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燕
山东省蒙阴县计生妇保中心 276200
摘要:目的:分析孕妇发生早产的原因,并探讨对母儿的影响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 1月我院住院分娩的早产妇86例,随机选取同期分娩的足月产86例为对照组,早产妇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早产的临床因素比较分析。结果:胎膜早破、妊娠合并症、胎位异常是早产的危险因素,观察组的新生儿窒息、死亡、低体重儿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产是孕期多种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积极治疗孕期并发症,增加孕检次数和孕期卫生指导,合理用药是防止早产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早产;危险因素;防治
早产(premature delivery)是指妊娠满 28 周至 37 足周前而中断妊娠的分娩者[1]。引起早产的原因很多,但因为早产而降生的孩子死亡率较高,因此,防止早产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和提高新生儿素质的主要措施之一。本文对我院分娩的 86 例早产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发生早产的因素及对母儿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降低其发生率,减少对母儿的危害。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1 年 1 月~2014 年 1 月我院分娩发生早产86例,随机选取同期分娩的足月产86例,将其分为观察组(早产)86例和对照组(足月产)86例。其中单胎妊娠162例,双胎妊娠10例;初产妇126例,经产妇46例;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 25.6±2.3 岁。两组在单、双胎妊娠、产次、年龄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随机选择同期足月分娩 86 例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进行比较,并对早产的原因及对母婴的影响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观察组:86 例早产产妇中,自然早产 76 例,人工早产10例,有人工流产史25例(29.1%),平均年龄(26.4±4.5)岁,新生儿窒息10例(11.6%),新生儿死亡4例(4.6%),低体重儿35例(40.7%),母亲产后出血12例(13.9%)。同期足月分娩对照组86例,平均年龄(28.2±4.5)岁,有人工流产史26例(30.2%),新生儿窒息3例(3.4%),新生儿死亡1例(1.2%),低体重儿6例(6.9%),母亲产后出血4例(4.7%)。
2.2两组比较 早产与足月分娩相比在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低体重儿及母亲产后出血均有显著差异(P<0.01),不同孕龄早产对母亲影响无明显差异(P>0.05),在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死亡、低体重儿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讨论
早产按其原因可分为自然早产和人工早产,胎膜早破是自然早产的主要原因。我国早产占分娩总数的 5%~15%,约 15%早产儿于新生儿期死亡,近年来由于早产儿治疗学及监护手段的进步,其生存率明显提高,伤残率下降。国外学者建议将早产定义事件上限提前到妊娠 20 周[2]。因此,防止早产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和提高新生儿素质的主要措施之一。早产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早产除与产妇本身情况如年龄、身高、体重有关外,还与生育史、感染、产科并发症、合并症以及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有关,多为综合因素的结果[3],但胎膜早破、妊娠合并症、胎位异常是早产的危险因素。
胎膜早破可因感染、创伤、多胎、胎位不正、羊水过多等因 素引起。近年来研究发现感染是胎膜早破的主要原因。孕期生殖道感染、细菌及毒素可刺激局部的炎症反应,释放蛋白水解酶,使胎膜的组织变脆、损伤,胎膜损伤后,宫内压力降低,可诱发宫缩。另一方面,细菌及毒素刺激诱导前列腺素生成增加,诱发宫缩,造成早产。所以孕期要加强保健,注意卫生,防止外伤及胎位异常。胎膜早破主要危险是宫腔感染、胎儿窘迫、脐带脱垂等,以宫腔感染危害最大,可引起羊膜炎,甚至胎死宫内。对于胎膜早破者,应注意是否感染及积极预防。孕周<34周,无感染现象,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一般用青霉素类,尽量保胎至 34 周或积极治疗72 h,减少新生儿窒息。孕期>34周可保胎至36周以上。一旦有感染征象,即终止妊娠,同时应用广谱抗生素。孕期应积极防治胎膜早破,延长孕周,促胎肺成熟,降低早产率,提高早产的存活率。
产前检查对早产的影响有学者认为缺乏或不规范的产前检查可能会增加早产率[4],本组结果也显示,早产组的产前检查率明显低于足月产组。产前检查是孕期保健的重要手段,定期产前检查可发现妊娠过程存在问题,让孕妇掌握先兆早产的一些征兆,及时就诊及治疗,可降低早产率。因此要做好孕产期保健工作,提高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做到定期产前检查。对高危妊娠应加强监护和管理,及时适时治疗可降低早产的发生率。
本文结果资料显示,新生儿窒息、死亡、低体重儿的发生率在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其原因是早产儿出生体重低、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功能不完善所致。对产妇方面的影响,早产组虽不增加剖宫产率,但阴道手术助产率和产后出血率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原因与造成早产的病因有关。因此,早产对新生儿和产妇都存在危害,应加强对早产的认识,降低其发生率,减少其对母儿的危害。
参考文献
[1]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 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2.
[2]Mozurkewich E.Management of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 at term: 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Clin Obstet Gynecol,1999,42:749-756.
[3]李小毛,尹玉竹,杨越波,等.292例早产的临床因素分析.实用妇产科杂志,2001,17(2):107~108.
[4]Denisem,Main MD.The qidemiology of preterm birth.Clin Obstet Gynecol,1998,31(3):521
论文作者:李振燕
论文发表刊物:《卫生部公告》2015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5
标签:胎膜论文; 新生儿论文; 孕期论文; 产前论文; 发生率论文; 因素论文; 对照组论文; 《卫生部公告》2015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