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 创新 发展——“邓小平理论深入研究与展望”工作会议纪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议纪要论文,邓小平理论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2月21日—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邓小平理论研究室在北京召开了“邓小平理论深入研究与展望”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总结马列所邓小平理论研究室“九五”时期作为目标管理责任制学科取得的研究成果,讨论“十五”时期研究的重大课题和重要学术活动安排。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中共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开关厂的领导和部分专家、代表应邀出席了会议。
会议期间,与会学者交流了京内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地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工作重点,并就邓小平理论研究的现状、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和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展开了讨论。
一、邓小平理论研究的现状
作为写在中国共产党旗帜上的理论指南和第二次伟大的历史飞跃,邓小平理论的坚持和发展,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现代化建设、对于马克思主义乃至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与会学者在分析了国内近几年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成果后一致认为,理论界和学术界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对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方向是正确的,取得了重大成就,研究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是可观的,水平也是值得肯定的。对于这一理论本身的研究,对于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对于运用邓小平理论解决中国迫切的现实问题,对于研究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等等,也都有较大的成绩。这些都是理论界和学术界有目共睹的事实。
但与会学者也提出,目前,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存在着理论深度不够、研究视野狭隘、研究方法单一、研究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在认识上,还不能够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不能够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理论精髓,切实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存在着孤立、僵化、教条地去解释邓小平理论,甚至割裂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关系等错误倾向。这些倾向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是有害的,必须坚决反对。
与会学者指出,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邓小平理论研究工作,目前处于亟待深入的关头。从已经出版和发表的成果上看,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基础性研究,论著和文章往往从宏观上阐释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以及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思想,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但是这一“综合性”的研究还是比较肤浅的。第二个阶段是专题性研究,论著和文章通常能够就邓小平理论的某一方面进行专题研究,论证和阐释邓小平的思想观点,这比第一阶段深入了一步。第三阶段是难点和热点问题研究,论著和文章结合当前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重新研读邓小平理论原著,运用邓小平理论的原理和方法提出解决难点和热点问题的观点和建议,这一研究比较深入地理解了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较深切地体会到邓小平理论的高瞻远瞩和高屋建瓴,从而能够把邓小平理论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以上三个阶段所产生的论著和文章,虽然涵盖了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但更高一层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研究还不够,其中一些重大理论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有的学者指出,把邓小平理论研究引向深入,当前要注重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论证为什么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哪些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解决邓小平理论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怎样一脉相承的问题。这是将邓小平理论向前追溯的重大课题。有的学者指出,研究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这是研究邓小平理论向后延伸的重大课题。向前追溯和向后延伸,是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的需要。还有的学者认为,要研究当前在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特别是与难点和热点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这些理论问题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必须从理论上阐释清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现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邓小平理论的研究方法
与会学者认为,要把邓小平理论的研究推进到更深入的层次,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讲究科学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对此,学者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观点和建议:
1.文本研究。所谓文本研究,主要是原著研究,熟读和吃透邓小平理论原著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有学者在发言中认为,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从文章分类汇编——专题深入研究——进一步联系实际应用的几个阶段。现在整个研究又到了必须深入的关头,需要埋下头来,重新回到原著文本上去,仔细地、反复地研读《邓小平文选》等相关原著,从中领会原著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实质,产生新的认识和体会。只有这样,才能分析和应对实践中出现的理论问题,从而更好地把握邓小平理论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
2.实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鲜明特色,也是他们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因此,学者们认为,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既要深入原著又不能局囿于原著,应该防止研究上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倾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进行理论深入、另一方面,进行实践检验,抓住现实中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到具体实践中去寻找答案、调查研究、检验理论、升华理论,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道路。
3.比较研究。与会学者认为,比较研究的方法也是研究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方法。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既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具有一脉相承性,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因此,他们既具有共同点,又具有不同点,将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进行比较、与毛泽东思想进行比较,是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和政治任务,在比较中才能认清他们之间的辩证统一和继承发展的关系。此外,还要与国内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进行比较,邓小平理论是正确的就不怕比较、不怕辩驳,在比较中才能更加坚定对邓小平理论的信念,在比较中才能吸收借鉴其他社会思潮的合理成分,促进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在进行比较研究中,要注意不能脱离必要的历史条件去做抽象的比较和肤浅的对比,而要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使命去分析对比才能得出科学的认识。
与会学者强调,邓小平理论研究工作者在从事研究工作中,除了运用具体的科学的方法外,还要特别重视研究的学风。江泽民同志在谈到目前形势和任务时,依据实事求是的基本思想,提出了“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学风,即必须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就把理论、方法和作风统一了起来,既要求理论工作者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更要求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难点、热点和前沿问题,为中央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例证。
为此,与会学者们提出,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科学的态度。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的体系,研究科学的体系更需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首先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研读原著,真正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思路和精神实质。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不怕辩驳,要在实践中科学地论证邓小平理论的真理性。
2.正确的方向。有的学者指出,在理论界、学术界有一种倾向,认为搞现实政治问题不是学问,是跟风,因此不愿意过多涉足现实问题,而对中央在一些重大现实问题的决策上,未能及时从理论上回应。这种非政治化、非意识形态化的倾向值得注意,在现实中,理论和学术不可能完全中立,没有这种方向的学术最终也会倒向某种方向,因此,不跟风但要跟方向。邓小平理论是党的旗帜和理论指南、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思想武器,不讲政治、不高举这个旗帜、不与中央保持一致,这一理论的研究都是无法保持正确的方向的。
3.务实的作风。有的学者提到了邓小平理论研究中重理论、轻实践,重文本、轻实证的问题,强调研究邓小平理论应当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邓小平在创立这一理论时的务实作风,把握这一理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今后的研究中,注意在理论本身的研究基础上关注现实前沿问题。
4.创新的精神。有的学者提出,邓小平是在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总结国际共运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教训的基础上,以其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才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因此,这个理论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就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它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不断遇到新问题、新挑战,而解决这些新问题、新挑战就要求学习和发挥邓小平理论的创新精神,不固步自封、不因循守旧,敢于突破本本的束缚,在创新中坚持、在创新中发展,才能保持邓小平理论的强大生命力。
三、当前邓小平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难点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邓小平理论必须着眼于当代中国的实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当前,在邓小平理论研究的前沿领域存在着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
1.在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方面。有一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理论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许多基本原理,而使之不属于马克思主义,或不是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国内外不仅“左”的方面有这种看法,右的方面也有这种看法,这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很大的疑问。对此,与会学者认为,从历史的经验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历来善于从马克思主义内部制造矛盾,然后利用矛盾攻讦马克思主义。比如,①他们从青年马克思和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之间,制造对立,任意夸大二者之间的差异;②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系制造历史辩证法和自然辩证法的对立;③从马克思在成熟资本主义条件下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下制造十月革命“原罪说”;④从毛泽东、邓小平基于中国特定条件的理论独创性上制造其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民粹主义”说等等。要搞清楚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就要①从不同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入手;②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国情入手;③从各个国别不同的发展阶段入手;④从马克思主义反映的社会发展规律本身所决定的不同入手;⑤从原理与具体策略、方法逻辑层次的不同入手去分析对比,尤其是不能局限于马克思原著中的只言片语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想法,而要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灵魂中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才能将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辩证统一、继承发展的关系搞清楚。
2.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方面。有观点认为,邓小平理论属于策略性的具体政策方法,而不属于哲学和逻辑结构层次上的科学体系。对此,与会学者认为,这是对邓小平理论孤立的而不是完整准确的理解的表现。作为科学的体系,邓小平理论有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基石,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观点,从而形成了从时代背景、理论基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从基本原理、实践纲领到一系列重要范畴及规律的相辅相成的体系。这些都在逻辑结构上相互关联,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体系。理论界已经对这个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虽有大同、但也有不小的差异,对理论体系的阐释不统一甚至有模糊、堆砌的现象。看起来这其中仍是一个研究方法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对此进一步深化,形成对科学体系较为统一的认识。
3.在邓小平理论的方法论方面。有观点不重视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性特点,在研究方法上过于局限在邓小平原著的理论研究上,抓住只言片语、不敢突破,不注重新的历史条件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对本来以着重关注现实的、前沿的问题为特色的邓小平理论研究也出现了教条和僵化的倾向。对此,与会学者认为,从毛泽东到邓小平都是坚决反对僵化地教条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作为具有高度实践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邓小平理论,发展和创新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应当把握邓小平理论实事求是的活的灵魂,把研究理论问题与研究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推动理论的新发展,这是邓小平理论内在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4.在邓小平理论的实践形式方面。与会学者强调了研究邓小平理论实践形式和前沿问题的重要性。实践的研究虽然变化快,研究起来不容易,但无论在理论上存在多少争论,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却是举世公认的,把这些实践形式加以总结,无论是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发展都纳入我们的视野内加以研究,更能从实践的角度去验证理论、发展理论。在这方面,理论界也做了不少工作,要继续加紧研究和总结。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就要关注当前现实中的重大前沿问题。比如,去年中央提出的“三个代表”、“四个如何认识”、以及最近的“以德治国”等观点,其中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与工人阶级的关系、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德”的层次与“治”的涵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之外是否还应加上政治文明等问题还存在不少争论。对此,理论界应有敏感性,抓紧跟踪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声音,这是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要求。
此外,当前现实前沿问题中还存在一系列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比如,贫富分化与共同富裕的关系问题、国有企业改革进退问题、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关系问题、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问题、西方价值观冲击与文化建设问题、党的建设与反腐败问题、入世与防范风险问题、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影响问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存相处问题、邓小平理论策略与战略的运用问题等等,都是需要理论界、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学者们不应回避这些问题,应尽快从新角度、新领域深入研究。
四、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创新是邓小平理论的生命力。邓小平理论是在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本身同样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继承、丰富和创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确立以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坚持既继承又发展,取得了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对这些新的理论观点和新的实践进行总结,对于今后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作为邓小平理论研究新的领域和新的增长点、作为“十五”期间的重中之重,现在理论界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种重要性和紧迫性。
同时,也有同志提出,对于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必须深入研究,这是我国改革和开放向纵深发展的需要。但要注意不能一哄而上、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而应该结合实践中的紧迫问题,科学地把握第三代领导集体思想的精神实质。
鉴于对这一课题重要性的统一认识和专家的理性建议,多数同志认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事关邓小平理论本身的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因此,必须立即着手研究,要扎扎实实,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目前,应注重资料的收集和专题论文的写作,争取先出阶段性成果。各研究基地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或站在原理和体系的高度阐发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或以专题研究的方式深入具体的有优势的领域,在研究的过程中,进行纵向和横向联合,尽快使这个研究领域科学、健康地发展起来。
五、关于学科建设的发展思路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启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就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到十五大时,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旗帜。与此同时,20年来,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也与时俱进,取得了许多重大的学术成果,形成了有较高素质的、一定规模的研究队伍。如何在学科建设领域继续提高,以及今后的发展思路是什么的问题,也成为与会学者讨论的重点之一。
经过讨论,与会同志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这一领域的学科建设:
1.明确邓小平理论研究的历史使命。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结合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发展起来的。它的中国性、实践性和当代性决定了这一理论是立足中国的、实事求是的和着眼于现实的,是要回答中国的现实问题和指出未来方向的。这就要求理论工作者在研究理论原理的基础上,应更多关注现实、关注前沿,用实践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向前看,这是理论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2.大力扶持。作为党的理论旗帜,这一研究领域的地位应该是摆在首位的。但如果领导关心不够、管理上重视不够,这一理论的研究就不可能达到较高的水平。实践证明,“九五”期间,社科院马列所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之所以取得了较好成绩,就是在院、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双重领导下,在院科研局列入目标管理责任制重点学科的情况下取得的。今后这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理应得到各级领导的继续重视和扶植,而且应进一步加大扶持的力度。
3.各具特色。目前全国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地共有6个,加上地方研究力量,邓小平理论研究学科整体力量是比较强的,但也要求各基地合理配置资源、发挥各自优势、避免重复建设,形成各自的特色。社科院的专家和学者提出要以国家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站在理论原理和科学体系的高度去把握和研究邓小平理论及其实践与发展;中央党校的专家提出了与党校教学相结合、与当前理论宣传相结合,按照中央对党校的性质和要求,强调创造性运用、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思路;教育部的专家提出从教育系统实际出发,一手抓研究提高、一手抓普及宣传,推动学校邓小平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普及;中央文献研究室的专家提出发挥文献研究室的资料收集和编辑优势,在研究好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思想的基础上,做好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思想的研究,加强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创新的研究力度。同时,各基地强调了京内外、国内外同行增进交流的必要性,也肯定了刊物交流、人员交往、聘请客座研究员、进行课题项目合作、召开学术研讨会和工作交流会等形式。与会学者认为,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将有力地推动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深入,是这一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
4.培养人才。与会同志强调了学科建设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各基地普遍存在人员短缺、资金短缺的问题,一方面希望在人员配备和资金扶持上继续加大力度、一方面提出对现有青年人才要加强培养和锻炼。
5.加强调研。与会同志提出,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要关注当代中国现实问题、了解社会前沿课题,就需要研究人员深入生产生活第一线,了解基层群众想法、看法,掌握第一手资料,只有这样,才有充实的发言权。各基地在选点调研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重视,但因资金、人力、时间等问题,还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6.加强宣传。与会同志提出,邓小平理论不同于其他学问之处在于其高度的政治性,即使是搞学问做研究,也不能不讲政治,不能不负起研究和宣传的责任。针对现实前沿中邓小平理论研究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理论工作者要表达意见、发出声音,不仅写大部头专著,也要写快速专递文章,扩大学科的影响。同时还应当注意形式的多样性、关注群众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方式,不要沉溺于高深晦涩,而要争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才是真学问、真水平,才能为群众所理解、所认可。
会议期间,社科院马列所邓小平理论研究室的调研基地北京开关厂也派人到会,介绍了近年“北开”企业转制、创办职工恳谈会、安置下岗工人、解决职工住房困难等方面的情况,确定双方继续合作,就新时期工人阶级的地位、作用等问题展开合作研究的意向。同时提出在已有城市调研基地基础上,再寻找农村调研基地的任务。随着调研基地的落实,将对本学科建设起到进一步的促进作用。
与会学者最后一致认为,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起到了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也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探索了新道路。理论战线上的研究人员对这一理论的研究、阐发和宣传负有重大历史使命,并已经做出了较大贡献,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在今后的研究中,将继续保持理论本身深入研究的同时,加大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度,着眼现实和前沿、着眼继承和丰富,特别是加强对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的研究,把邓小平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孙应帅、张剑执笔,赵智奎审稿)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邓小平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中国学者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时政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