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我国社会差异与成人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均等论文,成人教育论文,当代论文,差异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般认为,成人教育机会均等是指所有成年人在不受任何歧视,即在平等的基础上获得同等的接受成人继续教育的权利。也就是说,成人教育入学机会不应受种族、性别、语言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差异的制约,也不应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更不应受身体伤残的歧视。
近年来,随着成人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深入探究,成人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和丰富。目前,已由最初只重视宏观方面的研究,即简单地从成人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三方面来进行论述,转变到对成人教育机会均等进行微观的全方位分析,即从成人教育的课程、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和评价等层面进行细致阐述。
事实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成人教育机会均等都有相当大的难度。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的发展中大国,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比较落后,而且差异性很大,这也就为成人教育机会均等的完全实现增加了更大的难度。本文主要从宏观角度对社会差异与成人教育机会均等的相互影响做些探讨。
一、当代我国社会差异对成人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
人类社会自诞生至今,尚未有过毫无社会差异的历史。人类社会一直在为消除各种社会差异进行着不懈地努力,并不断取得成功。而作为成人教育的一种社会背景,社会差异的影响主要存在于教育机会领域,表现为对成人教育机会均等的制约,是成人教育机会不均的主要根源。导致成人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社会差异多种多样,而从我国现状来看,作为成人教育社会背景之组成部分的社会差异主要有三种,即地区差异、阶层差异和性别差异。
(一)地区差异与成人教育机会失衡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社会发展呈梯度推移格局,地区差异已成为社会差异的一个重要范畴,成为我国成人教育无法脱离的一个社会背景,它的存在导致我国不同地区间成人教育机会的严重失衡。
首先,地区间的经济实力影响其对成人教育的投入。我国各地区的成人教育,一方面离不开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及文化背景,另一方面也必然受制于所属地区的社会发展现状,且后者的制约作用往往更为直接,更为实在。发达地区因其经济实力较为雄厚而有能力拨出较多的教育资金,不发达地区因其经济实力比较薄弱而较难拿出大量财力投放于教育,甚至不能满足实施一定学校成人教育所需最低限度的经费。诚然,教育投入差异未必能完全归因于经济实力差异,但一般来说,它常常是导致教育投入差异的最直接原因。如表一所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成人文盲率比较低的有北京、吉林、辽宁、黑龙江、广东、天津、山西、上海、湖南、新疆;居中的有江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广西、内蒙古、重庆、陕西、福建和四川;浙江、江苏、安徽、山东、云南、宁夏、贵州、甘肃、青海和西藏则比较高。而从中也不难看出,比较低的10个省份中有9个集中在东部,西部只有一个;比较高的省份半数以上集中在西部。两组对比,从一定层次上反映出我国东西部之间成人教育机会均等水平上的差异。
其次,城乡群众的经济收入影响其对成人教育的投入。由于城市群众的经济收入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低收入层所占比例甚微,因而这些人中因经济原因而无力支付成人教育费用的所占比例自然要低于农村群众。如表二所示: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 1990年为4.2:1,1993年为6.9:1,而到了1998年则为9.6:1,我国城乡差距的加大是直接导致成人教育地域不公平的根源。
注:表中1990年的原始数据来自“人的现代化”课题组在全国 26个省、市、自治区的抽样调查;1993年的原始数据来自“社会变迁与社会意识”课题组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抽样调查;1998年的原始数据来自“社会形势预测”课题组在全国 22个省、市、自治区50个城市的抽样调查。
另外,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7年全国县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23年,而城市为8.68年;农村人口中具有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仅为 0.3%,而城市人口中为7.97%;农村文盲以及小学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则达到64.1%,城市只有 34.9%。此外,1999年城镇人口电话普及率为 19.19%,而农村仅为3.93%;在最新的网络通讯方面,目前全国农村用户只占全国总量的0.3%。据此推算,城市网络普及率为农村的740倍。这表明,许多农村人口处于“教育隔离”、“信息隔离”状态,相当多的农村青年和成年人因不能获取改善其生活水平所必需的教育机会和获得信息的机会,而无法提高其发展能力,从而与发展和现代化无缘。
再次,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密切联系的地区的地理、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和教育价值取向等,都影响成人教育的发展。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发达地区一般具有比较有利的地理、自然环境,持有积极的文化传统和知识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而不发达地区的这些条件通常较为恶劣,其文化传统中更多的含有听天由命的成分,其教育价值取向常停留在扫盲即可的层次。
(二)阶层差异与成人教育机会反差
社会阶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阶层概念,它应是社会成员所属的经济、文化、职业乃至政治等各“次阶层”状况组合而成的“总体阶层”状况的统称。 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课题组”发表了初期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对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阶层结构变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根据这种分层原则,勾画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它由十个社会阶层组成: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而从与教育机会的关系来看,至关重要的“次层次”有两类,一类是经济阶层,一类是文化阶层。
首先看经济阶层差异与成人教育机会均等。经济差异或者说经济不平等是阶层划分的主要依据,也是阶层差异的根源。近年来,社会成员之间因经济收入高低有别而出现的贫富差异乃至贫富悬殊,是我国现阶段社会成员经济分层的现状,也是我国成人教育机会均等问题首要的社会阶层背景。
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也无论是在不同省市区之间,各经济阶层之间的收入在扩大,存在着贫富分化逐渐悬殊的两极,这使当代社会的阶层差异更为明显。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当时收入最高的20%人口,在全部收入中所占比例约为36%-37%;收入最低的20%人口则约占7%-8%,经济收入差距不明显。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中期,收入最高的20%人口,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上升到约49%;收入最低的20%人口所占份额则下降到约 4%-5%。近年来,收入最高的20%人口所占份额已突破50%,收入最低的20%人口所占份额则下降到3%。而在新的阶层划分当中,收入高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及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当中,而收入低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中。由此可见,我国社会贫富差距已经明显拉大,财富集中化程度有较大上升,少数富裕阶层在总收入中的比例增长太快,而弱势阶层在总收入中的比例则明显减小。这从三个方面影响着成人教育的机会均等:(1)贫富分化影响成人教育的入学机会。教育费用越来越昂贵使得不少贫困阶层“望学兴叹”,即使这些贫困家庭的成员能享受只交纳部分学费的权利,也不能消除成人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社会根源。因为对于这些成员来说,可能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社会不可能向他们提供因接受继续教育而丧失的隐性机会成本。(2)贫富分化影响再教育的专业选择。由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所需教育的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各不相同,所以在专业选择方面,贫富不同家庭体现着不同的倾向性。对于邮电、国际贸易、金融等费用相对较高且各种补贴少的热门专业,不少贫困家庭的成员即使喜欢也不去报考,他们较多考虑的是有学上拿个学历文凭,尽力减轻家庭负担甚至能为家庭提供经济资助才好。相反,新富阶层则在专业的选择上享尽了机会。(3)贫富分化现象对成人教育机会均等目标的实现产生了反向强化作用。在享受均等教育机会问题上,一方面,低收入阶层常常存在一种心理失衡和扭曲,对成人教育均等的远大目标产生失望情绪,甚至把它当成一种不可实现的梦想;另一方面,无论是高收入阶层还是贫困阶层,由于贫富差距,实际使双方都不可能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这无疑也使人们对成人教育机会均等目标失去信心。
其次看文化阶层差异与成人教育机会均等。文化阶层差异,指不同阶层的文化素养,及与之相关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对继续教育的期望等。它将直接对教育机会产生高强度的影响。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与获取教育机会及学业成功的可能性呈较高的正相关。据有关统计,近年来,深圳市十大社会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是(单位:年):13.80、13.46、 12.43、14.25、12.85、10.47、11.03、10.69、……9.69;汉川市分别是:13.80、11.40、8.50、13.00、10.15、 7.90、8.65、7.22、5.38、8.27。③最高的是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和经理人员阶层,其次是私营企业主阶层和办事人员阶层,较低的是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和个体工商户阶层,最低的是农业劳动者阶层。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文化阶层高的其社会地位也高,而为稳固和继续提升自己社会地位所接受继续教育的选择和机会也越大。文化程度处于低层的个体工商户阶层以及农业劳动者阶层,则可能为谋取经济收入、维持家庭生计,同时受传统的、消极的教育观念或文化观念的负面影响而无力参加继续教育,这也是造成教育机会不均的重要社会根源。
(三)性别差异与成人教育机会倾斜
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男优女劣、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性别观依然占主导地位。这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而且也成为对人们在社会资源与社会机会分配过程中的性别选择起制约作用的基本心理导向。在这样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女性作为次级群体,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而男性则被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关照,就教育权利而言,天平也会倾斜向男性一方。1999年全国男性比女性受教育年限高18.3%,差异最大的贵州高33.9%(西藏高33.5%、青海高32.4%、甘肃高29%),全国女性成人文盲率为 21.6%,远高于男性8.8%的水平,西藏的女性成人文盲率更高达74.6%。从最新的通讯手段来看, 1998年互联网用户中女性仅占7%,到2000年7月女性互联网用户也仅占四分之一,男性仍处于绝对优势。尤为重要的是这种“男优女劣”的性别观不仅为男性普遍持有,而且也在相当程度上为许多女性自身所认可。有关调查表明,约有43.2%的不在业女性并不想就业,其自强不息的精神明显落后于男性。许多妇女明知自己素质低,也懒于钻研技术。
二、成人教育机会均等对消除社会差异的作用
社会差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差异过大,社会分化不合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化社会矛盾,对我国当前社会的稳定性产生巨大影响。社会的合理化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成人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一)成人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无论是阶层差异还是地区差距,他们的根本原因都是经济因素,也就是说贫困制约了教育机会均等的最终实现,而反过来,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又会导致进一步的贫困。为了摆脱这种恶性循环,我们应以教育平等的价值理念,认真贯彻实行差别性对待原则,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此,相对于缩小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而言,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来增进社会公平,是更为容易实现的。对于历史形成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巨大发展差距,教育资源配置应当体现两点:一是要注意规则的公平,不再继续扩大差距;二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向落后地区倾斜,主动缩小地区间差距。同时,应该改变那种强调教育的直接功利价值观念和只把教育的重心放在高等教育上的错误认识,应从长远和大局出发,不仅把重点放在基础教育上,还应该注重大众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的发展。
(二)成人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有利于缩小各阶层间贫富差距
成人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在缩小贫富差距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人教育的资金不足使拥有较少经济资源的弱势阶层,特别是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等很难获得学习机会,个人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国家应加大对成人教育的资金投入,增加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弱势阶层参加成人教育的机会;改善办学条件,使弱势阶层可以享受到与经济优势阶层同等的成人教育条件。具体而言,国家应将成人教育机会作为一种提升动力资源公平地进行分配,对以前分配严重不足的地区和人群给予补偿,像广大农村、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及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人群,国家在其成人教育方面给予资金上的倾斜,这是现阶段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措施。通过加大对成人教育的投入,从而促进成人教育的机会均等,提高办学条件,使经济弱势阶层获得更多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逐步提高自身的经济地位,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源,进而长期有效地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三)成人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有利于提高社会各阶层的综合素质
社会弱势阶层缺乏接受成人教育的条件,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优势阶层对成人教育机会和条件的攫取;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弱势阶层自身的素质低,他们对成人教育的低认同度使其意识不到继续学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对不同社会条件下的弱势阶层进行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学历水平,缩小阶层差异是必要的。具体而言,在农村要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扫盲教育,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提高他们与农林牧副渔相关的知识;在城镇,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加强对无业失业半失业者进行有关的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学到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专门知识,从而使自己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此外,要杜绝通过不合理的途径攫取成教机会和资源的现象。另外,还必须加强对社会优势阶层的继续教育,坚持德才兼备、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相统一的原则,大力发展多层次、高质量的成人教育,培养出职业道德高、业务素质强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消除以权、以钱非法攫取成教资源的不合理现象。
(四)成人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有利于缩减男女地位差异和角色差异
受教育程度既是衡量妇女地位的指标之一,也是影响妇女地位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人教育对妇女的社会、经济、政治参与能力和妇女的生活质量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通过实现成人教育机会的均等,使女性都有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从而改变男女不平等的现状,改变妇女在各级各类机构中缺少自己的代言人,以及即便是进入权力机构其所掌握权力的重要程度也多半在男性之下的状况。另外,尽管我国妇女就业率已达较高水平(据1990年人口普查,全国在业女性已占人口总数的44.5%),但仍比男性就业率55.5%低11个百分点。而通过实现成人教育机会的均等,可以改变女性的就业机会与事业状况。为此,需要全球共同关注并重视成人教育机会的性别平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展成人教育时应当考虑制约妇女接受或完成成人教育的各种不利因素,从性别平衡发展的视角制定政策和措施,鼓励妇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地位。
注释:
①参见陈中原:《中国教育平等初探》,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13-215页。
②参见张红:《社会阶层差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分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③参见罗文伟:《当代我国社会阶层差异与成人教育》,《职教通讯》,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