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中英语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阅读理解能力是衡量一个人外语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阅读也是他们摄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言教学的重要部分,课文教学更是整个高中教学的重点;改革后的广东省2007年、2008年新高考试题上的语言材料都以语篇为单位呈现,这说明语篇意识、语篇把握能力越来越是高考测试的重点。如何上好阅读课是英语教学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文将探讨如何加强语篇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语篇教学
在语言研究的历史中,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在语言行为的运作中,意义总是和情景有很高的相关性,意义归根到底是由情景决定的。另外,在任何特定情景中发生的语言行为都是以语篇(discourse)为基本表现形式。哈理斯(Z,S,Hassis)(1963)指出:“语言并非是一些杂乱无章的词句,而是由连贯的篇章形式表现出来的。”语篇指的是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一次交际过程中由一系列连续的句子或话段构成的语言整体。从形式上看,语篇是一个按照语言系统构成的复合语言符号;从功能上看,它相当于一种交际行为。语篇教学是相对于以词汇和句子结构为中心的教学而言的,所谓语篇教学就是在教学中从宏观角度出发,将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这就是说,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章中孤立词、句的分析层次上,而应从语篇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结合语言运用的环境把语用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等传授给学生。
加强语篇教学,有利于改变以往重语法,轻意义;重语句,轻篇章的做法,形成以语篇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只有在阅读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语篇教学,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这一复杂的心理认识过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加强语篇教学的探索
1.抓住话题,调出内存
构成语篇的一个先决条件是要有明确的意义中心,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即是话题。话题是纲,纲举目张。抓住话题,才能调出内存——大脑中的背景知识和经验;才能对所读文章的内容进行积极主动的预求性阅读。
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阅读理解有两种图式。语言图式和知识图式。知识图式(schemata)是指用背景知识去理解读物的信息,也就是用读者头脑里的知识去理解、消化、吸收读物的内容。阅读时,往往由于文章涉及的专业知识超过了学生的知识范畴而导致理解的困难。因此,在语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考虑学生的英语程度外,还要充分考虑学生是否具备所读材料所必需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抓住话题,激活背景知识。如NSEFC B2 Unit 2 The Olympic Games,可设计这样的导读形式:
(1)show students the Olympic Games Flag and talk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Olympic Games,the games,famous athletes,the spirit of the Games etc.
(2)Pre-reading discussion:
①How many events are there for the Summer and Winter Olympics?
②When and where will the next Olympic Games be held?
③Why do so .many countries want to host the Olympic Games?
通过这样的导读,既引导学生抓住话题,激活背景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符合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2.定位语篇,把握文脉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和各种衔接手段以把握文脉,所谓文脉,即是语篇的框架结构,也是文章的组织形式。抓住文脉,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语篇的含义,抓住其要点。
(1)从宏观角度正确把握文章的事实,为理解全文奠定基础。如:NSEFC B2 Unit 2 The Olympic Games中设计了这样的阅读活动:Discuss in groups of four,complete this diagram which show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Olympics.
通过上面的训练,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事实,概括语篇的中心意思,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路,又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2)从微观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语篇分析。
①首先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
叙述一个话题,总是少不了某些与之相关词语。如本单元“The Olympics Games”是围绕games,stadium,gymnasium,athlete,take part in,medal,spirit等词展开的。共同出现在语篇中的词语交织出语篇的脉络或“纹理”。抓住这些关键词语,揣摩它们之间的语义联系,是把握文脉的最简单可行的方法。
②要注意语篇中指代、替代、重复等修辞手段,它们是语篇衔接的手段,也是把握文脉的重要线索。高考阅读理解中经常出现这类题目:What does it refer to?该形式考查的就是指代关系。
③要注意关联词在语篇中的纽带作用。
关联词包括并列连词、从属连词及起连接作用的单词或短语,如:
1.表示个人观点:in my opinion,as far as I am concerned,in short,to tell the truth,...
2.表示解释、说明:that is to say,in other words,in fact,as a matter of fact,...
3.表示时间、顺序:as soon as,at the same time,later,finally...,for one thing,for another; on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 firstly,secondly,...
4.表示递进、强调:besides,in addition,what is more,worse still,to make things worse,moreover,...
5.表示并列、选择:both...and,as well as,neither...nor,either...or,not only...but also,...
6.表示转折、对比:however,in spite of,otherwise,while,but,although,though,nevertheless,...
7.表示因果关系:therefore,as a result,because,because of,on account of,for the sake of,thus,owing to,...
8.表示举例:for instance,for example,take...for example,such as,like,and so on,as follows...
这些起语篇纽带作用的关联词在NSEFC各模块各单元中不断呈现,可帮助学生在阅读课文过程中准确把握文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人物的情感变化,准确把握文脉。如NSEFC B2 Unit 2 The Olympic Games课文“An Interview”中设置了这样的情景:两千年前的希腊作家Pausanias通过时空隧道来到中国,采访现代的奥运会,让我们了解古今奥运的异同。领会Pausanias在采访过程的情感变化:upset→amazed→proud→happy是学生准确把握文脉的关键,因为作者正是通过Pausanias “upset,amazed”的心情来反衬古今奥运差距之大;“happy”的心情来来说明奥运精神的永恒。
3.重建语篇,形成技能
在语篇教学过程中,着眼语篇,精心设计阅读活动,如:true or false questions; questions and answers; pair work; fill in the charts; group discussion等,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和意义加以分析,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由局部到整体,从而培养学生在语篇层次上的词句理解、归纳概括、推理判断等阅读理解能力。在学生理解和吸收语篇的整体内容并注意了语言结构的前提下,教师应从“用”的角度精心设计重建语篇的活动,如:复述大意;改写、缩写、扩写等方式,进而就与语篇相关的话题做角色扮演;辩论、采访讨论与命题发言或命题作文等。在整个重建语篇的过程中,始终关注语篇知识和目标语言的运用,逐步形成语言技能。
4.多维互动,培养能力
实现真正的互动性课堂教学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保证。威尔斯(Wells,G.1981:46-47)指出“语言的互动是一种合作的活动”。真正的互动中信息走向是多维的,即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学生,从个体到群体,从个体到个体,从群体到群体等。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多维互动交际情景,让学生交流、分享、运用已有的语篇图式,对信息作各种合理的处理和加工,并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通过真实的交流,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实现语言的创造和阅读理解能力的真正提高。
三、结束语
阅读教学是整个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在语篇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可以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维的互动,应将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培养阅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以语篇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