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典型人物出发看资产阶级年轻女性的特点论文

从典型人物出发看资产阶级年轻女性的特点论文

从典型人物出发看资产阶级年轻女性的特点

傅伊岚

(绍兴文理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

摘 要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动荡不安。在军阀混战和文化运动的大时代背景下,有很多小人物也因时代的变动而有其特点。《莎菲女士的日记》和《子夜》中塑造的莎菲女士和林佩珊这两个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当时小资产阶级女性在时代变化下的彷徨和无力。以莎菲女士和林佩珊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在革命浪潮的席卷下,具有脆弱性和不成熟性,就像玻璃一样脆弱、容易被改变。同时,她们也由于受到了过好的保护,而显得过分天真,举止行为不成熟,没有承担责任的意识。

关键词 革命 脆弱 悲剧 责任

玻璃岛上的孩子都是玻璃做的,单纯透明得一眼就可以看穿他们鲜红的心脏,脆弱稚嫩的可以被轻易摧毁。就像莎菲女士,就像密斯林。

综上所述,对马铃薯脱毒种薯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有效方法解决马铃薯脱毒种薯的不足,促进甘肃省的经济发展。

莎菲女士因为体弱,一直被困宥于一个小小的房间。煨三四次的牛奶、翻几页新报、独自一人在火炉边发呆,似乎就是她的全部了。她的生活看起来似乎单调而无趣。对于一个正值妙龄、渴望新鲜与刺激的少女来说,这样的日子委实有些太过于平庸了。这大概是她不会把忠诚的苇弟当作是她的灵魂伴侣的原因吧。她太孤独了,太寂寞了,外面热闹刺激的世界、那个报纸上展现出来的轰轰烈烈的叫嚣着革命的世界与她都没有关系。所以当凌吉士,这个在莎菲面前表现的自在大方的青年出现的时候,莎菲才会这样的奋不顾身地爱上他。即使被背叛,即便这个青年即使辜负了她对爱情的期待,她也情不自禁。玻璃岛上的这些女孩是透明的,在岛上的她们没有被大千世界熏染过,纯粹的一眼就可以望穿。同时也因为经历太少,玻璃的外壳太脆弱,世界能够轻易地为他们的生活添染上色彩,也轻易地就能打破她们为自己构建的城堡,把她们从肉体到灵魂打得支零破碎,莎菲女士们也就会难以避免的走上一条悲剧道路。

与莎菲女士相似的,《子夜》中的密斯林,林佩珊林小姐,却像玻璃岛上的另一种女孩。佩珊生活在辛亥革命之后、抗日战争前夕的中国,那是一个军阀割据、十分混乱的时代。因为是财力雄厚的吴公馆太太的妹妹,她一直在上流社会成长,耳濡目染之下,沾染了一些畸形的习惯。她就像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一样,贪于享受、喜欢玩闹却不会承担责任。她的第一次出场是在吴公馆为吴老太爷的事情忙碌的时候。“你怎么知道一定不中用?”穿着淡黄色衣服的她迟疑地问,缓缓的站了起来。这是她在书中的第一次露面,一个涉世不深的小女孩的形象跃然纸上。在单纯的环境里长大的她,平时只知道参加宴会、弹弹钢琴,最多和姐姐们搓个麻将,面对死亡这样阴森恐怖的事情,大抵还是第一遭,因此她有点手足无措了。但是她毕竟还像是一个小孩子,范博文的一番话就能让她从这阴沉的气氛中跳脱出来,发出了这个肃穆的环境中第一声“吃吃的的笑”。虽然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是一个人类无法抹杀的劣根,代表着冷漠,意味着无情,但是密斯林如此畅快的笑又恰好证明了她的心智还完全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孩子和大人的一个很大不同,在于孩子不够专注。后文中的她对待婚姻任性随便,在杜新箨和范博文之间摇摆不定也正好能够说明他她心理的不成熟。

我一直以为,人有两次成年,一次是生理上的成年,另一次是心理上的成年。包括莎菲女士和佩珊在内的很多人,她们在生理上已经成年了,按照法律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了,也有能力去处理应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事情了。但是由于他们受到了过好的保护,在这些人的成长路途上,他们失去了独自去面对、去经历的宝贵经验,因此他们也就难以获得宝贵的心理上成长的机会了,她们也就一直像一个玻璃岛上的居民,脆弱而空洞。

在基层建立落实全党做统战工作要求的长效机制,要真正形成区县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高度重视、共同来做统战工作的合力,为党的事业提供更加广泛的力量支持。

伴随着成长的是青春的阵痛,在青春期的孩子们一般都敏感多思、心里躁动,他们渴望着获得些什么,有些想要亲情或者爱情,有些想要一个优秀的成绩,当他们经历了失败,体验到了挫败感,知道了自己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主动从自己构建的城堡中走出来的时候,他们才能够获得成长。没有经历过痛苦的蜕变他们就一直像玻璃岛上的居民们一样,穿着一身冰冷的玻璃外壳,用脆弱的身躯抵抗外界的变动,结果不是透明的玻璃被染得漆黑就是被撞得粉碎。莎菲女士爱情的幻灭让她脆弱的玻璃外壳被打碎,没有长大的林佩珊被这个花花世界熏染得你早已看不出原来的模样。

我不想用腐化的资产阶级这样严苛的词来描述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我也不希望在需要大家挺直脊梁、顽强面对新鲜而富有挑战的生活的时候有那么多没有长大的孩子。长辈们是时候该放手了,玻璃岛上的孩子也应该走出来了。出来前别忘了多看点书,别忘了看看别人的人生是怎样的色彩!

参考文献

[1]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J].小说月报,1982.

[2] 茅盾.子夜[M].上海:上海开明书店,1933.

[3] 杨予平.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双重压制——解析<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形象[J].参花(上),2014(12).

[4] 巫桂英.在新旧观念碰撞下的都市女性们——浅析<子夜>中的女性形象[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05).

中图分类号: D20

文献标识码: A

标签:;  ;  ;  ;  ;  

从典型人物出发看资产阶级年轻女性的特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