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肇源县人民医院 黑龙江大庆 166500)
【摘要】目的:探讨脂溢性皮炎的临床联合治疗。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脂溢性皮炎患者40例,采取联合治疗的临床治疗方法效果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经治疗患者经临床治疗,痊愈21例,显效13例,有效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结论:生活规律、睡眠充足、低脂饮食、补充B族维生素有助于治疗。
【关键词】脂溢性皮炎;临床治疗;外用药物;内服药物
【中图分类号】R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0-0068-02
脂溢性皮炎又被称为脂溢性湿疹,多在于皮脂溢出问位如头面及胸背等出现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皮损表现为暗红或黄红色斑片上覆以鳞屑或痂皮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根据好发于皮脂丰富部位、典型皮损、慢性病程等不难诊断[1]。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脂溢性皮炎患者40例,采取联合治疗的临床治疗方法效果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脂溢性皮炎患者40例,其中男7例,女33例,年龄21~52岁,平均年龄33±3.5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年。其均符合面部脂溢性皮炎诊断标准。皮损为境界欠清楚的红斑,上覆油腻性鳞屑,多分布在鼻唇沟及其周围、前额等处。皮疹分布于头面、耳、耳后及颈部20例,胸前及肩甲骨间6例,腋窝、腹股沟及乳房等皱褶部位4例,上唇及下全颌部2例,四肢1例。
1.2 方法
服用维生素B6、B2或复合维生素B;瘙痒重者选服赛庚啶、氯苯那敏等抗组胺药;炎症明显者选用四环素、红霉素或庆大霉素等抗生素;皮疹广泛或渗出明显者可小量短期口服泼尼松,也可选用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以去脂、止痒、杀菌、消炎为原则,选用2%酮康唑洗剂,1%联苯苄唑霜、复方咪康唑霜、5%硫黄霜、氯柳酊、复方雷锁辛乳膏等;炎症明显者可用曲安西龙氯霉素霜、乐肤液及新氢松乳膏;面部皮疹可用维生素B6软膏或短期用1%氢化可的松霜。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限制高糖高脂食物,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每周温水硫皂洗头1~2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皮损完全消退,瘙痒消失,无明显脱发,疗效达100%;显效:皮损消退70%以上;有效:皮损消退20~70%,瘙痒减轻,仍脱发,疗效达30%以上;无效:皮损消退不足20%,或皮损虽减轻较多但仍不断有新皮损出现,疗效未达30%。
2.结果
40例患者经治疗患者经临床治疗,痊愈21例,显效13例,有效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治疗中发生轻度头昏恶心、腹部不适者2例,不影响继续治疗。
3.讨论
脂溢性皮炎是发生在脂溢部位的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见于皮脂分泌活跃的年龄段及在皮脂溢出基础上出现皮疹[2]。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可能是在皮脂溢出基础上亲脂的马拉色菌或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引起局部炎症。此外,精神因素、高脂饮食习惯、嗜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维生素B族缺乏等均可诱发或使症状加重。常见于新生儿及青壮年,好发于头皮、颜面、耳后、胸背、腋窝、腹股沟等多脂多汗部位。皮疹初为毛囊性红色小丘疹,渐扩大且互相融合为暗红色或黄红色斑片,覆有油腻性鳞屑或痂皮。病程慢性,伴不同程度瘙痒。由于部位不同,皮疹表现也有不同之处[3]。如发生于头皮者表现为淡红色斑片,伴灰白色糠秕状油腻性鳞屑,甚者呈油腻性带有臭味的厚痂,与毛发黏成团块状,基底湿润,头发脱落稀疏;部分患者为单纯性干燥的白色糠秕样鳞屑,似雪花状,称干性脂溢性皮炎;若发生于颜面部位者,在脂溢性皮炎基础上还可伴发痤疮或酒渣鼻;发生于躯干、腋窝、腹股沟等皱襞处,常伴有糜烂渗出呈湿疹样表现;少数新生儿头顶、额部覆有厚薄不等的油腻性黄褐色痂皮,微痒,常在1月左右痊愈。
大部分脂溢性皮炎患者品服或癌部外用咪唑类药物有效,局部外用咪唑类和低效的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脂溢性皮炎均有较好的效果,合成的咪唑二烷衍生物的采乐洗剂对头皮真菌如头癣菌、表皮癣菌、小孢子菌及酵母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抑制真菌的数量,抑制糠秕孢子菌的繁殖,抑制临床症[4]。对反复发作和局部治疗无效的患者采用口服伊曲康唑治疗,伊曲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具有较强的杀灭真菌的作用。是一种合成的新型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是继酮康唑后又一个有效的口服抗真菌药。和氟康唑一样通过破坏细胞膜麦角固醇生物合成而发挥作用。伊曲康唑与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有较强的亲和性,抑制酶的催化活性,使得羊毛甾醇无法转化成麦角固醇,膜结构被破坏,通透性发生改变,而导致真菌细胞死亡。通过真菌麦角固醇的合成杀灭真菌。应用伊曲康唑联合外用药物对真菌杀灭效果更佳。是治疗顽性脂溢性皮炎的有效药物[5]。氟康唑本品口服吸收良好,并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在皮脂、皮肤、头发及生殖组织等药物浓度较高。临床可用于各种浅部及深部真菌病,如皮肤癣病(尤其是甲真菌病)曲霉病、念珠菌病、孢子丝菌病、隐球菌病及组织胞浆菌病等。由于本品脂溶性较强,宜在餐时或餐后立即服用,可以增加吸收。伊曲康唑口服耐受性较好,不良反应较少。
【参考文献】
[1]孙龙.桑鱼洗剂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93例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10):1726-1728.
[2]雷振春,陈亮.伊曲康唑治疗脂溢性皮炎临床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5(7):450-451.
[3]梁虹,徐刚.伊曲康唑治疗脂溢性皮炎疗效评价[J].中国美容医学杂志,2000,9(6):423-424.
[4]吴海娟.脂溢性皮炎病因及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2,31(15):65-65.
[5]王刚.伊曲康唑联合应用方案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20):178-179.
论文作者:马宪召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31
标签:性皮炎论文; 真菌论文; 皮疹论文; 鳞屑论文; 患者论文; 皮脂论文; 疗效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