的个性是影响个人动机和行为的重要因素。鉴于此,对人的积极性的调控,就不能像调控机器一类的事物那样,仅仅满足于对对象的一般工作性能和动作规律的了解,而必须充分考虑人作为调控客体所具有的个性特点。

人的积极性调控的基本原则

第一,主体性原则。调控活动中的主体性原则,首先是指调控主体应当把调控对象真正当作人来对待,当成经济活动主体来对待,而不能视人如视物,见物不见人,把人当作机器之类的对象来对待。虽然在具体的调控活动中作为调控对象的人,有其确定的客体地位,但他们又具有主体的属性,他们和调控主体具有同质性,因此,调控对象在接受调控主体的作用时,在认知上总是把自己看作是和主体同类的、平等的,要求有和主体一样的尊严,要求主体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作为人的价值,考虑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情感。如果主体做不到这些,无视他们的存在,不尊重他们,甚至以一种对待机器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以各种各样的行为来排斥、抵制甚至抗拒调控主体的指令或指示,使调控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调控活动中的主体性原则,还要求主体在调控活动中要非常重视作为调控对象的人所具有的主体属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作为调控对象的人的能动性,使他们在决定从事或不从事某项活动之前,都要经过思虑,进行选择,都首先有一把“内在尺度”,这个“内在尺度”就是人的内在需要。正是这一需要可以激发人的情感、意志和理想信念的追求,并推动人以一定的方式来进行一定的活动。看不到人这种能动性,企图以一种外在的强制的力量来调控人的活动,是不可能奏效的。人又是具有创造性的存在物,人在满足不断产生和发展着的需要的时候,并不仅仅按照万物直接的自然效用来利用自然物,不会满足于外部世界先定的某些条件,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经常改变自然界“天赋”的形式,创造各种物品,创造有利于自身活动和需要的各种条件。因而,人总是满怀着一种创新的意识。无视人的这一特点,把人禁锢在陈旧过时的、缺少创新条件的环境中,他们是不会有积极性的。人还具有自主性,这种自主性意味着人对于影响和制约着他的存在和发展的主客观因素有一种独立、自由、自决和自己支配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必要和可能。人只有当自己是自主的、自由的,才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一旦被某种信条或陋习,特别是被强权所束缚,被看作一种驯服的工具,言行“不由自主”,他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创造性,失去了灵性。

第二,系统性原则。人的积极性的形成和发挥作用是由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综合结果和整体效应。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中,不仅孤立地重视某个因素难以奏效,即使是注意抓了多种因素而不重视各因素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同样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调控主体坚持系统性的原则,重要的是善于作多因素的考察和分析。影响人的行为从而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是异常复杂的。从总的方面看,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人本身的因素,从个人方面来说,包括个人的生理、心理和认识;从组织方面来说,包括组织结构、集体心理和群体意识等等。这些内部因素是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决定性的方面,它们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以不同的方式协调地构成人的活动力量,显现出人的活动的能动性、创造性及其程度。影响人的行为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指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人,或同一地区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这是自然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也有直接影响。社会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伦理的、教育的以及思想文化的特征。都直接或间接地、或明或暗地、现实地或潜在地影响着人或组织的行为及其积极性的发挥。只有既考虑行为主体的内部因素,又考虑人和组织的外部因素即环境因素,并使这些内部因素和环境因素在发挥作用时有良好的配置、协调的运作,才能达到积极性良好发挥的目的。

第三,具体性原则。作为调控客体的人,既有共性,更有自己的个性。例如作为个性核心的性格,在各个人之间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人热情、开朗、活跃、外向,有的人深沉、多思、文静、内向;有的人谦虚,有的人傲慢,有的人勇敢,有的人怯懦等等。人的这些个性,使人在行为过程中常常表现出许多复杂的情况。有些人适合作协同性工作,另一些人则愿意单独工作;有些人喜欢经常对他的工作予以肯定和奖励,而另一些人对此却反应平淡;有些人乐于接受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工作任务,而另一些人则要求干一些有固定规则和程序的工作。为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调控主体必须力戒用一个标准、一种方法去对待所有的人,而应当从每人的具体情况、个性出发,恰当地激发、协调和控制他们的行为以便使每一个人都能用其所长,适得其所,使积极性充分而有效地发挥出来。

人的积极性调控的基本内容

对人的积极性的调控,就其内容来说,同样有着错综复杂的表现。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我们认为,特别要注意有效调控的是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由无序的积极性向有序的积极性调控。

这里说的有序和无序是管理学、管理哲学中标志组织协调程度的矛盾范畴。序,即程序、顺序、秩序,它是事物作为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条理性。有序表征系统的条理性、组织性即其规则性;无序表征事物或系统的无条理性、无组织性。应当肯定人的积极活动内在地包含着有序性特点。因为人从事任何一项活动总是具有一定目的的,为了实现目的,人们在从事活动之前又总是要计划的,而有了计划,又必须组织实施。这就决定了人的活动内在地贯穿着程序、顺序和秩序。但是,也必须看到,作为一种复杂的、具有一定意识指导的人的积极活动并非只与有序相关。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从事活动和发挥积极性的过程中,也常常发生无序或混乱的情况。这是因为,首先,人的积极性作为主体的一种主观能动性的表现,除了受意识指导,要经过思考和计谋,因而具有理性的、逻辑的特征以外,同时又是有激情、有冲动、有喜怒哀乐的,因而又有着非理性非逻辑的一面。在许多情况下,人往往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爱怎么干就怎么干”,以至全然不顾及活动的程序、规则和后果。其次,人的积极性总是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活动。而人的积极活动总是在社会中,在各种社会关系和相应的社会组织中进行的。由于受复杂社会关系的牵掣和干扰,受同一组织中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也会造成人的积极性出现无序和混乱;另外,由于组织以外的大量随机性而组织又不可能事先一一精确地估计并反映到规章制度之中,组织成员的活动一时缺少依规。这些偶然性的影响也会程度不同地扰乱人的积极性发挥过程中的规则性和秩序性。考察无序的积极性往往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主体行为情绪化。活动主体表现出的积极性常常是非理智的,未经过考虑和审察,至少是未经过认真而充分的、符合实际的分析和论证。他们“积极行动”,或者是由于自己的一时兴之所至,心血来潮;或者是由于接受某些领导或组织的“热情”鼓动;或者是受周围群众的情绪“感染”,逐潮流而动。

2.组织内部关系不协调。处于无序积极性状况下,从组织内的一个个成员来看,也许是“热情高、干劲大”的,但是由于这种“热情”和“干劲”大多是在非理智情绪激发下形成的,因此,各成员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目标,并不遵循统一的规范,因而也就形不成一支有效的合力,大多数情况倒是互相摩擦,互相干扰,互相抵消。

3.生产要素不经济。由于无序的积极性缺乏理智的考虑,没有协调一致的组织,也就必然在生产过程中造成原料、材料以至资源储备上的极大浪费和破坏。

把人的无序的积极性转变为有序的积极性,是调控人的积极性活动的基本内容。调控主体必须善于分析造成人的无序积极性的各种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使人的积极性的发挥始终沿着有序而合规律性的道路进行。

第二,由否定性的积极性向肯定性的积极性调控。

人的积极性是人在长期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为了不断满足自己的需要,主动地改造自然界、社会和自身而形成的一种活动能力和特性。从总体和本质上说,人的积极性对于满足人类和社会的需要是具有重要性的、极有价值的,是一种肯定性的存在。但是,如果我们从人的积极活动的每次具体实现的结果来看,情况就要复杂得多。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积极活动,产生了积极的结果,这些结果有的作为财富的积累,有的作为文化的结晶,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但是在不少情况下,人们怀着巨大的热情,投入极大的努力,活动的结果仍然不符合预期目的,对社会、对人自身没有价值,甚至有的还产生负效应,我们称这种积极性为否定性积极性。我们认为,在社会经济运行中,要发挥肯定性的积极性,克服和避免否定性积极性的后果,关键在于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讲究积极活动的效果。人们积极活动所追求的并不是笼统的“有结果”,而应是与他们的利益和需要相关的特定结果。在经济建设中,那种头脑一热,就“大干快上”,只求轰轰烈烈,大量投入,而产出微小,效益全无,甚至还会带来害处的积极性就不是肯定的积极性了。

二是要讲究积极活动的效率。人的积极活动总是要付出一定代价,总是有一定消耗的,因而为实现一定的目的就需要一定的成本,而效率所要关注的不仅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实现了什么,而且是在实现这些东西时消费了什么和消费了多少。效率是一种比率,体现着活动的投入和产出、成本和效果的关系。肯定性的积极性应当是少投入多产出,而且这里的投入,既包括着物质的客体性因素,也包括着精神的主体性因素,还包括时间。

三是要讲究积极活动的效益。如果说,效果着重于说明各种积极活动的合乎目的的结果,效率着重说明活动消耗同取得效果之间的比率或比值,那么,效益则着重说明符合社会的需要和人的利益的效果,它包含着对活动效果的社会价值评价,强调活动的效果必须使社会、国家、集体、个人都得到实际利益。从事经济活动,必须重视经济效益。这就意味着,经济活动不仅要有好的经济效果,而且,要使国家、集体、个人都得到好处;不仅产品质量高、品种数量多,而且要适销对路、适合社会需要;不仅为企业、职工增加实际利益,而且国家和消费者也获得实际利益;不仅企业增加利润,而且满足社会和消费者的需要,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同时,还必须指出,经济活动也要重视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政治效益、思想效益、文化效益等等;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一般说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统一的,但是,二者并不总是一致的。必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

第三,由短暂的积极性向持久的积极性调控。

在经济运行中,有的人自始至终怀着极大的积极性;但是也有一些人的积极性时冷时热、时高时低、时有时无。因此,调控主体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那些短暂的积极性转变为持续的或持久的积极性。

经济运行中人的积极性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基本的决定性的因素是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人类活动的内在动机和力量源泉。人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与他的需要有关,人类活动的直接目的是满足自身的需要。旧的需要满足了,新的需要又会产生,人们又以新的积极活动来满足需要。如果没有新的需要去激发人的活动,人也就失去了活动的动力。一个善于调控人的积极性的人,必须激发活动主体的新的需要,为他们设立新的追求目标,保持他们的奋斗活力。

在调控人的积极性的时候,注意为活动主体提供和创造有利条件,减少和避免活动中的挫折;在遭遇挫折时,教育鼓励活动主体采取积极态度,也是保持持续的积极性的重要方面。

标签:;  ;  ;  ;  

经济运行中人的积极性的有效调控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