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建设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各级政府对河道的防洪与流域治理更加重视。近几年来,受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特别是由于投入不足,河道防洪体系不完善,功能退化,长期制约着武乡县经济发展能力稳定提高,对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很大影响。
关键词:河道;格宾石笼;淤积
1工程概况
涅河河是浊漳北源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武乡县西部分水岭乡的五里铺村,为武乡、沁县两县的天然分界线,河道全长48km,流域面积696.7km2,在武乡县境内421.8km2,流经涌泉乡、丰州镇等5个乡镇、72个行政村,涉及沿岸农田14.35万亩、人口7.43万人。
本次治理范围起总长度11.9km,治理长度9.6km。
2现状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河道淤积严重,河床抬高,主槽萎缩,行洪能力降低,防洪标准不满足规范要求。
2)河道摆动范围大,河势多变,大多没有堤岸控制,危及两岸村庄及沿河基本农田的安全。
3)河道大多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规划及堤防建设,河道治理缺乏投资机制和渠道,治理资金严重不足。
3工程任务、规模及方案
3.1工程任务及规模
本次涅河河(武乡段)河道治理范围起点是太焦铁路桥,终点是涅河河入浊漳河北源河口,治理长度9.6km(不包括县城已治理段6+800~9+100)。本次河道的治理对县城已治理段加强了保护,提高了县城已治理段的防洪标准,保护了武乡县城,故本次河道治理段保护范围包括武乡县城及2个乡镇的5个行政村,约2万余人,0.5万亩耕地。
县城上游段以乡村防护区为主,县城下游段以城市防护区为主(直接保护县城新区),总人口均小于20万。河道治理标准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及《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确定,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及受灾后影响严重程度等,分段确定河道的防洪标准,县城段上游工程防洪等级为乡村Ⅳ级,堤防工程的级别为5级,设计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县城段下游工程防洪等级为城市Ⅳ级,堤防工程的级别为4级,设计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河道设计洪水流量436~1205m3/s,控制堤距64~200m。
工程的主要任务是:调整理顺紊乱的河道,控制河槽摆动,稳定主槽流路,减少河岸坍塌,减轻河槽淤积及对岸边和滩地的冲刷,有重点的保护沿河两岸现有滩地、村庄,提高部分河段的防洪标准。
3.2工程方案
涅河(武乡段)河道经多年运行已基本稳定,由于该河道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规划整治,河床淤积逐年提高,故本次拟定治理方案为:基本维持原河道河势,利用现有河槽,治理河道的中心线按现状河道走向布置,不进行调整,疏挖淤积严重的河槽,新筑堤防。
4工程总体布置
本次涅河河道治理范围是涅河武乡县段,起点是太焦铁路桥,终点是涅河入浊漳北源河口(涅河水库溢洪道下游出口处),总长度11.9km。本次河道治理长度9.6km,其中县城段上游6.8km,下游2.8km。
工程具体布置如下:
1、本工程起点处(即TJ铁路桥0+000桩号)河道断面形式及堤距与上游涅河(沁县段)保持一致,下游河堤断面形式不变,堤距随河道两岸地形变化而改变。
2、县城上游段(0+000~6+800)上游段控制堤距60~120m(靠近县城段堤距为80~100m),县城段堤防堤距为100m,两段堤防对接不存在任何问题。6+600~6+800段河道左岸已衬砌,断面形式同县城段,县城已治理段断面采用挡墙形式,考虑两岸地形情况及出于对县城段右岸堤防的保护,本次在6+600~6+800段河道右岸布置堤防,采用浆砌石挡墙形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县城下游段(9+100~11+900)与县城已治理段衔接处河堤断面形式及堤距保持一致,只是挡墙高度略低,下游河堤断面形式不变,堤距随河道两岸地形变化而改变。
涅河(武乡段)河道治理工程主要内容有:堤防工程、险工控导工程、支流入河口工程及河槽整治工程。
4.1堤防及防护工程
防洪堤是提高河道防洪标准的重要工程措施,为保证河道行洪畅通,按照前面所述的河道治理方针和原则布置堤防。本工程新建堤防采用土堤填筑加格宾石笼护坡或浆砌石挡土墙两种形式。县城上游段大都采用格笼石笼护坡形式,堤脚处采用铅丝石笼护底;县城下游段采用浆砌石挡墙衬护。
本工程新建堤防长度8.36km,新建堤防中2+400~3+800段左岸土堤是在原有旧土堤的基础上加高形成的。
4.2险工控导工程
险工控导工程布置于河道主流顶冲堤防的地段及支流入河口对岸,险工控导工程断面形式与普通堤防工程相同,铅丝石笼护底宽度相应增加。
险工控导工程桩号为1+300~1+480(左)、2+600~2+800(右)、9+750~9+900(左)、10+640~10+880(右),险工控导工程长度0.77km。这几段格宾石笼护底宽度加宽至3m,以保护基础不受急流冲刷。
4.3旧堤改造工程
旧堤改造工程一段共1.88Km,桩号4+700~6+580,布置在治理段河道左岸,该段旧堤紧靠省道322。本次河道治理,设计对该段旧堤进行整治维护。
4.4河槽整治工程
河道经过多年的淤积,河道紊乱,中小水流路不明显,且有部分河段需要对中小水流路进行整治,因此必须对部分河道进行河槽整治。
河道没有泥沙和冲淤变化资料,从现状勘查和调查情况看,河道现状淤积分为几种情况:一是降雨多集中在七、八两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且汛期降雨常出现短历时暴雨,由于暴雨直接冲击溅蚀地表,造成径流冲刷表层土壤,引起水土流失,挟沙汇流入河而淤积河道;二是沿河两岸村庄的生活垃圾沿河堆放,侵占河道;三是沿河垫滩造地,改变了河道主槽走向;四是河口段受浊漳北源洪水顶托,坡度较缓,致使泥沙淤积,影响行洪。
针对以上河道淤积情况和河道地形测量资料,对涅河(武乡段)河道淤积段进行疏浚开挖。
河道疏浚整治的原则是:因势利导,遵循河流走势的自然规律,调整紊乱的河道,封堵分汊河段,减少河槽摆动,形成稳定的中小水流路。
河道疏浚的任务是:对中小水流路进行整治,对弯道较大、主流顶冲的河段稳定河势,控制凹岸发展,保护现有村庄和耕地的安全,对改道后的主河槽进行开挖。
河道疏浚的措施主要是清淤、疏浚、拓宽主河槽,清除影响河道行洪障碍物,治理范围包括河漫滩平整、疏通中小水主槽和封堵汊口。中小水主槽设计宽取15~40m,深1.3~2.4m,清淤深度0.3~1.0m。
4.5支流入河口堤防工程设计
涅河(武乡段)主河道沿线有姜村河、南亭河支流汇入,关河水库泄洪洞出口泄流也汇入涅河,由于涅河水库泄洪洞泄流较大,且两岸没有挡护措施,所以对这三条汇流均按支流入河口工程考虑。
支流的汇入对入河口对岸的堤防及村庄构成严重威胁,另外支流入河口没有堤防或堤防向上游延伸较短,造成河水在支流入河口附近“抄后路”冲毁农田和堤防。采用的工程措施是将入河口处堤防向支流上游延伸与新建干流堤防相连,杜绝洪水抄后路。另一方面在支流入河口对岸布置控导工程,防止冲毁对岸堤防。
考虑到支流入河口堤防与干流堤防的连接,在支流与干流堤防的连接段堤顶高程采用干流堤防的高程。
5结束语
通过涅河河河道治理,可显著提高河道行洪能力、促进农业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随着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河道整治方面应该加大生态治理力度,建设集防洪、防崩、生态、亲水、景观、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水利工程,争取建设效益的最大化。在河道治理过程中,还要重点加强植被的恢复与保护、河道环境优化、河道水系质量管控等工作。河道治理需要从长远和全方位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以保证生态河道治理的持续发展,实现“水宁、水活、水清、水美”的目标,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
论文作者:王晋波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0
标签:河道论文; 堤防论文; 河口论文; 武乡论文; 工程论文; 县城论文; 河槽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