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章[1]2007年在《语境的构成及语用功能》文中研究指明语境是当前语用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古今中外,人们对语境的研究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的言语交际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语境,而且也同时在做适应语境的工作。语境与话语是互相依存的,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自然语言才能得到准确理解。在具体的语境中,语境可对话语意义起到制约与解释的作用。同时,话语意义还有很多超出字面意义以外的言外之意以及话语形式中常常有很多省略的内容,在具体的语境中,语境可对言外之意进行推断,并弥补省略的内容。本文在介绍了语境构成和功能的基础上,首先阐述了语境与话语表达的各种形式,其次分析了话语理解,话语依存于语境,并随交际的语境变化而在表达形式上作相应的变化才能使交际双方达到相互理解,由于交际双方民族习俗、知识层次、时代背景和地域文化习惯的不同往往会对话语意义的理解造成误读与偏移。通过合适的语境,能造成幽默,同时话语能推动良好语境的产生。并进一步说明我们在话语交际中要充分利用语境,达到最佳的交际目的。
张少云[2]2007年在《话语误解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误解现象由来已久,而且亘古不断,它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文化背景之下的言语交际活动中。误解的情况有所不同:有的误解无伤大雅,交际者没有明显觉察;或者发现后及时补救、修正,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有的误解则不然,具有较大的破坏性。这类误解的存在往往会导致交际双方不曾预料、也不曾希望的消极效果的产生,直接威胁交际者面子,影响交际行为的正常进行,甚至可能引起人际关系的矛盾冲突。因此对言语交际中的误解现象进行研究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它有助于深化人们对言语交际规律与特点的认识,指导人们建构具体、有效的误解应对策略,在提高人们的交际能力与言语修养的同时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这种探讨对第二语言的教学与翻译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对跨文化言语交际更有参考价值。本文试图对误解现象进行较为全面、系统、深刻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在对误解研究的各流派成果进行扫描式回顾及恰当评述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框架。我们以言语交际活动中真实、自然的误解现象为研究主体,所有例证均源于现实语境。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以及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我们始终贯彻这样一种研究思路:言语交际是交际双方共同参与的话语建构与话语理解的互动过程,交际主体需要依赖客观语境与主观社会心理等因素对话语意义进行磋商、协调与适应,形成正确的理解。而体现这种思路的研究特点就是动态、互动、多角度。本文的框架涵盖以下五个方面。一、关于误解的实质。言语交际是话语建构与话语理解的互动过程,说写者建构话语要考虑自己的言语目的与意图通过话语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听读者;听读者理解话语是从理解词句意义过渡到捕捉话语整体信息及信息核心。可见,言语交际的实质是是形成理解。作为一种言语理解现象,误解的识别与处理有赖于交际双方互动过程中的合作与协商,误解的消除或弥合是在对话过程中取得的一种和谐。通过对误解的归属问题、误解的区别性特征、被误解的内容以及误解的发现与识别四个要素的归纳分析,我们提出本文对误解的界定:误解是言语交际过程中听读者无意中错误理解说写者的话语信息或话语意图的言语理解现象。然后通过对误解与不解、歧解、曲解、误导、交际失误与语用失误等其他相关言语现象的比较进一步明确误解概念的外延,即误解范围的划界问题。二、关于误解的分类。在对前人的分类研究进行简要的总结与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误解分类的标准,它们是话语意义标准、理解结果标准、识别程度与处置方式标准。话语意义标准是以所误解的话语信息为对象加以分类,首先归纳出语言意义的误解与言语意义的误解两大类,前者包括词句的概念意义、指称意义及伴随意义。后者包括施为用意、会话含义、修辞含义等。这个标准较易揭示误解的本质,价值最大。理解结果标准是从交际双方信息量的角度区分误解的方法,表现形式有增解、减解、转解叁类。它关注的是误解的静态结果,不能细致说明误解形成的实际状况。识别程度及处置方式标准是从交际者出发对误解及其后续活动所作的划分,有立即识别与处置、逐步识别与处置、事后识别叁类情况。上述叁种分类标准从不同角度观察并揭示误解现象的本质特征。叁、关于误解的成因。话语理解是交际者依赖语境的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本文通过对产生误解的整个语篇进行连贯、动态的综合因素的分析,挖掘出隐含在语言因素背后的导致误解的深层动因。我们分别从话语因素、语境因素、心理因素叁个角度对误解形成的根源与机制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而深刻的探讨。研究发现,歧义、模糊、省约等是引发误解的主要话语因素,它们为误解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为听读者做出非说写者期待的理解留下了空间。但在多数情况下误解是由语言手段、言语动机、话语角色、语境信息、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而成。听读者所依据的心理和语境因素失当便会导致其对说写者话语意义或话语意图的误解,产生语用障碍或信息差。这种基于言语交际是话语建构与话语理解双向互动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可以对误解的根源问题进行更加合理、充分的阐释与说明。四、关于误解的调控。在把握误解根源的基础上,我们借鉴信息修辞学与控制修辞学的研究成果对言语交际中产生的信息差及其调控策略进行探讨,目的是争取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话语误解的可能性,以保证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文中论述了话语信息的控效和类型,根据信息反馈的顺序与功能区分出前反馈与后反馈、正反馈与负反馈,指出话语控制的机制实质在于负反馈。并从语音特征、词语选择、句法结构、语用修辞等不同层面重点探讨避免或消除误解的具体策略。我们认为,语音、词汇、句法层次的调控最终均可归结为语用修辞角度的调控。为了克服理解障碍,消除信息差,交际双方需要在话语建构与话语理解的互动过程中,根据开放的、动态的语境通过反馈机制调节自身话语,直到双方适应,达到相互理解。五、关于误解的应用。除了对误解的理论进行分析阐述以外,本文还尝试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在误解理论的应用方面做点文章。我们发现,留学生容易对某些词语的转义、隐喻用法、国俗语义或熟语等内部隐含意思产生不解或误解,而这些都极有可能成为影响他们快速阅读、形成汉语语感、捕捉话语信息核心能力的障碍,误解研究理论对这方面有一定的指导与帮助。另外,由于各民族形成概念化的心理机制不尽相同,语言手段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在翻译中存在“望文生译”现象,造成误译,影响翻译的实质。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理解困难与沟通障碍等问题,误解研究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路和方向。对误解的研究既要考虑语境和社会等因素对说写者建构话语的制约与影响,也要兼顾听读者在诠释话语时的认知心理机制,单独从一个角度进行阐述是难以囊括误解的本质特征的。本研究结合语用学、现代修辞学、话语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所收集的语料实例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说明。通过对误解的实质与类型、误解产生的综合性根源、误解应对的调控策略以及误解理论的应用价值等多方面问题的探讨研究,使我们对误解现象形成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
曲菁菁[3]2003年在《语境与话语理解》文中提出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语境的构成因素有语言知识与非语言知识。非语言知识又包括情景知识与背景知识。人们对话语意义理解依赖于具体的语境,语境对话语理解的作用有叁种:(1)制约与解释;(2)推断与弥补;(3)误读与偏移。 语境的研究是随着语用学的兴起而蓬勃发展的一个课题。但关于语境的定义、语境的分类与语境的构成要素一直没有一致的意见。本文同意索振羽对语境的定义:“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2000:22)并按不同的标准对语境分了类。并认为语境的构成因素有语言知识与非语言知识。非语言知识又包括情景知识与背景知识。情景知识包括交际活动的时间、地点、话题、正式程度,参与者的相互关系,背景知识包括文化常识。语境与话语是互相依存的,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自然语言才能得到准确理解。在具体的语境中,语境可对话语意义起到制约与解释的作用。同时,话语意义还有很多超出字面意义以外的言外之意以及话语形式中常常有很多省略的内容,在具体的语境中,语境可对言外之意进行推断,并弥补省略的内容。然而言语交际并不总是能够完成,由于交际双方时代语境,文化知识背景,历史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不同往往会对话语意义的理解造成误读与偏移。
沈梅英[4]2011年在《认知语境与话语理解关联性研究》文中提出话语理解过程是一个语境选择的过程,是认知主体对语境假设不断推理的认知心理过程。话语理解的关键在于听者利用知识草案、心理图式和社会心理表征叁种推导机制,以最小的努力寻求语境与话语的最佳关联。CET4语料分析表明,学习者的话语理解能力不仅与语言知识而且与语用推理能力相关。
黄薇[5]2006年在《话语关联性解读》文中研究表明语用学旨在解释听话人如何理解话语的意图。对于话语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要算格莱斯了。他所提出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完成了从意义到含义的过渡,对语言学和逻辑学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发展了一种新的推理形式:语用推理。但与此同时这一理论存在着普遍性,应用性和对于话语含义解释的充分性方面还存在着不足,需要进一步的修正和发展。 关联理论是语用学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新理论,它不仅试图回答有关交际的哲学问题,而且还要对听话人理解过程的心理问题进行解释。关联理论从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和交际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语言交际做出解释,它将认知与语用研究结合起来,将语用学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的产出转移到话语的理解。关联理论是一个强有力的理论,它能解释大量有关语言理解和语言认知的问题,是认知语用学的理论基础。关联理论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语言交际进行的研究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引发了令人深思的问题,并激发人们从新的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本文基于Sperber和Wilson在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Cognition一书中的原创研究及后来的关联学家们的研究成果,集中探讨了该理论所建立的独特的交际模式和交际原则以及该理论对语言交际的解释力。关联理论在话语理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贯穿全文。本文在结论中指出关联理论虽然也存在着局限性,但由于它解决了一些长期捆扰语言学家的语用问题,拓展了透视交际和语用问题的全新视角,显示出对语言现象的强大解释力,因而对现代语用学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郑社养[6]2007年在《语境与话语理解》文中认为语境是言语交际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语境具有对话语进行解释和制约的功能。语境与话语理解有密切的关系,要正确理解话语,使交际获得成功,就必须依赖语境。
赵伟[7]2001年在《略论语境与话语理解》文中指出语境与话语相互依存 ,相辅相成。话语依存于语境 ,并随交际的语境变化而在表述形式上作相应的变化 ,才能使交际双方达到相互理解。
夏云[8]2001年在《认知语境与话语理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的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 ,是以相关为前提对认知语境要素不断进行选择而获得理解的动态过程。交际双方认知心理状态的趋同是交际顺利进行的保障 ,即发话者对对方认知语境的假设与理解的期待与受话人的真实认知语境与理解完全或部分吻合。语境假设的不一致往往会引起交际的失败。
叶文婷[9]2005年在《汉语语用歧义的产生状况》文中指出歧义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它的产生会直接影响到日常的交际。对汉语歧义现象的研究是汉语语法语用研究的一个很好切入点,也是汉语语法和语用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往对汉语歧义产生状况的研究多停留在静态的层面,但歧义的真正产生是在语用中,只有使用中的言语才存在有无歧义的问题。所以,把汉语歧义放在语用中进行研究,分析它的产生状况,才是汉语歧义研究的重点。 本文首先对汉语的语用歧义进行界定,把歧义限制在语用的范围内。明确汉语语用歧义研究的对象是交际中使用着的言语,把以往研究多探讨的词汇语法上的歧义只看作一种多义,也可以叫做潜歧义,它只是歧义产生的潜在因素。研究以日常生活中的话语为对象,尽量选取常用的、生活化的语言,真实地描写汉语语用歧义在动态交际过程中的产生状况。分析过程从整个交际的叁大部分——说话人、听话人和语境着手,逐一分析这叁个环节中有可能导致歧义的各种因素。其中涉及到很多与语用原则的使用有关的问题,由于情况比较复杂,在文章后面专列一章进行分析。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歧义的产生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说话人和听话人主客观上的原因,又有语境中种种客观因素的原因:说话人的选材不当、伴随符号的使用不当、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听话人信息接收和理解的失误、听话人在交际时心理状况和主观意图及语境的不恰当等都有可能造成歧义。其中,语境又是最为关键的,所有歧义现象,可以说都是由于语境不充分或不恰当造成的,只要放入恰当的语境中,都可以消除。总之,歧义就是语用的,也就是语境的,只有把语境纳入歧义的研究范围,才能真正掌握歧义产生的原因及状况。
李洋[10]2016年在《日语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分析》文中指出日语话语标记形式多样,包括填充词(あのう、まあ等)、元话语(具体的に言えば、以上话してきたことをまとめますと等)、部分接续词(だから、でも等)、副词(実は、つまり等)、固定表达(言い换えると、言ってみれば等)。这些话语标记可以使言谈自然并合乎语境,提升交际效率。说话人通过话语标记影响听话人,借助认知、语境、篇章等获得说话人期待的效果。在交际过程中熟练掌握话语标记,有利于听话人理解其所听到的话语,做出恰当回应,确保交际顺利进行。从语法方面看,话语标记形式多样,包括不同属性的语言成分。从语义方面看,话语标记具有独立性,不表示具体概念,是话语的依附成分,无关话语的命题意义。从功能方面看,话语标记调控交际参与者对话语的理解。本文以推理小说『麒麟の翼』为语料,其对白中含有大量询问、暗示、推导的话语,大量使用话语标记,其中“つまり”、“じつは”、“たぶん”共出现45次,占整体的20%。因此,适用于本论文研究。就会话本身而言,话语标记可以管理会话;就交际参与者而言,话语标记影响语境构建,引导或制约话语理解。本文以关联理论中的认知关联原则、交际关联原则以及明示—推理交际过程为理论依据,分析副词“つまり”、“じつは”、“たぶん”的语用功能。研究发现,话语标记“つまり”的语用功能有:组织话语,维持会话;补充信息;修正话语;制约听话人推理。话语标记“じつは”的语用功能有:开始、展开话题;追加、修正信息;补充、调整语境假设;强调话题,把对方的注意力限制在该话题上。话语标记“たぶん”的语用功能有:缓和语气,促进交际顺畅进行;修正话语,补充信息;限制听话人推理。通过分析“つまり”、“じつは”、“たぶん”叁个副词的语用功能,笔者希望可以引起日语学习者对话语标记的注意,更深入、熟练地理解、使用日语。本课题的研究还需从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深入,即结合语音理论和现象深入探讨,并且扩大语料分析范围,从日常交际口语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语境的构成及语用功能[D]. 陈章.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2]. 话语误解动态研究[D]. 张少云.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
[3]. 语境与话语理解[D]. 曲菁菁.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4]. 认知语境与话语理解关联性研究[J]. 沈梅英.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
[5]. 话语关联性解读[D]. 黄薇. 黑龙江大学. 2006
[6]. 语境与话语理解[J]. 郑社养.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07
[7]. 略论语境与话语理解[J]. 赵伟. 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8]. 认知语境与话语理解[J]. 夏云.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9]. 汉语语用歧义的产生状况[D]. 叶文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05
[10]. 日语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分析[D]. 李洋. 黑龙江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