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有计划的调整_贫困地区论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有计划的调整_贫困地区论文

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更需计划调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地区论文,条件下论文,市场经济论文,经济发展论文,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如何加大宏观调节力度,帮助贫困地区经济顺利与市场接轨,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这是各级党委政府十分关注的一个课题,本文就此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进一步加强宏观计划调节,是贫困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贫困地区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历史的、社会的、自然的等因素影响,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差距越来越大。①从经济增长迅速看,“八五”期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其中中东部在16%以上,中西部仅为9%。在湖南省来看, 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而湘西自治州仅10%。②从绝对值差距来看,“八五”期末,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800元。就湖南省内来看,全省国内人均生产总值3459元,其中湘西自治州1938元。③从居民和农民收入水平来看。“八五”期末,全国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收入分别为3893元、1578元,就湖南省来看, 全省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069元、1425元。其中湘西自治州仅有3676元、810元。 ④从贫困面来看,全国现有7000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其中中西部为全国贫困县的86%。就湖南省来看,全省共有31个贫困县,其中中扶县10个,省扶县21个,贫困人口383万。湘西自治州8个县市全部为贫困县,其中中扶县3个、省扶县5个,贫困人口60万人,是全国18个贫困片之一。

导致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与发达地区和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贫困地区自身的自然条件、人文、历史、经济基础薄弱等因素影响,也有宏观政策的影响。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贫困地区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具体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1、从自身来看,思想观念滞后,经济基础薄弱, “瓶颈”制约严重,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贫困地区要发展市场经济有三个方面还很不适应:一是滞后的思想观念。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模式仍有很大的市场,小农经济思想仍然比较突出;经济中心意识不强,经济环境不宽松,改革难度大;生产经营粗放,与市场严重脱节。二是贫困地区经济由于刚刚起步,基础还十分薄弱,尤其是大型龙头骨干企业少,支柱产业力量薄弱,产业化建设还刚刚起步,产品不成规模,低档大众产品多,名优产品少,竞争力不强,更难以承受市场的大起大落造成的震荡。三是基础设施滞后,“瓶颈”制约严重。就湘西州来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交通不便、网络不全、等级很低、死角较多,全州还有50%以上的行政村未通公路。②电力和通讯建设滞后。全州电力十分紧张,丰枯矛盾十分突出。③人畜饮水困难,水利设施老化。全州尚有160多个村人畜饮水十分困难, 水利设施严重老化,河提毁坏十分严重。

2、从国家宏观政策来看, 也没有很好地兼顾到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建国以来,国家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采取了很多特殊政策和措施,对促进民族落后地区的经济起了很好的作用。但近几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体制的转换,民族地区原来享有的特殊政策有些被冲掉了,有些很难落实,新出台的一些政策又没有很好照顾到民族落后地区的特殊情况,例如:

①实行财税体制改革后,贫困地区财政日趋困难。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改革,以调整中央和地方分配关系,转换财政运行机制,确保中央财政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为目标,通过三年运行情况来看,对国家来说,这次改革是成功的。但这次改革没有很好兼顾贫困地区的特殊情况,使原有的一些发展民族经济的优惠政策已不复存在,比如,财税体制改革前,湘西州工业企业特别是卷烟工业企业可以享受国家税收减免政策。实行分税制后,不仅不能减免税收,还要给中央净上划一部分增值税和消费税,且每年不断增加。地方财力在财政总收入中呈下降趋势,由1994年改制前的38%降为33%。分税制改革使贫困地区本来就十分紧张的财政更加艰难。

②金融体制改革后,贫困地区资金日趋紧张。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国有银行实行了商业化经营。国有商业银行遵照《商业银行法》,全面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除去法定的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外,贷款比例一般只能达到70%。湘西州由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存款上不去,使贷款难以增加,企业资金相当紧张,严重影响生产经营。1996年,全州各项一般性存款人均1149元,比全省人均水平低1332元,只为全省人均水平的46.3%;按全省人均计算,全州存款总额将减少33.43亿元,按1:0.1存贷比例计算,则要减少贷款23.4亿元。1997年一季度,全州各项金融贷款余额52.47亿元,比年初仅增6000万元, 同上年同期相比少增0.32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余额37.85亿元, 比年初仅增加476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3个百分点。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化经营后,以投资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不愿在贫困地区投资,而且实贷权集中在上级主管行,贫困地区要新增贷款审批难度大、时间长,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很大的困难。

③固定资产项目投资体制改革后,贫困地区项目要进入国家和省里笼子难度更大。按照国家新的投资体制,对固定资产项目实行资本金制度,要求地方按33%的比例配套资本金,由于贫困地区财政十分困难,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弱,根本无法达到资本金制度的要求;而且,国家和省把投资重点向投资回收快、效益高的地区倾斜,“八五”期间,国家投资重点是东部,中西部较少;湖南省的投资重点在长沙、湘潭、株洲、岳阳、常德、衡阳等较发达地区,湘西自治州项目最少。贫困地区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投资项目本来就少,在新的投资体制下,项目要进入国家和省里笼子难度更大。

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进程,尽快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之中,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市场经济不承认也不会照顾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它必然按照自己的内在规律运行。因此,贫困地区要迅速发展经济,就必须进一步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要进一步强化市场观念,强化效益观念,强化投入产出观念,要从思想上和经济运行质量上以及政策上逼着自己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民族贫困地区仅靠自身的努力去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适应和融入市场经济体系是非常困难的,国家必须从区域协调发展和民族平等繁荣的战略高度出发,进一步加强宏观计划调节,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包括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优惠政策,从财税、信贷、项目投资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民族贫困地区努力跟上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缩小地区差距,实现民族经济的全面振兴。

二、国家和省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强宏观计划调节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缩小民族贫困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这既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事关民族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问题。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把正确处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问题明确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处理好的十二大关系之一。这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及李鹏总理对这个建议的说明,都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作为一条重要方针提了出来。党中央和国务院解决地区差距问题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民族地区的关怀,体现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愿望,是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

如何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方针政策,迅速发展民族贫困地区的经济,我认为关键是要进一步加强国家对贫困地区的宏观计划调节力度,要从财政、金融、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

1、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加大财政宏观调节和扶持力度。

1994年实行以“分税制”为主要内容的财税体制改革,从国家目标来讲,是必要的,三年来的运行情况也是成功的。但在实施新税制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十分薄弱的实际,要采取一系列灵活的优惠的财税政策增加民族贫困地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是对企业的税收政策要适当采取基数加因素的办法,允许对企业实行税收目标管理。贫困地区企业普遍规模小、档次低、效益差、亏损十分严重,平均负债率已高达80%以上,高出全国警戒线20多个百分点,企业生存问题是当今最突出的问题。烟酒类企业税率高、亏损大,必须靠返税补亏;高能耗企业由于电费上涨,盈利大户变成亏损大户。不可能对这些企业严格按税率和实现税足额征收,也不可能由财政进行返税补亏,财政根本返不起,因此,必须实事求是对企业采取基数加因素的征取办法,并采取政策解决历年来欠税消帐问题。

二是要逐步完善地方税收体系。要通过改革现有地方税种,开征新税种,实行费改税等手段进一步完善地方税体系,壮大地方税收规模。

三是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要缩小民族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就必须建立一套规范、科学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缩小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财力差距,进一步强化财政宏观调控能力。新的财政体制经过三年多的运行,初步形成了由体制补助和税收返还构成的转移支付体系,但还很不规范。要在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逐步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九五”期间,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要从财政增量中划分相当的比例,选择一些客观性、政策性因素实施过渡性转移支付办法,对民族贫困地区的财政补助数额要有较大幅度提高,重点缓解民族贫困地区财政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并调整和清理各种专款,将其纳入转移支付制度范围。

2、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政策性金融调节和扶持力度, 多渠道解决民族落后地区资金问题。

资金紧缺问题是民族贫困地区发展经济面临的重大问题,江泽民总书记在1997年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制定一些必要的鼓励性政策措施,吸引外商和东部发达地区资金更多地投入中西部。同时,注意对中西部地区加大政策性投资的力度和增加利用优惠贷款的份额,帮助这些地区更好地发展经济。”因此,国家和省要重点从四方面入手帮助贫困地区解决资金紧缺问题。

一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扶持力度。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应运而生,成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扶持落后产业和落后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区和部门差距,实行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工具。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作为融资的主体,对贫困地区要在着力盘活资金、狠抓存款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增加贷款规模。更要办好国家政策性银行,加大政策性金融扶持力度。尤其是农业发展银行在办理粮棉油等主要农业产品的收购、加工、储蓄和调销贷款,国家确定的扶贫贴息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以及国家确定的小型农、林、牧、水利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方面对贫困地区要增加贷款规模,加大扶持力度。

二是扩大民族贫困地区对外借款的规模。应把外国政府贷款、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投放的重点摆在民族贫困地区。

三是支持贫困地区企业上市融资。要积极帮助和支持贫困地区调整企业结构,发展企业集团,组建上市公司,开拓融资市场,从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缓解企业资金困难。

四是国家财政应减少在贫困地区发放的国债规模,尽量不从贫困地区抽资或少抽资。

3、深化项目投资体制改革,调整投资结构和布局, 加强东西合作,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建设投资。

一个地区的经济没有几个骨干项目的支撑是难以想象的。过去,国家对民族贫困地区固定资产项目投资远远少于发达地区,这是直接导致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后劲乏力的根本原因。要缩小地区差距,国家就必须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建设投资。一是要优先安排资源性开发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作好切实可行的近期、中期和长期规划,在实行资本金制度上对贫困地区进行较大幅度的优惠,优先安排这些项目的国内配套资金规模。二是调整加工工业的区域布局,引导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性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要制定产业调整政策,对这些产业和项目要采取东部适度限制、西部放宽的系列政策,如西部低税费,优先配套资金等方法引导加工型和劳动密集性产业从东部沿海向西部贫困地区转移,积极引导外商和东部企业到中西部建基地、建加工厂,把民族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发达地区的人才、资金、技术优势结合起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三是进一步扩大民族贫困地区的开放,延长内陆开放城市优惠政策的年限,放宽贫困地区的进出口限制和融资规模。四是要推行发达地区对口联系扶持贫困地区制度,加大干部交流力度。

标签:;  ;  ;  ;  ;  ;  ;  ;  ;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有计划的调整_贫困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