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化学试题选材的发展趋势_高考论文

浅谈高考化学试题取材的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走向论文,化学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实施,近三年来,全国各省市高考题在取材上也出现了一些新趋势。

一、关注社会生活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与此相应,近两年的一些社会热点,也成为高考中化学命题的素材。

例 (2006年高考上海卷)二甘醇可用作溶剂、纺织助剂等,一旦进入人体会导致急性肾衰竭,危及生命。二甘醇的结构简式是。下列有关二甘醇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B)能发生取代反应

(C)能溶于水,不溶于乙醇 (D)符合通式

解析 本题源于2006年5月1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了查处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假药案。“齐二药”违反规定,购入工业用“二甘醇”(化学式为)代替医用丙二醇(化学式为)为辅料,用于“亮菌甲素”注射液的生产,导致病人肾功能急性衰竭,造成多人死亡。

参考答案:(B)。

再如2005年广东卷和全国卷中出现了与苏丹红相关的试题,也都体现命题者对社会热点的关注。

二、联系化工生产

化学在工农业生产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对技术创新有不可低估的影响。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化学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近三年的高考试题特别是在卷Ⅱ部分,以化工生产为背景的试题明显增多。

例 (2007年高考广东卷)二氧化锰是制造锌锰干电池的基本材料。工业上以软锰矿为原料,利用硫酸亚铁制备高纯二氧化锰的流程如下:

某软锰矿的主要成分为,还含有Si(16.27%)、Fe(5.86%)、A1(3.42%)、Zn(2.68%)和Cu(0.86%)等元素的化合物。部分阳离子以氢氧化物或硫化物的形式完全沉淀时溶液的pH见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硫酸亚铁在酸性条件下将还原为,酸浸时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滤渣A的主要成分是______。

(3)加入MnS的目的是除去______杂质。

(4)碱性锌锰电池中,参与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5)从废旧碱性锌锰电池中可以回收利用的物质有______(写两种)。

解析 本题以锌锰干电池的基本原料——二氧化锰的生产为背景,综合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元素、电化学等相关知识及识图能力。

参考答案

(5)锌、二氧化锰。

再如2007年广东卷第21题制备氯化铵及副产品硫酸钠为背景,考查了学生溶解度、分离提纯等知识及计算能力。

三、重视环境保护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珍惜地球、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性发展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近三年的高考题出现了不少与环境相关的试题,对于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

例 (2007年全国理综Ⅰ)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A)燃煤时加入适量石灰石,可减少废气中的量

(B)臭氧的体积分数超过%的空气有利于人体健康

(C)pH在5.6~7.0之间的降水通常称为酸雨

(D)含磷合成洗涤剂易于被细菌分解,故不会导致水体污染

解析 燃煤时石灰石分解出CaO,煤中的硫元素被氧化为,GaO与可生成盐,起到“固硫”作用,A正确;B中臭氧在空气中超过%时对人体有害;C中因空气中含,故pH<5.6的降水才被称为酸雨;D中含磷洗涤剂既使被细菌分解,也仍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体污染。答案选(A)。

特别要指出的是,2006年广东卷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试题相对较多:第4题中用金属氧化物消除空气或水体的污染物;第22题第5问,要求学生从环保角度选择较理想的阻燃剂;第23题更是全题以水体中重金属铅污染的问题为背景展开;第25题第1问中的第3小问,让学生指出“Lyoce Ⅱ纤维”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纤维”的原因。笔者粗略地计算了一下,2006年广东卷中与环境保护相关试题的总分近20分。看来广东不但经济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其环保意识也走在全国的前面。

四、展现科技成果

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化学课程立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近年来,不少的高考题就是取材于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

例4 (2006年高考天津卷)我国首创的海洋电池以铝板为负极,铂网为正极,海水为电解质溶液,空气中的氧气与铝反应产生电流。电池总反应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正极反应为:

(B)电池工作时,电流由铝电极沿导线流向铂电极

(C)以网状的铂为正极,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D)该电池通常只需要更换铝板就可继续使用

解析 本题以我国首创的海洋电池为背景,考查了学生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参考答案为:(B)。

近三年这方面的试题较多,笔者不再赘述。

五、倡导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重要素材。在这类试题中,命题者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来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高低。

例5 (2006年高考广东卷)某研究小组进行与有关的系列实验。

(1)从下图中挑选所需仪器,画出制取干燥的装置简图(添加必要的塞子、玻璃导管、胶皮管。固定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不用画),并标明所用试剂。

(2)将通入溴水中,有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为验证“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该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图中B管的容积是A管的2倍,活塞均关闭(固定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略;HCl和均不溶于石蜡油,也不与之反应;装置气密性好)。

①在A管中充满与大气压强相等的干燥HCl气体。操作是______。

控制活塞,调节C,使B管充满与A管同压的干燥

②缓缓开启,A管中的现象是______。

要达到实验目的,当反应完成并恢复到室温时,B管中预期的现象是______;若观察不到预期现象,主要原因是______。

解析 本题以“某研究小组进行与有关的系列实验”为背景展开,内容涉及实验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操作方法、实验现象的预期、异常现象的分析、物质性质的探究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学生若没有研究性学习的经验,是很难得满分的。

参考答案 (1)实验装置如下图(球型干燥管也可换成U型干燥管)

②生成大量的白烟。B管中充满石蜡油。实验时,A管中未全部充满干燥HCl气体。

再如2006年上海卷第26题A、B两分支题都是以研究性学习为背景展开的,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2006年江苏卷第17题也是以化学兴趣小组进行“由含铁废铝制备硫酸铝晶体”为背景展开的。所有这些都显示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地位。

高考命题是新课程改革的风向标,高考命题取材呈现出来的以上这些特征,务必要引起全体师生的注意。只要把握了高考命题的方向,在高考中我们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标签:;  ;  ;  

浅谈高考化学试题选材的发展趋势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