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
(华中科技大学医院外科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3月我科收治的64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为93.75%,而对照组的治愈率为71.8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治愈率高,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65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9-0086-02
慢性胆囊炎是肝胆外科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常见病,主要病变为胆囊壁粘膜下和浆膜下的纤维组织增生及单核细胞的浸润,可使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囊壁増厚并逐渐斑痕化[1],慢性胆囊炎发病率约为10%,同时可有75%~90%的患者并发胆囊结石[2]。西医认为本病多因结石刺激、病毒性肝炎、细菌感染、化学性损害、寄生虫及急性胆囊炎迁延等引起,一般采用解痉止痛、控制感染、利胆、手术等治疗;而中医认为,慢性胆囊炎属“胆胀”“胁痛”“黄疸”范畴,其病在胆,涉及肝、脾、胃。常因情志郁结,肝气不疏,累及胆府,致气血运解不畅,气滞血瘀;或因饮食不节、寒温失调导致脾胃运化失健,痰湿中阻,气郁化热而致病。治疗主要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疏肝利胆,养阴柔肝,理气止痛”。本文选取2012年6月—2015年3月我科收治的64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5年3月我科收治的64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23.5~75.7岁,平均47.2岁,病程7.3~18.3年,平均(8.6±1.8)年;对照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0.8~77.6岁,平均42.6岁,病程8.5~18.6年,平均(8.9±1.6)年。病例纳入标准:主要根据症状、查体、影像检查。①腹痛:为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不适感,或伴右肩胛区疼痛。②胃肠道反应:有恶心、嗳气、反酸、腹胀和胃部灼热等消化道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③病程长,病情有急性发作和缓解交替的特点;④胆囊区可有轻度压痛。⑤影像检查:B 超见胆囊壁毛糙、增厚,胆囊缩小或变形,胆囊结石。⑥胆囊造影见胆囊缩小或变形,胆囊结石,胆囊收缩功能不良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程度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主要采取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给予静滴头孢曲松钠3g+奥硝唑1g控制感染,并辅以能量合剂及维生素C来提高机体的耐受力。无明显发热及食欲佳的患者每天输液1000~1500mL,食欲差及有明显发热的患者每天补液2000mL,疗程为5~10d。
1.2.2治疗组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中药配方:柴胡10g,黄芩10g,川楝子15g,三棱、莪术各9g,乳香、没药、龙胆草各12g,大黄10g,金钱草30g,甘草3g,加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疗程为14d。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疗效判定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抑定:显效:腹痛、腹胀等主要临床症状和腹部体征基本消失,腹部B超显示胆囊阳性体征已消失;有效:右上腹症状明显减轻,饮食基本正常,B超检查胆囊壁及胆囊收缩功能有明显改善;无效:患者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或进一步加重,B超检查胆囊壁及胆囊收缩功能无变化甚至更坏。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用t检验及χ2检验
2.结果
两组治疗疗效对比见表,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 两组治疗疗效对比n(%)
组别 n 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对照组3210 13 9 71.88%
治疗组3214 16 2 93.75%
注:两组比较P<0.05
3.讨论
慢性胆囊炎是肝胆外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易复发,临床上以右胁部疼痛不适、腹胀、嗳气、厌食油腻、胃脘部灼热等主要症状,过多高脂肪饮食或劳累后症状加重,多因结石刺激、病毒性肝炎、细菌感染、化学性损害、寄生虫及急性胆囊炎迁延等引起,一般采用解痉止痛、控制感染、利胆、手术等治疗。本研究采用的抗生素:头孢曲松钠,对许多革兰氏阴性菌及革兰氏阳性菌发挥杀菌作用,并对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的大多数β-内酰胺酶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奥硝唑为第三代硝基咪唑类衍生物,其发挥抗微生物作用的机理可能是:通过其分子中的硝基,在无氧环境中还原成氨基或通过自由基的形成,与细胞成分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微生物死亡;能量合剂、维生素C可以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从而提高人体的耐受力。
中医认为,慢性胆囊炎属“胆胀”“胁痛”“黄疸”范畴,其病在胆,涉及肝、脾、胃。常因情志郁结,肝气不疏,累及胆府,致气血运解不畅,气滞血瘀;或因饮食不节、寒温失调导致脾胃运化失健,痰湿中阻,气郁化热而致病。急性发作期以实证为主,慢性或缓解期以本虚标实为主[4],治疗主要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疏肝利胆,养阴柔肝,理气止痛”。本药方中柴胡具有抗菌消炎、总胆汁量和胆盐成份排出增加之作用[5];大黄具有攻下泻火、清热燥湿、能加强胆囊收缩、奥狄氏括约肌松弛胆汁排出增加之功效;川楝子有除湿热、清肝火的作用;金钱草具有利水通淋、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的功效,能辅助大黄祛湿解毒;三棱、莪术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甘草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缓急止痛的作用。诸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攻积导滞、散结消肿、活血化瘀、疏肝利胆之效。此外,中药应用需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如腹痛明显者则添加延胡索、姜黄,黄疸加茵陈,食欲差者则添加鸡内金、焦三仙,腹胀明显者则添加木香、厚朴,呕吐加半夏,适当加减。
本研究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其总有效率较单纯采用西医治疗的患者高,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显著,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疗效,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551.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4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7-128.
[4] 李守恭.自拟疏肝利胆汤治疗慢性胆囊炎104例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2):43-44.
[5] 田利鲜.柴胡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J].湖北中医杂志,2008.30(1):59-60.
论文作者:陈涛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8
标签:胆囊炎论文; 胆囊论文; 患者论文; 疗效论文; 对照组论文; 清热解毒论文; 病程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