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初中后教育结构研究_普通高中论文

浙江省初中后教育结构研究_普通高中论文

浙江省初中后教育结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省论文,初中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阶段教育既是中等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高中后教育的前继阶段。它肩负着为各行各业输送大量有理想、有较高文化素养、有一定从业能力的劳动者的任务,也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专门人才而开发生源的重任。因此,高中阶段教育就必然存在着一个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身结构的问题,否则将影响区域性的教育程度合理构成。

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并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涵义也应有相应的发展,即不仅仅指正规的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教育,也包括接纳高中阶段年龄段青年的全部非正规学历培训与教育在内。因此,本文采用了“初中后教育”这一提法。

一、浙江省教育程度结构的变化趋势分析

一个区域内的阶段性教育结构受制于该区域内的教育程度结构。

所谓教育程度结构(亦称教育的水平结构或层次结构),是指受教育者由于接受教育的年限不同,相应的受教育内容的多寡与深浅不同而形成不同层次的构成状况。它对社会劳动力的素质结构和人才的层次结构有着重大影响。教育的程度结构,受到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需求结构模式,是最基本的因素。因此,分析区域教育程度结构的变化趋势,其基本依据可具体化为:①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状况;③城镇人口比重;④各级教育程度的相互影响。根据对 111个国家的统计分析结果,可将表征不同教育程度结构优势形态的参考指标归纳成表1。

以此为参照,我们可对影响本省教育程度结构的参照指标作逐一分析。

表1 表征教育程度结构优势形态的主要参考指标

人均国民生产农业产值城镇人口

类型 总值(美元)比重(%) 比重(%)

低等程度优势结构 <500>35 <25

初等程度优势结构 500-1000 35-20

25-40

初中程度优势结构 1000-4000 21-10

40-60

高中程度优势结构 >4000<10 >60

各级教育入学率(%)

类型 小学

中学 大学

低等程度优势结构 <85<20

2左右

初等程度优势结构 >85<60 <5

初中程度优势结构 >95<90<25

高中程度优势结构 >99>90>25

1.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程度结构的影响。

由表2所示统计数据,可判定按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 本省的教育程度结构正处于初中程度优势型状态。如果“九五”期间继续保持“八五”经济发展势头的话,则到下世纪初,可望逐步转入高中程度优势型结构。

表2 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

单位: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国民收入

年份全省 浙东北浙西南 全省

浙东北 浙西南

19901978

2629 1330

171722811159

19912310

3038 1567

201026431373

19922850

3885 2003

250033551758

19933940

5431 2954

3567 --

19946149

8438 6523

5550

2.浙江省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状况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产业结构体系中,第一产业比重与教育程度的主体成份高低明显地呈负相关。表3显示,浙江省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 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这表示本省的教育程度应相应地表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目前,已进入初中程度优势型结构区间,并正显示出逐步向高中程度优势型演进的态势。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情况也同样反映了这一点:“八五”期间,二、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分别上升了5个和2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与中学入学率相关最密切;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则与大学入学率和中学入学率都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0和0.83。因此,按照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状况,我省的教育结构正处于初中程度优势型状态,并可望向高中程度优势型结构逐渐演进。

表3 浙江省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单位(%)

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劳动力就业结构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0 26.9 48.624.5 53.2 29.8 17.0

1991 24.9 50.125.0 53.0 29.9 17.1

1992 21.5 53.525.0 52.3 29.6 18.1

1993 18.7 57.723.6 47.7 33.9 18.4

1994 16.6 52.131.3 45.2 34.8 20.0

值得注意的是,本省第一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新生劳动力较少进入,而非通过经营水平提高,促使过剩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所致。因此,研究本省教育程度结构的调节,必须考虑到这一因素,在教育类型结构上增加农业现代化经营方面的比重,否则,将会影响本省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并使教育结构失调。

3.浙江省城镇人口比重变动情况对教育程度结构的影响。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而增大的。它可以作为教育程度结构是否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的中介指标,成为程度结构调节的参照。由于我国农村城市化所走的道路与国外不同,它走的是一条发展乡村企业和各类集镇,农民“离土不离乡”的道路,因此不能机械地套用其他国家城市人口比重的数据。以浙江省情况而言,虽然严格意义上的城镇人口(即非农人口)的比重仍不算高,与其相对应的只能是低等教育程度优势结构,但随着小城镇发展速度的加快,按我国统计口径的城镇人口(即建制市镇辖区内的常住人口)则达到较高比重,与其相对应的已是高中教育程度优势结构(见表 4)。因此,对这一指标作综合考虑,可以判定,与本省城镇人口比重相对应的应是初中教育程度优势结构。

表4 浙江省城镇人口与非农业人口比重

单位:%

年份城镇人口比重 非农人口比重

1990 62.59 16.45

1991 64.14 16.57

1992 83.83 16.93

1993 85.28 17.39

1994 86.86 17.88

4.浙江省各级教育入学率情况对教育程度结构的影响。

表5所示的数据显示:浙江省各级教育的入学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这种趋势反映着各种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一方面,低一级程度是高一级程度的基础;另一方面,高一级程度的入学率又可刺激低一级程度的入学需求。以浙江省情况而言,80年代末,全省初等教育的普及为初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而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则又为今后几年高中发展速度的适度加快提供了基础。同时,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入学率逐年提高,也极大地刺激着高中教育的入学需求。因此,目前浙江省的教育程度结构正表现为初中程度优势型结构,并将促使高中程度人口呈逐年上升趋势。

表5 浙江省各级教育入学情况

单位:%

入学率 升学率

年份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小学 初中 高中

199099.3

70.6

17.91.785.4 35.0 25.2

199199.3

77.0

18.81.689.0 38.0 26.6

199299.4

82.1

19.81.991.7 37.4 28.2

199399.5

83.5

27.12.592.5 40.3 40.0

199499.7

85.6

25.13.395.3 46.1 47.6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浙江省的教育程度结构从整体形态而言,正由金字塔型结构转变为筒仓型结构,即基础教育半发达型结构,从优势形态而言,则已显示为初中程度优势型结构。

2.教育程度结构表现为初中程度优势型结构,必然要求对其后的各教育层级,首先是高中教育层级作出相应的比例调整,否则将会出现教育程度结构的变形,影响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的适应性与协调性。

3.虽然浙江省在某些方面已经或者将具备向高中程度优势型结构演进的因素。但就整体而言,本省实现向高中程度优势型结构的转化,将是下世纪的事。因此,今后几年对高中教育层级的调节应是在初中教育程度结构起始基础上,对教育规模的有限调节,高中教育阶段类型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仍将是调节的重点所在。

二、浙江省初中后教育结构现状分析

“七五”以来,浙江省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把调整中等教育结构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采取各种措施,使初中后教育结构渐趋合理和优化,突出表现在:

1.与普通高中教育相并行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形成,各类教育间的比例关系正渐趋合理。由中专、技校、农职业高中构成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在高中阶段教育中的比重正逐年提高。至1994年,各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数已占到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数的55%。

2.初步形成了多种形式办学的格局。尤其是各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形式更呈多样化形态:有教育部门办学、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或企业联办、部门或企业自办、社会力量办学等。同时,各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普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沟通,适应不同背景受教育者的需求,开办了多种内容、多种形式、学时长短不一的短期培训班,使初中后教育结构更趋完善。

3.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乡地域布局结构。全省城乡各地均已形成由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两大板块构成的初中后教育结构。一些地区还已形成了区域性的职业技术教育网络,并开始按照地域经济特色规划布局具有特色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

尽管如此,本省的初中后教育结构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阶段教育与初中教育的层次结构不尽合理。80年代以来,本省在普及初等教育和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方面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并已取得辉煌的成就。但相对而言,高中阶段教育则显得较为薄弱。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 在整个80 年代基本上徘徊在30 %左右, 直至1993年,方才达到40.3%, 但同年全国的比例即已达52.9 %。 另据1990年统计,本省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占每十万人口的比重仅为1039人,比全国平均数少136人; 而平均每十万人口中拥有的高中(含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文化程度者也只有7006人,比全国平均数少1039人。上述可作为表征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各省市区中仅居于二十余位。这种状况与浙江在致力于普及初等教育与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时,为集中力量、保证重点而采取限制高中教育发展规模的措施不无关系。这在当时无疑是正确的。但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步实施,特别是随着本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及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如果仍然只注意扩大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而对其后的各层级不做相应的比例调整,将会影响原有教育程度结构与社会需要的适应状况,并对本省未来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后果。

2.职业技术教育的数量发展与内涵发展不相协调。十多年来,浙江省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数量上已有了较大发展,至1994年,全省已拥有155所中专、102所技校及471所农、职业高中。 但在内涵发展方面却显得很不理想,集中表现在基础设施条件差、师资条件不足和规模效益不高三个方面。这些问题,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之初较多地考虑数量发展,并提出硬性比例结构指标,造成许多地方,特别是农村地区纷纷将一些办学条件差、质量不高的普通高中在举办职业技术教育所必需的起码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仓促上马改办为职业技术学校的做法有关。应该指出的是,在职业教育发展初期,这种做法是符合国情、省情,并对本省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初中后教育结构的调整发挥了重大作用的。但是,今天如果仍然继续保留在这种水平上,则将严重影响职业技术教育的深层次发展,并将制约初中后教育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3.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结构比例失衡,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和层次性需求。本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着两个明显的失衡:横向上,农林专业呈萎缩状态,而财经、管理专业相对成为热门;纵向上,则与高校的招生比例失调,不符合人才层次结构宝塔型的原则。产生这种情况,既有追求实惠的社会观念影响,也有分配机制上的问题。但就职业技术教育自身而言、也有专业的内部结构不适应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原因。本省长兴县的一项调查表明,中专层次的农科专业人才在农村有着较大的需求量,只是农学专业人才已经有余,而畜牧兽医、蚕桑、茶叶、农经等专业人才则特别受到欢迎。这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应该是有启发作用的。

4.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宏观统筹、指导不够。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目前的管理体制表现为部门办学与地方办学并行的双元结构。主要由各业务部门(包括所属厂、矿)举办的中专和技校实行的是部门管理体制;而主要由教育部门举办的农、职业高中,实际上实行的是地方管理体制。这种双元结构管理体制对于调动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办学积极性,并发挥各自的优势有其有利的一面。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宏观统筹和指导,因此也同时伴生出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各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分割、自成体系,造成了专业设置重复、办学力量分散、教育条件利用率低下、投资效益不高的后果。这种情况不仅在不同类型的学校间表现明显,而且也反映在同类学校之间。统计表明:在高中阶段学生绝对数最大的县镇,其职高发展速度却相对最缓。其原因除了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传统观念影响之外,地区间的分割使学校形不成专业特色和规模效益,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5.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不完整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对人才的层次性需求,也制约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不仅包括初等与中等的职业技术教育,还应包括高等的职业技术教育。但目前高中阶段教育与高等教育只有一条单一的纵向衔接渠道,即由普通高中升入普通高校。对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这三股分流在高中后则被拦腰截断,其毕业生虽已掌握一门知识或技能,却失去了沿着其自身道路继续深造的机会。这种状况将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中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层次性需求;也因不能对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这一巨大人才资源进行有效开发,而不利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稳定与发展。同时,对于多数不能升入高等学校的高中毕业生而言,由于缺乏一条接受以高中文化基础知识为起点的职业技术教育途径,其中一些人便会转过头来重读中专、技校或职高,这种“衔接错位”现象不仅造成了智力投资上的结构性浪费和人才培养上的时效性损失,而且也影响了相当数量的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

三、浙江省初中后教育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的基本思路

根据对浙江省教育程度结构变化趋势和初中后教育结构现状的分析,可以形成几个可作为本省初中后教育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依据的基本原则:即1、初中后教育结构的调整必须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协调。 2、必须着眼于提高教育的整体功能,十分强调教育的投资效益。3、必须坚持发展性原则,包括教育自身的发展和教育对象的发展。4、 必须承认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

按照上述原则考虑浙江省初中后教育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关键要解决两个问题:(1 )能否使初中后教育结构同社会经济结构保持动态平衡,形成教育核心内部各模块之间以及核心与外围之间既有区别又有沟通的多层次横向组织结构。(2)能否打破一体化调节, 即从一个极端摆到另一个极端的震荡式调节方式在强调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时,往往发生教育核心的严重倾斜;在强调整顿、调整及提高教育质量时,又往往导致教育外围的萎缩以及向教育核心的趋同,形成与多层次横向组织结构相应的多级递价调节。

由此,并根据需要和可能,可得出调整、优化本省初中后教育结构的基本思路:

1.高中阶段的教育程度比重应有适度增长。

根据浙江省的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目前对人才需求的总体规格虽然仍是达到能吸收、应用实用科技和基本经营管理知识的初、中级标准,但对高中程度层次的人才需求量正呈日趋增加的态势。同时,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和基本普及,今后几年,每年的初中毕业生人数将增加到60万人以上,随之而来的便是日益强烈的提高受教育程度的社会要求。因此,改变高中阶段教育相对薄弱状况,提高这一层级在整个教育程度结构中的比重,将是调整、优化本省初中后教育结构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但是,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比重,必须在力量可及范围内进行。由于本省教育的基础条件较差,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得本来就十分有限的教育资源投入在其合理配置上更产生了诸多困难。因此,在本世纪内,本省尚无条件实现高中教育优势型的程度结构。对高中阶段教育比重的提高只能是适度的。

所谓“适度”,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符合本省实际条件的有限提高,而非脱离现实的高速发展;二是符合本省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层次提高趋势的积极发展,而非消极等待,徘徊不前。

按照本省的实际情况,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年均提高8%左右是现实可行的。按此年均递增比例,若以1994年为基础, 则至本世纪末,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量可达33万人左右,而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可达到55%左右,考虑到地区差异,则可在50—60%这一区间内作为分类规划。

2.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仍然是本省初中后教育结构调整的重点所在。

近年来,有关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阈限问题的议论较多,甚至有人提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占整个高中阶段学生比重达到40%以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就会停止,下降就成为主要趋势,即40%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阈限。这种观点其实并不符合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实际,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实际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是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相联系,并按升学与就业的需要来确定其比例关系的。即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中共同承担着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任务,二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则是不断变化、互为消长的,而这种变化则是由国家、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因此,规定一个职教发展阈限并无可能,也无意义。

由于为高等教育提供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生源是普通高中的基本任务之一。因此,普通高中的规模总受制于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一般地说,普通高中的规模应确定在高中毕业生数略高于高校招生数(大致在2—3:1),能保证高校招生有一定选择余地即可。因为高中毕业生过多,势必会同有限的高校招生指标产生严重矛盾,从而产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激烈竞争;同时,过多的毕业生,对于提高高校生源质量事实上并无多大好处,相反还会造成社会问题。但是,考虑到社会上某些行业和部门需要一定数量的具有综合性知识的中级人才,普通高中的规模可适当放宽到使高中毕业生与高校招生数之比大致在4 :1的水平。这样,按照高校在浙江招生数量的可能递增幅度,至本世纪末,本省普通高中的招生数可达到12—15万。由此,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数可达18—21万,其在校生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重则可达60%左右。因此,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仍然是进一步调整本省初中后教育结构的重点所在。

3.初中后教育应由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并行的二元结构向包括综合高中在内的三元结构发展。

初中后教育现行的由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两大模块构成的二元结构模式比之于单一的普通高中教育模式,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迅速变化,以及教育对象对自身发展的多元化选择愿望日益增强,初中后教育的二元结构模式也已逐渐暴露出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就普通高中而言,尽管其规模的确定主要依据于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但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实现高中毕业生与高校招生在数量上呈一一对应关系。每年不能升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总是多数,当他们以“陪考者”的身份落榜后,多数未经培训便直接投入了待业大军。这种情况,不仅使普通高中常常陷于“升学竞争”怪圈之中难能自拔,而且也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在质量规格上不断提高的需求。

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而言,则因为属于专业定向教育,同时,在目前它基本上仍是一种终结性教育,因此,在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力与兴趣爱好方面存有缺陷,特别在发展机会选择方面更处于不利地位。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这将会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本省在“七五”期间即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高中阶段办学模式,即综合高中。它的主要特点是要求学生在高中三年内完成普通高中文化课学习任务,同时接受职业技术基础教育或技艺培训。综合高中的部分学生可升入大学深造,大部分学生则能掌握一技之长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可见,这是一种在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结合部上产生的新的办学模式。它的发展,有利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有利于体现教育机会均等原则,也有利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潜能特长。

由于综合高中实际上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互楔入,相互渗透的交叉地带,这一交叉成份的加入,将使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这两块相对独立的模块能真正接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在进一步调整、优化初中后教育结构时,可以考虑对现有的普通高中再作一次分流:即将升学条件较好的高中办成以与高等教育接轨为主的普通高中;对升学水平一般的高中学校,特别是农村高中,可逐渐向综合高中转化。这样,原有的初中后教育二元结构就发展成了包括综合高中在内的三元结构。

4.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应在注重内涵建设、改善管理体制结构和专业结构中求得发展。

在进一步调整、优化本省初中后教育结构时,再次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在质量与效益上下功夫,要注重内涵建设,完善办学条件,并在稳步提高办学质量的同时求得发展。从目前情况看,本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类学校专业设置重复、办学力量分散、规模效益不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跟管理体制结构的不合理性有关,而专业结构方面的问题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此派生而来的。因此,调整、优化本省初中后教育结构,并在调整中促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管理体制结构改善问题,重点要解决部门、行业系统分割和地区分割问题。根据本省实际,扩大中心城市的教育统筹管理权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是因为:(1 )主要由各业务部门和行业系统举办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大多分布在中心城市,扩大中心城市的教育统筹管理权限,有利于克服部门、行业系统分割问题;(2)主要由地方举办的农、 职业高中绝大部分分布在县、乡范围内,扩大中心城市的教育统筹管理权限,有利于克服中心城市辐射力可及范围内的地方分割问题。确立了中心城市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统筹管理权后,办学力量分散、内涵发展不足的问题就相对比较容易解决,而专业结构调整、规模效益提高问题的解决也就有了依托。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结构问题和规模效益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条块分割的情况下,各类职业技术学校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总通过专业设置的完备性来尽可能多地吸引生源。由于专业的设置,就教育发展角度而言,需要相对的稳定性;但从一定地域范围或行业系统的经济发展需求看,对某一专业人才的需求总有一个“饱和度”问题。在职教发展初期,当地区或行业对某一专业人才的需求未达饱和时,该专业的生源就显得较充裕,但当需求渐趋饱和时生源也就随之趋于短缺。而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性又使学校无法随意变动,这就导致了学校规模效益的下降。因此,要提高学校规模效益,就必须超出地区或行业范围招生,这在条块分割的情况下是不允许的,在解决了管理体制结构问题后,则就成了职教发展的可行途径和必然趋势。但这仍须在政府部门宏观统筹下进行,首先要按照各校的办学优势与特色,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确定若干优势或特色专业方向,然后在区域范围内作合理分工、布局,使各所学校的专业设置均能扬长避短,各有侧重,具备特色,并可实行跨地区、跨行业招生。

5.调整、优化本省初中后教育结构应致力于构建一个横向联合、纵向沟通、逐级开放的组织结构模式。

初中后教育是一个系统整体,考察其结构是否优化,不仅要对结构的各组分进行研究,尤其要从整体形态上对各组分的整合情况进行研究。根据上述分析,为实现本省初中后教育结构的优化,应当努力构建一个横向联合、纵向沟通、逐级开放的组织结构模式。具体地说:

(1)在横向上,实现两个联合。 即高中阶段各类正规学校教育间的联合与正规学校教育同以初中文化为起点的各类非学历教育间的联合。联合的纽带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两个联合的结果可使高中阶段教育形成由普通高中、综合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构成的三元结构;初中后非学历教育领域形成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相结合的互补结构;并进而形成以“三教沟通”为特色的、完整的初中后教育结构。

(2)在纵向上,实现两个改变。就正规学校教育而言, 改变纵向衔接渠道单一的状况,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再断流;对初中后非学历教育而言,则改变不经培训便立即进入待业队伍的状况,使“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化,并可在接受初等职业技术培训后,通过成人教育机构继续有机会接受中级及以上职业技术培训。

因此,这个结构是一个内部各组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并保持着必要张力的结构。它一方面拥有稳固的核心(即各类正规学校教育),另一方面又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灵活性,并在活动中与社会经济结构保持尽可能多的接触点。

注:本文有关数据主要来自《中国教育年鉴》、《浙江统计年鉴》、《浙江省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浙江省教育事业统计资料》及本院组织调查的基础材料,或据此推算而得。

标签:;  ;  ;  

浙江省初中后教育结构研究_普通高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