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诚信与资本市场运行的关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市场论文,诚信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资本市场和审计诚信的现状分析
(一)资本市场现状分析
我国的资本市场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并成长起来的,包括股票市场、国债市场、基金市场、资本交易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并取得一定发展。但我国的资本市场总体说来还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
1.资本市场初始定位不准确,功能不健全。我国资本市场缘于适应国有企业改制的需要,为国企筹资提供了一条便捷、快速的渠道,使得国企在资金紧张时能快速融得所需资金,正是由于融资的便利性,部分国企经营者擅自改变资金的用途,投资于一些高风险项目,资本市场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去遏制此类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造成资金的浪费。而大部分私营企业、中小企业却长期受融资难的困扰,即使有好的项目也无法正常实施,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严重偏离了资本市场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的核心功能。
2.上市公司股权不够合理。目前,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有国家股、法人股和公众股,有些公司还有外资股。国家股、法人股的特点是股权不能上市流通。我国国有服一股独大,而可以流通的公众股仅占较小比例,无法根据自己所拥有的股份行使对上市公司的监督权,参与对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由此导致资本市场缺乏有效监督,资本流动性差。
3.资本市场规模较小,融资渠道少。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股票、债券等资产占GDP的比重较低,资本市场规模仍然较小。近些年来,企业融资仍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股票融资有了迅猛的发展,而债券融资的发展近乎停滞,甚至负增长,二者均占很小的比例。这与发达国家的融资渠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证券公司违规现象比较严重。这几年尽管政府下了很大的力气,对违规者进行严肃处理,但违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
5.公司治理不完善,代理问题严重。在我国的内部治理中,国有股一股独大,而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的代理人,缺乏对公司管理当局的有效监督,一些监事会成员文化程度较低,有效的劳务市场又缺乏,造成内部治理结构的失衡。
(二)审计诚信状况分析
诚信是各职业界的行业之规、执业之基、立业之本,对审计工作更是如此。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都需要有一定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实行包括审计、财务咨询、可行性研究、资产评估等多元化服务,对其真实性和公允性进行评估。审计正是为解决投资者与企业管理当局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监督、鉴证正是审计的基本工作职能,倘若背离了这些职能,那么审计工作就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然而,近些年来,“安然事件”、“银广夏事件”等屡屡出现的审计失败案件引发了对审计诚信问题的关注。2001年,国家审计署组织对16家具有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检查,结果表明: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质量令人担忧,发现有14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23份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最近几年,虽采取措施有所改善,但结果仍不甚理想。
二、审计诚信与资本市场运行的相互影响
(一)审计诚信对资本市场运行的影响
1.审计诚信可以对企业财务信息去伪存真,为投资者提供可靠信息。投资者和企业是资本市场的主体,投资者根据客观公正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认知结构和风险偏好将资金投资给最有效、最具潜力的企业,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可见信息披露的公平性和公开性是高效有序的资本市场的必要条件。在信息披露、传输、解析和反馈的过程中,审计发挥着沟通作用,向投资者传递表达着一定的信息。审计诚信机制建设的初衷,是通过加强审计诚信的监管与信息监管制度的创新,保证资本市场中信息的质量。审计诚信机制制约着财务信息的源头,审计主体通过对企业公布的财务信息真实性和公允性进行鉴定,对企业财务信息中不真实、不完整、不合规的部分进行调整,鉴证后的信息影响着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从而影响资本市场资源的流向。
2.审计诚信对资本市场实现有效监管。审计诚信机制通过自律实现他律,审计主体自身素质和队伍建设的提高,避免与上市公司联合欺诈的行为,同时剔除企业财务信息披露中的违规违法行为,确保其客观公正性,促使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改善内部管理、技术优势等手段取得自身的发展壮大,赢得社会的公认。另外,可以增强投资者市场信息真实度的信心以及审计主体的信任,有效减少交易时间、交易费用,实现资源流动的畅通无阻,提高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同时,一旦投资者信任了审计主体鉴证后的信息,可以避免重复的信息鉴定、识别的活动,减少不必要的劳务和费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资本市场运行对审计诚信的影响
在审计与上市公司联合欺诈案例中,审计主体自身的素质是内因,而审计所处的资本市场大环境是外因,因此要研究审计诚信,必须将它置身于其所处的大环境中加以考察,在我国特有的经济环境下,资本市场运行对审计诚信的影响主要有:
1.资本市场定位不准直接导致了审计定位发生偏移。我国的资本市场为了适应国企改革,为他们提供便捷的融资渠道而忽略了资本市场的关键功能。这种以牺牲资源优化配置为代价的资本市场制度安排使得审计监督机制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就一般性审计而言,审计的独立性是不容置疑的,可是为了能让国企在资本市场上融通到资金,为国企改制服务,加之我国的审计部门是由原先的国企部门演化而来的,使得社会审计机构不得不为国企保驾护航,将审计独立性弃之不顾,审计意见无法证实其会计报表合法、公允、一贯。因此,与其说审计监督机制不可信,还不如说我国资本市场制度不可信更确切些。
2.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审计机构与上市公司之间监督失衡。审计是源于受托责任,其相关三方是:委托人、被审计人和审计机构。委托人通常为上市公司的所有者——股东,被审计人为上市公司,主要表现为经营管理层。二者均是为审计主体服务而形成的相互牵制,从理论上讲,上市公司的审计是可以保证其公正性的。然而,由于我国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两权分离不明确,很多公司的总经理本身就兼任董事长或为董事会的重要成员,由此形成委托人与被审计人同质性,审计成了自己审自己的无用活动,受托责任变得形同虚设,审计诚信问题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
另一方面,就中小投资者本身而言,其投资观念存在偏差。很多中小投资者的行为与其说是“投资”,不如说是“投机”,换手率平均一年中曾高达200%以上,目的是获得股票的买卖差价,这使得广大中小投资者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漠不关心,对审计工作也持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助长了审计人员投机心理的产生。
三、对我国建立审计诚信机制,完善资本市场的思考
审计诚信机制和资本市场的完善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资本市场作为一个宏观大环境决定审计诚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同时审计诚信机制又反作用于资本市场,推动资本市场向前发展。审计诚信问题的出现源于资本市场运行不规范,相关法制建设也相对滞后。
(一)变革公司股权制度,优化公司治理
要培养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制度,需要变革公司股权制度,通过国有股减持和国有股流通,实现股权的多元化,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要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促进资本市场资源流动性。解决国有股控股上市公司中“所有者缺位”的问题;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关系;要建立机构投资者制度,促进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只有这样,高质量的审计才会有真正需求,进而推动上市公司披露真实的会针信息,促进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的提高,同时实现对审计主体的监督,减少其虚假舞弊行为。
(二)校准资本市场的发展思路,重新对其准确定位
审计诚信机制的缺失实际上是我国资本市场定位不准的诸多衍生品之一。因此,若想真正建立审计诚信机制就必须有效根治资本市场的定位缺陷。资本市场绝不是为国企“扶贫救灾”或“迅速致富”的场所,其终极目的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合理竞争,在全社会内实现帕累托最优;其责任是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鉴于此,必须改变资本市场的制度安排,将原先意义上的国企筹资市场尽快转变成为投资者投资市场的全新的制度安排,新的制度安排必须要扭转资本市场监管的价值取向,根除市场的“政策性”特征,保证市场的效率和公平。而这必然有助于审计功能的充分发挥,为审计诚信机制的建立提供制度保障。
(三)促进审计主体自身队伍建设,同时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自律”、“他律”相结合
首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业责任感,增强敬业爱岗精神。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中提出了客观原则、公正原则,这是诚信道德的具体体现。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审计主体的自我完善,自觉遵守国家法规和行业制度。其次,注重舆论的监督作用,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褒扬诚信者,谴责失信者影。向审计主体的声誉,加大他们的失信成本。第三,当审计面临较高的法律风险时,审计主体不得不抵制来自审计客体的压力,努力防止重大错弊的出现:当法律风险较低时,审计主体就可能屈从于审计客体的要求,允许重大错弊的存在,为了能有效地遏制审计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笔者认为必须从法制上明确审计主体的责任,全面提高审计主体的违反法律应承担的后果,加大法律风险,避免让审计主体在风险选择中左右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