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良性循环与物价稳定--访著名经济学家宋涛教授_银行论文

资金良性循环与物价稳定--访著名经济学家宋涛教授_银行论文

资金的良性循环与物价的稳定——访著名经济学家宋涛教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价论文,著名经济学家论文,教授论文,资金论文,稳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宋涛,1914年12月生,安徽利辛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名誉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资本论》研究会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说史学会会长、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召集人、北京市经济学总会会长、全国20多所高校兼职教授。

资金循环不畅通是改革过程中宏观、微观经济运行所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资金循环对经济运行特别是对物价有什么样的影响?怎样才能保证资金的良性循环以及物价的基本稳定?本刊记者黄桂田就这些问题专访了宋涛教授。

黄:资金循环不畅通是近年来国民经济运行中所暴露出的一个突出问题,对此您有何看法?

宋:资金是国民经济的血液,资金运行的阻滞或不畅通,将严重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率和效益。按照马克思关于产业资本循环和周转的理论原理,企业的资金必须顺畅地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并在空间上保持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节省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加快资金周转,才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企业的利润率。按照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资金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产业间的分配比例和使用状况以及在它们之间的流动状况,影响和直接决定着社会再生产的状况。因而,资金的流动状况不仅对企业而且对整个宏观经济运行都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近年来,微观和宏观经济运行暴露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资金运转不灵。这是阻碍经济正常运行的症结所在,主要表现在:

第一,国有企业的资金循环和周转不畅通。据有关资料统计,国有企业负债率高达80%,企业生产周转资金几乎全部靠贷款。国有企业资产利率仅为6~7%,而贷款的平均利息率为12%左右,形成企业高负债率与低盈利率并存的矛盾状态。

第二,控制和调节资金运行状况的银行,其资金运行质量差。这主要反映在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低下方面。由于企业亏损严重,对银行的负债不能按期按量归还,导致银行资金运转失灵,整个银行系统呆帐率高达30%左右,银行不良资产总额达数千亿元。对于银行来说,构成为银行负债的储蓄不断膨胀,到1995年底,全国金融机构存款约53900 亿元,比年初增加近13000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加8130亿元, 年底余额达29700亿元。而构成银行债权的贷款,却有30 %左右不能按期回收,致使银行贷款的安全性差,资金流动性、效益性低下,严重地制约了银行对整个资金运行的调控职能的发挥。

第三,从宏观和微观资金的流向和分配来看,资金流向的产业结构和地区分布存在着不合理和不平衡的问题。原有的产业结构本来就是失衡的,近年来投资资金迅猛流向价高利大的加工业和房地产、股票、期货市场等,更加扭曲了产业结构,基础产业的薄弱状态没能得到有效缓解。收入分配也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个人收入超分配现象较为严重,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从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来看,中央收入的份额不断降低。

黄: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宋: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方面的原因。企业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不灵,集中反映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上。高投入、低产出;重产值、轻效益,是我国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企业分布的产业结构来说,在传统计划体制下,投资体制的主要特征是行业部门化和地方化,国有企业的投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但具体投资决策由各级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作出,并实行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体制。这种体制,不仅是造成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争投资,热衷于铺新摊子的重要原因,而且是形成重复建设、企业在产业间分布不合理、低水平的过度竞争、相互封锁等弊病的重要原因。当市场放开之后,企业的产品面向市场,但原有的企业在产业间的不合理定位一时难以改变。这样,企业产品无市场,资金沉淀在产品上便成为必然的现象。

第二,财政、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不顺。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企业的资金运行与财政密切相关,企业的利润上交财政,企业所需的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主要依赖财政拨款。“利改税”和“拨改贷”等改革措施出台之后,企业的资金来源除税后利润留成形成自我积累的资金之外,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如果企业的产品有市场需求,经济效益高,那么,企业便具备了还贷能力,“银企”之间的资金借贷关系便不会产生问题。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企业体制未能理顺,企业经济效益差,相当多的企业因亏损而不能按期还贷,造成企业与银行的不良债务愈积愈多。与此同时,由于企业缺乏资金,企业间的商品交换不能按期按量付款,形成企业间的资金拖欠和普遍漫延的“三角债”,进一步恶化了企业的资金循环和周转。

第三,从个人收入的分配问题来看,由于财务管理放松,企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增加,特别是普遍存在私设小金库现象,致使大量资金在银行体制外循环,收入调节机制和监督体制不健全,导致了个人收入超分配、工资侵蚀利润和个人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不仅使企业成本上升,而且造成了宏观资金运行的无序状态。例如,个人收入超分配,通过银行储蓄吸收个人消费余额办法回笼资金,企业通过收入超分配流出的资金再通过银行贷出来,无疑增加了企业的利息成本。

第四,宏观资金运行不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投机资金膨胀。近年来,一方面是生产性和基础产业的基本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大量的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套汇市场、期货市场等投机型市场,不仅更加扭曲了国民经济结构,而且扰乱了资金的良性循环,同时也是形成暴富阶层的主要原因,从事投机性经营,炒房地产、炒股票、炒外汇、炒期货的结果,是大量资金炒到了少数人的腰包里。

总之,形成资金循环和周转不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黄:资金循环不畅对物价有何影响?

宋:资金循环不畅对物价有直接的影响。通货膨胀是流通中的纸币量超过实际需要,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的一种经济现象。而通货膨胀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直接表现为物价的普遍上涨。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现象,与货币流通(或称之为资金循环)有着直接的联系。资金流通顺畅,可以加快货币流通速度,节约流通中的货币量,即使有一些货币超量发行,还能够及时回笼货币。反之,资金流通不通畅,货币停滞在经济运行中,过多的货币量不能及时回笼,必然会引致物价上涨。结合我国近年来的实际情况,从企业这一块来看,由于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差,投入国有企业的资金不能形成有效产出,相当部分企业的产品无市场,有的是因产品结构包括规格、品种不符合市场需求,有的是产品质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持企业运转和职工生活需要,就需通过银行贷款不断注入资金。这样便形成边生产、边积压、边拖欠银行贷款的格局。相当多的企业不仅生产靠贷款,而且职工工资和福利也靠银行贷款,特别是长期亏损而濒临倒闭的企业更是如此。这样一来,资金从银行源源不断地流入企业,而资金不能顺畅地返回银行,势必引起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量增加。

从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看,由于存在个人收入超分配现象,居民手持现金增加,购买力增长,特别是暴发户的浪费型消费和行政官员、企业管理者的公款吃喝,也拉动物价上涨。

另外,由于投机资金膨胀,而有效生产资金特别是农业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居民日常必需品特别是农产品供应紧张,直接影响物价的波动。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要保持物价的稳定,必须保持资金的良性循环。

黄:根据您的研究,资金循环与物价稳定有着直接的相关性,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促进资金的良性循环和确保物价的基本稳定呢?

宋:前面已经谈过,造成资金循环不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要针对这些原因采取相应的得力措施。

第一,深化企业改革,搞好和搞活全民所有制企业,是促进资金良性循环和加快资金周转的基础和核心。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起有效率的企业体制,通过改组,优化企业资产结构,调整企业在产业间的合理布局和产品结构;通过改造,加强企业设备更新;通过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质量管理、人事管理等,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真正把企业引导到投入少、产出多,并适合社会需要的轨道上来。

第二,切实加强和改善建设资金的宏观调控。国家必须对固定资产投资中预算内资金、专项建设资金、政策性银行贷款、国外贷款实行计划配置。对商业银行贷款、企业债券和股票继续实行总量控制、规模管理,从而克服基本建设盲目膨胀的弊病。

第三,严格监督预算外资金的收支状况,坚决取缔“小金库”,压缩资金在银行体制外循环的规模。

第四,采取有效措施,调节和控制投机资金的盲目膨胀。对于外资的流入要进行引导和调节。

第五,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对个人收入的调节。建立法人对支付个人收入的申报制、个人收入申报制和储蓄存款实务制。运用法律、分配政策等手段,以及社会保障等措施,协调各方面的分配关系。

标签:;  ;  ;  ;  ;  ;  

资金良性循环与物价稳定--访著名经济学家宋涛教授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