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口走出生态危机的土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口论文,生态论文,危机论文,土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半以上的草原生态破坏严重
我国有草原总面积3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1.25%,曾几何时,我国北方地区的五大草原曾被比喻为我国的“绿色长城”,是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绿色屏障。因其面积广阔,草原的生态保护效能甚至超过森林,在北方干旱、半干旱的生态脆弱区,对于防止土壤退化、聚集水资源、防止沙尘暴起着关键的作用。甚至直到本世纪上半叶,内蒙古北部草原,还是一个水草肥美,生物繁多的地区,我国著名林学家董正钧在其著作《居延海》中有过这样的描述:“湖滨密生芦苇,入秋芦花飞舞,宛若柳絮。马牛驼群,随处可遇。鹅翔天际,鸭浮绿波,碧水青天,马嘶雁鸣,缀以芦草风声,真不知为天上人间。”
但是,自七八十年代以来,50%以上的草原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以内蒙古为例,目前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面积已经达到972万公顷;另外,自然状态下的草原恶劣区域还有603万公顷,合计为1575万公顷,占内蒙古草原总面积的38%,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4%。肥美的草原不见了,很多七八岁以下的牧民孩子从小没有喝过牛奶。代之而来的是被称为“地球癌症”的荒漠化及其引起的沙尘暴。
中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65亿美元,占全球荒漠化经济损失的15%,是世界上的荒漠化面积大国。我国受荒漠化影响的省市区已达18个,整个“三北”地区共有12块沙地和沙漠,它们已联成一片,构成了万里三北风沙带,总受灾人口约5000万,其中中国北方地区的荒漠化问题尤为严重,1991年北京也被内罗毕国际荒漠化防治会议列为“沙漠化边缘城市”。
把土地上超载的人口迁出去
毋庸置疑,生态环境恶化是造成荒漠化的根本原因,而生态环境恶化除了有气候变迁的自然原因以外,人口及其行为对北方生态环境脆弱带的压力的不断增大,则我国北方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首要社会因素。整个北方地域,在唐代人口约几百万,明清和民国时期,由于大规模的移民和屯垦戍边,人口急速增加,解放后50年,北方地区的人口更加快速增长,目前已经达到8700万,90%聚居在河套、湖岸和地下水丰富的自然条件相对良好的绿洲上,由于人口负荷大,人类活动不加以控制,开发技术水平低,出现了普遍的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超薄平面种植、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问题,据统计研究,上述各种人类活动在荒漠化中所起的作用分别为:过度垦殖占25.4%,过度放牧占25.3%,过度采樵(包括采药)占31.8%,水资源不当利用占9%,其他占8.5%。北方地区与荒漠化相联系的另一个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这不仅在当地造成土壤退化、土地产出率降低,还很可能终将导致黄河断流,其后果将是整个北方地区成为沙尘暴肆虐的、了无人烟的不毛荒漠。
由此可以看出,解决北方地区人口负荷过大、改变当地人口的生产、生活方式是缓解北方地区生态危机,控制和治理荒漠化的首要任务。“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只有在实施“生态移民”基础上才能实现。而这些地区的农牧民也有着搬迁的强烈愿望,用当地百姓的话说:“如果政府不帮助我们搬迁,我们自己逃荒要饭也得往外走。”
据调查,目前内蒙古全区还有80多万人口处于贫困状态,其中20万人生活在干旱缺水、土地退化的偏远山区、沙区,这些人口实际上已经成为了荒漠地区的“生态难民”。内蒙古政府已经决定在今后的10年间对这20万人口进行生态移民。陕西省从1998年起实施移民异地开发,目前已搬迁8.25万生境恶劣区贫困人口,同时在新移民区进行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以稳定移民的生产生活。山区、沙区人口相对稠密的甘肃省目前已有57万农牧民异地移民。甘肃省在河西走廊开发建设了12处规模较大的移民基地,新开发土地20万亩,但是仍然还有将近100万的生态脆弱区贫困人口有待移民。荒漠化不仅是中国的生态灾难,在美国西部,荒漠化问题也很严重,美国西部国土的30%以上属于干旱、半干旱荒漠区,由于生境条件的限制,美国采取了疏解人口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天然降水建设国家公园、荒漠保护区和荒漠旅游区,使生态环境得到自然恢复。由此可见,进行生态移民,减少荒漠地区的人口负荷在中外荒漠生态治理中概莫能外。
迁出人口还要打破行政界限
通过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移民工作开展状况可以看出,北方荒漠区的所在地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了生态移民对控制荒漠化、改善荒漠区人口贫困状况的重要意义,也尽其所能建设了一定量的移民基地,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但是,由于受行政区划的限制,北方各省、自治区只能在本辖区内考虑移民的去向,结果是人口更多地向人口负荷已经很大、土地已经很少了的绿洲聚集,虽然暂时减轻了荒漠化地区的人口生态压力,但是却给绿洲地区施加了更大的压力。新移民基地的过度开发有可能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使整个区域的整体生态水平下降,造成荒漠化的南侵。同时,由于生产要素的严重短缺和移民文化素质较低,目前的生态移民仍然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索取仍然很大,移民收入也非常有限,因此还是很难走出“贫困——生态恶化——人口素质低——发展缓慢”的怪圈。
荒漠化是一个全球问题,在中国至少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因此,必须跳出荒漠化的地域限制去研究荒漠化,用开放思维和办法解决荒漠地区人口负荷过大问题,建议国家像重视三峡移民一样重视北方荒漠地区生态移民问题。针对荒漠化的移民工作应该打破行政界限,在全国的地域范围内进行规划;应针对不同地区与荒漠区的地域生态联系,制定相应的移民、人口流动支撑体系;同时生态移民应该与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生态环境建设、国民教育同步进行。
首先进行“三北”荒漠化地区的人口生态承载力研究,在此基础上确定所需移民的规模,同时严格测算当地(省内或自治区内)绿洲、城镇可容纳的移民数量,据此设立当地的移民基地。对于北京、天津、河北省部分地区等荒漠化治理的直接收益区,本着权力义务均等和当地的生态条件,重点设立荒漠化移民接受基地,承担移民的就业、产业转型和教育义务。
其次,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广东、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放开户籍管制,同时面向“三北”地区建立劳动力流动信息系统,进行就业培训,引导荒漠化地区劳动力适应全国性的就业市场。
同时,在内地设立专门针对荒漠化地区受教育水平较低的青少年农牧业人口的教育机构,使之完成义务教育乃至高中教育或职业教育,进行教育移民。
制定如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生产要素向“三北”地区流动,改变当地产业结构,提高工业化水平,从而提高当地绿洲对来自荒漠地区移民的承受力。
最后,加强“三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建设,通过城市化实现生态脆弱区人口的自动转移。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