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段理论:导论》评介论文

《语段理论:导论》评介

邓昊熙

摘 要: 文章旨在对Barbara Citko的《语段理论:导论》一书作简要介绍和评述。该书为生成语法最简方案框架下的语段理论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全景性综述,具体涉及最简方案中的相关核心概念、语段理论中几个重要的机制和操作(包括语段不可渗透条件、多重拼读和特征继承)、语段的判断方法、CP等经典语段地位的确立、其他语段地位确立时尚存的争议、语段变异以及语段与接口层的关系等重要内容。语段理论紧密联系强式最简命题,为处理狭义语言运算与接口系统的交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手段,有利于降低句法运算的负担,提高运算效率。但语段仍有不少问题亟待深入研究。该书不仅是对已有的关于语段基本属性研究所作的总结,而且还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语段;句法运算;接口层;语段的判断;语段变异

生成语法目前已经进入“最简方案”研究阶段。“语段”(phase)是2000年以来在该框架下提出的一个较具操作性的概念。Barbara Citko的新书《语段理论:导论》(Phase Theory :An Introduction ,ISBN 978-1-107-04084-7)旨在对语段理论的发展脉络提供一个清晰的全景性综述。全书共228+X页(包括参考文献和索引),由剑桥大学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是该出版社Research Surveys in Linguistics 丛书当中的一本。该书除“引言”部分以外共有8章。下面先对各章节的内容作简要介绍,然后对该书进行评述。

一、内容简介

第一章《最简方案》。“语段”是最简方案框架下一个较具操作性的概念,所以全书的第一章便描绘了最简方案的总体蓝图,回顾了最简方案里几个较为核心的相关概念,其中包括运动感知系统(sensorimotor system,SM)、概念—意向系统(conceptual-intentional system,C-I)、词汇列阵(Lexical Array,LA)、外合并(External Merge,EM)、内合并(Internal Merge,IM)、有解特征和无解特征、一致、拼读(Spell-Out)等。这些概念为理解语段奠定了必要的基础。需要指出的是,本章的目的并不是要全面介绍和回顾最简方案的发展历程,作者只是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与语段关系最为密切的概念作讨论,因而读者无法期待在短短的十几页篇幅中就能对最简方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第二章《介绍语段》。顾名思义,本章开始集中讨论提出语段概念的初衷、语段的基本属性、语段不可渗透条件(Phase Impenetrability Condition,PIC)、多重拼读(Multiple Spell-Out)、特征继承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语段理论中最为核心的精髓所在,同时也是最能体现语段概念具有可操作性的地方。

对总体规划方案要进行多方案比选,在优化过程中,既要重视和论证方案的技术先进性,又要重视和论证方案的经济合理性,只有进行全面客观的技术经济分析,才能设计出“在安全可靠的前期下,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建设周期、降低上网电价”的优秀设计方案,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Chomsky提出语段概念的初衷是为了处理所谓的“合并优先于移动”(Merge over Move, MoM)问题。该问题是指在所有条件同等的情况下,合并操作要优先于移动操作。但这个观点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经验上都面临不少挑战。Chomsky(2000)对MoM问题的解决思路主要针对其成立的前提(即“在所有条件都相等的情况下”)而展开:如果在推导的某个阶段,可用的词项及其所包含的特征存在差异,那么“合并优先于移动”便失去了施用的基本前提,即当推导进行到某个阶段时合并进一个新的词项还是移动一个已有的词项要取决于当时可及的词项以及相关的特征。而可及的词项及相关的特征组成了“词汇次列阵”(lexical sub-array)。根据Chomsky的说法,语段就是以词汇(次)列阵构建起来的。Chomsky(2000/2001)把“命题性”看作语段的基本属性,即语段是“命题”的句法对应之物,并认为CP、及物性vP和非作格性vP是语段,而TP、非宾格性vP和被动性vP不是语段。语段理论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PIC,其要义在于语段的某个部分一旦被输送到接口层便不为语段以外的操作所及,只有语段的边缘部分能为后续操作所及。这是语段理论中最重要的操作性机制之一。因此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清楚细致地分析了文献中存在的两个不同版本的PIC及其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两个版本的PIC主要区别在于语段的补足语部分变得不可及的时间,是当语段完成后马上不可及(强PIC版本)还是在下一个语段中心语合并进来以后才变得不可及(弱PIC版本)。两种不同版本的PIC在处理诸如冰岛语、波兰语等语言中的奇态主格宾语(quirky nominative object)、Tsez语和印地—乌尔都语等语言中的长距离一致(long-distance agree)等现象时高下立见:较之强PIC版本,弱PIC版本能更好地处理上述语言现象。请看下面冰岛语的例子:

(1)结合全区地质矿产、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将研究区20种元素划分为5个类别组合异常,分为Cr,Ni,Co组合,La,Nb,Th,U,Y组合,Ag,Cd,Cu,Pb,Zn组合,W,Sn,Mo,Bi组合及Au,As,Sb组合。

2.2.2 建设种苗生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种苗产业化的核心,它对于促进种苗产业化经营,推进种苗商品化、专业化进程,形成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形式具有关键作用。

(8)a.[RPThis book[Relator[the best-seller in the country]]]

Her.DAT bored.3PL they.NOM

“She had found them boring.”(Richards,2012:198)

(4)“干种湿出”技术可有效解决春天作物保苗,同时可节省大量保墒秋浇水。可将翻地时间由每年春天改为作物收获后10 d左右,土壤含水率在12%~15%时。配合农机措施,可解决没有秋浇情况下,春季土壤结块问题。得到丰水年、平水年及枯水年典型作物玉米和葵花滴灌灌溉制度以及施肥制度。玉米和向日葵的灌溉水分生产率分别比地面灌溉提高70%和65%左右。灌水量分别减少30%和50%,施肥量减少30%。

MOOC浪潮的兴起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进一步推进了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的融合。它开放的教学理念,使学习者更为便利地接触到多元化的知识,提高了学习质量。各高校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建设有特色的共享型英语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校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高度共享,不断提升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英语类应用性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上例可作如下结构分析:

(2)Her-DAT T[v*Pbored-3PL[DPthey-NOM]]

该结构表明,T和主格宾语之间存在数范畴的一致关系。这说明T可以穿越语段中心语v而与该中心语补足语语域中的成分建立一致关系。但是,按照强PIC版本,语段中心语补足语语域内的成分理应不再为该语段之外的操作所及。为了处理这样的情况,Chomsky(2001)提出了弱的PIC版本。该PIC版本其实意味着,只有当下一个语段中心语合并进来以后,原来语段中心语的语域部分才不为新的语段中心语上的操作所及。如果以上述冰岛语的相关现象为例的话,弱PIC版本其实就扩大了T的搜索范围:当新的语段中心语合并进来后,输送操作才会作用于VP,所以T上的φ—探针才能搜索到内论元,两者之间才会建立一致关系。

语段概念旨在降低运算负担,因此这个概念本身应具有普遍意义。但正如第五章所讨论的一样,具体到哪种语类属于语段则极有可能存在语言间的差异。该书作者主要从DP假设出发集中分析DP语段在不同语言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差异。

如果说能决定拼读何时发生是语段中心语的重要属性,那么特征继承机制则更能反映语段中心语是驱使运算得以持续进行的“引擎”。特征继承的基本假设是语段中心语是无解特征所在之处,非语段中心语在推导过程中从语段中心语那里获得无解特征。具体来说,Chomsky(2007)假设C有两个特征:边缘特征(Edge Feature,EF)和一致特征(即φ—特征)。词项均带有EF,且EF能在wh-移位这样的结构中把wh-短语吸引到C的边缘位置;而一致特征则负责吸引DP,但最远只能到达与之有一致关系的T上。T所携带的一致特征继承自C,在推导过程中充当探针。这种机制被称为“特征继承”。此外,Chomsky还认为,基于优化假设,一致特征的继承传递应该是所有语段中心语所共有的属性;因此除了语段中心语C以外,作为语段中心语的v也应该有能力把一致特征传递给V,从而触发例外授格(ECM)结构中的成分能移位到SPEC-V位置,并同时触发V到v的移位。该书除了较为详细地向我们展示该机制的具体实现过程以外,作者围绕该机制所提出的问题更具启发性。例如,特征继承机制是否具有强制性?非语段中心语所继承的无解特征究竟是来自上层的语段中心语还是来自下层的语段中心语?

第三章《语段的判断方法》是全书较为重要的一章,它承上启下,直接影响到第四、五章关于哪些语类属于语段的讨论。本章主要分析文献中所提及的多种判断语段的方法。作者指出,很多关于语段的研究都或多或少地假设语段在接口层上具有独立性,即具有语义独立性和语音独立性,但对于如何定义语义/语音独立性,文献中则鲜有清晰的说明。既然“独立性”存在定义不清的问题,那么我们就需要更为切实可行的判断方法。作者提出了三个判断语段的总体思路:PF判断法、LF判断法和句法判断法,不过她同时也承认这三个思路之间并非总是泾渭分明,可能存在重叠之处。具体说来,PF判断法主要从以下三个问题出发:(1)语类X能否触发拼读?(2)XP能否决定音系域?(3)X的补足语能否被省略?而LF判断法则关注以下问题:(1)从XP中移走的成分能否在XP的边缘位置获得解读?(2)XP是不是量化提升的目标?句法判断法所涉及的方面最多:(1)从XP中移走的成分是否在XP的边缘位置上(部分或全部)发音?(2)从XP中移走的成分能否在XP的边缘位置上悬空某个成分?(3)XP是不是特征赋值的语域?(4)X是不是无解特征所在之处?基于这些问题,作者在接下来的第四和第五章中集中讨论CP、vP、DP、PrP、PP以及ApplP的语段地位。

第四章《经典语段》运用第三章所提出的判断方法详细地探讨了CP、vP和DP的语段地位。首先,作者结合大量的跨语言事实,从长距离wh-移位、wh-孤岛、重构效应、介词悬空(preposition stranding)、标句词一致(agreeing complementizer)、C的补足语可以省略等现象来说明CP确实具备了语段的地位。另外,作者还运用相同的判断方法来分析TP是否属于语段。她认为,T在能否触发拼读、T的补足语能否被省略、从TP中移走的成分在SPEC-TP位置上能否获得解读、TP是不是特征赋值的语域以及T是不是无解特征所在之处等问题上都不具备像C/CP那样的属性,因此TP不是语段。在对vP的语段地位作讨论时,作者首先把vP作了进一步的细分:选择一个外论元的及物性vP和非作格性vP以及不选择外论元的被动性vP和非宾格vP。在分析了VP省略以及重构效应、寄生空缺、承前省略(Antecedent-Contained Deletion)等能表明SPEC-vP边缘属性的现象之后,作者认为及物性vP和非作格vP作为语段的证据显得更为充分有力;相反,被动性vP和非宾格性vP作为语段的证据则较弱。由此可见,用“弱语段”来指称后面两种vP并非毫无道理。生成语法研究早已注意到CP和DP之间存在很强的相似性,因此如果CP是语段,那么把DP也看作语段似乎也顺理成章。但作者并没有先入为主,她依然严格地运用前面已经提及的判断方法来详细地讨论DP的语段地位。由于DP在格位指派、辖域、寄生空缺、N’省略、约束等方面都具备了语段的属性,所以作者明确指出DP也是语段。

第六章《语段变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1)语段的动态观;(2)跨语言差异;(3)语段的不同步性。目前很多关于语段的研究其实都假设语段的地位一旦确定下来便不会发生改变,这可以被称为“语段的静态观”。但den Dikken(2007)以及Gallego(2010)等研究却向我们展示了“语段的动态观”:在某些情况下非语段中心语可以变成语段中心语,即语类的语段地位可以随着推导的进行而发生变化。例如,den Dikken(2007)运用“语段拓展”(phase extension)来分析述谓倒装、处所倒装、与格交替等多种现象。下面以述谓倒装为例进行说明(den Dikken,2007:3)。

第五章《其他语段》运用在第三章里提出的判断方法来分析述谓短语PrP、介词短语PP以及施用短语ApplP的语段地位。与前一章相比,本章所涉及的三个语类存在较大的争议,这不仅体现在这些语类是否属于语段依然有待探究,而且连这些语类自身是否有存在的必要(特别是PrP和ApplP)都存有疑问。作者结合斯拉夫语中充当谓语的名词性成分所带的格标记(工具格)以及其他语言中的wh-提取、量化词提升、承前省略等现象指出,能证明PrP是语段的证据较弱,而且不同类型的PrP在一些判断语段的方法面前体现出不同的属性。不过,这至少能说明在有些语言中PrP确实具有语段的属性。这其实就已经暗含了语段存在跨语言差异的可能性。在分析PP的语段地位之前,作者首先指出了介词兼具功能性成分和词汇性成分属性的混合性质。就格位特征赋值而言,介词的表现符合语段中心语的要求;就从PP中移走的成分是否需要通过其边缘位置而言则存在跨语言差异;就PP是不是量化词提升的目标而言,PP不具有语段的属性。由此可见,PP在判断语段的标准面前体现出复杂的句法行为属性,这也就意味着PP的语段地位也存在跨语言差异。文献中一般把施用短语ApplP分成高位ApplP和低位ApplP两种。作者这里主要分析高位ApplP的语段地位。她从间接宾语的与格标记、直接宾语可以被动化以及高位ApplP中的VP可以省略等角度出发来证明高位ApplP属于语段。下面结合英语和Kinyarwanda语的例子来展开说明。

在英语的双宾结构中,只有处于较高位置上的论元,即间接宾语IO才可以进行被动化,如例(3)所示。

(3)a.Aliceiwas baked tia cake.

b.*[A cake]iwas baked Alice ti.

专利资助基金主要用于奖励以湖北民族学院为独立单位专利申报、维持费用,以湖北民族学院为第一单位联合申请,由合作单位共同承担相关费用,湖北民族学院为非第一单位,学校不承担相关费用。具体费用有:专利申请费、实审费、复审费、代理费;专利维持费、公告费、证书费及印花税、专利授权的年费(发明专利年费3年;实用新型专利年费、外观设计专利年费1年)。

但正如Kimenyi(1980)指出的那样,Kinyarwanda语中的受益者施用结构(benefactive applicative construction)既允许处于较高位置上的宾语(受益者)在被动化时提升到句子的主语位置,而且也允许处于较低位置上的宾语(受事)在被动化时提升到句子的主语位置,如例(4)所示。

(4)a.Umukoôbwaia-ra-andik-ir-w-a ti íbárúwa n’ûmuhuûngu.

Girl SP-PR-write-APPL-PASS-ASP letter by boy

“The girl is having the letter written for her by the boy.”

b.Íbárúwaii-ra-andik-ir-w-a umukoôbwa tin’ûmuhuûngu.

为保证培养学生的质量,每位导师的学生名额不超过三名,如某位导师学生多于三个,会做出相应调整,尽量均匀分配。导师的职责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对学生平时学习的指导;二是对学生生活方面的关心;三是导师需要负责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以及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相应建议。

记录传统形心算法和窗宽自适应形心修正算法对同一波形的仿真结果,再将其与真值的差作为误差.仿真基于10 ns脉冲宽度,ADC采样率为2G SPS,ADC的量化输入范围是0~400 mV,两种算法对饱和度在50%~1 000%的波形在不同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条件下分别进行5 000次仿真,分析算法的精度,统计在不同饱和度和SNR条件下的最大误差,SNR指ADC输入量化范围和噪声比值.

Letter SP-PR-write-APPL-PASS-ASP girl by boy

“The letter is written for the girl by the boy.”(Jeong,2007:6)

与英语的情况类似,处于较高位置上的宾语提升到句子的主语位置较容易处理,但问题是为何处于较低位置上的宾语也能够提升到主语位置。McGinnis(2001/2004)运用语段理论对该现象作出了解释。她认为,有些施用中心语带VP作为补足语,而有的施用中心语带名词性成分作为补足语,并把前者称为高位施用中心语,把后者称为低位施用中心语,如(5)所示(Citko,2014:154)。

(5)a.高位施用结构

b.低位施用结构

McGinnis(2001/2004)进一步提出,高位ApplP是语段,而低位ApplP不是语段。按照Chomsky(2000)的观点,高位施用中心语带有EPP特征,所以直接宾语DO即便处于较低位置上也能移动到高位施用中心语的外层SPEC位置,即使这样的移动跨越了间接宾语,如(6)所示。因此,直接宾语能作进一步提升到达被动结构的主语位置。这就解释了为什么Kinyarwanda语受益者施用结构中的直接宾语能在被动化中作如此长距离的移动。

(6)高位施用结构中的直接宾语移动到SPEC-ApplP位置

由于低位施用中心语不是语段,如果直接宾语在被动化时提升到句子的主语位置,它就必须在这个过程中跨过间接宾语。但间接宾语所处的位置要高于直接宾语,而且比直接宾语距离句子的主语位置更近。换句话说,间接宾语构成了直接宾语提升到主语位置的干扰成分,如果直接宾语跨过这个干扰成分就会违反“最小连接条件”。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英语的低位施用结构中,直接宾语不能被动化。

时值火法处于投产阶段,阳极板无法供应充足,考虑到投产时间节点任务,2016年6月,五矿铜业电解两组60槽装满通电,电流密度240 A/m2。由于操作人员从未接触铜电解生产,经验不足,操作和控制水平都不高,前面几批铜都密布扎手、开花等状况的铜粒子。根据实际铜生产情况,慢慢对添加剂做调整,并采取小实验等方法对单槽大胆增减添加剂,8月份阴极铜外观质量开始好转,板面越来越光滑,并趋于稳定。

本研究观测地点选取鼓楼测点江东北路176号(N 32°2'58",E 118°44'1") 位于南京主城区的偏西侧,南京奥体中心北方5km,新街口西侧4km,点位西侧1.5km是长江沿岸,距离老山国家森林公园13km。该站点设在南京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环科楼楼顶,距离地面高度近80m,四周无建筑遮挡,楼下是江东北路快速路,周围主要是居民住宅区和商用写字楼,除机动车尾气排放无明显其他局地污染源。

如(8a)所示,den Dikken认为主语和述谓成分是通过一个叫做Relator的功能性中心语联系起来的,该功能性中心语投射后得到RP。而(8b)中的F则是支配RP的任何一个功能性中心语。如果RP是语段,那么问题就是:处在语段之外的F如何能与处于语段中心语语域内的成分(即上例的名词性谓语成分the best-seller in the country)建立关系呢?同时,名词性述谓成分如何能越过原本就处于SPEC位置的主语(即上例中的主语this book)而到达一个更高的SPEC位置呢?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den Dikken认为R提升到F后,原本是语段的RP就不再是一个语段,而F则成为一个语段中心语,它就能与谓语成分建立一致关系。RP经过这样的拓展后成为FP的补足语,根据弱PIC版本,只有当下一个语段中心语合并进来以后,RP语域中的成分才不为后续的操作所及。换句话说,处于RP语域中的谓语成分the best-seller in the country在下一个语段中心语合并进来之前仍然能够进行移动。den Dikken认为,当R提升到F后,处于SPEC-RP位置上的主语和处于R补足语位置上的谓语成分对于F的SPEC位置来说是等距(equidistance)的,所以主语this book并没有成为谓语成分the best-seller in the country提升到SPEC-RP的干扰项,从而能生成(8b)那样的倒装结构。由此可见,中心语移位在“语段的动态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b.The best-seller in the country is this book.

在(7a)中,this book是名词性成分the best-seller in the country的主语。den Dikken认为(7b)可以通过谓语倒装从(7a)推导出来。

(1)Henni leiddust ϸeir.

b.[FP[the best-seller in the country]i[F[RPthis book[Relator ti]]]]

周小羽撕过很多次本子,都是撕下来乱涂乱画。常爱兰就骂她,真是不要好的,好的不像坏的全像来,好好的一本作业本把它撕了做什么,以后再撕就不给你买了。后来周小羽还是撕,常爱兰果然不买了,但麻糍却照样买。

(7)a.This book is the best-seller in the country.

多重拼读的思想来源于Uriagereka(1999),其主要观点认为,在推导中与接口层发生交互作用的拼读操作会多次发生。这明显区别于以往“一个推导过程只发生一次拼读”的观点。Chomsky把该思想吸收融合到语段理论当中,使之成为语段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① 值得指出的是,虽然语段理论中包含了多重拼读的思想,但不能认为该理论中的多重拼读与Uriagereka所提出的多重拼读完全相同。 由于一个推导过程可以多次发生拼读,而同时又由于一个推导过程中语段中心语可能不止一个,所以多重拼读便很自然地与语段中心语联系起来了:语段中心语决定拼读何时发生。

语段的不同步性其实指的是输送操作的不同步性。文献中一般认为向PF层和向LF层作输送是同步进行的。与之相反,语段的不同步性意味着对某一成分而言可能只是PF层上的语段(即只向PF层作输送)或只是LF层上的语段(即只向LF层作输送)。输送不同步性主要用于处理以下情况:某个成分在一个位置上在语音上可及而在另一个位置上语义可及,即该成分的语音解读和语义解读分别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如果按照Marušič(2005)的说法,输送不同步体现在重构和隐性移位上。作者认为,语段不同步性是语段理论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而不是语段理论所面临的问题。

国债是政府债券,同一般债权债务关系相比,国债的债务人一般只能是国家,一般债权债务关系中的债务人可以是个人和组织等多种形式。同时,国债的债权人既可以是一般债权债务关系中普遍存在的国内外公民、法人和组织,也可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以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组织。除此之外,国债的发行以及期限的确定更多的是国家单方面的意志,相较于一般债权债务关系,国债具有一定隶属性,我国《国债法》中对此有所体现。同时,国债作为以国家信用为担保的政府债券,其安全性、信用等级均不是一般债券所能够达到的。

第七章《语段与接口层》主要分析语段概念在PF和LF这两个接口层上所起的作用。作者主要分析了语段在PF层上是不是相应的音系单位、语段在决定线性顺序以及在核心重音指派问题上所起的作用。而语段在LF层上所发挥的作用则体现在量化词提升受限而导致辖域歧义的产生、语段的命题性、vP与CP语段的边界划分正好对应于量化的三分结构(tripartite quantificational structure)中的主体部分和限定部分的划分等现象当中。② Heim(1982)提出,所有的量化过程都可以表征成三分结构,由算子(operator)、限定部分(restrictor)和主体部分(nuclear scope)组成。Diesing(1992)照此思路提出“映射假设”(Mapping Hypothesis),认为句法结构可以分成VP和IP两大部分,分别对应于量化表征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和限定部分,以此来说明句法表征和语义表征之间的关系。

(4)依托既有维修企业服务升级。针对实施I/M制度,多地依托既有维修企业进行技术与设备升级,通过有效的市场监管与技术培训,使得企业投入成本大幅度缩减,通过政策引导,进一步激发企业积极性,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广州实施I/M制度以来,共95.9万辆排气超标车辆得到有效维修治理。

第八章《总结》概括全书各章的主要内容,并强调了语段(中心语)的三个属性:(1)语段中心语能决定拼读;(2)语段中心语是探针;(3)从语段中移走的成分必须经过语段的边缘位置。

二、简评

该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语段理论,行文流畅自然,语言平实易懂。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主旨鲜明集中,思路明晰紧凑。该书是在最简方案框架下对“语段理论”所作的一次总体性“检阅”。最简方案的一个核心理念是语言官能与思维系统和发音感知系统存在交互作用,这两个系统会对语言官能施加各种限制。根据强式最简命题(Strong Minimalist Thesis,SMT),语言官能以最优化的方式去满足这些限制条件。SMT也叫“实质最简主义”或“本体论上的最简主义”,在最简方案框架下的众多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SMT的要旨。SMT要求包括句法构件的生成及其与接口系统的交互作用在内的所有语言运算都应以高效和优化的方式来进行。这样的宏观性原则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但是,语言官能如何与这两个接口系统发生交互作用仍缺乏切实可行的具体操作手段。在这个意义上说,语段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就在于它为我们处理狭义语言运算与接口系统的交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手段。语段理论认为,在句法推导的某些特定点上,狭义语言运算会与这两个认知系统发生交互作用;这些特定点可以被理解成“语块”的标记,而一个推导过程则是由若干个这样的“语块”所组成,这些“语块”可以被称为“语段”。一旦语段被输送到接口层后,它就不为后续的操作所及,从而能降低句法运算的负担,提高运算效率。“语段”概念最初由Chomsky于2000年提出,至今已有近二十年,但仍然有很多根本性的问题需要深入探究,例如,如何定义语段、何种语类可算作语段、同一语类在语音和语义上是否都是语段、语段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语段的地位是否存在跨语言差异、语段如何与接口层交互作用等。该书紧紧围绕这些基本问题展开分析,从Chomsky最初为何提出“语段”这个概念开始娓娓道来,较为详尽地分析了语段的各种重要属性和与之相关的各种机制,向我们充分展示了语段理论的哪些方面已经取得较为一致的共识,而哪些方面仍然存在争议。从这个意义上说,该书不仅是对已有的关于语段基本属性的研究所作的总结,而且还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指明了方向。

该书思路连贯紧凑,各章节除了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以外,还有较为明显的相互联系。例如,第六章中所讨论的语段不同步性植根于第二章曾经提及的多重拼读思想。值得指出的是,作为语段理论一个核心组成部分的多重拼读只是表明在推导过程中需要多次与接口层发生交互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每次向PF层和向LF层作输送操作都必须同时进行(张连文,2015)。这说明在第二章中所讨论的多重拼读其实就已经为第六章分析语段的不同步性埋下了伏笔。作者在第三章中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多种判断语段的方法。这很自然地让读者想到一个问题:这些语段判断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换句话说,语段地位是否存在跨语言差异?这能引领读者关注该书第六章的讨论。如果语段的目的在于降低运算负担,那么语段的跨语言差异问题不在于哪种语言有语段,哪种语言没有语段,而应该在于哪种语类的语段地位存在跨语言差异。

第二,讨论见微知著,发人深省。该书有两大方面值得我们格外关注,一是语段的判断标准以及这些判断标准所产生的影响,二是关于语段变异的讨论。前文提到,语段理论中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定义或判断语段。Chomsky在提出“语段”概念之初并没有对语段提出过清晰的形式化定义,他只是用“命题性”来定义语段,认为CP和vP是语段,而DP可能是语段。Chomsky以“命题性”来定义语段的做法遭到不少质疑。同时,他关于何种语类属于语段的观点也存在来自跨语言方面的挑战。由此可见,“语段”的定义及其判断标准从一开始就缺乏清晰的界定。但这不能归咎于Chomsky本人,更不能成为未经细致研究就简单摒弃“语段”的理由,相反,这应成为我们进行更加深入探索的出发点之一。现在看来,这或许比Chomsky提出一个早已规定好的理论框架更具吸引力。该书花了较大的篇幅来详细讨论语段的判断标准及其影响,这表明作者清楚地意识到对语段的判断问题是理解语段价值的重中之重。

对于语段变异的讨论虽然只有一章,但其中所涉及的语段动态观、拼读的不同步性和语段的跨语言差异可以看作是对语段理论的拓展,同时也是语段应用于描写解释具体语言现象时极有可能引发争议的地方。该书作者对此十分清楚。笔者以第二章关于两个不同版本的PIC的讨论为例稍作说明。作者对于两种PIC版本的讨论显得十分细腻,需要读者仔细推敲。讨论两种PIC版本差异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表明PIC可以决定输送的时机以及局域性问题,还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输送操作的施用可能会有延迟,原因在于,如果按照强PIC版本,当语段完成以后,补足语语域部分马上被输送到接口层而不为语段外的操作所及;而如果按照弱PIC版本,即便补足语语域所处的语段已经完成,但该语域仍未被输送走,仍能为该语段外的操作所及,只有等到下一个语段中心语合并进来以后才会被输送走而变得不再可及。换句话说,语段的完成与输送操作的施用之间就会存在延迟,这是语段拼读不同步性的基础。此外,PIC是语段理论中较具操作性的条件,那么是否所有的句法操作都必须满足这个条件呢?例如,Bošković(2003)提出,移动受制于PIC,但一致不受制于PIC。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同样与输送操作施用的延迟性有关。按照PIC(不管是强PIC还是弱PIC版本)的基本思路,语段中心语的补足语之所以不为后续的操作所及,是因为补足语语域已经被输送走。也就是说,PIC决定了输送操作的施用,当某个成分被输送走以后,它就不能与其他成分建立一致关系。所以,违反PIC的一致操作理应不出现。但自然语言中存在的长距离一致现象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其他可能性:例如,在长距离一致中,能否假设某个成分虽然不为合并、移动等操作所及,但该成分在输送时可能有延迟,从而能为它与其他成分建立一致关系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对语段理论变体的关注所引发的对语段理论更为全方位的认识理应成为下一步语段研究的出发点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Chomsky本人还是该书作者对语段的讨论所引发的关于语言运算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比直接规定语段是什么更有意义。这也是生成语法能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

但是该书仍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全书的理论性较强,这应该与全书主要从理论概念方面介绍语段理论有关,如果作者能进一步结合语言现象来说明语段理论在处理相关语言现象时更具优势,或许能更加体现出语段的价值。

其次,自从Chomsky(2000)提出语段概念后,对于如何定义语段虽然仍有不少争论,但这些研究大多从表征性的角度来对语段进行论述(例如: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名词性短语也是语段,如Svenonius,2004;Bošković,2005;Chomsky,2007等;有的研究者认为介词短语也是语段,如Gallego,2010;Abels,2012等;有的研究者认为非宾格vP和被动vP也是语段,如Legate,2003等),在这样的背景下,该书作者对于各种语类是否属于语段的详细探讨确实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些语类句法属性的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该书作者对语段的分析仍然是属于表征性的。从表征性的角度来看待语段的一大弊病是,当遇到跨语言差异时不得不求助于临时性的人为规定来处理语段问题。这其实就是该书作者为什么要在第四、五章中花大量的篇幅来探讨语段跨语言差异。而且最近的一些研究(如Chomsky,2013;Epstein,Kitahara & Seely,2014等)把过去需要求助于表征性技术手段(如EPP特征、标志语—中心语关系、管辖、成分统领等)的做法归并到是否满足接口层要求上(如能否获得标签),这一方面进一步强化了最简方案框架下的研究关注接口以及运算优化问题的一贯主张,另一方面其实也意味着削弱表征性手段的理论地位。

第三,作者在对特征继承机制作介绍时没有说清楚该机制的发展脉络。Chomsky(2000/2001)等语段的早期文献中并没有提出这个机制,而作者没有提及这一点,这或许会给读者一个错觉,以为该机制自语段诞生之初便已存在,但事实并非如此。

瑕不掩瑜,该书是开展相关问题研究必读的导论性著作,值得生成语法学界的关注。

参考文献:

[1]Abels K.Phases :An Essay on Cyclicity in Syntax [M].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12.

[2]Bošković Ž.Agree,phases,and intervention effects[J].Linguistic Analysis ,2003,33(1~2):54~96.

[3]Bošković Ž.On the locality of left branch extrac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NP[J].Studia Linguistica ,2005,59(1):1~45.

[4]Chomsky N.Minimalist inquiries:The framework[C]//Martin R,Michaels D& Uriagereka J.Step by Step :Essays on Minimalist in Honor of Howard Lasnik. Cambridge,MA :The MIT Press,2000 :89~155.

[5]Chomsky N.Derivation by phase[C]//Kenstowicz M.Ken Hale :A Life in Language. Cambridge,MA :The MIT Press,2001 :1~52.

[6]Chomsky N.Approaching UG from below[C]//Sauerland U & Gärtner H M.Interfaces + Recursion = Language? Chomsky’s Minimalism and the View from Syntax-Semantics. 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07:1~29.

[7]Chomsky N.Problems of projection[J].Lingua ,2013,130 :33~49.

[8]Citko B.Phase Theory :An Introduction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

[9]den Dikken M.Phase extension contours of a theory of the role of head movement in phrasal extraction[J].Theoretical Linguistics ,2007,33(1):1~41.

[10]Diesing M.Indefinites [M].Cambridge,MA :The MIT Press,1992.

[11]Epstein S D,Kitahara H & Seely T D.Labeling by minimal search:Implications for successive-cyclic a-movement and the conception of the postulate “phase”[J].Linguistic Inquiry ,2014,45(3):463~481.

[12]Gallego Á J.Phase Theory [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0.

[13]Heim I.The Semantics of Definite and Indefinite Noun Phrases [D].Amherst: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1982.

[14]Jeong Y.Applicatives :Structure and Interpretation from A Minimalist Perspective [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7.

[15]Kimenyi A.A Relational Grammar of Kinyarwanda [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

[16]Legate J A.Some interface properties of the phase[J].Linguistic Inquiry ,2003,34(3):506~515.

[17]Marušič F.On Non-simultaneous Phases [D].New York :Stony Brook University,2005.

[18]McGinnis M.Variation in the phase structure of applicatives[J].Linguistic Variation Yearbook ,2001,1(1):105~146.

[19]McGinnis M.Lethal ambiguity[J].Linguistic Inquiry ,2004,35(1):47~95.

[20]Richards M D.On feature inheritance,defective phases,and the movementmorphology connection[C]//Gallego Á J.Phases :Developing the Framework. Berlin:De Gruyter Mouton,2012:195~232.

[21]Svenonius P.On the edge[C]//Adger D,de Cat C & Tsoulas G.Peripheries :Syntactic Edges and Their Effects .Dordrecht:Kluwer,2004:259~287.

[22]Uriagereka J.Multiple spell-out[C]//Epstein S D & Hornstein N.Working Minimalism .Cambridge,MA :The MIT Press,1999 :251~282.

[23]张连文.基于语段一致性运算和非同步拼读的约束条件效应[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37(4):8~21.

A Review of Phase Theory: An Introduction

DENG Haoxi
(Wuzhou University, Wuzhou 543002,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review Phase Theory: An Introduction , a book written by Barbara Citko and published in 2014.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inimalist Program of Generative Grammar, this book provides a clear, fluent and panoramic overview of phase theory, in particular by dedicating to the discussion of the following aspects: relevant core concepts in the Minimalist Program, important mechanisms and operations in phase theory (including Phase Impenetrability Condition, Multiple Spell-Out and Feature Inheritance), phasehood diagnostics,classic phases, controversies of other phases, variation in phasehood,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hases and interfaces.Closely connected to the Strong Minimalist Thesis, and with the ability of phase heads to determine spell-out, the ability of phase heads to serve as probes and the requirement that movement out of phase proceeds through phase edges, phase theory provides practical operations for narrow syntactic computation to interact with interface systems, and concomitantly helps to reduce the burden of syntactic derivation and improve computation efficiency.Many issues concerning phase theory, however, still need further studies.In spite of some weaknesses, this book indeed shows where phases come from, what they can do, and where they are going.

Keywords: phase; syntactic computation; interface; phasehood diagnostics;variation in phasehood

[中图分类号] H043

DOI: 10.12002/j.bis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539(2019)01-0127-14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生成语法语段理论下句法合并和语义接口的互动性研究——现代汉语形义错配现象新解”(项目编号:17YJC740014)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 2017-02-02

作者信息: 邓昊熙,梧州学院,543002,研究方向:句法学,生成语法。电子邮箱:wzufldhx@163.com

标签:;  ;  ;  ;  ;  ;  

《语段理论:导论》评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