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博物馆的社会大课堂作用路径探讨论文_林文

民族博物馆的社会大课堂作用路径探讨论文_林文

——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为例

林文(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海淀区,北京,100081)

[摘要]:社会大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实践空间。作为资源单位,民族博物馆在多元文化教育方面扮有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要充分发挥其资源作用有赖于志愿者团队的建设、数字博物馆的搭建与“迎进来走出去”发展思路的落地。

[关键词]:民族博物馆 社会大课堂 多元文化教育

社会大课堂概念的提出是教育界一大创新。《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强调要完善社会大课堂建设机制,要求中小学校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课时在社会大课堂完成。这不仅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也正视了社会资源在教育中能够扮演的重要角色。

社会大课堂的“社会”是相较校园而言的。校园是学习的传统空间,却并非唯一知识习得之处。走出校园,还有更广阔的学习天地。一个“大”字将社会课堂的丰富性体现出来。北京市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涵盖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图书馆、名人故居、企业、工厂、农园等,如此广阔的社会资源空间和包罗万象的资源单位,均为“课堂”二字服务,都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与实践空间。“开发社会大课堂资源的意义和最大的价值,在于引导教师和学生真正从基于教科书的教与学走向基于资源的教与学;对课程资源进行重新定位和认识,使课程由狭变广、由静转动;课程不再只是学科的总和,而是学科、儿童、生活、社会的有机整合”[ 张梅. 社会大课堂教学策略初探[J]. 北京教育,2010(12):11]。

一.社会大课堂背景下民族博物馆的意义

中国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民族无论大小,均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与风俗,共同构成了丰富的中华民族多元文化。随着交通的逐步发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与深入,对多元文化的了解与接纳不仅对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和谐统一意义重大,更对学生建立多元化思维、包容平等的心态以及对不同于自身的文化产生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理解具有极大作用。

然而不得不承认,现有教育体制下多元文化教育是相缺乏的环节,学生在课堂上仅能蜻蜓点水地接触到些许民族文化知识的浮光掠影。我馆是以全国56个民族的文物为主要收藏、展示和研究对象的民族学专业博物馆,所收藏展示的民族文化是通过系统发掘整理、高度提炼、去粗存精留下的,是代表性很强的民族文化资源,极具教育价值。因此,寻找到合适的作用路径来最大程度发挥其教育功能显得十分必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民族博物馆的作用路径

2006年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确定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确定为“北京市海淀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海淀区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2010年又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授予的“北京市校外教育先进集体”称号,常年为中小学生提供免费、安全的活动场所,本着服务学生的原则,积极参与搭建连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桥梁。作为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我馆应当如何为校外教育做好服务是值得长期思考与实践的问题。在今后的相关工作中,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

(一)加强志愿者团队建设

志愿者的讲解能使静态的展品鲜活生动起来,社会大课堂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志愿者团队的参与同奉献。我馆有一支优秀的志愿者团队,他们均为全校遴选出来的各族优秀学子,是开展各类活动的有效保障。多年来,志愿者团队不仅身在馆内接待中小学生参观团体,还多次前往大中小学校园开展民族文化传播活动。同时,针对学生不同的理解力水平,我馆仍需不断完善中小学生版的讲解词,培训志愿者更生动形象、简单易懂地为中小学生提供讲解服务。

(二)打造数字化博物馆平台

网络是现阶段平衡各地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绝佳手段。因此,作为实体博物馆的重要补充,加强民族博物馆信息化数字化平台建设十分必要。我馆已于2015年加入谷歌艺术计划,利用谷歌的强大技术支持和平台,向全球进行中英双语民族文化线上展览。同时,我馆官网上也加入了大量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成果,精选馆藏高清图片策划主题展,实现穿越时空举办永不落幕的展览,借助现代化网络技术将民族博物馆与民族文化带给更多无法亲临现场的学生,使他们能够通过网络虚拟访问,参观展览,参与互动。

(三)迎进来走出去

作为大课堂资源单位,一方面我馆要把学生迎进来,加强与学校合作开发课程与活动,更好地与课堂教学结合,甚至邀请老师们来博物馆现场上课,为课堂教学提供新思路。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各自特点选择相应内容与活动形式。小学生可侧重多动手多比较,而中学生则应侧重多思辨多探究。还要兼顾多样性原则,尽可能多地开发丰富多样的活动体系。对小学生可采取菜单型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设计与参观紧密结合的任务单、寻宝图等增强参观目的性与趣味性。而对中学生则可以采用协作型、研究型的活动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并能带着问题进行研究探寻。

另一方面,我馆还应当积极走出去主动寻找更大的受众传播民族文化。本着这样的理念,我馆老师带领志愿者团队设计编纂完成《中华民族全家福》系列图书及光盘,并开发出“民族文字我来写”、“民族歌曲我来唱”、“民族舞蹈我来跳”、“民族手工我来做”等融音乐、舞蹈、手工等为一体的配套课程,进入小学校园为学生上民族文化课程,深受校方及学生欢迎。

社会大课堂的出现,提升了社会资源利用率,满足了学生的兴趣与需求,顺应了教育改革的方向,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生动课堂,弥补了实践生活的缺失,使他们得以走出校园,吸收知识养份,输出所学所得,有利于他们全面发展,增强实践意识,提高创新精神。作为多元文化的重要校外教育场所,民族博物馆在充分开发利用自身资源,更好服务社会大课堂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 宋才发.民族博物馆研究[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11

[3] 吕文清. 融通校内外教育完善学生素质结构[N].光明日报. 2009-08-05(11)

[4] 刘煜. 社会大课堂教育模式新探[J].中国教育学刊,2013(12):11

论文作者:林文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10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5

标签:;  ;  ;  ;  ;  ;  ;  ;  

民族博物馆的社会大课堂作用路径探讨论文_林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