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国民经济增长趋势分析_经济增长论文

中国未来国民经济增长趋势分析_经济增长论文

未来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趋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国民论文,趋势论文,未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五”计划是我国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将为我国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奠定基础。在分析今后若干年国内外环境的基础上,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十五”的经济发展潜力和经济增长趋势进行测算,同时利用经济周期理论,在三次产业结构相互协调和三大需求拉动分析基础上,对2006年至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作出趋势预测分析,这对编制“十五”计划及2015年长期规划有重要作用。

一、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

1998年,我国人均GDP为770美元。 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 人均GDP在400—2000美元为经济起飞阶段,在2000—1 万美元为加速成长阶段,在1万美元以上为稳定增长阶段。我国人均GDP要从770 美元增加到2000美元,还需要增长2.6倍,以年均递增8%的速度计算,至少需要12年,即到2010年。而人均GDP从770美元到1万美元,需要增长13倍, 以年均递增8%的速度计算,至少需要31年,即到2030 年才能达到目前韩国的水平。而我国要在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即人均GDP为2万美元,50 年年均应达到6.6%的速度,即使我们保持前高后低的增长速度,在2015年之前也应达到7.5—8%的速度,而在2015年—2030年保持6.5%的增长速度,2030年—2050年保持6%左右的增长速度,才能实现上述目标。许多研究表明,我国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在产业结构、消费方式、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后发优势。因此,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在高速增长阶段,而且高速增长有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我们认为,随着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启动,这种高速增长能持续到2010年—2015年。

从国外经济增长的经验看,一个国家由经济起飞到完成工业化,有一个相当长的高速增长时期。国际上几个国家从经济起飞到基本完成工业化、人均GDP达到4000 美元左右的期间经济发展情况为:日本从1956年到1973年保持了17年的高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8%; 新兴工业国家,如新加坡从1966年到1984年保持了18年的高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高达9.9%;韩国在1963年—1989年的26 年中经济年均增长速度高达9%。这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保持经济长期的高速增长是可能的。

二、“十五”及2006年——201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

过去的20多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实物资本的快速积累和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小。利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的测算显示,1978年—1998年间,资本投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约为55%,生产率提高的贡献为30%,劳动力总量扩张的作用为15%左右。我国的投资率平均为35%左右,1985年以后的投资率保持在38%左右,1993年—1995年间则维持在40%以上。居民储蓄的快速增长和外资流入的增长是保证高投资率的两个主要源泉。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的分配持续向个人倾斜,居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居民储蓄持续增加。与此同时,1979年—1998年间,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9%,外商直接投资已占总投资的10%以上。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崛起、对外经济依存度的增加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为我国实物资本的积累和生产率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产率的提高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市场化的改革促进了资源在部门间的合理流动,提高了配置效率,使企业追求利润的动机增强;而对外开放使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进入我国,促进了国内企业在国内、国外市场上的竞争,相应地推动了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在部门间的重新配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增长源泉。近20多年来,第一产业劳动力大量向效率较高的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也是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我国未来5年乃至2006年—2015年的经济增长潜力, 取决于上述因素能否继续保持下去。在解决了吃、穿、用在数量上的短缺以后,“十五”时期我国城镇居民购买力仍将处于积蓄阶段,以便进行住、行和服务的消费结构升级。居民的储蓄率将维持相当高的水平,外国资本流入仍会保持增长的态势,我国仍将保持较高的投资率。根据我国人口增长和结构特点以及目前的失业和下岗状况,劳动力资源仍会保持一定增长,预计今后5年,劳动力增长速度在1.1%左右。随着教育的发展,劳动力的素质也会不断提高。

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将更多地通过科技手段改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和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科技投入。同时,信息产业、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也将提高经济构成中高附加值产业的比重。今后一个时期,生产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我们假定未来5年,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过去20多年基本相当,年均增长3%左右,在2006年—2015年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年均增长5%左右。在上述假设下,2000年—2005年,我国GDP潜在增长率将达9%左右,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提高到35—40%以上。2006年—2015年,GDP潜在增长率将达8.5%左右,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提高到40—45%以上。

三、“十五”及2006年—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测分析

“十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会好于1997年—2000年,我国的外贸出口将基本恢复正常的增长状态。预计“十五”时期,我国出口将增长7%左右,高于“九五”时期的5%,净出口增长将在3—5%,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相对于“九五”时期要大;2006年—2015年的出口将增长5%左右,净出口增长保持持平或略有下降。 由于我国即将加入WTO,我国对外开放的范围和领域将进一步扩大, 外商直接投资和其他投资会继续增加。

从国内需求看,我国城乡居民在解决了吃、穿、用在数量上的短缺以后,生活水平进入小康阶段,虽然国内已出现了工业品的买方市场,但不足以说明人们对生活资料的需求已经充分满足。恰恰相反,无论是城镇居民对中高档商品的需求期望,还是农村居民对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都是相当高的。这表明我国的工业产品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的需求不足仅仅是阶段性现象。“十五”时期,农村居民由于受其收入增长的限制,消费增长水平不会太高。到2006年—2015年,城镇居民将在住、行方面形成现实的消费,农村居民将达到80—90年代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从宏观角度看,从1993年以来,我国经济增幅持续回落,特别1995年—1999年增长率逐步降为10.5%、9.7%、8.8%、7.8%、7.1%,但仍处在相当高的水平上。按经济周期理论分析,这一轮经济增速回落将在2000年达到低谷,之后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将推动整体经济向上回升。预计在“十五”的前2年处于经济恢复阶段,后3年将进入下一个快速增长时期,并将持续到“十一五”的前半期,直到“十一五”末期完成这一轮周期波动。在进入“十二五”时,由于我国市场化程度已达到中级阶段,宏观调控和市场作用的能力增强,在经过上一轮经济波动扁平化后,波动幅度缩小,周期拉长。尽管在2010年—2015年期间经济将会出现向下走的趋势,但也不会回落得很厉害,预计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其增长下限保持在7%以上。

在预测模型中,假定“九五”末经济增长为7%。 在“十五”期间,按照低速增长路径,居民收入和投资需求年均递增分别为4%和10.7%,登记失业率期末较期初提高1.53个百分点,得出的经济增长率低限为6.5%,实际增长率为7%;按照高速增长路径, 居民收入年均递增5%左右,投资需求年均递增14.6%, 登记失业率期末比期初仅仅提高0.83个百分点,得出的有保证的增长率为7%以上, 实际增长率将达到8%,且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5%、9%和8.5%, 工业增加值增长率8.5%,人均消费增长6.2%,其中,居民消费增长7.2 %,政府消费增长7.7%。如果将模型中难以反映的因素考虑进来, 可按照这两个增长路径得出的结论做适当调整。这些因素包括:一是1993年以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已持续7年之久,为过去50 年经济发展过程中下调时间最长的。从周期规律看,应在“十五”期间回升,预计“九五”末的速度有可能高于7%。二是近两年财政政策的滞后效应, 以及对经济产生的刺激效应,从而推动增长。三是世界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增长在经过连续几年调整后,预计在21世纪初会加速。这就是说,上述两个增长路径都有可能被推高。但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也较多,为了稳妥起见,我们在7%和8%之间取一个中位值,即“十五”期间年均实际经济增长7.5%左右。

根据上述模型框架,观察2006年—2015年的增长趋势,得出的基本结论是:经济增长按照低速路径年均为6.5%,按照高速路径为7.5%。如果按照前述“十五”增长7.5%的模型框架对后10 年进行趋势预测,得到的结论是:GDP总量年均递增7%,人均GDP年均递增6.5%,三次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3.1%、8%和8%,工业增加值增长7.8%,人均消费增长7.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增长8.1%,进、 出口分别增长8%和6.5%。如果起点调低,经济增长速度会略低于7%。但是,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以及经济发展的中、长波趋势看,在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后,有可能开始第二个增长加速期,2006年—2015年争取实现7 %的速度应是可以考虑的。

根据以上分析,预计“十五”时期实际GDP增长7.5%左右,低于潜在增长率约1.5个百分点。失业人数继续增加。 物价将处于相对稳定和相对较低的水平,以GDP缩减指数计算的通货膨胀率预计为3%左右。如果2006年—2015年GDP增长争取实现7%,那么,2001年—2015年就可以实现7%或略高一点的中速增长,基本实现高速增长(8—9 %)和低速增长(6—7%)的中位值,这仍然是一个较快增长。考虑到“十五”时期和2006年—2015年期间的劳动力分别以1.1%和0.8%的速度增长,要实现相对充分就业,要求经济总量有7%左右的较快增长来保证。

四、“十五”及2006年—2015年我国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1.“十五”及2006年—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有利条件

国际环境: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将进一步加强,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将进一步加快发展。为此,各国在制定对外政策时纷纷把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作为出发点和目标,市场争夺更加激烈,国际经济摩擦增加;乌拉圭回合“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的实施,把国际贸易与相互投资密切结合了起来,使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这一切会给我国的发展带来挑战,但综合考虑“十五”时期国际环境,对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1)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国际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 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到2005年,各国的非关税壁垒将基本拆除,发达国家的关税将降为零,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也将大大降低,这将促进国际分工在世界范围内重新组合,推动世界经济的增长。只要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优势,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就会实现相应的增长。(2)按照世界银行1998年12月份的预测,2001 年—2007年,世界经济仍会保持3.2%的增长速度,高于1991年—1997年2.3%的速度。其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会超过5%。20世纪90 年代,受日本金融问题和欧盟为统一货币而压缩财政赤字的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缓慢,但从长期看,随着日本逐步解决其金融问题和欧元启动后欧盟单一货币带来的交易成本降低、资本分配效率提高、利率变动风险减少等情况的变化,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势头将会加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许多国家近20年来经济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将使其经济状况不断改善,亚洲金融危机也将促使许多国家不断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加强防范经济危机的能力。(3)世界经济区域化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会使区域集团之间的市场竞争加剧,区域内国家间的贸易和投资占本区域对外贸易和投资的比重越来越大。但理论和实践已说明,区域集团化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一般会大于贸易转移效应,区域集团化会带动世界经济的增长。

国内因素:(1)2000年—2005年,我国GDP潜在增长率将达9 %左右,2006年—2015年的潜在增长率将达8.5%左右, 较高的潜在增长率为我国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市场容量大,能够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提供足够的市场。(2)我国有12.5亿人口, 目前人均年消费水平只有2950元人民币(合356美元), 其增长潜力及增长空间非常巨大。由于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居民消费层次呈现梯度升级及多元化的格局,加上我国一些鼓励消费政策(如消费信贷)的实施,客观上能保持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3 )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不会因劳动力成本的过快上升导致物价的大幅度上涨。我国的劳动力在供给上远远大于需求,因而劳动力成本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种趋势在“十五”时期内不会发生变化。我国经济中最活跃的“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就是依靠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劳动力成本低廉将成为我国“十五”时期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突出优势。(4 )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差别大、经济互补性强。我国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程度由东向西、由南向北依次递减,最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发展差距在10年以上。这种不平衡的经济发展现状、不同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及市场消费结构对于各地经济的递次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增长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而各地区的递次发展为我国经济整体的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5)我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供给能力明显增强, 综合国力今非昔比。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电力、能源和交通运输产业,经过“八五”末期和“九五”时期的强化建设,其供给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基础及技术设备水平均有了明显的改善。目前,我国的能源、钢材、水泥、乙烯等主要工业基础产品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按经济增长对能源、电力及运输的需求弹性系数分析,能源、电力、运输能力能够支持经济增长9 %以上。

2.“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所面临的若干问题

虽然“十五”时期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有许多有利条件,但也存在一些应引起重视的问题。(1)体制创新的难度较大。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转向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创新,“破旧”的经济潜能已基本释放出来。改革的深化将涉及到市场体系、国有企业、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宏观调控体系等一系列深层次的改革。其中,国企改革带来的就业问题和收入分配调整问题,将影响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十五”时期,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难度加大。(2 )金融风险压力依然存在。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偏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行存在着较大的风险。近两年,国有商业银行为了防范风险,建立了比较有效的风险控制和防范机制,但金融风险潜在因素仍然存在,在“十五”时期需继续给予特别关注。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如何改进金融服务,发挥银行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特别是建立和健全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也是“十五”时期需着力解决的问题。(3 )国家利用财政政策调控经济运行的能力较弱。财政收入相当于GDP 的比重由1978年的31.2%下降到1998年的12%左右,其中财政预算内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相当于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20 %下降到目前的5 %左右。1998年以来,为刺激国内需求,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使近几年的财政赤字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国债发行仍有相当大的空间,但债务依存度特别是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高,使增发国债的压力加大,又制约了国债的增发。因此,尽快提高财政收入“两个比重”和提高国债利用效益的问题,在“十五”时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4)推进经济结构升级和缓解就业的困难增加。 经济结构的升级要求资源进一步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并导致单位资金提供的就业机会减少,使下岗职工和农村劳动力向工业和技术密集的服务业转移的速度减慢,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矛盾进一步加大,对居民收入预期和消费信心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进而影响需求的增长。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 我国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将获得较大的竞争优势,但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推进经济结构升级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标签:;  ;  ;  ;  ;  ;  ;  ;  

中国未来国民经济增长趋势分析_经济增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