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科学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科学管理论文,市场经济论文,劳动力市场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论述了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制度的弊、端产生这些弊端的原因,及其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制度的区别和特征,阐明了劳动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迫切性以及科学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 市场经济,劳动力市场,需方管理,供方管理,中介管理
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流动和交流的场所。它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需关系,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劳动力市场的建立,改变了过去那种单纯运用行政手段进行社会劳动力分配的状况,从根本上解决了国家、企业和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地位问题,国家成为市场运行的监管者、协调者和服务者,企业和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是平等的主体,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分别拥有择业和用人的自主权。对劳动力资源实行市场配置,有利于更好地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力市场的提出,是我国劳动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
劳动力市场具有调节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配置和组合的功能。但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这种功能实现的方式是不同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的流动完全受市场支配,带有很大盲目性。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克服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提供了可能。但是,实现这种可能,必须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科学管理,从而使劳动力流动和交流科学而有秩序地进行。
我国原有的劳动制度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不少缺陷和毛病,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就业方面,长期实行国家无条件统包统配制度,就业渠道越来越窄,管理越来越死,就业矛盾随着劳动力的迅速增多变得越来越严重。如近几年出现的“盲流”,就是农民的就业愿望长期得不到实现的一种逆发现象,它一度给城市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第二,在用工方面,长期实行单一的固定工制度。不可否认,固定工制度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固定工制度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一是固定过死,基本只进不出,使企业和职工双方都缺乏相互选择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难以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调整劳动力的数量和构成,也难以择优录用,需要的人进不来,不需要的人出不去,造成企业人员多而生产效率低。二是一次分配定终身,劳动者难以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的志趣、特长选择工作单位和职业,也难以随着本人智力、体力的变化适时作职业转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使用。三是企业包得过多,职工生老病死全由企业负责,而且一包到底,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四是造成职工对企业的依附,形成劳动力“单位所有”、“部门所有”,阻碍了社会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五是形成了“铁饭碗”的观念,助长了一些人的依赖心理和懒惰思想,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第三,在劳动计划管理体制方面,集中过多统得过死,企业缺少必要的用工和分配自主权。表现在:一是指令性指标过多,对地方、部门特别是对企业管得过死。企业无论是招用固定工,还是招用合同制工人、临时工,都必须在国家计划范围之内,层层报批劳动指标;工资也由国家直接管到企业,甚至管到“人头”。这样,企业在用工和分配方面缺少自主权和机动余地。二是单纯依靠行政办法管理,忽视经济调节手段。国家用行政办法下达和控制劳动计划指标,而且用职工人数核定工资总额,按“人头数”控制“钱数”。这种“大锅饭”的管理体制和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的管理方法,造成计划指标与企业经营成果、经济效益脱节,使企业缺少认真贯彻执行劳动计划,节约使用劳动力的内在动力,也影响按劳分配原则的贯彻落实。三是计划指标有脱离实际的现象,难以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最突出的表现是,一方面,企业存在大量的富余人员,人浮于事,对这些人劳动计划都予以承认;另一方面,企业急需的劳动力往往没有或不能及时得到劳动计划指标,只好大量使用计划外用工。
第四,在人事制度方面,“国家干部”缺乏科学分类,管理权限过分集中,用管理党政干部的单一模式管理所有干部,使人事管理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五,在招工方面,缺乏严格的考核,有的甚至没有经过考核也录用了。企业内招和子女顶替成为普遍行为,致使职工素质下降,而且形成了复杂的亲友关系网,给企业劳动管理带来很多麻烦。
上述弊端的结果是:企业基本没有用工的自主权;不能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充分利用,不利于发挥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加剧了行业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利于产业结构的灵活调整;滋长平均主义思想,不能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限制劳动者的自由择业权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改革劳动体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有:(1)在城镇,把就业的统包统配改为多渠道就业。 即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2)举办劳动服务公司,把直接组织就业和管理培训、 介绍就业结合起来。(3)从1986年起, 在国有企业中推行了凡招用新工一律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办法。按规定,以后企业用工要向社会公开招收,择优录用。劳动者进入企业要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合同制工人的工资待遇、劳保福利与企业固定工保持同等水平。(4 )兴办了各种各样的劳动力市场。这些改革措施,为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劳动力市场的初级形态。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正在蓬勃兴起,主要表现在:(1 )就业市场初具规模。各级劳动部门所属的职业介绍所构成了就业市场上的经营主体。各种类型的就业培训中心、职业学校也遍及城镇,为活跃就业市场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创造了条件。(2 )劳务市场充满活力并已初具轮廓。以各类劳动服务公司为代表的劳务市场上的组织机构已分布在全国城镇,并逐步向乡村延伸,形成了一个组织和管理社会劳动力的网络。如家庭劳务服务公司、劳务承包公司、搬家公司、翻译公司等。(3 )各种劳动力的中介服务机构不断出现,如技术咨询公司、信息交流中心等。(4)合作市场日益受到重视。在一些大城市, 不同类型的专业劳务合作公司开始涌现,各种形式的劳务合作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劳务合作形式和市场框架。这些事实表明,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已经起步,并具有一定规模。
但从整体来看,目前劳动力市场依然处于发育的初期,各地区、各行业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还存在不少问题。在市场主体确立方面,劳动者择业仍然受到身份、所有制的限制,劳动力流动受到政策、体制因素的制约,限制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用工制度的改革虽已起步,但企业经营者的用工自主权仍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国有企业还没有完全实现自主用人,企业的富余人员还不能交给社会安置,而且仍要接收一定数量的统配人员;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没有建立起社会性的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目前,社会保障仍停留在企业保障阶段,未能跳出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办社会的老圈子。社会保障的保险待遇多由企业直接支付,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企业背着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社会保障的沉重包袱,无法真正转变经营机制,走向市场,这种状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悖。在管理方面,劳动力市场管理体制和管理法规还不健全。我国各级政府的劳动人事部门是进行劳动力市场管理的行政机构,但管理手段相对滞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方式。另外,在劳动力市场上因为无法可依而产生的混乱现象也相当严重。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劳动制度还没有真正脱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同时,新旧体制间的摩擦给劳动力流动带来的障碍,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发育。
要改变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必须在目前劳动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真正实现劳动力管理社会化,建立一个健全的劳动力市场。
(一)劳动力市场的需方管理
对劳动力市场需方的管理,就是要改革传统的劳动人事制度,建立一套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的劳动人事制度。
1.改革劳动计划体制
我国的劳动计划体制应从现在以职工人数计划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工资计划为主的新体制上来。国家对全民所有制企业可以工人数与产值、利润、上缴税利等指标挂钩进行控制;对其他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人数应实行指导性计划;对一些集体企业的职工人数则应完全实行市场调节;对行政和非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职工人数应按编制进行控制。这样,既能避免劳动力市场需方盲目用人,又能避免劳动力市场供方的盲目流动。在劳动力市场上,用人单位必须利用价值规律、供求关系来调节劳动力的流动,必须根据社会平均劳动力价格及生产经营状况调节分配和用人数量。
2.改革固定用工制度
在劳动制度改革中,已经赋予企业辞退违纪职工的权力,加上企业破产法的实施,固定工也有了重新待业的可能,这在事实上开始动摇了固定工制度的基础。但不能认为这种改革就到顶了,因为企业人浮于事,劳动效率低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因此,必须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做到:
(1)结合横向经济的发展,开展技术工人交流。
(2)逐步改革复转军人和技术学校毕业生统包统配制度。
(3)坚决把企业的富余人员撤下来。 在劳动力市场社会调节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应鼓励企业开办第三产业,自行消化;也可以在企业之间自行协商交流。这些条件具备后,富余人员自然会进入市场调节的轨道。
(4)扩大企业辞退职工的权利,由辞退少数违纪职工, 逐步扩大到可辞退生产不需要的富余人员。
(5)赋予职工辞职的权利。职工辞职后, 可以通过市场调节重新就业。
3.改革干部制度
近几年,我国干部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但这些改革基本上是局部的,从完善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来讲,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人才交流工作。以人才交流中心为网络, 有计划地通过市场进行人才流动;运用工资等经济杠杆和政策法律手段,引导人才的合理流向;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交流。
(2)改革大中专毕业生的分配制度。国家不再包分配, 由用人单位直接与学校联系,或由有关单位推荐,各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直接见面,相互选择,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把好干部队伍“入口”关,做好干部的聘用工作。 国有企业可根据工作需要,在干部编制内自行聘用本单位职工为干部,也可从社会上聘用干部,但必须有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增人指标。各地区、各部门因新建、扩建或其它情况需要补充新干部,由同级人事部门或主管部门提出具体计划逐级上报省人事局,经省政府批准后,由省人事局下达增干指标,方可聘用。任何单位和部门都不得搞计划外聘干部,凡不按规定聘用的人员,均不予承认,不能享受干部待遇,银行和财政部门拒绝发给工资及其他费用。通过这些规定及措施,企业在聘用干部时有章可循,增强统一性,避免随意性。此外,在聘用干部上坚持“公开招考,择优录用”的原则。对应聘人员的政治表现、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和文化专业知识进行全面考核,择优聘用。坚持这一原则,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任人唯亲”和“重才轻德”的倾向,而且可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4)有步骤地改革干部制度。变终身制为任期制, 变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可采用聘用合同制、任期制、目标责任制、聘任制等多种形式。特别是企业的干部制度,其厂长、经理一般应通过招标、招聘选拔,不宜再由上级委派。这样既有利于劳动力市场需方选择人才,也有利于劳动力市场供方的平等竞争。
(5)对现有的干部队伍实行分类管理。打破“干部”身份界限, 干什么叫什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行公务员制度;事业单位的人员实行聘任制;企业人员实行劳动人事统管等。
4.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新的工资制度
分配制度的改革,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要根据企业改革进度和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逐步建立起市场机制决定工资水平、企业自主分配、政府监督调控的工资体制。
5.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障
通过国家立法,建立起覆盖城镇所有职工、费用负担和待遇标准合理、基金统一调剂使用、社会化管理程度较高的社会保障体系。当然,社会保险水平要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重点要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和失业医疗保险制度,为劳动力市场的良性运行创造条件。
6.建立完备的劳动法律体系,把劳动力市场纳入法制化轨道
加强劳动法制建设是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重要保证。有了完备的劳动法律体系,就可以充分发挥法律手段调整劳动关系的作用。
7.加强统计工作和信息管理工作
加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管理和统计工作,增强劳动力市场宏观预测、综合分析的能力,使劳动力市场有序地、正常地运作下去。
(二)劳动力市场的供方管理
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方管理,是为了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控制劳动力的盲目流动。
1.全面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我国劳动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的比例很大,高中以上文件水平所占的比例很小。这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全面提高劳动力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水平,可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制订教育、科技开发计划以及人才开发计划,通过学校、函授、刊授、广播、电视、自学考试等方式培训劳动力,逐步提高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劳动力比例,增加脑力劳动者在社会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例,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同时,应通过法律和政策手段,明确规定只有受过教育和培训的人员才准予就业,以提高就业者的本领。
2.实行市场调节为主,合理控制劳动力的流动
对一般劳动力的流动,应当以市场调节为主,让他们自由进入劳动力市场,允许他们自由择业。对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管理人员的流动,可利用市场机制调节,但在宏观上应予以控制。各有关部门应切实做好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通过组织调配、招聘等方式,疏通渠道,调剂人才余缺,赋予他们合理流动的自由,鼓励他们向急需人才的行业和单位流动,以改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结构。国家只在必要时通过行政或立法等手段对人员流动中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予以纠正。对于党政机关干部的流动应当以计划调节为主,一般不宜借助市场调节机制。对于农村富余的劳动力,应当引导他们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道路转移。通过发展乡镇企业等办法,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并解决其就业问题。对于城市居民尤其是失业人员,要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个人的择业意向,把自身条件与企业的用人要求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本领,多形式、多渠道地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3.运用各种调节手段引导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劳动力可以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予以调节。就经济手段而言,除了工资、奖金、津贴之外,还有个人所得税等等,这些都可以用来调节劳动力的流动,以达到劳动力市场供方的有效管理。
(三)劳动力市场的中介管理
劳动力市场的中介管理,是指对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即劳动力调节机构的管理。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大体有:
1.管理型中介机构
主要是指由各级政府劳动部门组成的劳动力管理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劳动力管理机构。政府劳动力管理机构应由过去直接下达指令性劳动力分配指标,转为主要通过法律、法令、法规来调节劳动力交换。企事业单位的劳动力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劳动力需求预测,编制劳动力需求计划,做好劳动力内部调配以及劳动力招收和输出等工作。
2.服务型中介机构
主要是指各级政府机构附设的劳动交流机构。它的主要职责是调节、吞吐社会劳动力,为企事业与劳动者牵线搭桥,提供相互选择的机会;并做好劳动力流动方面的预测,协调劳动力流动计划的实施,介绍待业青年就业,培训需要流动的劳动力。
3.经营型中介机构
主要指各机关、企业、事业以及社会团体,为了安置本单位职工的待业子女就业而开办的经营性机构。这类机构形式多样,但主要是从事第三产业。它除了继续承担安置单位职工、待业子女以及单位多余人员的任务外,还要努力创造条件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这些中介机构的设置及其功能、作用的发挥,是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条件。为此应当强调国家劳动人事机构的导向职能,弱化其指令性分配职能。同时,应当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调节劳动力流动的专门机构,以实现劳动力管理的科学化、社会化。
本文1995年7月收到。
On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Labor Market under
Market Economy
Chu Keyi
Abstract The paper first gives an account of thedisadvantages of the labor system under the condition ofplanned economy and the causes underlying such disadvantages ,and then dwells up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aid systemand the system under market economy.The conclusion drawn bythe author points to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reform onlabor system and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the labor market.
Key words market economy, labor market, demandant management,supplier management,intermediate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