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开放带动湖南工业发展战略_经济论文

实施开放带动湖南工业发展战略_经济论文

实施开放带动战略 加速湖南工业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湖南论文,工业发展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湖南是内陆农业大省和工业弱省,要改变相对落后的面貌,逐步建设成经济强省,必须加速工业发展,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从哪里入手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是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思路和措施。

一、主要思路

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是湖南省工业向高水平、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进工业对外开放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以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起点嫁接改造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重点,以培育一批支柱行业、优势企业和拳头产品为主线,以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效益为目标,突出重点,扶优扶强,形成优势,加速对工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全方位推进工业对外开放,促进湖南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根据这个要求,湖南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要把握一条主线,确立两大目标,建立三个体系,实施四大战略。

1.把握一条主线

湖面工业对外开放要突出重点,瞄准目标,紧紧围绕“九五”《振兴湖南工业技术改造规划》确定的5大支柱产业,100家重点企业,40种(类)拳头产品,坚持“三改一加强”,调整开放策略,高起点嫁接改造国有企业,努力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2.确立两大目标

一是改革目标,即体制上与国际接轨的目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实现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和宏观调控方式与国际经济接轨。二是发展目标,即工业对外开放的目标。总目标是:到本世纪末,把湖南工业初步建设成为外向型与内向型相结合,以外向型为主的经济格局,促进湖南由工业弱省和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具体目标是:按照“九五”计划关于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2%以上的要求,工业的国际、省际依存度达到70%以上。工业产品出口销售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例,“九五”末达到20%以上;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占全省出口额的30%以上。冶金、机电、建材、化工、食品5大行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成为带动工业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40种(类)拳头产品,经过培植和开发,成为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的骨干产品。全省主要工业技术装备和骨干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水平。

3.建立三个体系

一是建立和完善工业对外开放的生产体系。(1)突出抓好省工业出口基地建设。按照巩固完善一批工业出口创汇基地,扶持壮大一批新基地,培植发展一批后续基地的原则,重点建设好依托资源优势,布局比较合理,创汇能力较强的出口生产基地。(2)培植出口创汇拳头产品。充分发挥我省在冶金、烟草、苎麻、陶瓷等行业的优势,培育一批年出口创汇过1000万、5000万、1亿美元的出口创汇拳头产品。(3)积极扶持出口骨干企业。对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生产经营企业,在煤、电、油、运、资金以及税收、海关、商检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优先安排。

二是建立和完善工业对外开放的市场营销体系。巩固发展港澳、日本、美国、欧共体、东盟、独联体以及东欧六个传统出口市场,在进一步提高湖南省工业产品市场占有份额的同时,积极开拓东南亚、中东等市场,建立广泛的销售网络。巩固和充实一批资信好,有经济能力的工业企业代理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充分利用现有企业在境外的销售渠道,并通过境外办厂采取SKD、CKD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建立新的销售渠道。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到境外开设贸易机构或举办非贸易企业,将经营触角延伸到国际市场,实现国外生产,国外销售。制定鼓励营销人员进行开拓性推销的政策和措施,利用国际惯例吸引客户和代理商。

三是建立和完善对外开放的招商引资体系。(1)摸清资本输出国的产业情况和资本输出动向,采取不同措施,有针对性地吸引外资。重点吸引华人比例高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资金及美、日、德等发达国家资金。(2)强化产业政策导向,引导外资投向支柱产业、 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规划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大项目,采用合资合作,独资经营,“三来一补”、BOT、BOO、BOOT、产权转让、租赁、整体招商等多种形式,吸引和鼓励外商投资我省工业企业。(3)利用湖南省农副产品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优势去吸引国外资金和技术,加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4)重点推出一批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企业集团和大中型企业与国外大公司、大财团进行合资合作和嫁接改造。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主力军,大规模、高起点招商引资,共同培育和发展我省工业开放的龙头。(5)让出部分价格需求弹性高和替代性大、长期依赖进口的商品市场,吸引国外资金和技术。

4.实施四大战略

一是集团化战略。选择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以拳头产品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以企业自愿为原则,加上政府引导和政策推动,通过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改制、兼并、联合、控股、参股、收购等多种途径和形式,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籍企业集团,力争到2000年全省形成一批年产值达30~100亿元的工业“航空母舰”, 成为湖南工业对外开放的骨干和主力。积极组建以母子公司为主体,通过投资及生产经营协作等多种形式,以产权为主要纽带,组成经济联合体。着力建设一批以出口生产企业为龙头,集贸易、科研、金融为一体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集团或股份联营公司。与此同时,授予更多的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企业集团以进出口自营权,逐步形成一批类似欧美产业跨国公司的以产业为龙头的工(农、技)贸结合的外向型企业集团,让他们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增强企业集团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

二是国际化战略。实行国际化战略的内涵主要是:实行全方位开放,要素配置国际化,市场国际化,生产经营国际化。在区域开放上,既向国内沿海和中西部地区开放,也向世界各国和地区开放;在产业开放上,既鼓励外商投资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为主的能源原材料工业,也允许外商投资食品、纺织、造纸、机电为重点的加工工业。改变资金、技术、原料、劳动力、土地等要素配置单纯靠国内循环的状况,建立国际大循环的机制,实现要素配置国际化。依托国际、国内、省内三个市场,以国际市场为先导,国内市场为主体,省内市场为基础,组织和安排企业生产经营,形成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相统一的全方位开放的市场格局。充分利用境内境外资本、技术、信息和市场份额,采取购买、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在国外设立生产经营企业,就地组织生产、经营、销售,减少流通环节,扩大国际市场占有份额。以港澳台及“两东”为依托,借船出海,发展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股票、债券等形式,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

三是高新技术战略。实行高新技术战略要坚持三项原则:坚持技术引进与科技开发相结合,近期以引进为主,重在消化、吸收和创新;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推动工业产业升级;坚持发展和应用高新技术与规模经营相结合,促进工业发展上规模和技术上水平。把湖南省工业的发展始终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通过传统产业高新技术改造,提高现有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的经济技术关联度,促进工业产业的升级换代。充分挖掘省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大中型企业科技开发潜力,发挥其优势,加快高新技术成果向生产领域转化,形成相对集中的生产规模和新的产业优势。在项目安排上,重点选择那些对工业发展推动大,市场竞争力强,见效快的高新技术重大项目,集中力量协同攻关,重点突破。选择冶金、机电、建材、石化、食品等支柱产业及其骨干企业重点应用当代高新技术成果,实行高起点配套改造。对轻工、军工、纺织、医药等四大传统行业的重点企业,实行重点扶持、高起点嫁接改造,争夺国内国际市场,带动全行业发展。

四是名牌产品战略。力争用3—5年时间培植和发展200 个左右的湖南工业名牌产品。主要突出三个层次:一是大力支持5 大支柱产业的产品创名牌,走向国际市场,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大力扶持轻工、军工、纺织、医药等传统产业的产品创名牌。三是大力支持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创名牌。对技术含量高的产业产品,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尽快形成拳头,带动地区和行业发展。要瞄准同类产品的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以同行业竞争对象作为赶超对象,努力提高在全国同行业的位次。建立名牌产品的激励机制,在资金、能源、运输、自营进出口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强市场保护,严厉打击假冒名牌的违法犯罪行为。

二、主要措施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形成开放带动工业发展的共识。一是破除内陆意识,树立全方位开放的观念。二是破除小农意识,树立现代市场观念,要把企业的发展置于生产、经营、市场国际化的背景下,千方百计提高工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三是破除吃亏意识,树立让利以取利的观念。四是破除自满意识,树立竞争求发展的观念。五是破除消极无为意识,树立开放带动工业发展的信心。

第二,高起点嫁接改造,促进工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到本世纪末,全省要推出三分之一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高起点嫁接改造,形成一批真正能在国内外市场站得住、打得开、有竞争力的支柱行业;造就一批带动系数大、能上规模、竞争能力强的优势企业;创造一批真正能在国内外市场站得住、叫得响、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坚持高起点、高技术、高水平,瞄准国际市场,跟踪国际先进技术,着力于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开发一批高规模、高标准的高新技术产品。坚持引进技术与引进管理、引进机制相结合,按照国际惯例进行规范化企业管理,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采取整体嫁接、单项嫁接、产权、厂房租赁、企业债券、发行股票等多种形式,特别是要敢于拿出一些最好的项目、最好的企业与外商合资。立足培育大集团、大公司,形成规模优势,狠抓大项目引进,大力促进省内大中型企业与国外大公司、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的合作改造。同时,鼓励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搞跨国经营,促进省支柱产业、优势企业和拳头产品走向国际化。

第三,改善硬软环境,营造工业对外开放的良好氛围。重点加强交通、电力、水利、通信等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接待条件,加强城市交通及城市供水、环保、体育、卫生、娱乐等城市公用设施建设。

同时,要着重抓好“三个软环境”。一是建立安全保障环境,确保外商的人身安全、资产安全和收益安全。二是建立政策法规环境,包括建立和完善保护性法规和鼓励性法规。三是建立综合服务环境,为企业投资者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服务。

第四,坚持以质取胜,增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要重点抓好三个一批,促进两个达到。即:提高一批重点产品的实物质量,促进一批企业质量管理上水平,宣传一批质量管理先进典型。国有大中型企业产品出厂合格率达到100%; 重点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的采标率达到50%以上。企业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以提高质量、提高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政府要引导企业贯彻GB/T19000—ISO9000族标准,开展质量体系认证,建立健全企 业质量保证体系,提高质量水平。要加强对重大设备的监理工作,实行对重大设备的设计、采购、制造、安装一条龙监控。要发挥质量管理协会、消费者协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形成良好的质量舆论环境。

第五,加强规划与引导,强化政府在工业开放中的宏观管理。一是在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建立专门的境外情报收集、调查、咨询机构,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建立高容量开放型信息库,特别要重点汇集国际各跨国公司的情报。二是加强规划。根据省对外开放的总体部署,制定企业出口和引资的政策方向和具体领域,确定不同的开放方向与策略,防止企业各自为战,损害国家整体利益。三是协同企业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项目评估工作。特别是要做好技术、市场、经济等方面评估。防止省内企业为争客户、争市场竞相压低谈判条件。四是加强对来湘投资者资信状况及其以实物和无形资产入资时质量和价值的评估鉴定工作,防止资信不清、以次充好、虚报价格。五是加强专题调查研究,及时调查和处理合资合作及进出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六是协调经贸、工商、税务、海关、银行、审计、商检等有关部门做好合资合作的监督工作,改变过去各部门分兵把守、各管一段、自成体系的状况,做到管理网络化。对投资不到位、抽逃转移资本、偷漏骗税行为快速有力地制止。

第六,培养外向型人才,造就一支适应企业对外开放需要的骨干队伍。一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完善人才市场,做到人尽其用。建立跨世纪外向型人才信息库,为培养跨世纪人才提供后备力量。二是搞好管理人员的培训,实行外培与自培相结合,普及对外开放的有关知识,扩大受教育覆盖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三是提高外经贸业务人员的素质。分期分批地对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的经贸业务人员培训,提高对外经贸的水平。四是搞好外语培训。五是组织外向型企业中方人员进行交流,提高谈判水平和技巧。通过多种途径,造就一批工业企业外向型人才,为工业对外开放积蓄和准备后备力量。

标签:;  ;  

实施开放带动湖南工业发展战略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