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目的 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生命意义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指导意义。对于提高民族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具有一定的价值理论,丰富少数民族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和对生命教育提供理论价值。方法 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对民族院校汉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各100名,共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民族院校不同民族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存在显著性差异;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在不同性别、考生类型、宗教信仰上的生命态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民族院校不同民族大学生对生命意义感的认识存在差异。
关键词:民族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少数民族
大学生群体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大使命,是使祖国强大的中坚力量。而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院校大部分都是少数名族同学,他们正处于青少年晚期,这一时期对于大学生良好自我认同感的形成至关重要,而生命意义感又在自我认同是否良好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决定着他们能否顺利的度过自我认同危机。但是,有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的大学生群体甚至是中学生群体都存在着生命意义感低落的现象,他们没有明确的人生方向和理想,缺乏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在我国浙江曾经做过一项关于青少年“无聊症候群”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1. 5%的青少年经常感到无聊,有12.1%的青少年感到高度的无聊,他们混沌、茫然的过生活,甚至感到存在的空虚。生命意义感的缺失在我国大学生群体当中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本文以民族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为题,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相结合的角度来了解民族院校大学生整体的生命意义感状况,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提出实用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民族院校大学生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反思,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到目前为止,国内对于生命意义的实证研究很少,而且现有的少数研究大多集中在老年人、病患和医护工作者等,关于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研究较少,且缺乏民族与民族之间死亡态度多个维度与生命意义的相关分析,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死亡态度和生命意义作深入的探讨实有必要。本研究试图以问卷的方式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的情况及特点进行了解,并探讨其生命意义感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为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提供实证性的参考依据。
目前对于生命意义感的界定还没有统一,国内外不同的学者给与了不同的定义。最早在1973年,[2]Crumbaugh将生命意义定义为一种目标,这种目标能够赋予个体存在的方向感和价值感,并且个体可以在追求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获得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的认同感。之后学者又对其进行了进一步解释。而本文借鉴的是杨牡娟采用的Crnmbaugh的观点,将生命意义感定义为个人对生命意义与目的的直觉与感受程度。
目前对生命意义感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有一部分研究都是在普通大学生为被试来研究的,在民族院校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被试研究的非常少,所以在民族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这一快是很少的,所以本文以民族院校大学生为研究被试进行研究,提出以下假设:(1)民族院校大学生在生命意义感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民族院校大学生在不同年级上的生命意义感各个维度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3)民族院校大学生在不同性别上的生命意义感各个维度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4)民族院校大学生在不同宗教上生命意义感各个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5)民族院校大学生在不同生源地上的生命意义感各个维度有显著性差异;(6)民族院校大学生在不同科类上的生命意义感各个维度有显著性差异。(7)民族院校大学生在不同考生类型上的生命意义感各个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随机选取民族院校的汉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大学生发放问卷,共500份,回收462份,回收率为92%。排除无效问卷后对问卷进行编码后统一录入数据,所有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本次生命意义感调查量表采用的是尹美琪(1988)所修订的PIL中文版《生命意义感量表》。问卷有20道题目,以七级计分方式作答,4的位置代表中立,两端各有相对的形容词句,被试依个人的实际感受加以选择。有8个反向记分题目和12个正向计分题目;其中第1, 3, 4, 6, 8, 9, 10, 12, 13, 15, 16,20等12题为正向计分题,第2, 5, 7, 11, 14, 17, 18, 19等8题为反向计分题, 整个问卷题目分为四个维度:量表分为四个维度:生活态度(1.2.5.7.9.15.19)、生活目标(3.4.8.13)、生命价值(6.10.11.12.16)和生活自主(14.17.18.20 ).。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878,分半信度为0.768。计分方式为将各题得分相加,总分由20--140分,112分以上者表示有明确的生活目标与意义;112分到92分之间者对生命意义与目标不确定;92分以下者明显缺乏生命意义。分数愈高,表示有愈清楚的目标,即生命意义感高。
2 结果与分析
对不同民族的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的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民族在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7.714 P<0.01)。不同民族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在生命态度(F=5.488)、生命价值(F=4.732)、生活目标(F=4.526)和生活自主(F=9763)的总分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针对不同年级的各民族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民族大学生在不同年级上的生命意义感在生命态度(F=2.39)、生命价值(F=0.1)、生活目标(F=2.43)和生活自主(F=0.79)的总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针对不同性别的各民族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得分做独立样本T检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不同民族大学生在不同性别上的生命意义感在生命态度、生命价值、生活目标和生活自主的总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民族大学生在生命态度这一维度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2.31 P<0.01)。
针对不同宗教信仰的各民族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做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宗教信仰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在生命态度(t=-2.81)和生活自主(t=-4.51)的总分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生命目标和生活价值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对不同生源地的各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的得分做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民族大学生在不同生源地的生命意义感在生命态度、生命价值、生活目标和生活自主的总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对不同科类的各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的得分做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民族大学生在不同科类上的生命意义感在生命态度、生命价值、生活目标和生活自主的总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民族院校不同民族大学生在生命意义感各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汉族大学生的平均得分最高,其次是维吾尔族、藏族和蒙古族。依据多重比较检验结果发现在总分上汉族分别与藏族、回族、蒙古族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赵广兵2012年青海大学生生命意义与大五人格、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不同民族大学生在不同年级生命意义感的各个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与徐海燕2012大学生孝道认知与生命意义的关系:华人成就动机与华人多元自尊的中介作用:在生命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维度上,大四学生的得分都是最高。从大一到大四,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得分呈递增趋势具有一致性。这也就为以后的生命意义感教育提供指导意义。
男女生在生命意义感不同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与郭晓坤2011大学生孤独感、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态度的关系研究的结果保持一致。分析原因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普及,导致女性面对的问题和男性所面对的社会责任与社会角色都大致相同,社会对她们的角色期待越来越高。
不同宗教信仰大学生在生命意义感各个维度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表现出与赵广兵2012青海大学生生命意义与大五人格、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所得结论:青海大学生生命意义在宗教信仰上差异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有宗教信仰大学生在健康状况自我评价上显著高于无宗教信仰大学生具有一致性。由此分析有宗教信仰的同学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自己的行为,会更爱惜自己的生命,所以在生命意义感上会更加高一些。
不同生源地民族大学生在生命意义感各个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与姬云兵2013大学生自我概念、时间洞察力和生命意义的关系研究的结果:生命意义不存在家庭来源上的差异。生命意义各维度也不存在家庭来源上的差异具有一致性。[7]分析原因是虽然不同生源地的教育水平不一样,但是看待生命意义感具有一致性。
不同科类的民族大学生在生命意义感各个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与姬云兵2013大学生自我概念、时间洞察力和生命意义的关系研究的结论:生命意义在专业类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具有一致性。
不同考生类型的民族大学生在生命意义感不同维度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可以分析不同民族在不同的考试的情况之中有着不一样的文化背景,他们在看待生命意义感这一问题上也是不相同的,因此在生命意义感上他们也是存在显著性差异的。
4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只选择某民族院校部分人作为研究对象,代表性可推广性较低;其次,选取了民族院校的民族数目人数有限;最后,本次研究选取被试较少,只考察了人口学变量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如果与实验法相结合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未来研究还可以采用跟踪研究来进一步探讨变量间的关系。选取更多民族院校的学生作为被试,以实验和问卷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5 结论
5.1民族院校不同民族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总分存在显著性差异。
5.2民族院校不同民族大学生在不同年级上的生命意义感没有显著性差异。
5.3民族院校不同民族大学生在不同性别上的生命意义感的其他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生命态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5.4民族院校不同宗教信仰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其他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生命价值和生活目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5.5民族院校不同民族大学生在不同生源地的生命意义感在没有显著性差异。
5.6民族院校不同民族大学生在不同科类上的生命意义感没有显著性差异。
5.7民族院校不同民族大学生在不同考生类型上的生命意义感存在显著性差异。
参考文献
[1]高原.大学生人际关系、自我价值感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2]彭维.生命意义感对大学生无聊倾向性的影响[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3]徐海燕.大学生孝道认知与生命意义的关系:华人成就动机与华人多元自尊的中介作用[D].湖北:湖北大学,2012
论文作者:杨翠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8/7
标签:生命论文; 意义论文; 民族论文; 大学生论文; 差异论文; 院校论文; 维度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