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这句话告诉我们,特别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概念比较抽象,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的现象。我们要千方百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就会由“要你学”变成“我要学”,由被动学习变成自觉地主动学习,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学就走向了成功。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
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只要途径之一。”使用音乐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在讲“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时候,播放音乐《山不转水转》:“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在转……”通俗的歌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枯燥无味的哲学原理变得形象生动。
二、课堂辩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相关的课堂辩论会。比如阿奎那的经院哲学的一个典故给设置情境:西方人一般都信仰上帝,并且宣扬上帝是万能的。请问同学们:“上帝能否造出一块连他自己都不能举起的石头呢?”有的学生说能,有的说不能。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大家很快便发现能与不能其实都是不能说明“上帝万能”这一谬论。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情境教学的有效创设需要师生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依赖才能成功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有利于对话教学的展开,比方说,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调动他们对新知的探究热情。如“小组辩论”,“时事点评”等活动情境。
三、聚焦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我们在课堂上选用比如“叙利亚问题”、“台湾问题” 、“南海问题”等揭露美国大棒政策为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比如:“中非合作论坛”、“亚投行”、“丝绸之路”等给世界人民生活带来幸福。这些社会热点话题往往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教师一旦把这些事提到课堂上,必然能引起学生的呼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引用故事创设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并认为这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
比如:高二思想政治,在讲高二“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时,我引用了成语故事“按图索骥”:伯乐《相马经》有“隆颡(额)蚨(蜘蛛)日,蹄如累曲(垒起的酒药饼)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曲耳。”伯乐知其子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同学们失声大笑,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明白了教条主义的含义及危害,必须坚持主观符合客观。
五、利用直观演示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在教学时针对思想政治课概念比较抽象的特点,采用了利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图形来突出概念内涵,易于学生理解。
例如,在讲生产力的概念及三要素时,如若照本宣科,会引起学生的厌倦,这时可用powerpoint投影一幅动画(gif图片):一个拿着铁镐不断挖掘土地的小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老师引出知识点:“何为生产力?这就是生产力。生产力就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在这里,构成生产力必须具备哪些要素?”学生马上指出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小人”——劳动者、“铁镐”——生产工具,“土地”——劳动对象。老师进一步提问:“谁是其中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学生经过短暂的观察和思考之后,认识到三要素中最主要、最活跃的要素就是劳动者。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社会科学,所以我们思想政治教师要深入实际,不断研究,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在激发兴趣时要不断设疑,督促学生思考,在思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的教学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论文作者:宋谷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0月总第15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6
标签: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情境论文; 学生学习论文; 思想政治论文; 都是论文; 生产力论文; 《教育学》2018年10月总第15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