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社区教育中心 266408
当前,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着重灌输、轻交流,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重说教、轻践行,忽视了德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重外律、轻内修,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重显性、轻隐性,忽视了发挥教师示范和自然陶冶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学校德育要有成效,就必须对现有的德育模式进行改革。
一、讲究教育艺术
有些教育工作者不懂教育艺术,“讲”得多,“行”得少;“令”得多,“引”得少。用硬性灌输、粗暴训斥等简单方法解决非常复杂和十分敏感的问题。要知道,德育是引导不是去左右,德育是影响不是去支配,德育是感染不是去教训,德育是解放不是去控制。德育不能居高临下,板起面孔说教。教育工作者要有平等的态度,既讲理,又动情,入情入理,才能使受教育者入脑入心。德育教育要变抽象为形象,运用鲜活事实教育学生。要多讲真话、实话、心里话,少讲空话、套话、场面话;多讲言之有物、入情入理的家常话,少讲人人皆知、没趣没味的大道理。
二、注重言传身教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富有示范性的劳动,教师只有具备健全的人格,才会在学生心目中塑造并保持良好的形象。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实践中,不仅重视言教,而且特别重视身教。他最早倡导以身作则,以教师自身的人格感化学生。言教重于身教,这并不是说“言教”不重要,恰当的言教也是很有力量的。身为教育工作者,要有较强的“言教”功夫,说出话来要打动人心,更要将“言传”与“身教”紧密结合起来,以榜样的力量感化学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风行水上,了无痕迹;又似春雨入夜,润物无声。青少年学生天真单纯,善于模仿,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良好的个人形象,力图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
三、重视实践体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离开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有时我们为自己的教育如此苍白无力而困惑,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德育与学生的生活脱节。
新课程环境下的德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想一想”、“学一学”、“演一演”、“做一做”等多种形式,把讲授与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要开展学校活动,而且要开展家庭活动和社区活动,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密切结合起来。例如通过“校园之星”的评选,多角度、全方位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开展“体育大课堂”、体操比赛、军训等活动,把德育与体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令行禁止的纪律意识;开展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教室设计比赛,把德育与美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热爱美、创造美的健康情怀。学生轮流担任班级干部、参与学校管理、负责学校事务;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服务、承担社会义务、讨论社会事件等,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使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
四、启发自我教育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任何教育最终必须变成学生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意志、自己的行动。教育过程是个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先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任何有效的教育过程,都应该是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中进行的。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愿望,并加以指导,通过教育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对比,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约束。学生不愿意听别人的指责,而愿意自己思考、分析,这正是自我教育的心理基础。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了逆反心理的产生。
教师要教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如效仿榜样、自我检查、良心监督、自立守则、格言激励、语言文字提示等。如果教师重视了指导自我教育,把自我教育的钥匙交给学生,问题就迎刃而解。教师能指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体验、自我约束、自我锻炼,学生就会更快地健康成长。
五、实施个性德育
很多时候,我们的德育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忽视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表现为培育“听话的人”。既无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又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排斥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德育个性化,就是要创新德育方法,使德育方法由模式教育向个性张扬转变。
首先,德育个性化要求我们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意愿,给学生一个选择的余地。要引导学生对教育内容进行选择,对冲突的价值取向作出自己正确的道德取向,保护学生发展个性的权利。其次,德育个性化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学生的现实境遇中,在学生的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中,才真正蕴藏着宝贵的教育时机,才能真正开掘学生道德人格生成与良好个性确立的源头活水。再次,德育个性化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运用教育理论,结合自己的特长,形成与众不同的教育风格,允许学生独立思考,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以自己充满独特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张扬个性的动力。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因人而宜、因时而宜、因环境而宜、因德育内容而宜,灵活机动地把各种德育方法综合运用,以情感的力量打动人,以艺术的力量感染人,以人格的力量教育人,以集体的力量影响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论文作者:王卫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总第3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6
标签:德育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自我教育论文; 个性论文; 自我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总第3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