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管理:现代学校管理的新趋势_学校管理论文

非理性管理:现代学校管理的新趋势_学校管理论文

非理性管理:现代学校管理的新趋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校管理论文,新趋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新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学校教育中要实现这个目标,管理的创新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综观学校管理的发展历史,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学校教育的每一个发展都需要管理的创新为前提。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学校管理何去何从,如何创新发展,是困扰着当前中小学校管理者的一个难题。管理创新意味着管理思想的一种解放,是管理理论的一种突破,是对旧有管理模式的一种变革。管理实践也表明,没有管理的创新,也就没有管理目标的实现。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说:“只有倡导和具备创新活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才是‘企业家’,否则只是‘老板’。”这一句话很让人受启迪。因此,寻求一条具有时代特点,符合学校实际发展的新思路,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是每一个学校管理者必须面对的而又急需解决的新问题。

一、“员工第一,顾客第二”:现代经济管理新理论的启示

管理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转中一只“看得见的手”,是与科学、技术相提并论的社会经济的三大支柱。西方现代管理学理论的新发展是适应管理实践演变进行的一种有益探索,它对管理的本质、手段、目的有了新的认识,我们从中学习研究,这将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对深化学校教育改革,提高管理效能不无裨益。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在更新,为管理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非理性主义理论的兴起,正是西方管理学取得的新进展之一。

全球三大旅游公司之一的罗森帕斯旅游公司,以重视员工的人性化管理而著称,它出版了一本题为《顾客第二》的畅销书。该书对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被捧为金科玉律的“顾客是上帝”的经营理念进行了大胆修正,提出“员工第一,顾客第二”的新原则。该公司认为,对员工生活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公司,因为公司既给员工带来快乐也可以给员工带来沮丧甚至恐惧。当员工把糟糕的情绪带回家时,就会造成家庭不和,这种家庭矛盾又会进一步恶化他的情绪。第二天员工又把这种恶劣情绪带回公司,最后不可避免地要发泄到顾客身上或员工之间。这种情况正是导致公司效益滑坡的重要原因。因此,与其把顾客当作上帝,不如把员工当作上帝,即员工第一。只有公司把员工当作上帝,员工才能把顾客当作上帝。罗森帕斯公司这种重视员工,重视管理中非理性因素的做法,正体现了未来全球企业管理模式的非理性主义发展方向。

非理性主义理论是美日管理比较的直接产物。80年代,美国学者在研究日本经济崛起之谜中发现,美国与日本的差距不在于技术方面,而在于管理方面。美国主要从经济、技术角度考虑问题,在管理中崇尚理性主义的管理模式;而日本较注重从社会文化等非经济、非技术的因素考虑问题,特别是重视了人的因素。日本的管理方式在企业中营造了较好的文化氛围,因而能够应付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的挑战。美国学者认为以“理性主义”为基石的科学管理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必须进行一场“管理革命”,非理性主义于是应运而生。

从教育之外来审视教育,我们就会发现,现代学校管理理论的发展已远远落后于经济管理理论的发展。我们要实现学校管理的创新,也很有必要从现代经济管理理论中吸收营养,以发掘、壮大学校管理的新理论,拓宽学校发展的思路。加强非理性管理是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实践给学校管理的一个新启示。

二、重机构、重权力、重章法而不重视人:当前学校管理弊端的剖析

纵观我国建国以来学校管理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当前学校管理的实际,我们就会发现,现在学校比较注重管理的科学化,强调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进行指导,或强调制定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强调对教师的控制、监督,强调“服从性”、“计划性”、“统一性”,强调定量评价。但我们也不难发现,教师的积极性并未随规章制度的完善而提高。其主要原因是忽视了人的因素。在学校管理实践中,除了理性、科学之外,还有大量的非理性因素在发挥作用。重机构、重权力、重章法而不重视人,是当前学校管理中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

在学校管理中,往往强调科学决策、从严管理,有的学校强化的“量化管理”,重形式的条文太多了,弄得教师不是潜心研究教学,提高教育质量,而是诚惶诚恐地应对那张量化表,以免扣分。把极富于创造性的教育工作变成为以分数定量的机械划分,教师的工作变成机械操作、统一指令,变成听话的“工具人”,这哪里还谈得上什么真正的创造呢?在管理中,我们不要用制度去束缚人,而是要发挥制度去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作用。当然,在当前的学校管理中,也有不少学校强调“以人为本”,关心爱护教师,但往往还处于较低的层次上,或是形式上的“以人为本”,教师的潜能、积极性还远没发挥出来。

此外,在当前的学校管理中,强调科学管理,强调依法治校,这是改变管理的无序状态,提高管理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但不少的学校管理者却把这当作学校管理的全部法宝,也即是只重视学校管理中的理性因素,只相信严密的组织结构、周密的计划方案、严格的规律制度和明确的责任分工,结果忘掉了人。将理性作为学校的全部本质属性,进而人为地漠视非理性及其非理性教育,因而学校管理的效能也大打折扣。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学生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有“个性”,“自我实现”的倾向正在迅速扩展,因而也越来越难控制。学校教育和管理困于科学的目的而忽略了非理性及其教育、管理,在管理目的、过程、内容、方法等方面暴露了许多局限性。这种管理的现状显然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三、非理性管理:当前以至未来学校管理的新趋向

1.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文精神的回归再次成为时代的呼唤。

“非理性”,乃“理性”之非,是指主观精神世界中与理性相对的范畴,是“理性思维所不能理解的、逻辑概念所不能表达的”,主要包括“意志、本能、直觉、无意识的盲目力量”。管理学中所说的理性和非理性,主要是针对以物本主义为基石的科学管理模式和以人为本的人性管理模式(或称文化管理模式)而言的。理性主义将人视为“经济人”,可以通过制度和利益机制进行诱导与控制,可以通过各种科学方法进行管理。非理性主义则认为,人除去其躯体外,还有各种心理需要,而这些心理需要充满了非理性成分。人际间的磨擦、碰撞、调节、竞争、合作,很多也属于非理性问题。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将更加关注人的自由、人的情感、存在与价值,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再次成为时代的呼唤。在被管理者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的现代社会,我们很有必要反省我们的管理理念,寻求管理的新突破,加强非理性管理将成为未来学校管理的新趋向。

2.非理性管理能够补偿理性管理的不足。

理性管理因素如定量指标、规章制度等,对人行为的影响是以服从和奖惩等为基础的,方式直接但效果短暂,而且缺乏灵活性和创造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理性代替人性,极易使被管理者产生逆反心理。此外,在运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来自主观及其以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需要教育主体主动地调节自身状态,通过非理性管理的指向性和调节性,排除内外干扰,使其发展方向不偏不倚地符合已定的目标。

非理性主义理论认为,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技术过程或制度安排,而是和社会文化、人的精神密切相关的;管理的根本因素是人。因此应当以人为核心,发掘出一种新的以活生生的人为重点的、带有感情色彩的管理模式来取代传统的纯理性模式;在管理手段和方法上,应当重视对情感、宗旨、信念、价值标准、行为标准等“软”因素的长期培育,从而提高凝聚力和竞争力。

非理性主义理论的提出,弥补了理性管理理论的不足,对发挥人的积极性,开发人的潜能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非理性主义关于人性的假设,不仅超越了早期管理理论的“经济人”阶段,而且超越了行为学派的“社会人”阶段,从而推进到“文化人”阶段。非理性主义同时也是对日益精密的定量管理模式与决策主义的质疑,它把管理的重心拉回到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及社会心理的管理效果的作用上来,使人本管理成为新的发展潮流。

在当前以至未来的学校管理中,非理性管理将成为管理创新的突破口和提高管理效能的新的生长点。学校非理性管理应体现出以下的发展特征:

第一,树立“以师为本”的管理思想。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一份报告,即《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强调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这种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在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这是我们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时应当树立的一种教育管理哲学。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因此,学校管理应该“教师第一”,在“以人为本”中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这是学校非理性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理念。

从学校管理理论来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固然存在着哲学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从而体现为领导和服从的关系,但也绝不是老板与下属的关系。由于学校管理系统的目的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使得学校管理系统内的所有个体都具有管理他人、被管理和自我管理三种状态。在管理过程的意义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活动相互影响协调一致,表现为强烈的双边依赖性。教师也具有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身份,但教师们有较强的自主性倾向,因此,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更应凸现其管理者的身份,体现出其是学校的“主人”,而不仅仅是“打工仔”。

树立“教师为本”的思想,其实质就是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教师在学校事务中体现出主人翁的地位,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一方面可以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激发其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增强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增强认同,使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使每个教职工明确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提高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

第二,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

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这是充分发挥学校非理性管理作用的必要条件。在以权力与服从为主要管理方式的学校理性管理中,教师得不到精神上的尊重,工作中只能是被动的服从,难以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也不可能真正发挥出创造性。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在群体的影响下进行的。群体作为社会心理的主体,具有社会促进效应、凝聚性、模仿与暗示性、人际关系、心理氛围、合作与竞争、个人在群体中的身份和地位对他的影响等作用。所有这些,非理性管理都能对其产生有决定意义的影响。非理性因素对人行为的影响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在这个基础上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尊重的组织氛围,这对于主体意识突出的教师们,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

在现代管理中,关心、爱护员工是最起码的要求,但仅有关心爱护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管理中越来越强调对员工的尊重。“士为知己者死”,这充分强调了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心理力量是何其强大。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校长的生命在教师之中”,学校领导者要十分明确,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在学校中,只是分工的不同,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尊重他人和为他人尊重有机融合。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要学会尊重,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教职工的需要是多种类、多层次的,如事业上的需要、生活上的需要、情感上的需要等,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满足教职工的合理需要,做到关心每一个人、关注每一个人的价值和奉献。

在学校管理中,学校领导要努力营造一个尊重人的环境。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人们心情舒畅,相互发生积极的影响。其次,学校领导要主动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同时也让教师了解领导的内心世界,彼此沟通理解成为知音。再次,学校领导应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不要事必躬亲,重要的是给学校的教师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环境。这样一来,学校中的教师就可以怀着一种快乐的心情为学校工作,从上而下的成员都做到自己管好自己,实现学校的自动化管理。

第三,具有浓重的文化气息,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管理理论领域,一直令管理学家们困惑的问题是,相同的管理方式、管理制度在不同的国家会有明显不同的效果。在我国当前学校管理实践中也有类似的问题,为什么在书本上的管理方法在实践中应用的效果却不一定好,在不同的教育组织中使用的效果也不一定相同?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教育部门的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所致。在教育管理理论发展史上,已经经历过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阶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今天,又出现了向管理文化为标志的文化管理理论阶段发展的趋势。这种文化型管理模式矫正了科学管理模式的过分理性和逻辑,强调管理方式的伦理化、管理手段的柔性化、管理方法的艺术化。这种发展趋势,其实是非理性因素作用越来越突出的一个趋向。

学校管理的实践也表明,没有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没有合理的组织结构,学校的管理是不完善的管理,但学校管理仅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合理的组织结构等也并非就能提高管理效率。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物质生活水平的高度富裕而导致的“物化”现象也日趋严重,人变成为经济动物,成了物的奴隶,其结果必然导致人的价值的衰退和生存意义的丧失,限制、阻碍甚至破坏了人际的正常交往、沟通和理解,人的主体价值被忽视了,人际的亲情、友好互助的平等合作精神被淡化了,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受到了制约。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很有必要和有责任改变这种“物化”现象,而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对学校管理重新定位,寻求管理上的突破。用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进行管理,形成学校的管理文化是学校管理的新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件119EX/16指出:“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实现发展的摇篮。”学校的管理文化包括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历史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因素,其核心是组织共同的价值观。学校管理文化揭示了学校管理中最隐蔽最深层的因素,反映了学校成员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对于增强学校内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保证学校行为的合理性,推动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建立起学校的管理文化,学校管理改革与发展就只能在一种较低的层次徘徊。

著名学者马尔库塞认为:“观念和文化的东西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它可以改变人,而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人确实存在着生理上(物质上)和心理上(精神上)的多种需要,并且希望自己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但是,作为一个人更重要的还有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在管理理论中关于人性的假设,不论是从“经济人”到“社会人”,还是从“自动人”到“复杂人”,虽然表现出了对人性认识的进步,但没有从根本上看到人性的特质,还仅仅停留在物质的和心理的层次上,没有上升到文化和精神的高度。人生活于世不单单是为了满足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活得更有价值,也就是要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因此,在学校改革中充满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营造团结、和谐、奉献、进取的工作氛围,建立起宽松、高洁、清新、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让学校具有浓重的文化气息,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学校非理性管理的最高层次。

学校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民主意识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非理性管理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但是,非理性管理也有其局限性。它在管理中注重人性的因素,但同时也存在着忽视甚至排斥科学管理的倾向。因此在现代学校管理中,应该将理性管理与非理性管理结合起来。可以说,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的相互融合,将是21世纪学校管理科学发展的主题。

标签:;  ;  ;  ;  

非理性管理:现代学校管理的新趋势_学校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