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品位及其尺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尺度论文,品位论文,学校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德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1880-1963)说过:“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活动,这种文化活动指向不断发展着的主体的个性生命生成,它的最终目的,是把既有的客观精神(文化)的真正富有价值的内涵分娩于主体之中。”[1]学校正是一个集中、精选、传递、传播文化之所,是将人类文化的真正价值“分娩于主体之中”的地方。它与文化无法分离。只要是学校,自然就有包裹、充斥和浸透着它的文化。换言之,学校文化是一种事实上的客观存在。你建设不建设,它都存在着,都在人们的意识之中或意识之外存在着。因而我们面临的不是“要不要”建设的问题,而是建设“什么样”学校文化的问题。 学校文化是专门的文化教育机构有组织的文化,是根植于民族文化、超越大众文化、带理想主义色彩的教育文化,包括唤醒校园主体精神成长的启蒙文化,以及由相对独立的学校群体创造并分享的校园精英文化。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精神是内在于物质、制度以及人的所有活动的深层机理性要素。斯普朗格将文化分为四个主要部分:①团体精神;②客观精神,它积淀在语言、文字、符号、工具之中;③规范精神,体现为学术规范与生活规范;④人格精神,即具有意识的个人无不具有文化意义,并使这种文化保持鲜活的生命力。这四者中的前三者属于超个人的客观力量,也称客观文化。后者为个体的人格精神,它必须借助于对客观文化的吸收内化才能充实与完善。这里,个体既依赖客观文化,又是独立的、自由的;假若成了客观文化的奴隶,就会丧失创造激情,产生无可奈何的压抑感,即产生与文化本义相悖的“反文化”效应。 “文化”有新旧、正反(负)、雅俗、优劣、高下、先进与落后等等的区别。“文化品位”是标志文化品质、水平高低的概念。“文化是有高低之分的。高文化是人的心智发展相对成熟的表现,低文化是人的心智发展相对不成熟的表现,由于人的心智成熟程度的不同,因此文化也就表现出高低。”[2]所谓学校文化建设,其实是说推进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它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我们推动学校文化进步的持续努力。 文化的高低不在于外表繁华与否,而在于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说,学校文化品位将是评价学校文化的内在标准。没有这一标准就无法区分高下,也无法确立学校文化进步的目标,那将会助长文化上的相对主义倾向,在所有学校都有文化、都有“特色”的背后,将是严重的良莠不齐。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精神,其最高指向是真善美。真善美是评价学校文化品位的当然尺度。 ——“真”的尺度。 至少可以从三方面衡量学校文化之“真”。 一是指向人的内心的伦理学之真,考量学校校长及教师对待学生、家长及社会的真心诚意。《庄子》记载:“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3]这样的“真”可谓“天真”——全无装腔作势的自然之真,朴素之真,与虚情假意相对立。在学校文化中,这样的“真”主要体现为挚爱、坦诚、包容、和谐。 二是以客观性为基础的认识论之真,它是科学性的代名词,有层次差别,例如:有根本之真与枝叶之真,有本质之真与表象之真,有整体之真与细节之真等等。就中小学校而言,对基础教育与受教育者全面、和谐、终身发展的关系的认识,对基础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的认识,就是最根本的认识。学校如能自觉地以这一根本认识统领其他方面的具体认识,保证各种教育措施都能符合这一根本认识,那就达到了根本的、全面的真。 三是指向认识与行动的关系的实践论之真,主要指行知同一,言行一致,真抓实干,不耍花枪,不虚张声势,不搞形式主义。它要求校长和教师将正确的理性认识付诸实践,一切从校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不唯上,不唯古,不唯书,只唯实。动员全校师生鼓实劲,扎扎实实地下真功夫,把奋进气概和求实精神、远大理想和当前现实、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现在有可能实现的事现在就努力去做,不保守,不拖延;将来才有可能实现的事创造条件准备将来去做,不浮夸,不冒进。 ——“善”的尺度。 “善”的含义之一是善良、慈爱,与“恶”相对。学校应该是充满着爱心善意的精神家园。如果将学校文化比成水池,那么,爱心善意就是水池中的水。我们在讨论水池是圆形好还是方形好的时候,更应当关注的是池中的水质。 以善为取向的学校文化,底线标准是学校中没有恶意的讽刺、挖苦、责骂、体罚等现象,没有伤害师生自尊的现象,没有扭曲和摧残人性的现象。“学校,按其性质来说应是讲究人道、仁慈、人性的地方,是培植人类心灵和高尚人的细微情感的圣地”,然而“现在有时成了任性、专横和非正义的所在地”,“我们因忘记教育学上最简单的真理而给自己、给孩子带来了多大的不幸。喊叫、神经质、紧张,使教师进入到教育学上的无能为力的困境,此时此刻教师又会使用更加可怕、使学生更加蒙受羞辱的手段。”[4]在这些学校,学生被视为消极被动的容器,成为分数的奴隶。为了分数,为了升学率,学校不惜挤压学生的休息时间甚至睡眠时间,不惜牺牲后进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少儿童在尚未进入成人社会之前,就已经在学校中、在课堂中、在班级这个特殊的小社会中经历着被忽视乃至被歧视的漫长过程,体验着‘边缘’的惆怅与‘底层’的痛苦。对他们而言,学校还是乐园吗?教育还是道德的吗?”[5] 以善良为尺度评价学校文化,更要看校长和教师是否成为“爱心善意”的化身。他们不但自己心中要有善,而且相信学生身上蕴藏着善的种子。特别是学校校长,他能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校,珍爱自己为学校奉献热情与智慧的机会。能以善心看待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位学生,坚持与人为善的态度。他能帮助每一位教师解除后顾之忧,引导每一位教师成功地走上研究之路,使每一位教师充分享受职业幸福。他坚信校园中的每个学生都是未来社会各条战线上的栋梁。他的爱心能为学生理解和感动。所有学生都乐于聆听他的教诲,分享他的慈爱,都能在他的教育思想的光辉中健康成长。一些有特殊困难的,包括学习后进的学生能获得他的特殊关爱,能得到他和任课教师的有效帮助,能看到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的未来而自强不息。一句话:每一个普通生命都能在校园中尽情绽放。 除了“善良”的含义外,哲学上的“善”是指对主体有益、有价值,即事物的“合目的性”。它体现的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实质,是对人类实践活动使命的高度概括。“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的发展的广度与深度,是衡量学校文化品位的根本尺度。以这一标准衡量学校文化,就是看其能否有效地满足社会需求,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根本任务不是培养特殊人才,而是为每一个学生打好全面发展的基础。学校文化应当坚持为全体学生发展服务,所有举措都应顾及并惠及每一个学生,绝不应反过来让学生为“体现”或“证明”学校特色服务。那种本末倒置,弃大多数学生于不顾,热衷于培养少数尖子学生作为“盆景”的做法,从根本上违背了学校文化建设或特色建设的本意。 ——“美”的尺度。 美以真与善为基础。真的善的多是美的,假的恶的都是丑的。 学校文化之美不仅表现在校园环境优美,师生仪表与言谈举止之美,更应表现为一种内在的美,即校长与全校师生的人格之美。学校文化主要由人组成。学校中的每个人都是行走着的文化符号、文化载体。就教师而言,“一分钟也不要忘记,在帮助别人认识周围世界时,我们自己也作为周围世界的极重要成分而出现在别人的智慧和心灵面前。别人认识世界时,不可能不认识我们。”“我们教给他的知识,不是什么与人的个性分得开的东西,而是同人的感觉和体验的世界融合在一起的。”我们要“把自己留传给我们的学生”。[6] 美是和谐,和谐是美。教师的人格之美不是孤立的洁身自好,它将体现在和谐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上。历史上有了教师和学生,就有了教育对话和教育故事,也就构成了师生间的交往文化。今天的人们未必知道当年孔子办学时的学校模样,但无不知道他当年与学生亲如父子的关系:举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尊师爱生、启发诱导、教学相长等等,无不垂范千古,至今仍是我们的教育准则。 学校文化之美还应是一种深厚的持久的美,而绝非浅薄短暂的时尚之美。杜威相信,“教育的目的在文化的陶冶,在人格的发展”,他希望“看到学校所施加于它的成员的影响将更为主动,更为持久,含有更多的文化意义”[7]。且看一位校长的回忆:“我儿时就读的小学,在城市发展的拆迁浪潮中早已不见,学校名称也在合并中湮灭。但是到今日,当年学校初建,老师们带着我们一起,亲手将一棵棵树栽下,一桶桶水浇下的情景时不时泛起在脑海中。一个非常普通的村小,于我而言却留下了温馨的回忆,当年师友们共同劳动的场景,说笑的画面,成为了这所小学‘好’的理由。这里曾经窗明几净、书声琅琅、师亲友爱、欢笑连天。”[8]美的灵魂是创造。由全体师生自己创造出来的美是学校文化中的最美。以学校环境创建为例,那种由少数专业人士(美工、园林工)动手、多数师生置身局外而“打造”的环境,常会给人以异己之感,很快就会被熟视无睹,很难构成与主体之间的互动。只有全体师生人人参与策划、设计、布置,并使之不断处于创新之中的环境,师生才会视之为“自己的”的作品——环境是自己的一部分,自己也是环境的一部分。这样的环境才是有意义的、互动的、有效的,才能为每一位师生打下深深的文化烙印,成为他们一辈子的美好回忆。 提出学校文化品位的概念,旨在防止学校文化建设专做表面文章或浅尝辄止的现象。学校文化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客体文化向主体文化有效生成,使物质、符号、制度承载的文化转化为以人为载体的“活”文化。换言之,学校文化建设应从重视人的文化符号(校徽、分数、证书、奖状、称号等)到关注文化本体(人)的品性。按照“文化是一种生活样式”的理解,文化发展就是现实生活向理想的“可能生活”前进。创造有文化情调、有精神气质、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无疑需要物质条件的优化和生活环境的美化诗化,但不应忘记生活方式改进的深层含义是人的文化本性的改变。“文化的发展和前进性运动,其意义的确定并不在于文化表象的千变万化上,而在于对深层文化结构的根本改造”[9],亦即在人的生命存在的优化上。 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人又是文化塑造的。在这样的无限循环中,学校文化发展当以办学者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程度”为起始环节。就是说,要发展文化,先得发展自己。只有以先进文化“更新”或“重建”自己,才能“更新”或“重建”学校文化,才能以一个全新的“我”去发展一所全新的学校。学校文化等级及其规模_学校文化论文
学校文化等级及其规模_学校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