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网络民主的政治参与程度研究
——基于S镇的民意测验
吴晓惠
(福建师范大学,福州 350000)
摘 要: 在互联网时代,乡镇网络民主的政治参与程度如何对我国政治民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本文基于对S镇民意测验,并对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乡镇网络民主的政治参与程度与性别、家庭收入、文化程度、年龄和居住地区五个因素正相关,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乡镇网络民主的线性回归模型。
关键词: 网络民主;政治参与程度;民意测验
伴随着互联网的诞生,信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呈现出大容量、多元化、全球化、及时性、碎片化等特性,社会中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政治生活。乡镇居民在中国人口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例,并且大部分人都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或者接触过互联网。乡镇网络民主的政治参与研究是我国政治民主研究的重要部分,对我国政治民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文献综述
在20世界60年代,国外一些学者开始探讨新兴信息技术对人们的政治生活产生的影响,例如:录像民主、电子民主等等。
2016年、2017年及2018年1-6月公司营业收入增长幅度分别为28.25%、18.38%和14%,增速已经连续下滑两年,且幅度较大。从净利润的增速来看,2017年公司净利润增速有所上升,但2018年的净利润增速却出现下滑。2016年、2017年及2018年1-6月公司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0.5%、23.8%、19.8%。照这样的趋势来看,振威展览业务营收未来的成长性令人怀疑,未来其营收增速可能进一步下滑。
“网络民主”最早由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Mark Slouim(p.71)于1995年《网络民主——因特网和公共领域》一文中提出,他把网络民主界定为“网络民主为公民借助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公共领域加强和巩固民主的过程”〔1〕。1996年,美国学者Graeme Browning出版了《电子民主:运用因特网改革美国政治》〔2〕,他对于网络对于政治民主的作用表现出十分乐观积极的态度,认为网络政治所具有的直接性、快捷性、公开性会充分地促进民主自由。Tofflers夫妇在著作《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中表示,公民可以借助网络就公共问题直接向政府发表意见或投票表决,“半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将代替工业时代的代议制“间接民主”〔3〕。在国外对于网络民主的研究正在逐步迈向成熟,主要研究了互联网是如何影响甚至改变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民主,探讨了网络民主是会产生正面亦或是负面的影响以及如何使用网络推行政治民主〔4〕。相比之下,我国学术界对于网络民主的研究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对于网络民主对于政治参与的推进作用研究也较少。
根据相关文献以及实践调查,作者将“网络民主”一词在本文中的含义界定为:参与者以互联网为主体媒介,以网络空间为主要载体,以直接的政治信息了解、政治表达、参与决策等方式介入到政治生活当中的一种政治民主现象。网络民主的特性在于平民化、开放型、虚拟性、快捷性、无序性和低价值密度。网络民主克服了传统政治生活里的垄断、单向、集权等诸多局限,但同时也对现有政治秩序提出了挑战〔5〕。
设性别差异为x1,家庭收入x2,文化程度x3,居住地区x4,年龄分布x5,网络参政渗透程度为y,得到该模型系数和ANOVA表(如表4)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乡镇居民在中国人口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例,并且大部分人都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或者接触过互联网。乡镇网络民主的政治参与研究是我国政治民主研究的重要部分,其具体的理论意义如下:
该类维修集约范式维修程式的核心理念为“分级+定期”,采用日常维修和定期检修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开展大修、架修、年检、半年检、月检、日检等6个层级的维修活动,如表2所示。同时,根据不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线路、车型差异,6个层级的划分存在一定的差别。该种维修集约范式存在维修工作时间确定及维修工作时间集中性明显等特点。
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μ
1.目前国内关于乡镇网络民主的政治参与程度的研究比较有限,并且大多数是针对城市的研究。本文以某乡镇的实证调查数据为切入点,探究乡镇网络民主的政治参与情况,构建乡镇网络民主的政治参与程度的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分析乡镇居民的网络参政态度和行为以及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从而进一步探索其内在规律,丰富了关于乡镇网络民主的政治参与程度的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
(二)实践意义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1)不同性别的人口网络参政程度有巨大的差异。男性网络参政程度远大于女性;(2)家庭收入网络参政渗透程度成正比;(3)网络参政渗透水平与文化程度成正比;(4)居住地为城镇的人口网络参政程度远大于乡镇人口;(5)网络参政渗透水平与年龄成反比。
2.随着中国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乡镇居民逐渐开始围绕共同关心的社会热点话题,在网络平台上研讨政情、表达民意、针砭时弊。从乡镇居民个体而言,也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鼓舞乡镇居民对网络民主参政的热情,调动乡镇居民参政的积极性。
3.在网络时代,使用者的素养水平是网络民主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分析乡镇居民的网络参政态度、行为以及影响因素能为提高乡镇网络居民的网路素养提供思路。
所以,“不朽”并不意味着单纯的纪念或怀旧,而是意味着以“进化”为原则,主动地打破、革除旧文化的枷锁,自觉地推进、创造新文化的进程。“传统”之“常”并非凝固不变的,坚守传统也并非固执旧制。所谓进化的“传统”,是在积累和淘汰、吐故与纳新、复兴和创造中不断生成的。
三、研究方法
本文以S镇网络民主的政治参与程度为研究对象,对漳州市诏安县四都镇1000位年满18岁的民众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
对性别差异、家庭收入、文化程度、居住地区、年龄分布和网络参政渗透程度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得到其相关性。性别差异、家庭收入、文化程度、居住地区、年龄分布五个因素与网络参政渗透程度均呈正相关,分别为0.875,正向极强相关;0.771,正向强相关;0.832,正向极强相关;0.629,正向强相关;0.752,正向强相关。显著性水平均为0.000<0.01,故接受原假设,对该皮尔逊相关检验有效。按相关性排序:性别差异>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年龄分布>居住地区。
四、研究内容
(一)网络参政程度描述分析
基于问卷数据,得到S镇居民网络参政渗透统计表,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40%的乡镇居民都经常使用网络进行参政,其次较经常和很少使用网络参政人数各占20%,较少使用网络参政人数占比10%,一般和没有的人数各占5%。
表1 网络参政程度
(二)不同个人背景下的乡镇居民网络民主的政治参与情况的差异
1.本研究结合了以具有中国乡镇代表性的S镇为例,对乡镇网络民主的政治参与程度率进行探索性研究,设计和提供问卷调查数据,有助于为乡镇基层治理提供必要的原材料支持,挖掘网络民主建设对乡镇居民政治参与的正向影响,提升乡镇村民自治的效率,增强民主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
(三)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总体使用描述性研究,使用民意测验进行资料收集,抽样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和偶遇抽样,本次调查共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20份,回收率为52%。对资料的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应用到的分析方法为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和皮尔逊相关检验。
(四)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乡镇网络民主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参与的一种重要途径。发展乡镇基层民主,推进基层人民的政治参与是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保障。同时,乡镇基层民主也是保障乡镇政治、人文、经济的各发展的重要要素。在本文中,关于乡镇网络民主的政治参与程度的研究将会丰实乡镇数据开放等乡镇发展相关理论。
强大的师资力量是保证高校课程教学效果的前提,对于ESP课程来说尤其如此。双师型英语教师,是指既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知识,又熟悉掌握高职其他专业知识的教师。双师型英语教师,绝大部分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够更好地将任务教学法用于教学,按照“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有机联系起来”的要求,高效开展ESP课程。我国高职院校的现状是单纯英语专业教师占比过高,对其他专业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不足,而双师型英语教师占比较低,相对比较缺乏。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大力打造高职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
非标准化模型:
将系数标准化以后的到标准化模型:
T检验绝对值大于所需临界值,故t检验通过;ANOVA表中F值远大于临界值,故f检验通过。该模型有效。
SNCR工艺系统(图1)包括还原剂制备储存系统、还原剂计量稀释系统、还原剂分配系统和还原剂喷射系统。还原剂计量稀释系统包括稀释水系统和计量系统。
表2 ANOVA表
表3 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表
表4 模型系数和ANOVA表
五、小结
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了对性别差异、家庭收入、文化程度、居住地区、年龄分布五个因素对网络参政的影响强度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后得到的标准化模型 y=0.878x1+0.059x2+0.124x3+0.642x4+0.538x5。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网络参政程度与家庭收入、文化程度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性别、居住地区不同会造成明显差异。通过本研究的结论得到了影响乡镇网络民主政治参与程度的主要五因素,扩充了相关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用户如果忘记密码,可以使用注册的手机号找回密码。具体实现方式是通过给注册手机号发送验证码,输入验证码,再输入新密码的方式来找回密码。
〔参 考 文 献〕
〔1〕秦兰英.网络民主与现实民主之关系辨析〔J〕.惠州学院学报,2010,(05):49-51.
〔2〕郭小安.网络民主的概念界定及辨析〔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9,(03):24-31.
〔3〕阿尔温·托夫勒,海蒂·托夫勒.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6.
〔4〕郭小安.网络民主热的冷思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06):48-52.
〔5〕麦佶妍.网络民主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基于技术政治学的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1,(01):132-136.
中图分类号: D63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2234(2019)09— 0091— 03
收稿日期: 2019— 09— 12
作者简介: 吴晓惠(1990—),女,福建漳州人,2017级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治理民主化研究。
〔责任编辑: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