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学术交流会(NCDS-K12)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园论文,中小学论文,交流会论文,未来发展论文,现状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860(2011)07—0026—07
一、数字化校园——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深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社会的信息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思维方式,同时也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技术促进了人的分布式认知,余胜泉教授在其讲座中指出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扩展了人的感觉频谱,人们借助技术摆脱一些机械低效的事情,而从事一些更具有创造力的任务,因此人机合一的思维体系将变成数字时代下人们认知的基本方式;其次,伴随着认知方式的变化,学习方式也正在转型。
黄荣怀教授提出“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方式由知识精加工型向知识贯通型转变”的观点,并结合“21世纪必备的技能是创造力与创新、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以及交流与协作”的观点,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
在此背景下,我们应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革传统教育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何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大会围绕“教育与技术”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使与会代表获得很多深刻的认识和启发。技术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素养,因此需要超越狭隘的技术工具观,人们不仅要掌握基本技能,更要具备“获取、加工、更新、辨别和内化信息”的能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无好坏之分,只有适合可言,教育活动是一种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人际活动,针对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可以采用任何一种技术形态,或使用黑板,或使用白板和多媒体技术,甚至去外面倾听大自然的心声,只要达成教学目标,无论使用哪种技术,它都是最佳的。
然而,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尚且存在一些问题:(1)信息化教育是面子工程。不懂得如何操作新设备和使用新技术,导致学校花重金建造的信息基础设施在实际中无人问津,浪费现象非常严重。(2)信息化“专门项目”建设的断续性。很多推动教育信息化的“专门项目”常常被搁浅,时断时续的进程无法提高建设者和应用者的积极性。(3)评估的误导。大多数信息化评估中都包括了生机比、联网教室、校园网等指标项。在此误导下,政府、学校纷纷投入巨资改造信息化基础环境。(4)人们的恐惧心理。对于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很多人持怀疑的心态,对种种不确定的因素,人们常常采取提防的策略,教师、家长不允许孩子上网,总害怕会不小心误入“歧途”。
面对这些认识和问题,大家都在积极思考应对措施和办法,专家们纷纷指出实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当下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一项关键举措。通过建设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实现以学校为主体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结合本校师生的需求和校本特色,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到本校的各项业务中,支撑各学校核心业务的发展和提升办学质量,实现校内与校外、各学校之间互联互通,真正实现技术与教育的融合。
邓立言先生从哲学的角度提出“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回答好的三个问题”——“数字化校园是什么?为什么要推进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如何实施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其中第一个问题是前提和基础。邓立言先生也发表观点指出数字化校园应该具备五个主要特征:(1)拥有一支由骨干教师引领的,具有一定教育理论水平和改革意识,掌握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有较高信息素养,并能遵循先进教育理论,在教育教学中自觉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师资队伍;(2)具备基于现有条件下的最优化的现代化教育教学环境,这个环境包括常规教育教学设施、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网络、平台等技术基础设施和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组织机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等;(3)拥有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课改精神的、数量足够、实用、好用的各种教育教学和管理资源及相应的应用系统,具备一定的资源建设实力;(4)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之中得到广泛、深入、充分的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5)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科研上水平,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取得良好成效,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推进。其中(1)是数字化校园之本,(2)(3)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建设,(4)(5)是数字化校园的落脚点。总结这五条特征可以概括为“人员+环境+资源+技术+成效”。
黄荣怀教授更倾向于用“数字校园”来代替“数字化校园”,他认为数字校园是为了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以面向服务为基本理念,而构建的数字化资源丰富的、多种应用系统集成的、相关业务高度整合的校园信息化环境;其宗旨是拓展学校的校园时空维度,丰富校园文化,并优化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该定义概括了数字化校园包括的五个核心要素。他认为数字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深刻地促进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加快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进程”。并在此目标之下要分四个阶段向前推进数字校园的建设:第一代数字校园,初步具有校园网络环境,能实现简单的信息查询服务,应用系统较少或不能互联互通;第二代数字校园,具有较多的数字化资源、应用系统能集成、相关业务能整合,对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有一定的支持作用;第三代数字校园,具有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应用系统集成性强、相关业务高度整合,数字化校园支持软件设施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展性,能较好地支持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第四代数字校园,能够有效支持教与学,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真正拓宽学校的时空维度,以面向服务为基本理念,并基于新型通信网络技术,构建业务流畅、资源共享、智能灵活的教育教学环境。
因此,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旨在支持学生的学和创新教师的教,通过实现资源整合和提升服务水平,提升学校整体的教育改革成效。然而这些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逐步推进的一项系统性工作。在此过程中,一些走在全国前列的先进区域和优秀学校进行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经验的分享,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值得学习借鉴的亮点。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评估与发展
1.从有效评估入手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评估在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评估绝非易事,第一,全国数字化校园建设各个地区的情况不同,存在地域差异性;第二,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不断向前推进的,具有阶段性;第三,评估是针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评估,应具有动态性;第四,同一地区的各学校之间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实力差别较大,具有层次性;第五,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强调要突出特色和关注创新性,因此评估具有一定的拓展差异性;第六,评估具有指导和引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作用,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上这些因素需要评估者不断地观察、思考、探索和改进,关注当前建设重点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才能实现以评促建和以评导建,确保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
目前国内数字化校园建设早的地区,如江苏等已经初步制订了数字化校园评估标准,具有一定的学习参考价值,但这些标准和规范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分析。李玉顺副教授通过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点分析和评估,以及结合2010年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和教育信息化评估内容的分析,提出要从三个层次进行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评估:(1)建设层面,即要掌握各个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情况,评价当初投入巨资建设数字化校园取得的成果如何,是否达成预定目标,并检验执行情况;(2)应用层面,即建设的各类软硬件设施是否真正“用起来”,以评价当初的规划是否合理,是否促进学校核心业务的发展和突出校本特点,以及有无创新应用等;(3)效益层面,即评定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用带来的效果效益,调查各类用户的满意度,评价建设采用的技术是否合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否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实力和促进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2.从建设问题入手推进数字化校园发展
当前我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这个阶段是否能进一步提升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也是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1)人员因素——信息化领导力和师生的信息素养的制约
信息化领导力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对数字化校园的总体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个人的教育理念和信息素养起着决定性作用,师生的信息素养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保障力量,包括配合、参与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以及数字化校园的实际应用中发挥着中坚力量。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实行全校总动员,呼吁人人做技术的主人,组建建设领导小组,统一组织筹划并全面监督各项工作,师生通过锻炼提高信息素养,改变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组建由教育、技术专家构成的咨询顾问队伍,为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提供咨询和把关;制定相应制度和激励机制,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在本次会议的问卷调查中,对于“您认为保障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顺利建设,最需要迫切解决的”公认的有四个选项,其中学校的信息化领导力和师生的信息素养排在最前面,这反映了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是人的问题。
(2)技术因素——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技术支撑力量
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技术的支撑,然而在中小学校往往缺乏这样的开发队伍,当前一些新技术的出现,还没有引起中小学校技术人员的关注。会议代表大多反映出仍然未接触到一些新技术,如云服务、移动计算、物联网、电子书包等,很多问卷关于这些内容的回答都是空白,虽然新技术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没有强制的使用要求,但是这是一种趋势,如今人们对未来教育信息化的构想已初步成形,但是在实践中仍未起步,因此需要技术和理论的双重支持带动不同层次的学校建设的脚步。可以通过类似的学术交流会、讨论会,组织各地参观、相互交流学习,优秀的、经验丰富的学校可以跨区域帮助落后的学校,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创建数字化教育空间。
中小学校需要在技术人员的支持下,才能有效地开展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在提到数字化校园开发的策略问题时,有36%的代表选择“学校与公司合作开发”,有31%选择了“部分购买,部分委托开发或合作开发”,17%的代表选择“委托有实力的公司开发”,无人选择“学校自主开发”。从这一点也表现出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前期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性。很多专家和有经验的一线管理者都提出忠告,在与公司合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一定经常与公司进行交流,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预期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
由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长期性,以及不同技术的参与性,平台之间的数据在整合时规范不一致。目前各省市、区域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普通反映存在数据规划的问题,追求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集中统一管理是全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但是不同地区或是学校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委托不同的公司开发,相互之间的数据标准不同,导致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无法读取和识别,资源无法共享,而产生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并进而导致各个学校各自为战,大量重复建设资源,问题突出。因而尽快能出版一个数据规范标准让各个学校建设数字化校园以此为据,北京市在这一方面做得比较好,由市里统一制订了数据的互操作规范,发给数字化校园的实验校,每个学校以此为标准参考,并进行自定义和修改,在统一的背景下不受限制地进行个性化的建设,既解决了信息孤岛的问题,又体现了每个学校自己的特色。
数字化校园建设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建设的效果如何也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黄荣怀教授给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5条“取胜”法则,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这五条法则分别是:(1)借势法则。例如利用信息化手段简化新生入学的繁琐手续,让学生体验到数字化校园的优势;利用“一卡通系统”实现数据管理的集成与共享。(2)横向“营销”。如由“业务”部门主导,优化学校办公室、教务处等部门的业务,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赢得“信任”。(3)洞察冲突,把握需求。例如抓住学校发展中的特殊事件,把握特殊机会,引起领导“重视”,“刺激”部门间的协调。(4)抢时间,更要抢空间。争取时间,重点突破,避免数字化校园发展中的短板效应。(5)创新,创新,再创新。技术需要创新,业务需要创新,服务需要创新,以服务赢得师生的价值认同。
三、新技术及其在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1.智能教室——未来数字化课堂的雏形
张际平教授总结了理想的智能教室模型具有“泛在网络、无缝接入,桌椅组合、形式多变,多路显示、方便合作,课堂实录、方便自学,虚实结合、资源扩展,智能控制、以人为本”的特点。他的精彩报告勾勒出了一个未来教室的美好图景。智能教室即一个能够对各种声、光、电设备进行自如控制和操作,便利师生无缝地接入资源及从事教与学活动,并能适应包括远程教学在内的多种学习方式,以自然的人机交互为特征,依靠智能空间技术实现的增强型教室。
在这样的教室里,学习者处在一个身心舒适的状态中进行学习,多种形式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成为可能,高质量多媒体教学材料的获得变得更加快捷,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不断增强,课堂管理变得规范统一可控,教师教学变得艺术灵活多变,学生学习变得个性互动合作。任何人都可以无障碍地跨越时空界限,到达任何一个角落,和任何一个人交谈,查找到任何学习资源,并能以任一种方式与任何人发生互动。信息技术在教室中的应用实现人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需求,智能教室酝酿出一种个性化最佳匹配人的愿望的教学形态。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重点是服务于教育教学,目标是创建一个强交互式的多媒体数字课堂,智能教室的特点与这一目标不谋而合,因此我们可以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有目的地尝试这方面的教育改革和进行教学实验。
2.物联网技术——智慧校园的基础
智慧校园是数字化校园的终极形态,物联网是发展智慧校园的技术基础。傅骞副教授的“物联网技术下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及应用研究”报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物联网技术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并重点介绍了物联网技术下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物质联网技术应用范围广泛,小到我们随身携带的公交卡、身份证和校园一卡通,大到物流跟踪、远程医疗、建设物监测等等,遍及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医疗生活等各个行业领域,物联网技术必将是未来社会不容置疑的发展趋势,必定会给教育带来巨大的变革。
当今物联网技术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已初露端倪,仍有一些新的想法和实现方案正在酝酿当中,现阶段物联网技术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在教育管理方面,物联网技术可以服务于校园安全、财产管理、人员定位等。比如RFID技术可以构建校园一卡通系统和财产定位系统,师生可穿戴无线终端进行人员定位。还有门禁卡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围栏震动监测系统和应急呼叫系统等确保校园安全。(2)在校园生活方面,物联网技术可以应用到健康监测等,比如在师生健康发育监测系统中有无线健康秤、无线身高计、无线体温计等等。(3)在课堂教学方面,物联网技术帮助实现实时课堂测评、实验教学指导、丰富教学资源和优化学习环境等。比如无线交互终端可以构建课堂交互系统,教师可以实时地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地调整教学进度。(4)在课外教学方面,物联网技术支持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创设教学环境和进行移动学习。比如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智能终端、网关可以构建探究式学习系统,比如可以让学生直接感知自然来理解噪音的来源、河流PH值的变化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但目前由于缺乏可直接应用的产品、尚无统一的标准、上层界面有待进一步开发、缺乏成熟的应用案例以及成本还未达到可以接收的水平等原因,物联网技术在当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只要各级政府、企业、高校等研究团队的大力支持与合作,以及中小学的积极建设与创新推广,相信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校园将不是未来。
3.富媒体技术——未来教学资源的形态
Adobe公司展示了如何借助e-Learning工具包(包括Acrobat、Photoshop、Flash等软件)来帮助教师简单快捷地制作出一个能给学生带来光、声、电等多重感官刺激,并能为学生创造强交互的富媒体体验式学习环境的教学资源,并且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可以封闭成一个资源包的形式,跨平台、不受限制地实时观看和操作,便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同时便于教师的自主修改和再次加工,以满足个体的实际教学需求。
富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可修改、个性化定制、强交互、富媒体教学体验,可以创造一个类似真实生活情境的教学环境,有助于知识的迁移,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丰富的视听觉感受,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这种形式的资源也代表着未来资源发展的趋势。
4.平板电脑技术——未来的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理念,借助可移动的、轻便易随身携带的终端,进行非正式的、个性化的学习,可以在自然的情境下随时发生。移动学习非常适合课堂外的自主个性化的学习,时间地点不受控制,随时随地打开设备就可以投入学习中。
人民大学西山分校的老师们现场演示了基于平板电脑技术所开展的真实课堂情境下的移动学习。当学生进行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或自主探究学习时,数学老师可以携带iPad到学生座位上去近距离回答问题。教师还可以利用iPad上安装的几何画板,给有困难的学生演示图形变化过程,在讲解结束时可将之前的演示过程保存下来并及时发到学生的邮箱。这一行为完美地诠释了教师如何运用技术支持实际教学,以帮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实现因材施教。
5.“智慧应用”软件技术
王珏先生分享了K12公司所研发的“智慧应用”软件技术。该技术利用中间件技术,以企业即时通信软件作为载体,构建一套符合国际标准的统一身份认证、单点登录、应用入口、个性化信息推送的通信机制,打破软件与软件之间的孤岛,连接人机信息鸿沟,使得用户可以非常流畅地使用各种应用系统处理业务本身——而免除了用户注册、用户登录、进入应用、查找待处理信息等一系列辅助操作,大大简化了用户的操作步骤,真正实现了“智慧应用”。
在长期参与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王珏先生以及他的团队认为应用软件开发易、推广难。而造成推广困难的原因除了教师的能力、意识等原因外,一个根本性原因是:各单位在上软件应用系统时,实际上是要求用户围绕着应用系统转,是“以应用系统为中心”的。这与用户的日常工作习惯是完全不同的。在用户的日常工作中,用户需要处理的事情总是摆在“眼前”的(如文件、通知、单据等),用户只需要依次处理“眼前”的事项即可进行工作。为此,研发者不仅要认识到信息系统内部的信息流转是高效的,更要认识到由于应用系统中的信息并不会实时地通知用户而造成“人—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信息鸿沟”,导致人机之间的信息流转率较低。而这样的问题无法期待中小学教师短期内改变使用习惯来解决,反而可以通过改变系统之间的连接来变换教师用户们的使用流畅感觉。
四、当前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基本趋势
1.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以生态观为指导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关乎整个学校的发展,以及与地区的互动,因此前期需求调研等非常重要。北京市朝阳实验小学的李颖副校长介绍了该校的建设思路:首先调研学校各类人群(例如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等)的实际需求,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什么疑问等等,然后在进行数字化校园规划设计时,以调研结果为据增减或整合一些功能模块,在后来实际使用阶段中取得了很好效果。另外深圳南山实验学校从学校、家长、学生、教师和课程五大角色的需要出发,提出“数字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建设指导思想,进行数字资源、数字化平台、技术应用和移动学习探索四个层面的建设,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学校信息化的整体发展。K12的王珏先生也从软件工程视角以及借鉴跨行业的经验提出了“要以用户需求驱动和用户体验为导向”的观点,从实践角度阐述了调研学校各层次人员需求的重要性。
当前社会的发展强调要尊重生态需求,因此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时,还要融入生态观的思想,“生态”有两层涵义,一是“节约能源”,实现“少花钱多办事”。建设数字化校园有两个实际的问题摆在每个学校面前——资金和技术,建设和应用都需要投入资金,技术设备的维护更换更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二是“保护环境”,在建设数字化校园时不能破坏外界自然环境和内部校园环境,要为师生和社会创造一个平衡、稳定、舒适的教育天地,因此在建设中需要在规划时充分提高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意识。很多学校在经验介绍中都体现了对这方面的思考,如广州东风东路小学明确提出了“以构建数字生态校园为突破口,优化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的建设观念。
2.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原则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要具备教育教学的辅助功能,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同时,要能够为教师减轻负担,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即技术的应用要回归人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从人的身心发展去思考如何减负增效,成为技术环境中的“自由人”。
北京市所提出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评估规范中,在效益层面就包含了“用户幸福感”的指标。深圳南山实验学校李先启校长于2004年就提出了“爱的教育”的思想,即在教育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考,把每个孩子都视为天才去爱和教育,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时就结合了“爱的教育”的理念,重视人性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个性化的、学生本位的教育。同时避免给教师增加额外的课业负担,增强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面向服务”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理念,强调在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维护中,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管理保障事务中要以服务化的思想推进,考虑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构建数字化校园的服务体系。例如北师大二附中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基于各类角色的需要,以学生成长为本,规划出具有校本特色的五大中心,构建运行服务体系和网络安全体系,提出坚持“体验、服务、支持与共享”的建设策略。
3.以“应用”为中心、以“常规”为诉求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
各学校建设的投入分配变化中反映出了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重心开始发生转移,由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转向信息技术的实际教育教学应用,人们关心的问题不再是配置哪些设备,购买什么资源,而是如何进行应用系统的集成和相关业务的整合,如何统一管理资源,系统平台如何支持教与学,如何提高学校信息化领导力和师生的信息素养等等。本次会议的调查问卷结果也反映出大部分学校建设的重点内容集中在“支持教师的有效教学”“数字化校园的培训工作”和“支持学校的日常交流”等方面。
上海七宝中学努力构建“以多元评价为核心的数字化校园应用体系”,实现一站式的登录入口,并且进行多角色功能模块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包括成绩分析软件、选修课管理软件、教科研成果管理、艺术评价管理、问卷调查子系统等,关注“学校信息化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学校信息化能力成熟模型”,包括四个发展阶段——“启动阶段”“适应阶段”“整合阶段”和“深化阶段”,分别从三个不同的层次努力,面向不同对象:“应用层”面向一线教师与教学辅助人员;“管理层”面向信息主管部门与其他部门;“决策层”面向校长及校级领导。不同层次的角色在各阶段的具体任务不同。
以往发展教育信息化常常仅停留在“典型”阶段,即突出一两个典型的应用,如公开课上才会发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如今各学校都在积极思考如何让信息技术的使用变得日常化,即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课堂教学、作业考试分析、交流讨论和支持一些课外活动等等,实现全员参与,人人行动。同时可以辅以一定的强制措施,由监督使用到自发使用。广州东风东路小学提出“将新技术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全面普及应用,实现技术应用的常态化,课程、角色和过程的覆盖率皆达到100%,并且邀请了一些教育技术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入校进行全员培训,以促进技术的有效应用,实现师生轻松灵活地驾驭技术并创造性地使用技术。南山实验学校开发了“提前读写”平台,完成了信息技术课由“单列”向“整合”的转变,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该校实现了各学科教师将课程加载到支撑平台,促进信息化教学的日常化。
4.以教研为纽带立足校本特色、探索创新应用引领数字化校园发展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标与高校不同,不求大而全,但求突出特色,如在北京市数字化校园区域推进过程中,强调数字化校园建设要“凝练建设重点、打造学校亮点,提升质量与特色”,在此指导下,取得了显著成果,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实验校,例如北京94中开发的人性化错题本和富于生态性的校本课程,突出府学文化的“府学小学”数字化校园,关注有效评价的七一小学数字化校园,开发了“数字化课堂”的丰师附小等等。
借助课题研究手段在学校的实际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创新探索,既可以得到专家学者的指点,又可以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同时激励了教师的研究兴趣和科研动力。山东淄博北门里小学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发展中就总结出了“课题起步”的探索经验,在“十一五”期间申请了大量的国家级课题,包括“小学在线教学设计和模式的研究”“基于交互白板的混合式学习研究”和“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提前读写的研究”等等,在校师生积极参与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以科研带教研,获得了很多丰富的成果。同时参与科研的过程也促进了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由自发到自觉,由分步式走向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