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过度投机的原因与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股市论文,原因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股市(指二级市场)从1986年的柜台交易开始至今已经10年了,如果从上海和深圳交易所成立至今也5年多了。在这段时期, 中国股市从试点到发展,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在看到中国股市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中国股市所表现出的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新兴股市一样的过度投机的特点。
一、过度投机的表现
1.换手率过高。换手率即周转率,它是成交股数与流通股数的比率,即:换手率=成交股数/流通股数×100%。 即使是完全无投机的投资市场也有一定的换手率,这是因为原来在发行市场购买股票的长期投资者,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需要资金,就将股票在流通市场卖出,也就是说,既然有流通市场,有股票的交易,因而就有一定的换手率。那么到底多高的换手率才算没有投机、有投机和过度的投机?这没有一个理论上的标准,只能凭经验数据加以判断。一般认为,成熟的无过度投机的股市的年换手率为30%左右,如果大大超过这一比率,就说明有过度投机。换手率有股市总的换手率和个股的换手率,据测算,1993~1995年上海股市A股的流通股本的年总换手率分别为490.64%、825.84%和519.43%,1994年平均每股被炒了8次以上;从个股来看, 一般上市新股第一天的换手率达50%以上,而中西药业股票1994年3月11 日上市当天创下了日换手率最高纪录,达188%,同日上市的其余5只新股的日换手率都在110%以上,据测算,1994年换手率居前十名的均在2000 %以上,最高的凌桥股票达2696%,年换手率最低的青岛啤酒股票也达370.5%。换手率太高,说明市场热衷于短线操作或有过度投机行为。
2.市净率过高。市净率即称净资产倍率,它是股票市价与其净资产的比率,即:市净率=股票市价/净资产值,若该比值等于1, 则说明虚拟资本的值与真实资本的值相一致。如果股票采取溢价发行和平价发行的方式,加之股票的分红派息,所以股票市价一般要大于其净资产值,即市净率一般大于1,如果市净率过高,则说明是过度投机。 我国股市的市净率过高,以上海股市为例,据计算,1993~1995年流通A 股的年均市净率为5.83、3.31和2.50,有的个股的市净率高达10倍以上。
3.市盈率过高。市盈率即股票市价与其净利润的比值,即:市盈率=股票市价/每股净利润,这是实际的市盈率。要判断是否有过度投机,必须将实际市盈率与市盈率的理论值进行比较,如何求市盈率的理论值?可以从投资的“机会成本”角度考虑,我们可以用银行的存款利率和工业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来替代机会成本,机会成本的倒数就是市盈率的理论值,即市盈率(理论值)=1/存款利率或1/工业平均利润率,据此计算,我国市盈率(理论值)=1/10%=10 或市盈率(理论值)=1/7%=14(注:1993~1995年的银行存款利率取均值年率为10%,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取均值为7%),以上海股市为例,1993~1995 年流通A股的年均市盈率分别为42.28和22。比较的结果,说明我国股票的市盈率过高。从个股的市盈率来看,更能说明问题,不少个股的市盈率高达100以上,这是市场大炒个股的结果。
4.股指波动幅度大。有时日股指上升100点左右, 有时日股指又下挫100点左右,呈现剧烈的震荡行情,其起落幅度之大, 超过了世界性股市的变动,例如,上海和深圳自开市以来出现了5次大的震荡, 波峰谷底相差360%,与国外相比,美国在近4年的股市波动中,波峰谷底仅相差66%,新加坡相差110%(见《金融研究》1995年第10期第19 页),1996年4月后,在利好消息的刺激下,深圳成份股指从1000 左右上涨到10月份的3000多点,上海综合指数从500点左右涨到1000多点。
5.成交量相差大。在牛市时期,成交量不断放大,深沪两市有时日成交量共超过200亿;而在熊市时期,成交量又极度萎缩, 两市日成交量总共也不到20亿。例如,1994年8月4日,在利好消息刺激下,上海股市成交量突破百亿元大关,而同期港市日平均成交额近50亿元,只相当于上海股市的一半,但香港的流通股本总额为1876.87亿元人民币, 而上海的流通股本只有70多亿元人民币,只相当于香港股市的4.25%(见《金融研究》1995年第8期第60页)。1996年5月份以来,在利好消息刺激下,深圳股市连续几天日成交量达100亿左右。 成交量过大固然是股市过度投机的表现,而成交量过度萎缩也是过度投机的反衬,因为投机不成就离场观望,造成成交量萎缩。
6.个股行情暴涨暴跌。机构大户运用各种手法联手操纵,大炒个股,使有的股票价格一日上涨20%以上的并不鲜见,例如1993年5月21 日,上海轻工机械股票由前日收盘价36元暴涨到205.5元,涨幅达470.8%,创沪市之最;有时又联手砸盘,使个股狂跌,例如1994年4月5日重庆药业股票由23.8元一路下滑跌至13.1元,日跌10.7元,跌幅达44.1%,1996年10月,东北电一日涨幅高达100%以上。对个股进行轮番炒作,炒业绩、炒消息、甚至炒“亏损概念股”使股市失去理性。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股市表现出了以短期操作为主的非理性的过度投机的特点。
二、中国股市过度投机的原因
原因之一,股市初期买股就能发财的“示范效应”的作用。回想我国刚发行股票时,由于人们对股票是什么东西还不熟悉,所以那时股票发行时很少有人问津,不少人还是抱着支持改革的态度购买股票的,但后来股票的分红比银行存款利息高出许多,因此当股票进行转让交易后,价格不断上涨,以至一元面额的股票涨到100多元,不管是什么人,连毫无股票知识的家庭主妇,甚至渔村老妪,只要买了股票,就能“点石成金”,一夜暴富的神话变成了事实。想当初,在深圳的街头巷尾,家中,单位,公共汽车上,甚至厕所内,大家都在谈“股”道经,后来甚至出现了十万大军携巨款南下深圳,昼夜排队买股票,有人昏倒在证券公司营业部门前的奇观。买股就能发财这种“示范效应”使后来的入市者都抱着一个投机发财的赌博心理入市。可以说,市场主体,无论是机构、大户、还是散户,绝大多数都是抱着短期投机而非长期投资的目的入市的。
原因之二,流通股本少,使之容易操纵。上市公司虽然逐年增加,但至1995年底,共计才有323家,到1996年8月底才400家左右。 就个股来看,新上市的流通股本一般为2000万左右,几年来虽不断送配股,到现在个股的流通股本平均也不过5000万左右,若按市价计算,总共也不过1000多亿元左右,面对几千万的股民和机构大户的巨额投机资金,无论是操作个股或大盘,都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而发达国家的上市公司比我国多,如美国的上市公司为1万多家,日本也有2千多家。
原因之三,政府对股市的政策不稳定,缺乏连续性。这表现为,前几年股市还处于试点阶段,人们担心股市能否长期办下去,这样,股民就缺乏长期投资的意识;加上具体的政策不稳定,当股市处于牛市时,或发出利空消息打压,或加速扩容;当股市处于熊市时,又发出利好消息,进行“救市”,使股市表现出明显的“政策市”和“消息市”的特点,下表列出我国上海股市与政策变动之间的关系:
时间
峰谷 指数政策变动
1992年5月 高峰 1429 (1)邓小平讲话
(2)放开股价
1992年11月 低谷 380
8月10日后政策趋向保守
1993年2月 高峰 1536 开放机构入市
1994年7月 低谷 325
(1)高速扩容(2)整顿金融秩序
1994年9月 高峰 1052 三不救市政策
1995年2月 低谷 524
(1)恢复扩容(2) 国债为主政策
1995年5月 高峰 925
暂停国债期货交易
1996年1月 低谷 550
高速扩容
1996年10月 高峰 1000 (1)稳定发展,适当加快的政策
(2)降低利率
从上表中的情况可知,我国股市变动与政策因素的变动密切相关。当然,西方国家成熟股市也受政策和消息的影响,但其影响程度要小。
原因之四,内幕人员和机构大户的联手操作。内幕人员(指上市公司和证券公司等)利用自己掌握的内部信息,直接或间接入市,有的还与机构大户联手操作,信息不灵通的散户只得跟风行动,明显地表现出投机市场的“羊群现象”,造成股价的大涨大落。
原因之五,股票的高溢价发行。我国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时只采取溢价发行方式,而且是高溢价发行。例如,截止1995年底,上海本地全部95家上市公司面额1元的原始股平均发行价为4.4元左右,宁波杉杉股票的发行价为10.88元,溢价近11倍。 这种高溢价发行已使股票丧失投资价值,所以持有者上市后就尽快脱手,以转移风险。
原因之六,上市公司经济效益不高。我国上市公司多为沿海特区的一些股份制企业,后来虽有一些内地的公司上市,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上市公司并不具备地区代表性和行业代表性,并非都是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经济效益不很理想,加上这几年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因,企业经济效益大滑坡,每股税后利润只有几分钱的上市公司俯拾皆是,有的还亏损。由于经济效益不好,对股民的回报就少,年终分红连银行存款利息还不如,有的甚至无红利可分,只是高比例送配股,强制股民投资,搞所谓的“圈钱运动”。这种高比例送配股只是迎合股民的投机心理,增加投机赌博的筹码,引起市场的短期“轰动效应”,而不能激发股民的长期投资热情,送配股前后,引起股价的剧烈波动就是明证。
原因之七,对股市监管不力。我国股市初期,一些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的行为很不规范,例如,有的上市公司提供虚假的信息和财务报告,用股金炒买炒卖房地产和股票,甚至用于托市,维护本公司股票的高价,有的证券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破坏“三公”原则,欺骗投资者,损害投资者利益,甚至与机构大户联手做市,操纵股价;有的会计师事务所不顾职业道德,为上市公司作粉饰,出证假帐,等等。这些不规范的行为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使股民丧失了长期投资的信心,只好进行短期投机操作。
原因之八,有关传播媒体的误导。证券报刊等传媒本应该传播一些证券和长期投资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在股市初期面对一些素质不高的股民更应如此。但是,打开报刊,充斥其版面的多是一些庄家动向,消息扫描,如何跟庄,如何找“黑马”,如何寻“热点”之类的投机知识,甚至传播虚假信息,对股市的过度投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抑制中国股市过度投机的对策
有市场就有投机,特别是象股市这类虚拟资本市场的投机性更强。但是,股市的过度投机会形成泡沫经济,于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不利。日本80年代兴起的股市泡沫经济于90年代初破灭后对日本经济造成的损失至今尚未完全恢复,这一教训我们应该认真吸取,必须抑制股市的过度投机。
中国股市过度投机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股票市场的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机制包括市场体制、市场运行机制、市场制约和监督机制。为此,为了抑制股市的过度投机,必须从完善市场机制入手。
1.完善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现在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和发达,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就金融市场而言,要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增加新的融资工具,引导资金分流,避免大量资金涌向股票市场进行过度投机。对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而言,首先要发展货币市场,但股票市场也要稳定发展,适当加快,因为我国目前的证券融资数量还不大,深沪两市股票市值按美元计算约400多亿美元,流通股市值也只有130多亿美元,而台湾和香港早在1994年就分别达到2473亿和2695亿美元;我国证券市场市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即证券化比率只有7%左右, 而发达国家一般占70%左右;我国股票市值只占居民金融资产的3%左右, 而发达国家一般达到20%以上,这说明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潜力还很大。要发展股票市场,应该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和阶段性目标,规划和目标制定后,政府要远离市场,不要直接插手市场,同时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样就能使投资者对股市的发展和政策取向心中有数,增加其长期投资的信心。
2.加快证券立法的进程。我国股票的发行与交易已十多年了,目前的发展速度也较快,股民队伍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尽快出台诸如《证券交易法》、《证券法》之类的法规,以保证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3.规范市场行为。例如,上市公司要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尊重股东权益,及时真实地披露有关信息;证券商要严格执行“公开、公正和公平”的交易原则;严禁内幕交易;反对操纵股市,等等。
4.严格监管。要使市场行为规范化,必须严格进行监管,不能放任自流。任何单位和个人,只要违犯了法规,就应该依法处之,不能“下不为例”。主要监管对象是证券商,同时对评估机构、股评机构和机构大户也要进行监管。可喜的是,最近一段时期,中国证监会对股市过度投机行为加强了监管力度。
5.改变投资者结构。目前中国股市的入市者多是个人投资者,他们的素质不高,又抱着投机的目的入市,承担风险的能力极弱,一遇风吹草动就惊慌失措,赶快“割肉逃命”,引起股市的剧烈波动。所以发展股市,除了要对股民进行风险教育和引导其进行长期投资外,还应该改变投资者结构,这就要发展机构投资者(即投资基金)。但前面说过,目前中国股市的主体包括机构投资者都在搞投机,这并非言过其实。有人讲,中国股市之所以过度投机,是因为散户太多,机构投资者太少,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在中国股市的过度投机中,散户无论从信息的获得,从资金量上或从能量上看,都不起主导作用,散户只是“羊群”,而不是“带头羊”;只是“龙尾”,而不是“龙头”。这种看法并不是否定应发展机构投资,而是认为,如果机构投资者的角色异化,不是搞投资,而是搞投机,那么,盲目地发展机构投资者,只能起到扩大投机队伍的作用。因此,当务之急不是扩大机构投资的数量,而是应先规范机构投资者的行为,提高现有机构投资者的素质,在此基础上再扩大机构投资者队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善投资者结构。
6.逐步放开利率管制。逐步放开利率管制,使利率真正反映借贷资金的价格或机会成本,有利于股息率向利率靠拢,有利于各种融资市场的均衡发展,从而有利于抑制股市的投机性的货币供给。
7.提高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上市股份公司不是换一个牌子就行了,而是要切实按照股份制的要求运作,大力提高经济效益,给股东以切实的较高的回报,只有这样,股民才愿意进行长期投资,减少短期投机行为。
8.证券商等中介机构必须进行严格的自律管理,其自律组织(如证券业协会等)要真正发挥作用。
标签:股票论文; 市盈率论文; 换手率论文; 中国股市论文; 长期投资论文; 市净率论文; 散户论文; 投资论文; 股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