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的融合研究论文

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的融合研究论文

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的融合研究

何敏

(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摘 要: 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高职院校为产业转型培养大量生力军,他们不仅应具有技能,而且还要具有工匠精神。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相融合十分必要。高职教育须探讨促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相融合的策略和途径。

关键词: 思政;工匠精神;思政教育

一 产业转型要求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我国目前基本实现了向制造大国的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标志着我国正在向制造强国迈进。中国进入由中国制造逐渐向中国智造、中国质造的重要时期。”[1]我国面临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服务于生产第一线,需要大量新时代的“工匠”,为“中国制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产业转型培养大量生力军。

经济社会的快速高质发展给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工匠精神”是未来高职学生必备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培育目标中的重要部分。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体,高职院校培养的“工匠”,不仅需要技能,更需要“匠心”,即“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3]

二 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相融合的必要性

中央非常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要将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有机融合,促进高职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工匠精神培养和思政教育在教育的本质追求上是一致的,两者都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4]实施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相融合是由“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决定的,也是现代社会发展所决定的。二者在高职生的教育培养中相互促进,探讨二者的融合十分必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途径,同时思政工作也是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强有力支撑。

初检共获得文献2 550篇,阅读标题及摘要后初步排除文献2 403篇,得到147篇文献,排除综述及个案报道、未获得全文的研究等,最终纳入14 篇文献[3,5-6,10-20],共计13 740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 356例、对照组11 384例。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纳入研究基本信息见表1。

由于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因此与其他阶段和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高职教育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在于锻造学生职业精神,其核心即是“工匠精神”。而实际上,许多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往往泛泛而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与高职生的职业规划和需求相结合,忽视职业精神的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高职人才普遍缺乏“工匠精神”。由于高职生大多在20岁左右的年纪,属于青春后期,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确立,在他们的培养计划中,安排了大量思政教育课程的内容和时间,属于思政教育的黄金期,这就给培养“工匠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高职院校应抓住他们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力宣传、弘扬、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从而也促进其职业技能的提升,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和职业教育效能的最大化。

另外,还应当投入专项资金,用来支持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活动。在中观层面上,地方政府要不断加强对区域共享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对有困难的高校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在经济上提供支持。为使地方高校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支持高校采用共享政策,积极引进教育资源。在宏观层面上,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继续加大对现有共享资源和平台的投入力度,保证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资源共享系统、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等正常且高效率地运行。同时,在网络共享技术方面进行创新发展,为新的共享平台的开发和建设加大投入。

通过探讨式、参与式、实践式、参观式、竞赛式的课堂,增添课堂活力,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堂,融入专业课堂,融入“课程思政”。借助应用信息化技术和新媒体,增加课堂的现代化和无限魅力。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贯彻个性化教育、自主化教育的教育理念,强调师生平等,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特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强调实践教学,“工匠精神”需要受教育者经过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实践体验才能被受教育者真正领悟和掌握,成为受教育者的职业精神。高职院校应多途径开拓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途径,广泛开展学生的实习和实训,在实践实习中渗透“工匠精神”,把从业人员纳入对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队伍,通过优秀“工匠”的实际表现现身说法,让学生对“工匠精神”有第一认知,在实践实习中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养。

高职院校构建“工匠精神”培养模式应在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即考虑“课程思政”。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政课程是高职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但仅靠思政课程的教学是完全不够的。高职院校要构建起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科学体系。这个培养体系要以思政课程教学为主渠道,使“匠心”精神入心入脑入课堂,实现“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政课程教学的紧密融合,并且在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教学中都融入“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容,同时做好打造“匠心”主题校园文化,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校企合作,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营造良好的培育氛围,形成合力,共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

三 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的融合策略分析

(一) 构建“课程思政”的培育体系

“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中有机融合“工匠精神”,不断可以在人才培养中全面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且有利于促进“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的形成。

(二) 改革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将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相融合,不仅可以推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还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精神方面得到发展,并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职业创新能力。

我们的产品主要分为两部分:先进的蜂窝陶瓷载体和颗粒过滤器。前者应用于汽油机,而后者应用于柴油机。我们的产品帮助客户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保法规规定。对于汽油发动机,排放中有很多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被直通式载体表面上涂的三元催化剂吸附,在合适的温度下经过反应生成对人无害的氮气、二氧化碳和水。对于柴油发动机,废气从颗粒过滤器一端进入,从另一端排出,中间是棋盘式结构,两端并不直接连通。康宁的产品谱系很广泛,可以覆盖所有车型。

(三) 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5]这些精神内核与我国传统文化是契合的,它们本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工匠精神”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追求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提升的过程。“工匠精神”是既有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容,也增添了许多时代特征,是铸就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和人文素养的重要力量。[4]因此,“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发展。

(四) 打造“工匠精神”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人格和素养的摇篮。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园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等多文化载体方式呈现“工匠精神”思想, 为学生呈现良好的“匠心”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进行浸润和熏陶。尤其要注重校园文化中的活动课程,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扩大“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与影响力,并融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比如,在重要时间节点和主题活动中,迎新晚会、三月学雷锋、“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国庆节等活动中,弘扬热爱祖国、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注重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的占领,除了重视宣传主渠道的作用,还要特别注意运用新媒体和互联网,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与引导。通过评选道德标兵、劳动模范等,作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在新闻宣传中引入典型事件与案例,进行正能量的传播。

(五) 以师德师风建设提升育人本领

教师的榜样作用至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造成影响。高职院校要明确立德树人目标,积极组织开展师德师风大讨论,营造“为师先立德,授业正教风”的良好氛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匠心”教师的培养。在教师队伍里面展开“匠心”培训,提倡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各职业院校加强职业联盟,举办讲座、培训、跟岗实习、讨论、说课、磨课,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质,促进教师在追求职业能力提高的同时,培养自身的“工匠精神”,并且在教育教学中,身体力行地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真正用“工匠精神”影响学生、感化学生、感动自己。教师不仅要将教学内容与“工匠精神”结合起来,而且要把每堂课、每个教学活动当成一件艺术品一样,用“工匠精神”来细心雕琢,用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不仅为“经师”,也要为“人师”,提升教师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本领,从而实现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唐振成.智能制造改革趋势及问题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8.36.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3] 于文婧.我国中职教育“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5.

[4] 孙鉴.工匠精神: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向度[J].职教通讯 ,2018(20):8-11.

[5] 葛晨.科技人物报道需融入“工匠精神”——以《创新浙江》科技特派员报道为例[J].今日科技 .2018.(5):28.

本文引用格式: 何敏.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的融合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9,6(52):257-258.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52.111

作者简介: 何敏,女,汉族,四川邛崃人,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改革、德育、心理学。

标签:;  ;  ;  ;  

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的融合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