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与革命圣地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圣地论文,瀑布论文,壶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在考察黄龙山林场以后,于当晚7时许到达宜川县。
宜川县多山,触目皆是岭峦。乡镇村落散布在山沟中,很难发现。宜川县城位于一个比较开阔的山沟中,房前屋后都是山岭,有一条小河从宜川县城中自西向东横穿而过。查了一下地图,此河名叫仕望河,最后注入黄河,是黄河中游一条比较小的支流。街道依山就势,房屋错落有致,显得甚为整洁。由于依山傍河,小城中空气甚为清新,使人倍感山区的好处。
6月20日上午,县里安排我们去考察黄河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在宜川县城以东约30公里的地方,有柏油公路可通。公路沿仕望河左岸而行,由于今年天旱,河水不多,然而却很清澈,且有山溪常见的特点。公路路面甚好,显然是出于旅游的需要,汽车沿着弯弯曲曲的公路,差不多用了1个小时的时间才到了壶口瀑布。
现代地理学家将黄河分为上、中、下三段,从内蒙托克托县河口镇到河南郑州桃花峪,被称作黄河中游。黄河中游大部分是黄土和沙漠地带,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黄河下游的泥沙,主要来自黄河中游地区。在从宜川县城到壶口公路两旁的山上,可以清楚地看见黄色的裸地,那是弃耕的坡地,最容易出现水土流失。因此,在黄河中游退耕还林还草,是减少水土流失的最根本出路。
这里的黄河是自北向南流,当黄河进入陕西宜川县和山西吉县以后,两岸均出现了石头山。在宜川县境内有海拔1196米的黄龙山,在吉县内有海拔1122米的龙门山,黄河被两岸的石头山所束, 水势变得十分湍急,从而形成了黄河最危险的河段。
黄河的急流段是从壶口开始的。在壶口河道上有一断裂层,当河水从断层上跌落下来以后,发出隆隆的震耳声,对面说话都无法听清楚。那上下翻滚的浪花,有如神龙翻江倒海,那晶莹的云雾,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五光十彩,这奇妙的景观,令人迷惑陶醉。
壶口瀑布,这是晚近地理学家的称呼,在古代壶口被称作孟门或龙门口。神话故事《山海经》把壶口称作孟门,把壶口两岸的石山称作孟门山。《淮南子》记载说,孟门湍急的水道,系大禹治水时所开凿。这当然是不可信的,其实从壶口瀑布到龙门的水道,是黄河之水长期冲刷的结果,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
从壶口到龙门的湍急水道,总长约50余公里,不仅舟楫不通,就连善游的鱼儿,也无法在这里栖息繁殖。于是古代人便编造了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尔雅》记载说,鱼出巩穴三个月以后,即逆水上游至龙门,能跳过龙门者变作龙,跳不过龙门者,则等待第二年重跳。鱼是黄河鱼类中最善于游泳的一种。到了唐代,鱼跳龙门改作鲤鱼跳龙门。唐朝皇帝姓李,李与鲤音同,因此,在唐朝鲤鱼最受尊崇。于是,在唐代便出现了鲤鱼跳龙门的传说。
如果说古代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完全是子虚乌有的神话。近年在这里却出现了比鲤鱼跳龙门更为神奇的现实。先是台湾同胞柯受良为了庆贺香港回归,驾驶小汽车飞越壶口瀑布,创造了人间神话。再是1999年,山西吉县的探险青年朱朝辉,为了庆贺澳门回归,又驾驶两轮摩托车,再次飞越黄河壶口瀑布。龙门一跃,朱朝辉与柯受良并列,饮誉海内外。
滔滔的黄河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汹涌的壶口瀑布,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象征着中华民族顽强不屈、永往直前。每个到过壶口瀑布的人,都会被这惊人的壮观景象所激动,焕发出无穷无尽的力量。
考察完壶口瀑布,“地主”又安排我们去拜谒宝塔山。
延安是革命圣地,是许多人向往的地方。6月20日下午, 考察组一行由宜川县到达延安下榻于凤凰迎宾楼。
汽车在进入延安市区以后,一直沿延河而行,得以看到延河桥和宝塔山。延河桥和宝塔山,是延安革命胜地的标志。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年代,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在此高举抗日的大旗,领导了抗日战争。
延安古称延州、延郡,以延河得名。延河发源于靖边县东南的白于山,全长256公里。延河古称濯筋水, 相传尸毗王割取身上的皮肉去喂飞鸽,然后到延河中去濯洗筋骨,因而延河又称濯筋河。这则佛教故事当然是不可信的,不过群众根据佛教传说去命名河流,则是不多见的。在金代,濯筋河改作濯巾河,即洗濯头巾的河流,已完全失去了佛教故事的本义。
延安位于南川河与延河相会之处,四周环山,是一处平敞的盆地。延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最初称作延州,始于西魏时期(535—556),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07)改为延安郡, 于是延安这个名字得以保留下来。据明弘治《延安府志》,最初的延安城在今城东五里许,在北宋时期修筑了新城——即现在的延安城。
北宋是延安城的大发展时期,由于这里地近西夏,成为重要的边防重镇,延安的许多城池都是建于此时。司马光曾到过这里,作诗云:暮烟凝塞上,堆火落天涯。塞、堆都属于边境上的军防工程。自北宋以来,延安一直是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重镇,因此,修筑了许多军城,有的在山上,有的在山下,被当地人称作五花莲城。其中有一座城在宝塔山上,为范仲淹所筑。
宝塔山本称嘉岭山,宝塔山是晚近出现的名字,来源于当地的俗称。在宋仁宗时代,范仲淹以户部郎中的身份出镇延州。他到了延州以后,在嘉岭山上修城池、凿水井,作为抵御西夏的要塞。范仲淹很重视教育,在嘉岭山上创建了嘉岭书院。范仲淹还大书“嘉岭山”3个大字, 令人凿刻于山石之上,每个字均高3.68米,宽3.37米,至今犹存,字迹清楚,是宝塔山上重要的古迹。宝塔山上最著名的古迹,是唐代始筑的宝塔,被当地人称作延安的象征。据研究考证,此塔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88),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重建,金世宗大定九年(1169)局部维修,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1608)又加修葺。这是一座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塔中有楼梯可登顶,站在塔上,可以俯视整个延安市区,在军事上可作祇望塔。估计此塔的修建,特别是宋代的重建、金代和明代的修葺,都与军事有关。延安宝塔是陕北著名的古迹,保存比较完整。因此,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报道,延安宝塔近年出现了倾斜,倾斜的原因与宝塔山下窑洞增多有关。延安的居民有爱打窑洞的习惯。在延安杨家岭,枣园,可以看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住过的窑洞。窑洞的特点是冬暖夏凉。据测定,当冬天室外气温为零下10度左右的时候,窑洞内气温为零上10度,室内室外相差20度。夏天室外气温为30度时,窑洞内气温为15度~20度,室内室外相差10~15度。
宝塔山地近延安市区,又是风景旅游点,因此,附近的居民竞相在此打窑洞。据统计宝塔山上的窑洞,约有100多处。 打窑洞对宝塔山的环境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其一是破坏山上的森林植被,打窑洞时为了运土运料和施工,在洞口附近的林木要一律砍掉,使洞口附近没有障碍物,其结果是导致对森林植被的大破坏;其二是容易引发山体的塌陷和滑坡,当宝塔山下到处是窑洞的时候,就等于把宝塔山从下面掏空,用群众的话来说,是破坏了宝塔山的地脉。特别是窑洞年久失修废弃以后,由于无人管理,窑洞很容易倒坍塌。在去宝塔山盘山公路的旁边,即可以看到废弃的窑洞。
虽然目前宝塔的倾斜不很明显,但是如果长此以往发展下去,宝塔很容易倒塌。古代佛塔倒塌的事件屡有发生,我们必须保持警惕。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制止在宝塔山下打窑洞,对已废弃的窑洞要赶紧回填,尽量动员窑洞中的居民离开窑洞。这既是保护宝塔山上的许多重要文物,也是保护宝塔山的生态环境,有关部门必须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