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训练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价值探析论文_肖建柳

(湘南学院附属医院 423000)

摘要:目的 研究感觉统合训练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价值及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30例脑瘫患儿,采用随机综合平衡法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各15例。参照组采用常规训练,试验组采用常规训练+感觉统合训练干预。观察记录患儿训练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采用PDMS-2运动商及GESEll发育商(DQ)对训练效果进行评定。结果 (1)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6.67%),参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46.67%),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评分结果,试验组运动商及DQ评分与参照组及干预前相比明显要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觉统合训练在小儿脑瘫康复中具有显著效果,能提升其发育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感觉统合训练;小儿脑瘫;康复;运动商;发育商

脑瘫在临床中又称为脑性瘫痪,是指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病发后患儿可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等,多数患儿伴随智力低下、癫痫及行为异常等表现,严重影响其健康[1]。因此,临床应抓住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并采用有效措施干预,从而确保其智能正常发育。本院就15例脑瘫患儿采用感觉统合训练干预开展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于2016年8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30例脑瘫患儿,纳入标准[2]:(1)患儿均符合《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中疾病诊断标准;(2)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配合研究开展。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肢体残疾;(2)抵触或抗拒训练开展者;(3)参与其他研究者。采用随机综合平衡法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各15例。试验组男10例,女5例,年龄6个月-4岁,平均(2.8±0.3)岁;参照组男9例,女6例,年龄6个月-4岁,平均(2.8±0.4)岁。2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经χ2/t检验得出P>0.05,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表明2组基线资料具有较好均衡性,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训练,给予手功能训练及推拿等措施干预,每次30min,每天1次;试验组采用常规训练+感觉统合训练干预,感觉统合训练具体内容如下:使用平衡木、吊床、滑板、秋千等工具对患儿前庭功能进行训练,如患儿存在肢体感官失调则采用滑梯或搬运物品等;针对触觉功能障碍者采用抚摸、按摩、太空泥及沙土等进行训练,在提高触觉的同时,对其眼球进行运动;针对视觉则采用视觉化学习训练,提升患儿空间认知能力和距离感;针对听觉则采用音频或视频等方式开展训练,使其听觉敏感度得到提升。2组患儿均连续训练3个月。

1.3 研究指标

观察记录患儿训练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及GESELL发育量表对训练效果进行评定。

PDMS-2可对出生至5岁儿童的运动技能进行评价,分为粗大运动量表和精细运动量表,以运动商表示发育水平,包括粗大运动商(GMQ)、精细运动商(FMQ)及总运动商(TMQ),总运动商是综合了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的测验结果而产生的,是对儿童总体运动及能力的最佳估计[2]。具体评价为:35-69分为非常差、70-79分为差、80-79分为中等偏下、90-110为中等、111-120分为中等偏上、121-130分为优秀、131-165分为非常优秀。

GESEll发育量表对0-6岁儿童进行发育商DQ值测定,是根据小儿的运动能力、适应能力、语言能力、社交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五大领域的DQ值,并以适应能区DQ对儿童发育做整体评价,各领域DQ平均分为100,>85为正常,76-85为边缘水平,55-75为轻度缺陷,40-54为中度缺陷,25-39为中度缺陷,<25为极重度缺陷[3]。

1.4 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数据呈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取独立配对t检验;计数数据呈百分比(%)表示,采取卡方x2检验,当P<0.05时,表示数据间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6.67%(1/15),参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46.67%(7/15),其中试验组关节痉挛1例、肌肉萎缩0例、肢体变形0例,参照组关节痉挛3例、肌肉萎缩3例、肢体变形1例,试验组与参照组相比要低,有统计学意义(x2=4.261,P=0.039)。

2.2 干预前后总运动商(TMQ)及适应性能区DQ对比

评分结果,试验组TMQ及适应性能区DQ与参照组及干预前相比明显要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3-4]。如未能有效干预,便会对其健康及发育造成严重影响。目前临床针对小儿脑瘫并无特效药物治疗方案,仍旧采用漫长的辅助性康复训练来进行干预,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并无法准确满足患儿家属及临床对干预效果的满意需求。因此,有必要采用更为有效的措施干预。感觉统合训练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型康复干预措施,应用于脑瘫患儿康复中,能够给予患儿听、视、触等多个方面的刺激,使其协调感知觉得到提升,进一步增强其中枢系统对运动的协调能力,促使其脑功能得到改善。而且,临床用于刺激的物品及种类较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患儿的认知能力进行锻炼,增加训练的趣味,促使其干预效果得到提升[5]。本研究结果,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参照组的(46.67%),且干预后患儿Peabody发育量表及DQ评分均得到有效提升,并处于良好范围之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小儿脑瘫康复中采用感觉统合训练干预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患儿运动功能及认知能力,促进其总智能发育,使其脑功能得到改善,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洛桑旦增.原始反射对早期诊断新生儿脑性瘫痪中的意义[J].西藏医药,2016,37(1):83-85.

[2]M.Rhonda Folio等著,李明等译.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第二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4:12-40.

[3]吴卫红.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第九部分第四章 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第六节 其他治疗方法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3):371-373.

[4]陈文霞.婴幼儿发育商评分在高危儿随访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22):5645-5647.

[5]符媛.感觉统合训练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探究[J].心理医生,2017,23(33):80-80.

论文作者:肖建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感觉统合训练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价值探析论文_肖建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