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中探究论文_刘枫

实验中探究论文_刘枫

(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护国岩小学 四川 泸州 646000)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7)01-103-01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小学科学课教学目的中还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其实创新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如何把它开发出来。科学课应以实验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我们在科学实验课上,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应该注重探究活动的效益。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典型的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并给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在探究中有所收获。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比如:在教学《米饭、淀粉和碘酒》一课,就是要通过观察、实验米饭、淀粉与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认识到这种颜色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一种形式,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可以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怎样指导学生更好地完成实验中的探究和创新呢?

一、教师要认真备课,准备实验器材。

教师在教学前,认真钻研教材,弄清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师生在课前准备好实验器材,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比如:《抵抗弯曲》一课,要研究纸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要让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的结论。在备课时,我发现准备实验时需要的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长度、宽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应该由老师统一准备,不然的话,各组学生准备的各种纸条宽度、厚度、长度、硬度不一,实验得出的数据差别会很大,不便于结论的得出。

二、认真组织学生合作完成实验,进行探究学习。

我们在科学实验课上,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应该注重探究活动的效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典型的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并给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在探究中有所收获。

1、组内分工明确。小组长组织全组人员开展讨论交流,对组员进行有序地安排,做到人人有事可做,有动手实验的,有观察的,有记录数据的……最后一起探究出实验的结论

比如:完成《抵抗弯曲》的两个对比实验前,组长带领组员思考、讨论,"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不变?怎样控制这些条件不变?"通过思考、讨论后,得出了答案:两个实验都要控制垫起纸梁的高度不变,纸梁架空的距离不变,放垫圈的位置不变,"弯曲了"的标准不变。两个实验不同的是第一个改变宽度而厚度不变,第二个实验是改变厚度而宽度不变。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后,,组内进行有序的分工,实验就能顺利完成。

2、组内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把重要内容、实验的数据记录下来,最后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3、养成交流习惯。小组交流避免"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养成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师生在交流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表达。往往学生对一个问题,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却又不一定能够很好的表达。因此出现一些沉默的学生,是不敢表达,对自己的发言有种种顾虑,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和帮助,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鼓励他们大胆发表,切记用完全否定的语言,要让他们感受交流的快乐。总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

4、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实验中,往往会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

5、教师的"扶"与"放"。

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从中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当然,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参与,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之内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比如:学生在完成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后,就由组长带领组员完成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在学生完成实验时,发现学生在控制变量和不变的条件中进行个别指导,对各小组形成的结论不规范的进行补充说明。

只有打破常规思维,才能培养创新思维。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每位科学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完成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真正做到这一步,需要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无目的地去操作,那么,只能说是科学课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是"有量无质"的探究活动。

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完成的一系列科学学习的实验探究活动中,要不断地追求"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在快乐中创新。

论文作者:刘枫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5

标签:;  ;  ;  ;  ;  ;  ;  ;  

实验中探究论文_刘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