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学业质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中生论文,学业论文,数学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背景
初中生数学学业质量一直是初中数学教师和学校、教学研究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乃至家长、社会关注的焦点,其评价方式大多仍以纸笔测试为主,以测试的绝对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业质量的主要依据,从而导致受试卷自身质量制约的测试结果的不准确性与不可靠性、分数的单一性与机械性解释、测试结果与学习过程的不一致性与不公平性等弊端.事实上,初中生数学学业质量与诸多因素有关,如学业负担、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动力、信心,进而影响其数学学业质量.
本研究主要通过纸笔测验考查初中生数学学习结果,在检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关注与学生未来发展关系密切的核心素养;同时,通过学生问卷了解与学生学习相关的背景因素,探寻影响初中生数学学业质量的因素和相关程度,探索基于全样本实证数据的教学研究与提高学业质量的方法,逐步建立对初中生数学学业质量进行分析、反馈与指导的研究机制,倡导适度学业负担下的高水平学业质量的理念,为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提高校本教研质量、教学管理和教育决策水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和内容
通过本研究,力求达成以下目的:(1)关注对初中生数学学业质量的公正性评估,探索初中生阶段数学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诊断的科学平台;(2)将测量分析的结果作为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数学学习信心和学业质量的主要依据;(3)调整教学研究策略,为教研部门超越个人经验,结合实证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提供依据;(4)建立规范的数学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质量观.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1)初中生数学学业质量的多元化特征研究;(2)初中生学习负担、师生关系与数学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研究;(3)初中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与数学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二)研究过程
1.试卷设计
首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内容,借鉴国内外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理论和技术,研制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业质量标准,分为知识技能、理解概念、运用规则、解决问题四种能力维度,每个维度分别分为A、B、C、D四种水平层级,并给出详尽的水平描述.其次,依据本学业质量标准,制订试卷多向细目表,编制试卷.再次,通过小样本封闭性试测,对试卷进行调整与修改.最后,基于试卷的测量目标设计相应的学生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学业负担、师生关系、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内容.
2.组织测试
在江苏省南京市2012届初三学生中,抽取主城区M和郊区N的所有初三学生以及其他十个区县各一所学校的所有初三学生共9710名(约占本届初三学生总数的18%),参加数学测试和问卷调查.数学试卷满分100分,测试时间100分钟;紧接着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填写(无记名)调查问卷,时间为20分钟.然后,组织教师进行试批并修订细化评分标准,采用网络阅卷的方式进行一评、二评,对超出预设误差的评阅卷进行三评,根据统计项目的需要对部分试题引入二次编码评分方法;用计算机统计问卷调查各题每个选项的选中数及占比.
3.数据处理与分析
根据数学试卷和调查问卷的全样本数据,分别从不同区域、不同学业水平层级、不同类型学校等维度,以及部分试题与相应问卷调查题的相关性方面进行详尽的统计分析与诊断.
三、数据分析
(一)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师生关系分析
1.学业负担分析
下面是一组关于学生学业负担的问卷题:
问卷题1你每周参加数学校外辅导的时间大约是()
A.没有
B.1.5小时以下
C.1.5~2.5小时
D.2.5小时以上
问卷题2你每天用于完成学校布置的数学家庭作业的时间大约是()
A.少于0.5小时 B.0.5~1小时
C.1~1.5小时 D.1.5小时以上
问卷题3你在学校每周数学课有(含校内辅导课)()
A.5节或更少
B.6节
C.7节
D.8节或更多
不同类别学生群体在问卷题中的选择情况分别如图1、图2所示.在本次数学试卷测试中,M、N两区均分相差10.2分,在经济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数学测试平均均分相差23.8分的前三名学校与后三名学校分别为所有参加测试的42所学校中均分最高和最低的三所学校.
由图1可知,参加校外辅导的时间M区明显高于N区,其中,在1.5~2.5小时的多出12%,说明M区家庭重视子女教育的程度明显高于N区,适度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有利于学业成绩的提高.M区学生每天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超过1.5小时的比例明显低于N区,说明除学生基础、作业量和难度有差异外,作业量过大未必能提高学业成绩.值得注意的是,N区学生认为每周数学课上8节及以上的比例比M区多5%,说明当课时达到一定量时,再过多增加课时并未使学业成绩有所提升.
由图2可知,均分前三名学校的学生参加校外辅导的时间大多集中在1.5~2.5小时,说明适度参加校外辅导有利于学业成绩的提高;均分后三名学校的学生参加校外辅导2.5小时以上的比例远高于前三名学校学生,也说明学生学习时间过长并不有助于学业成绩的提高.同时,问卷中的题2、题3与题1调查结果高度趋同,由此推断,适量的作业和教学时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过多的作业量和教学时数则会起相反的作用.
2.师生关系分析
下面是关于师生关系的问卷题:
问卷题4 我很喜欢数学老师()
A.完全相符
B.基本相符
C.基本不符
D.不能确定
不同类别学生群体对此题的选择情况如下页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M区学生选择“完全相符”的比例比N区高,说明学业成绩与师生关系融洽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四个不同水平层级的学生群体选择“完全相符”、“基本不符”的比例正好相反,说明喜欢数学教师的程度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呈正相关;均分前三名学校和后三名学校的学生群体选择“完全相符”、“基本不符”的比例也正好相反,再次说明喜欢数学教师的程度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呈正相关.
(二)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1.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方式分析
下面是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问卷题:
问卷题5 为了掌握一个数学知识,我常常做大量的题()
A.完全相符
B.基本相符
C.基本不符
D.不能确定
不同类别的学生群体对此题的选择情况如图4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均分前三名的学校选择“完全相符”的比例均低于均分后三名的学校,选择“基本不符”的比例高于均分后三名的学校.M、N两区的调查结果与上面的结论基本相同,说明学校或区域学生群体在适量做题的前提下,做题量的多少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一定的负相关;但对不同层级水平的学生个体而言,做题量的多少对学业成绩没有太大的影响.
2.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下面分别是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数学试题和问卷题:
试题1 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中线与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类似地,等腰梯形中,_____.
问卷题6 理解新概念时,我常常思考能否将新概念和旧知识联系起来()
A.完全相符
B.基本相符
C.基本不符
D.不能确定
问卷题及不同类别学生群体试题1的得分率情况和问卷题6的选择情况分别如图5、图6所示.试题1着重考查学生能否利用已有的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知识经验类比得到等腰梯形性质的能力.从图5可以看出,三种不同类别的学生群体在该题上的得分率有明显的差异.从图6可以看出,无论是A、B、C、D四个不同水平层级的学生群体,还是M、N两区以及前三名与后三名学校的学生群体,善于采用将新概念和旧知识联系起来的学习方式的学生,其学业成绩明显高于不善于采用这些较好学习方式的学生;而不善于采用将新概念和旧知识联系起来的学习方式的学生,其学业成绩明显低于善于采用这些较好学习方式的学生.由此可见,学习方式的优劣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呈正相关.
(三)不同类别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1.不同类别教师的教学方式分析
下面是关于教师教学方式的问卷题:
问卷题7 你的数学老师平时是否这样做?给予我们充分的时间,尝试通过各种方法探究结论()
A.总是
B.经常
C.偶尔
D.从不
不同类别学生群体对问卷题7的选择情况如图7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高层级水平的学生群体对教师采用“给予我们充分的时间,尝试通过各种方法,探究结论”的教学方式的认同度明显高于低层级水平的学生群体;同时,M区和均分前三名学校的学生群体对该教学方式的认同度也明显高于N区和后三名学校的学生群体.这些都充分说明,教师教学方式的好坏与适切程度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较大的影响.
2.不同类别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下面分别是关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数学试题和问卷题:
问卷题8(多选) 对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过程,你有哪些印象()
A.老师建议我们尽量使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B.除了课本介绍的方法外,老师还教给了我们十字相乘法
C.最重要的是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种解法
D.最重要的是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本质是“降次”
不同类别学生群体对试题2的得分率情况和问卷题8的选择情况分别如图8、图9所示.试题2的第一问主要考查学生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等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技能水平,以及选择不同方法的策略性与优化意识;第二问主要考查学生能否通过分析第一问中的数量关系,获取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有效信息,发现其内在的联系,并运用“降次”的思想方法解决非常规问题的情况.从图8可以看出,不同类别学生群体在该题上的得分率有明显的差异.探其根源,以问卷题8中的A、D两个选项为例,学业成绩较高的学生群体使用公式法的比例明显低于学业成绩较低的学生群体,而理解解方程“降次”本质的能力与学业水平呈正相关.
下页图10所示是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对试题2第一问运算方法的选择情况,可以看出,数学学业成绩处于A、B、C、D四个水平的学生,选择因式分解法或者直接开平方法的比例分别是64.35%、42.14%、22.53%、7.76%,运算方法的优化选择与学生的总体能力水平一致.尽管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本题的得分情况相同或相近,但高层次能力水平的学生的优化选择意识和能力明显好于低层次能力水平的学生.由此推断,关注应试的技巧性仍是学生解决典型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学生主动探寻最简单方法的优化意识还不强.这与教师的教学习惯和对该内容的处理方式不无关系.同时,由于试题2第二问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思想的延伸、拓展,要求学生运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想方法来解一元三次方程,此时套用公式法解新的方程显然不行了,学业水平层级较低的学生群体对问卷题8选择D选项的比例明显低于学业水平层级较高的学生群体,说明不同类别的教师在进行方程教学时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对解题过程与各种方法进行多层面比较与反思的水平差异、建立不同方程之间实质性联系的水平差异等方面.由此说明,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群体在掌握方法的多样性与理解数学本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与学业成绩及教师教学方式呈正相关.
四、基本结论
(一)初中生的数学学业质量具有多元化特征
初中生的数学学业质量不再单纯以数学学科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依据,应该将学生学习负担、师生关系、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等因素综合考虑,拥有相同或相近数学学科成绩的学生,即便是数学学业成绩有一定差距的学生,其在所花学习时间、学习方式与效率、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认同程度和接受程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均不应视同他们取得了相同的学业质量.学生的数学学业质量除了其学科学业成绩外,必须分析诊断影响其学科学业成绩的多方面因素.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地规划统计项目,通过对学生学业质量测试和相应问卷的相关性实证数据的分析,建立评价学生学业质量的科学平台,从而准确反映初中生数学学业质量的多元化特征.
(二)初中生学习负担、师生关系与数学学业成绩呈正相关
数学学业成绩较高的学生群体,具有适量的课外辅导时间、作业量、课时数等学业负担,对教师的认同度、与教师的融洽程度较高;数学学业成绩较低的学生群体,大多存在过少或过量的学业负担,学生不认同教师或与教师关系不够融洽的比例明显增高.因此,学生的学习负担对其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既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适当的课外辅导、作业量、课时以及师生关系较好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当学业负担超过学生的承受范围,就会出现机械重复训练;与教师关系较为紧张时,将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由此可知,学生的学习负担、师生关系与数学学业成绩呈正相关.
(三)初中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与数学学业成绩呈正相关
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有较大的影响.学业成绩较高的学生群体,善于采用较为科学的学习方式,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合理、适切.反之亦然.由此可知,教师的教学方式是造成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主要原因,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是造成差异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良好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与数学学业成绩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