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不断更新,城市中特色建筑和空间环境都遭到了破坏,城市历史文脉被打破,城市结构和肌理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如何在城市更新进程中解决城市的片段化破碎化,是当前城市发展急需思考的问题。本文针对城市织补理论,综述了城市织补的主要内容,并对当前城市面临的问题综述了织补城市的应用策略,以给城市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织补城市;织补内容;历史文脉;应用策略
1.引言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更新在一系列的制度下就开始转变了其更新的方式,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更新价值更加看重经济增长的效率,而不再强调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地方政府在更新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房地产成为主要手段;居民在整个更新过程中处于被动[1]。在这样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如何采用合理的方式来织补这些城市碎片,打造完整的城市形态,赋予城市新的活力,对于当前城市改造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城市织补相关概念的阐述,提出当前旧城的现状问题,并研究相应的应用策略,为城市结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城市织补相关概述
2.1“织补”理念
“织补”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仿照织物的经纬线把破的地方补好。而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织补”,则是指运用特定环境下自然与社会经济等特质,对规划地块和区域景观出现的破碎元素进行填补和修复。当下广义的城市织补理念,其关注点已经扩展到整个城市以及城市的市民及城市生活的各个层次。它主要采取统一的设计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尊重历史文脉,把旧城区内各个点以及周边的城市作为一个整体,以城市设计为手段,恢复整合新旧区的良好的城市风貌[2]。
2.2国内外研究进展
自柯林•罗(ColinRowe)的《拼贴城市》带来的思想指导下,城市织补建设随之产生。1970年代末以后,大量西方城市通过不同规模的城市建设项目,努力在功能上完善市政设施以此激发城市活力,织补被城市建设改变的城市肌理。在国内,较早研究“织补城市”理论的清华大学教授张杰认为,城市织补应至少遵守三个原则:控制高度与保护高密度的城市肌理;探索新的城市建筑类型;营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场所[3]。
虽然国内外对城市织补策略都有一定的研究和探索,但是大都基于功能上的织补、历史文脉织补、城市肌理的织补、建筑织补,而对生态绿地上的织补研究较少。城市织补在城市规划层面上的研究较多,在风景园林上的研究却很稀少。
3.织补城市的主要研究内容
3.1景观层次上
城市织补在景观层次上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城市与自然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上。小尺度上可以在山、水、植物及建筑四要素上进行织补。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公共绿地增加困难,城市绿地分布不均匀、城市特色风貌的建筑逐渐消失,地貌地形以及山体的破坏导致了城市景观的片段化。因此通过对城市内绿地系统进行整合,山水的有机衔接以及建筑形态类型的修复探索等措施来织补城市在景观层次上的不完整片段,在城市改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尺度的不同,宏观上需要深入研究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应用,充分运用不同的织补模型,使绿地系统在景观格局层面发挥出显著的织补功能;中观上需要以园林规划设计缝合景观片段;微观上则需要充分研究植物的种植设计,以种植设计柔化建筑环境等。
3.2城市层次上
(1)功能织补。随着城市传统建筑的拆除,旧区人口的外迁,片区的功能配套需要完善并融入城市。当一个片区的主要职能衰退时,城市功能的多样性往往可以使地区重现活力。而在当前城市更新背景下,旧城的拆建导致城市的功能结构不完整,具有文化特色的区域被破坏;产业和城市结构联系弱;城市内其他配套设施不完善。功能的缺失使得城市的某区域没有使用者而成为城市肌理的盲点黑洞,而过度的强调功能分区的思想又造成分区内部的功能单一化[3]。因此,需要对城市功能区进行织补,对城市再次恢复本有的多元的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2)交通织补。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途径。城市的高速发展,使得城市系统空间的平衡被打破,加上当前车辆数量不断增多,使交通阻断由点及线迅速波及到整条街道及整个城市,道路陷入大规模混乱。一些旧城区的道路在更新过程中被肢解,导致城市道路出现断头路的现象颇多,从而影响了整个城市的风貌,也给交通带来不便。对城市交通方面进行织补和修复,既能够达到便捷的效益,同时也有利于城市的整体风貌,使新老城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3)城市肌理织补。城市肌理即城市的纹理及其逻辑。对空间来说,则是指其布局的组织结构。它在有形方面可以表现为山水植物、建筑、道路、广场等的体量、色彩、比例尺度以及相互之间的构成关系,无形的方面变现为民俗民风、生活习惯等。城市形态与肌理是城市空间的基本特质,但随着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的发展,形成了散乱、不连续的城市肌理,从而导致大多数现代城市失去了基本的城市文明特征。城市肌理能够帮助人们更准确的判断城市空间历史变化,更好的把握城市的特色风貌,使城市历史文脉能够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对当前城市肌理进行合理织补和修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3.3生态层次上
生态系统是城市生存发展的自然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随着人类的活动和城市的发展,导致城市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结构和功能以及生态格局受到多重负面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及修复迫在眉睫,对旧城内的山水环境和开放空间进行梳理;加强结构性水体、山脉的联系,进行生态恢复;保护和改善旧城生态格局等都对城市生态系统的修复和织补具有重要作用。
3.4社会文化层次上
该层次包括对城市社会结构的织补以及历史文脉上的织补。由于城市的发展,尽管针对一些历史文化建筑有意识的保留下来,但其大多都凌乱的散布在建成区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与利用,相互之间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文脉体系。与此同时,一些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小品以及铺装等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拆除和损坏,导致城市历史文脉元素的消逝。历史文脉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和发展的历程,它的消逝是城市发展极大的遗憾。对城市历史文脉进行织补,不仅能展现城市的特色风貌,同时在未来对城市的发展研究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4.城市织补的应用策略研究
4.1城市肌理织补
(1)修复遗留要素。对于城市肌理的织补应在尽量不改变其原地形地貌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发掘并延续传统的街巷空间体系。一方面通过增加街区的路网密度,完善道路的等级,来增加居民的步行性和交通选择的多样性;另一方面通过嵌插一些绿地、广场和步行道等来强化开放空间的秩序与场所感。同时可以采用院墙、连廊等建筑单体相互连接,使散乱破碎的城市空间更加紧凑有序,尺度适宜,进而协调标志纪念物、公共空间和城市总体肌理之间的关系。
(2)整合区域功能。加强分散的绿地和开放空间之间的联系,通过道路交通的整体改善来提高其可达性和服务范围。其次结合旧城的空间体系和功能结构的调整,整体来控制城市建筑高度分区的布局和形式,彰显城市特色。建设小地块的规划模式,探索适合当地气候与生活习惯的城市建筑类型,结合功能调整改造,营造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场所。
(3)融入新生元素。城市碎片的织补过程还需要引入一些新元素与其融合起来。对新旧元素的融合,不仅体现在碎片内部新旧元素的融合,还体现在其与周边区域的新旧元素融合。对于旧元素,要加以继承保护利用,敢于在历史元素中添加新的功能和文化,使其体现时代的特征。加上利用新建筑作为城市介质,以达到连接缝合周边无序的空间形态的目的以此来织补城市的肌理。根据不同的尺度,在各个层面上把握城市碎片的缝合。
4.2城市交通织补
首先需要对城市道路通行方式进行适当改造,来缓解城市的交通拥堵状况,优化该区域的道路规划。其次对部分道路改线,适当拆除一些占用城市道路的街区来提高区域内的道路密度和通行效率。同时建立不同级别的通道来进行人车分流,优化城市公交线路的行经路线及停靠站点,重点突出以人为本的步行交通导向。还可以结合公共绿地及“邻里服务中心”配置自行车停车场与租车点,提倡慢行交通。建设地下停车、新建停车场(库)满足停车的要求,减小停车占地面积[4]。
4.3历史文脉织补
历史街区的建筑形态是反映其风貌的最重要元素,因此在修复改造过程中对建筑形态要谨慎对待。根据现有建筑能反映一定时期的建筑特点,通过淡化历史街区的时间演进,以某一特定时期的典型建筑特征为模板,对其进行完整复制,将建筑文脉固化;或者与原有建筑文脉呈现并置关系,利用新建筑表现时代精神,让新建筑在老建筑的缝隙中发展;再者就是将传统元素与新建建筑之间达成一种联系,对传统建筑形态特征进行创作性延续。其次,则是在文化产业上体现城市历史文脉,可以在区域中设置不同的文化功能区,利用文化展览等方式来织补城市无形的历史文脉。
4.4城市功能织补
在城市的功能规划上,应在尽量少的改变地形和产业结构情况下,将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协调规划,重新构建完善的开放空间系统,打造完整的慢生活绿地景观系统;以自然绿色廊道串联城市、片区、单元三级服务中心,建设功能-景观复合带,把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编织到城市现有肌理;增加微公园来弥补近期绿地服务水平难以提升的困局,将城市中低效利用的土地、街角空间等改建为给居民提供休憩场所的微小绿地空间,既灵活也易实施[5],也给居民增加了休憩的场所。
5.结语
在当前多元化的城市发展进程中,旧城的改造以及新城的创建导致了城市片段化的现象。城市的功能结构、生态系统、历史文脉等都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旧城和新城之间联系稀疏。在这样的城市系统中,对城市肌理等各方面进行织补,采取适当的策略,来打造完整的城市形态、重现城市活力、维持城市特色风貌,这对城市的形象以及城市历史文脉的持续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章征涛,李和平.包容性城市更新理论建构和实现途径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3):113-114.
[2]姚心淇.“城市碎片”的整合与织补策略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6,(3):162-163.
[3]邱冰,张帆.以绿地为介质的城市景观织补模型与方法[J].城市问题,2013,(1):51-55.
[4]吴运法,胡尚如,高珊.秩序化与精细化老城区更新策略研究—以宁国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6,48(3):417-423.
[5]杨一帆.建构与织补—跨越宏观和微观的城市空间秩序梳理[J].城市环境设计,2016,(2):26-31.
作者简介
张浴鹏(1977.3~),男,汉族,湖北省大冶市人,本科学历,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行业工作。
李欢(1995.10~),女,汉族,安徽省芜湖市人,安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行业工作。
论文作者:张浴鹏1,李欢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2
标签:城市论文; 文脉论文; 肌理论文; 建筑论文; 功能论文; 绿地论文; 历史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